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发表时间:2010-11-08T09:12:20.033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罗雪芹

[导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罗雪芹(泸州市江阳职业高级中学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奋斗目标;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1.备课要立足教材,围绕“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来组织教学内容

一节课,一个专题,面对一个历史事件首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打好基础,抓好历史概念体系的教学。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等。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并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

其次要解决“为什么?”,即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影响等内容。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强调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在历史背景中又要分析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在原因中又要分析主要与次要原因、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远因近因;从具体内容入手又要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如教材在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的讲述中,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等方面进行介绍,老师要作到立足课本,引导学生从矛盾双方的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个问题就理解的比较全面透彻了。最后要解决“说明什么?”即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的垂训作用,掌握学习历史后对我们的启示。如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对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论是走改良的道路还是辛亥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行不通的。挽救民族危亡、振兴民族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由此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唯一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引导学生重视导言的学习,让学生站在高处整体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讲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新编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明清教学部分时,老师应该首先全面介绍明清阶段的基本特征:即明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的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然后再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民族关系上及对外交往上这五个方面对这一基本特征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而老师的阐述要紧紧围绕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来组织教学,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居高临下的框架体系,这样在具体的讲述明清内容时,学生因为有了整体结构,学习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分析概括教材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并思考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把握方向,便于掌握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如在《鸦片战争》一章的教学时,可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何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鸦片输入有何危害?林则徐禁烟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林则徐有何评价?鸦片战争分哪两个阶段?中国爱国军民与清政府腐朽官僚在英国侵略者面前采取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联系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论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影响。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材,作到有的放矢,学习效果明显。 4.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教材,开拓学生思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设计一些高水平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它要体现教学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并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深度。还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教材上下功夫。例如讲授唐代的历史,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归纳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的特点、表现,为何出现这样的局面?对我们有何启发?这就能帮助学生概括唐统治者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善于用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重视对外交流的开放政策,表现在政局的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中外关系密切。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税收制度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科技文化能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及世界文化进步。如果能让学生对教材分类扼要概括,宏观把握,就能高屋建瓴,思路清晰。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系化。解答问题也就能自觉地把史实与史论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课堂教学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任务的最终完成仍然是学生的落实,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则是失败的教学,所以教师不能忽视课后的落实,可采取多种方式强化记忆,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