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需求导向下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以武汉市青山区社区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异化需求导向下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
——以武汉市青山区社区为例
郭诗洁,陈锦富
摘要:基于我国“9073”的现状养老格局,提出服务差异化、富余化、无障碍化、亲情化、智能化和医疗全程化的“六化”创新适老化建设目标,并运用德尔斐层次分析法构建社区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为例,对老旧社区现状分析与评估基础上进行适老化改造。
从社区原住民需求角度出发调研,提出适老化改造宏观层面的普适性建议——“小同质,大混合,构建混合社区”以及“居住宜老,设施为老,活动便老”的社区改造策略,强化社区照料在养老模式中发挥的作用。
在微观层面,借助CCRC 复合社区设计理念,提出将社区不同自理程度的老年人分为三个阶段:GG、SG、NG和GOING,充分分析每类老年群体的行为特征和差异化需求,以其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进行差异化的社区微设计改造。
关键词:老旧社区,居家养老,差异化需求,适老化改造
1研究概述
目前,基于我国“9073”的现状养老格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且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多。
其中,尤其是既有的老旧社区老年人比重较大,是空巢老人的聚集地,也是未来居家养老的物质载体。
因此,对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需求度极大,成为现今城市更新规划中的重点与热点。
居家养老模式是介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之间的一个类型,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的模式1。
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原因,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不少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都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建设适老化社区,即打造适宜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区环境,通过“社区照顾”的方式,使老年人参与到社区街巷空间活动中,营造自主性较强的和谐邻里社区。
随着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近些年不少学者参与到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中,包括关于城市旧住区渐进式更新研究(赵民,2010)、关于城市老旧住宅改造设计研究(曲直,2011)、关于既有社区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及设施配置研究(何凌华,2014)、关于住区适老化改造
困境与管理对策研究(刘剑,2015)。
而目前的研究很少将老年群体进行细分,本文将社区老年居民细致分类,并根据其差异化需求进行相应的适老化改造研究(图1)。
图1 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文献调查与综述》整理
2社区适老化改造存在问题
2.1社区服务差异化缺失
社区服务内容不丰富且缺乏针对性,差异化老年群体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社区服务多为物质性,却缺少精神慰藉,使得老年人幸福感和自身价值未能体现。
2.2适老化建设表面化
适老化改造本应基于充分调研不同层级老年人差异化需求之上,以人为出发点切实解决问题的设计。
而今,社区适老化设施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不少社区只是简单地处理地面高差、增加无障碍设施及扶手,设计不能真正切合社区老年人群的需求,则造成增添的设施空置、逐渐老旧。
2.3社区养老设施、机构配置不完善,管理缺乏
在老旧社区中普遍缺乏养老设施和机构,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尚未明确要求建设老年大学、托老所、社区养老院等老年设施和社区机构。
由于原有的场地限制和资金等因素,使得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设施不能配备齐全。
同时,不少社区养老设施的后期维护无人监管,社区养老机构缺乏统一管理。
3创新适老化社区建设目标
3.1服务差异化
社区适老化改造最重要的是建设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社区。
这就需要针对老旧社区的老年群体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档案,摸清家底。
将不同自理程度老年社区居民分类,并分析每类老年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差异化服务。
3.2富余化
在社区空间环境建设与设施配置方面,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应与普通社区相区别,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中,退休老人每天都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这是营造养老社区氛围的最重要因素。
要建设有“温度”的养老社区,应将社区中心打造成为有情怀、有氛围的社区,形成老年人集聚交流中心,此外,在设施配置方面也要比一般社区配置度高。
3.3无障碍化
目前,老旧社区的高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而建筑与社区空间环境相对陈旧,这里的无障碍化并不单纯指建设社区无障碍设施,而是从居民入户—社区中心—社区外部形成全方位的无障碍服务体系,方便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
3.4亲情化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是孝道,一直以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多是家庭照顾得以解决的。
亲情不可割舍,亲情也是每个老年人内心的慰藉。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高达一半多的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相邻居住,这也正是我们所打造的有“温度”的社区重要目标之一。
3.5智能化
由于青山区的老旧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社区志愿者劳动力照料明显不足,养老社区需向智能化转变,降低社区劳动力成本。
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随时掌握其生活动态,给予社区关怀,实现智慧养老。
3.6医疗全程化
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高慢病率、高失能率和高死亡率现象,老年人健康养老问题愈加突出。
针对许多社区存在有养无医、医养分离等问题,需要实现医疗全程化,更好的实现就地养老。
4社区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老旧社区的适老化建设目标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社区空间与结构、养老设施和住宅户型比例3个方面进行研究,遴选总结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初步构建社区适老
化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未来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与建设提供指标性参考,便于改造后的实施评价认定。
4.1评价因子选取
表1 针对中间层因子设计的专家咨询问卷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2 中间层因子权重计算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3 子因子权重计算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组织座谈、专家咨询及公众参与等研究方法,结合老旧社区
A
评价标度
B 9 7 5 3 1 1/3 1/5 1/7 1/9 社区空间与活动 养老设施 养老设施 住宅户型比例 住宅户型比例
社区空间与活动
的适老化建设各个相关因子,分层级进行梳理比较,共有65项指标入选。
首先,由特尔菲法对其进行整理,制定调查问卷及邀请部分老旧社区居民和各专家结合实际情况对65个因子打分,通过两轮评估打分后遴选得出初步的评价因子,共计11项。
其次,针对各个中间层因子与子因子,设计判断矩阵调查问卷(表1)。
邀请不同城市居民及各行业专家对判断矩阵内的中间层因子和子因子分别列表两两比较其重要程度,进行1-9的标度评分,将评分汇总后加权平均。
最后,确定所有评价因子的权重值(表2、表3)。
4.2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运用层次分析法中的特征根法求取权重,为避免评价因子出现逻辑矛盾现象,则层次分析法中求取的权重值Wi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检验中间层评价因子重要程度的协调性和子评价因子重要程度的协调性。
在社区适老化建设评价因子的权重一致性检验中,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方面——社区空间与活动、养老设施和住宅户型比例三个因子的CR值为0.0516,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权重值可以用于后续评价体系中。
4.3得出评价因子权重值
通过层次分析法中的权重一致性检验,汇总出社区适老化指标各评价要素因子的权重值,可得出评价的指标中重要程度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出社区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图2)。
图2 社区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打分计算
5适老化改造途径——以武汉青山区119社区为例
5.1社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社区适老化改造不仅是简单地对于居住建筑设计的改造,还包含了以社区老年居民为根本出发点的社区整体居家养老环境的系统设计。
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新村119社区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社区,是目前武汉市城市更新规划的重点,其中的原住民多是武钢退休职工及其家属,调研中显示,社区老年人占62%以上且文化程度很低。
而在社区弱势群体中,空巢老人与孤寡老人占一半以上,是适老化改造的重点扶助对象。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取的权重值,邀请各类专家针对119社区现状的每项子因子进行两轮打分并求取平均值(表4),发现社区空间活动场所因子评价中邻里交往系数比较高,而社区健材适老化指数较低,在社区微改造过程中应当更多地注重“设施为老”。
而社区养老设施因子评价中,119社区现状表现为极度缺乏,电梯配建率几乎为零,无障碍设施建设尚未形成体系,社区养老机构建设也相对较弱。
在住宅户型比例因子评价中,119社区多代住宅户型比例较低,而不少老年住宅户型也是私自改造,并未经过严格的设计。
表4 119社区适老化现状评价表
评价因子评价子因子子因子
评分子因子权重系
数
子因子
得分
评价因子权
重系数
最终得分
社区适老化评价社区空间与活动
邻里交往系数0.0084
0.1571
社区出行便捷度0.0666
绿地率0.0435
健材适老化指数0.0176
公共空间可达率0.0209
养老设施
电梯配建率0.0971
0.5936
无障碍设施建设达
标率
0.2287
老年专用车位使用
率
0.0517
养老机构建设率0.2161
住宅户型比例多代住宅户型比例0.1870 0.2493 老年住宅户型比例0.0623
总分 1.000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同时调研也对119社区的公共空间与场所分类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内老年活动场所分布较少,场所特色一致,空间特性较为开放,但全龄化场地缺失,没有细致的活动场地区分,易造成社区活力衰减(表5)。
同时活动场所没有较少考虑无障碍服务设施体系,棋牌室是自己搭建的帐篷,没有集中较好的室外活动环境,不仅影响社区整体美观,且造成老年人使用不便(图3、图4)。
表5 119社区现状活动场所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 119社区现状室外活动场所照片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4 119社区基地现状空间模型与设施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5.2宏观层面——改造建议与策略
5.2.1小同质,大混合,构建混合社区
具体而言,是对社区内的住宅、公建等用地精细划分,部分用地同质,形成适老化社区特色。
同时,通过混合社区年龄层、社区功能与住宅形式等改造方式,构建混合而有活力的社区。
第一,混合社区年龄层,即提倡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的家属入住社区,便于社区居家养老,打造全龄化适老社区。
第二,混合社区功能,即构建老年人日间活动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机构,家属上班期间社区进行老年托管,安排丰富的老年活动项目和老年大学,晚间又可以满足“亲情化”的老年养老心理需求与慰藉,形成丰富的老龄化社区公共聚集活动空间,保证老年人在社区的活跃度。
第三,混合社区内住宅形式,即针对现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数量激增的养老问题,强调“社区照顾”的方式进行社区居家养老。
通过不同住宅形式与户型的混合,在住宅户型方面,注重老年人住宅户型比例与多代人住宅户型比例设计与建设,打造“亲情化”养老需求的户型,增强社区居住空间的包容性,应对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5.2.2社区空间适老化建设——居住宜老,设施为老,活动便老
根据社区适老化评价标体系中社区现状评价结果,提出119社区适老化建设策略重点在三个方面——居住宜老、设施为老、活动便老。
在居住宜老方面,注重社区空间与活动建设,尤其是改善公共空间的适老化与便捷度。
应当创造老年人心理安全感和场所精神,打造围合的半私密性空间,同时增强其场所的可达性与全程无障碍设计体系设计。
对于社区内许多私自围合的庭院绿地,建议改造宅间交流空间,增设硬地场地,满足老人随机交流及户外眺望权需求。
注重“亲情化”的全龄活动空间的打造,更加适宜照顾老年人的起居,实现其自身价值。
在设施为老方面,在社区加强建设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养老设施,要求设施共建,医养结合。
首先是与教育设施共建,即老年人活动区域设置在幼儿园、小学附近,可以方便老人步行接送孩子的同时,建议开展儿童与老人共同的手工活动,设置老年人休憩平台,对老年人孤独感的解除有一定效用。
老人平日可以与儿童共同开展活动。
其次,提倡与医疗设施共建,由于老年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身体问题与不便,医疗是养老社区的必要保障。
最后,提倡与健身娱乐设施共建,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大多集中在社区的健身娱乐场所,此类区域也是适老化改造的重点。
在活动便老方面,考虑到老年人多为步行的出行方式,社区必须十分注重老年人出行便捷度和安全性,分别从道路交通和绿化两个角度进行适老化改造。
道路交通主要有:设置醒目的标识等安全措施;提供足够的夜间照明;建立适合老年人步行的全程无障碍环路,环路应串联老年人常去的活动地点,同时老年步行环路最小宽度为 1.2m;老年人在步行过程中常常喜欢走走停停的行为特点,步道两侧应约每500m设置休憩设施等。
而绿化方面需增植果实类植被树木,社区居委会可组织维护及采摘活动;建议社区中心景观与休憩设施相结合,提供老年人与植物更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5.3微观层面——差异化微改造设计
5.3.1理念借鉴——CCRC复合社区理念
在微改造设计模块中,借鉴了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理念。
CCRC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2。
因此,我们在对于老旧社区的微改造设计中,需要着重调研原住民的需求,根据不同自理层级老年人(自理、介护、介助)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相应的更新规划,提升公共设施与社区整体环境,赋予社区更多的活力与丰富度,以避免出现“见物不见人”。
5.3.2老年人差异化分类
表6 老年人差异化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对于社区活动空间与设施的需求完全不同,因此在调研中,我们把老年人通过年龄与行为特征进行分层分析,为后续的微改造设计奠定基础。
我们把45-60岁的老年人称为初老期,61-89岁的老年人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的老年人称为老寿期。
同时根据实际调研的老年人行为特征与活动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作“GG”
(go go),即是可以独立行走生活、身体较为灵活;第二阶段叫作“SG”(slow go),即是行动的灵敏度减缓降低;第三阶段为“NG”(no go),即是失去了独立活动能力,处于卧床状态,需要进行照料;而最后则称为“Going”,也就是需要亲人与社区临终关怀的阶段(表6)。
5.3.3行为特征及需求分析
根据老年人不同自理程度进行分类,形成差异化的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及需求,再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进行措施进行社区微改造。
我们针对社区现状调研,从医疗保健、生活养老、精神文化、工作4大类12项与老人关系较密切的社区服务项目出发。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社区的医疗保健类服务需求较高,其次是生活照料类服务(表7、表8)。
表7 119社区服务需求度调研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8 119社区不同自理程度老年人需求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而具体来说,GG类老年人由于行为活动较便捷,身体健康,可以基本独立自主地生活,老有所用的心情十分急切,愿意参与社区活动。
此类人群对精神文化类服务的需求度比中高
龄老年人高。
对文体活动的需求最高,占82.61%,分别比中高龄受访者高13.22%、47.79%;其次是各类培训讲座的需求,占63.04%,分别比中高龄受访者高30.39%、41.86%。
SG类老年人行为稍显迟缓,但身体还允许一定程度上参与社区活动,生活部分能够实现自理,希望得到社区照料。
此类人群占绝大多数,因此是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重点关注对象。
调研显示,他们对生活照料类服务需求度比中低龄受访者普遍偏高。
高龄受访者中,有97.41%需要家政服务,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 8.63%、23.5%;有94.83%需要设立长者饭堂,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 14.22%、19.83%;有93.65%需要电器维修服务,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17.12%、52.35%;有 88.24%需要送菜上门服务,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15.79%、55.63%;有82.59%需要送餐上门服务,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14.22%、30.42%;有56.83%需要提供暂托处服务,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30.3%、50.31%;有55.30%需要提供老人日间护理中心服务,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30.81%、40.08%;有24.65%需要养老机构服务,分别比中低龄受访者高 12.41%、15.95%。
表9 差异化老年人特征与需求研究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NG类老年人表明已失去独立活动能力,需要社区关怀与照看。
此类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类及无障碍设施服务体系的需求度最高。
80-89周岁的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类服务的需求最高,占 96.47%,比中低龄受访者分别高 13.48%、34.88%。
9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类服务的需求占89.33%,比中低龄受访者分别高6.34%、27.74%。
Going类属于临终关怀型老年人,他们通常最需要精神方面需求,无论是来自家人还是来自社区,这就要求社区多考虑混合居住户型,给高龄老人更多的亲情关怀,社区也需要提供日间照护及养老场所,同时配有一定的医疗保健设施用地。
由此,通过上述四类差异化的行为特征及需求分析,总结出不同自理程度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表9)。
5.3.4微改造分类设计
针对GG类老年人,在改造中,应更加注重让这类群体老年人能够在熟人社区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增加社区的活跃度,提高GG类老年人的参与性与归属感。
设计要点为提供丰富的设施活动,设计符合其活动特点的活动场地、设施和空间等,例如:社区中心可参与性的老年自种植空间设计(图5)。
同时此类老年人出行通常走走停停,应当营造安全、可达、无障碍的步行环境及相应座椅(图6)、照明设施(图7)等。
图5 119社区可参与性的自种植空间设计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6 119社区步行环境及座椅设施改造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7 119社区步行环境及照明设施改造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而对于SG类老年人,为老旧社区中老年夹心层群体,占据社区老年人的绝大多数,是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重点对象。
其改造目的是让这个群体老年人增进交流,提供适当的社区照料服务,及适宜的设施活动空间,形成融洽的社区氛围。
改造要点即根据他们的现状活动需要,对社区使用频率极高的几个室外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改造,提升社区中心及周边设施和环境,提供良好的社区室外交流空间,例如:棋牌活动环境改造设计(图8、图9)、社区中心节点改造设计等(图10)。
图8 119社区室外棋牌活动改造设计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9 119社区室外棋牌活动空间及廊道设计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10 119社区节点公共空间设计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NG类老年人出行能力较弱,根据其行为特征与需求分析,他们更需要全程无障碍设施体系建立及可达性的单元空间,便于社区个性化照料与关怀。
而针对119社区现状,多数住宅为80年代建设的6-8层老旧住宅,对老年人的出行造成极大困难与不便。
为了让这个群体老年人能够在全龄化的混合社区中被关怀照看,建议加装电梯进行适老化改造。
但由于工程量较大,涉及的改造范围广,可以先加装辅助楼梯,再逐步加装电梯。
改造重点聚焦于社区无障碍服务体系及居住便捷可达、安全性与社区关怀等,保证居民从入户——社区公共空间——出行形成一套全程化无障碍体系(图11)。
同时,此类老人对社区照料的依赖性十分高,社区对该类老年人应当实行全方位的照料服务,并加强社区智慧养老,包括建立个人档案、一对一的个性化照料、通过智慧手环跟踪照料等(图12)。
资料来源:来自网络
图12 智慧手环应用
资料来源:来自网络
6结语
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是城市更新规划中的重点板块,也是应对当前养老问题的关键,不仅要给予技术与资金上的支持,更要进行宏观与微观政策导向的指引。
基于充分尊重社区原住民的差异化需求,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支撑体系,强化社区作用,形成良好的机制与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小荣,王晶.浅谈在居家养老概念下既有居住社区环境的适老性改造更新[J].建筑与文
化,2015,03:116-117.
[2]宋丽华.中国养生养老社区发展模式探索,理想空间第65期,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3).
作者简介
郭诗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锦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