(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配套学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宋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特点,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以及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北宋与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五代十国的时期,哪个朝代建立了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北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湖北南漳县东巩中学:冯月芹【内容来源】七年级人教版2019年下学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主题】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课时】共1课时一、【教材地位】第六课《北宋的政治》隶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上承唐末“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篡政,用以理解北宋政治的形成原因;下启宋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峙,本课是理解后续辽与西夏的和战、南宋的偏安等具体内容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和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
能力目标:1、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和重文轻武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培养分析评价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家国情怀;2、体会创建稳固政权不易,珍惜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重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及重文轻武的措施及影响难点:宋太祖的措施与效果的内在联系四、【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是本课的教学对象。
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察力强,善于表现,乐于表扬,有很强的求知欲,我设计穿越剧,以龙椅作为宋太祖赵匡胤身份象征,采取讲故事、角色扮演、献计策、完善改进等活动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诱学生进入角色,主动探究本课学习主题。
但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和历史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为此我补充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素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讲故事、角色扮演、献计策、完善改进等活动中感受稳固政权建立的不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图示展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稳固国家政权的内在联系,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温故引新-----呼唤稳固政权师: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唐末“安史之乱”以及之后的五代十国,武官兵变篡权,皇帝性命难保,政权交替频繁,军阀混战不断,老百姓家园被毁,妻离子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3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再现北宋政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图片: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然后提问:“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是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习题(含答案)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一、知识储备,复习测评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2、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3、唐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A、黄巢B、陈胜C、朱温D、李自成4、唐朝灭亡的标志是()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5、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第一个政权是()A、后梁B、后唐C、后晋D、后汉6(1)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2)唐朝灭亡后进入哪一历史时期-----------(3)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是------------二、明确目标,提出任务学习目标:1.知道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2.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具体的措施和影响。
三、自读文本,预习评价1、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说出北宋统一南北的史实。
2、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牢牢的控制军队的?在中央和地方又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3、找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及影响。
四、问题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探究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有什么背景?主要有哪些举措?这些举措对北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究三: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五、学习小结我的问题与收获:第六课《北宋的政治》检测题1、北宋的建立者是()A 、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2、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3、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7、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8、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9、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10、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内容分析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北宋的地理位置。
历史解释:知道北末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并理解北末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影响。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宋朝加强集权与重文轻武的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家国情怀:明白北宋文治局面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提升对宋朝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图史互证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为导入,联系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建立历史联系,落实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教师活动通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小故事,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2)学生活动通过情景再现,问题引领、故事叙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3)教师活动(4)学生活动通过教材研读,概况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重文轻武的政策(1)教师活动首先是“轻武”从原因、措施及结果三方面进行叙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技能目标:知道北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这个朝代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北宋的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师:课件出示北宋政治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北宋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它都采取了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重文抑武的国策:
师:课件出示北宋重文抑武的内容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重文抑武有哪些益处?重文抑武又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弊端?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理解北宋集权措施带来的不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行成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地图》(二)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教师出示《黄袍加身图》教师出示赵匡胤图像教师出示地图(1)北宋的建立国号:宋(史称北宋,为区别于后来的南宋政权)时间:960年(10世纪)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2)主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的统一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图》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人物:宋太祖和宋太宗(2)时间:10世纪晚期(979年,北宋灭北汉)3、统一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4、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出示《北宋形势图》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师出示两则材料学生阅读课本,指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1、原因或背景:①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具体措施第一、军事上方面第二、政治方面第三、经济上第四、文化方面【课堂巩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下列表格。
加深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历史优化设计第6课单项选择题【板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统一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二、重文轻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A. 玄武门之变 B. 陈桥兵变 C. 大泽乡起义D. 淝水之战
2. 宋太祖取代哪一朝代的统治,建立北宋( )
A. 唐朝 B. 后梁 C. 后周 D. 北汉
3.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北宋的建立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阐明其影响。北宋时期虽然军事积弱,但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2.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升华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 比较法、图示法、视频分享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史料、视频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黄袍加身》的相关短视频
师:“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
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
结束分裂: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局面.3。
中央集权:(1)措施:军事:①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政治:①在中央,宋太祖防止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①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掌握;②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2)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职局面。
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目标检测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从此大臣上朝再也无法交认识: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的捷径。
指导学生明确知识点: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 “建国大业”(一)五代十国 天下大乱展示:图片《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教师简介: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幽云十六州(简介其地理位置及重要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失去的(可补充“儿皇帝”的故事)。
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总称五代十国。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过渡:“乱世出英雄”,赵匡胤生逢乱世,是怎样当上皇帝、结束乱世的呢?(二)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展示:图片《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学生:讲述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的过程。
明确北宋有关史实: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三)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课件展示:北宋结束割据政权的过程教师简介:北宋初年,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在北宋北面,有强大的辽和辽扶植的北汉。
南边和西边,有南唐、吴越、南汉等割据政权。
宋太祖接受赵普、张永德等大臣的意见,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
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完成“先南”的任务,基本结束了南部的分裂局面。
学生:观察课件过渡: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是怎样做的呢?第二篇章治国方略教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针对大将拥兵自重的现状,该如何应对的呢?我们请几位同学表演一段小品。
学生:观看小品,加深对当时气氛的感受,认识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展示:图片《杯酒释兵权》教师总结: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解除了大将兵权之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权收归中央?1.收精兵:控制……;经常……。
2.削实权:①在中央:②在地方:3.制钱谷: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通过这些措施,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配套学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人生的路,说长也很长,说短也很短。
偶遇不幸或挫败只能证明某一时候某一方面的不足或做得不够。
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
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之权。
(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第 1 页共3 页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导学案1.北宋的建立者是()A.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2.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祖B.宋太宗C.宋高宗D.宋仁宗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北宋的政治》导入小视频,引出学习内容。
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一、北宋的建立(一)北宋的建立----讲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方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国号(宋)(二)局部的统一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学生根据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
宋朝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展示地图)二、强化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第 6 课北宋的政治课型:新讲课时间:第周,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讲课教师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赵匡胤成立北宋、赵匡胤增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2.理解宋太祖增强中央集权的背景、详细的措施和影响。
二、重难点:要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致使重文轻武的结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三、设计思想导图四、预习导学宋太祖增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背景?主要有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北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五、精讲释疑:(一)北宋的成立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史称北宋。
宋太祖及后来继者依据的一致目标,陆续消灭了南方盘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盘据场面。
(二)增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排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常常调动军队将领,按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在中央:采纳的方法,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当地方官;州县长官实行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以分化知州的权利;撤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结果 :使中央集权空前增强,皇权大大增强。
(三)重文轻武1.目的:为防备唐末以来的武将专权2.措施: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的格局渐渐形成。
②着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浓重的念书民风,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修养的提升,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鼎盛、人材济济的文治场面。
3.影响 :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期间尚武轻文的民风,根绝了武将跋息和兵变政移的状况发生 .有益于政权的牢固和社会平定。
六、指引点拨:1、北宋成立的方式与西汉、唐代有何不一样?第1页/共3页2、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七、随堂过关检测1.北宋的成立者是()A 、杨坚B 、朱温C、赵匡胤D、赵构2.北宋的国都是()A 、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3.宋代存心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宋太祖 B 、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4.宋代文臣统兵的格局渐渐形成于()A 、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5.宋代武将遇到多方面的管制,而文臣担当中央和地方要职,表现了宋代的政策是()A 、养精蓄锐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6.北宋着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A 、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7.设置进士科、提升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 .隋朝北宋B 、唐代北宋C、北宋南宋D、唐代南宋8.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 、知州B、通判C、转运使 D 、宰相9.为防备知州权利过大难以控制,采纳的措施不正确的选项是()A .取销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 、推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D 、地方设置转运使10.以下不属于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A.在宋代创造了浓重的念书民风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修养的提升造就了宋代的文治场面C.促进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D.促进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11、阅读以下资料资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 (末 )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远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风气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28页《相关史事》,讲述陈桥兵变的经过。
【学生活动】了解陈桥兵变。
(二)局部统一【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述北宋建立时只占有后周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它的南方和北方仍然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说宋初统一全国有哪些障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在北面,有强大的辽以及受辽庇护的北汉政权。
在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政权。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为了统一大业,在大臣赵普等人的建议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掉后蜀、南汉,统一南唐,收复吴越。
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宋太祖把重心转移到北方,进攻北汉。
可惜在中途宋太祖暴亡。
宋太宗继位后,面对辽支持的北汉,无法攻下,不得不撤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配套教案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
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之权。
(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960 赵匡胤陈桥驿开封北宋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发兵(2)分化事权
文臣三年一换通判(3)收税转运使中央 4.中央集权皇权 5.武将文臣 6.宋太宗文臣统兵 7.科举制科举取士名额 8.尚武轻文政权的稳固
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
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