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1a64b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7.png)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较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
(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较为有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三个读音)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较后提出疑问。
2、提问: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C、裙:D、前途: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走:(《口技》几欲先走)已: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2879d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4.png)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4篇)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目标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
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45de6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4.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通过人物描写展现社会现实的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2、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风格,理解其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深入理解诗歌的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出杜甫的《石壕吏》,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针对重点字词和疑难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五)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老妇:通过老妇的“致词”,分析她的形象特点,如无奈、痛苦、勇敢等。
(2)石壕吏:从吏的言行中,探讨其形象,如蛮横、粗暴等。
2、体会诗歌的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如战争的残酷、百姓的苦难等。
(2)探讨作者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批判。
3、品味诗歌的语言(1)分析诗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等诗句。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4f597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a.png)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掌握《石壕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讲解《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诗歌背景。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石壕吏》诗歌,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解读《石壕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讲解《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分析《石壕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分析《石壕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探讨《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分析《石壕吏》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3.2 教学内容讲解《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分析《石壕吏》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学生分析《石壕吏》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石壕吏》的创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内容讲解《石壕吏》的创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模仿《石壕吏》的风格。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石壕吏》的创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回顾和总结《石壕吏》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学生表达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5.2 教学内容回顾《石壕吏》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学生分享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5.3 教学活动教师总结《石壕吏》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学生分享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石壕吏》的深层含义。
6.2 教学内容分配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石壕吏》的深层含义。
石壕吏教案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
![石壕吏教案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28368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0.png)
石壕吏教案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壕吏教案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唐诗三首(石壕吏)逐字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唐诗三首(石壕吏)逐字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ed4e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a.png)
唐诗三首(石壕吏)逐字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4.唐诗三首(石壕吏)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名作《石壕吏》。
二、学习目标1.理解《石壕吏》记述的内容,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政府强行征兵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体会杜甫对百姓的同情。
2.品味《石壕吏》精心构思、语言洗练等特点。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人。
是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后世也有人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草堂。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诗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诗-“诗史”: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尴尬年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
空有才华而不得志。
他的诗又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
四、背景介绍《石壕吏》写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未,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因为史思明增援安庆绪,唐军大败。
唐军主帅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离家出征时悲伤的哭声。
杜甫的这番经历,促成他写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其中《石壕吏》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读诗歌:请听朗诵,跟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语气和情感。
概括内容1.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老师给个提示,要讲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老师给个示例:这首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官吏在石壕村民家强行征兵的故事。
2.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概括了故事的内容,现在再请同学们详细的讲述故事,争取讲的详细生动,可以有适量的合理的想象。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7eed0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3.png)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唐代“三吏三别”的背景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壕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3)培养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石壕吏》的字词解释;2. 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分析;3. 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象和手法的鉴赏;3. 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状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代“三吏三别”的背景,引出《石壕吏》;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字词、意象、手法,分析诗文结构;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石壕吏》,分享学习心得;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的看法,珍惜和平生活;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3. 收集其他关于战争题材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对《石壕吏》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和手法鉴赏能力;2. 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情感体验中对战争的看法,珍惜和平生活的态度。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战争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优秀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70aa9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c.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
(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
(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3、补充并做评价(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一)内容浅析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a2730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a.png)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一个小康家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技巧可能还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摧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诗的写作技巧,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壕吏》,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把握诗的结构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摧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壕吏》,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把握诗的结构和主题。
2.难点: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写作技巧,理解战争对人民的摧残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技巧。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中的情感。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图片:准备与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战争场景、人民生活等。
3.音乐: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摧残。
教师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石壕吏》,教师逐句讲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解释难懂的地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的结构和主题。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9628a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3.png)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弱小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石壕吏》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概述《石壕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歌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弱小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积极性。
2. 知识掌握:学生对《石壕吏》的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能力。
4. 情感态度: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认同,以及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
2.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总结诗的主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与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壕吏》的特点。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7fdb2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a.png)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诗歌结构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战争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石壕吏》,就是唐代诗人杜甫描绘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痛苦和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官府四处抓丁,百姓苦不堪言。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石壕村,目睹了这一悲惨的景象,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59463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c.png)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三、深入理解课文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初中八下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八下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2ac1b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09.png)
初中八下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八下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感受诗中记叙的现实,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反思和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的现实主义。
难点:体悟诗人悲天悯人的反思和情怀。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我们的旧识诗人杜甫,走进一个叫石壕的小村庄,与他一起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中,重现《石壕吏》这首诗歌所写之事。
初读感知朗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所写的事情。
预设:石壕的差吏乘夜到老妇家捉人服役。
追问:捉什么样的人?预设:年轻力壮的男子。
追问:捉到了吗?为什么?预设:没有。
因为这户人家“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都已经被征走去防守邺城了。
他们通过什么来和家里联系呢?书信。
学习任务一:来信内容杜甫曾在《春望》中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书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可是非常珍贵。
今天我们在这首诗里也能看到一封信:“一男附书至"。
这封书信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请你调动想象,撰写来信内容。
①二男新战死。
告知家中兄弟们亡故的噩耗,②邺城戍,而注释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759年,唐军收复邺城失败,全线崩溃,局势动荡。
这个儿子现在在沦陷的地方守城,这是一封劝慰家人的信。
③挂念亲人:老翁、老妇、孙母(是嫂子或弟媳)和家里的新生儿,希望保重,期待团聚……我们来看看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诗句:链接资料:回顾旧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当时的社会正遭受着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争斗不休,战争惨烈、无情,可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
从来信里我们能看见一个熟悉的征人形象。
战争让他苦思家乡,战争让他失去亲人,战争让他身陷囹圄。
诗人借这一封来信便折射出现实战争的残酷。
(板书)学习任务二:代笔去信天明了,在杜甫与老翁分别之际,老翁请求杜甫这个读书人代笔给儿子写封信,以道明家中近况。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1570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8.png)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壕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同情弱小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壕吏》;(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石壕吏》的意境和情感;(2)深入理解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困境;(3)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情感。
4. 课堂讲解(1)解析《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析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困境;(3)讲解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下的人民生活,培养爱国情怀;(3)推荐相关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壕吏》;2. 深入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分析《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作者了解、诗歌分析等方面;3. 课后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4. 定期进行测验,检验学生对《石壕吏》及杜甫其他作品的掌握程度。
石壕吏教案(通用5篇)
![石壕吏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4ad23605087632301212f0.png)
石壕吏教案(通用5篇)石壕吏教案(通用5篇)石壕吏教案篇11. 整体感知课文2. 揭露官吏的横暴3. 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三、整体感知: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案篇2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进入新课讲解。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1)学生自由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
(学生抢答)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三、质疑1、学生自由质疑。
(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四、探究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2、学生齐读。
石壕吏教案杜甫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杜甫石壕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1ffdd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e.png)
杜甫《石壕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2)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2)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情感美。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和欣赏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3.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石壕吏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对比分析:将《石壕吏》与其他杜甫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特点。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5312590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1.png)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为您整理了5篇《《石壕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
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二、师生共同解题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三、整体感知: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师:板书吏夜捉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8409c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7.png)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3)了解《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从诗歌中发现历史、社会和人文的信息;(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壕吏》;(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理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使用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阐述《石壕吏》在杜甫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2)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壕吏》;3. 调查身边同学对杜甫诗歌的认知程度,总结并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石壕吏教案杜甫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杜甫石壕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d42ea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壕吏》教案2. 诗文作者:杜甫3.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诗文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2. 教学难点: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诗文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问:“石壕吏”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读感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解读诗句的意义。
讲解诗文的结构和韵律,领略杜甫的诗歌才华。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和讨论。
6. 总结拓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诗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诗文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体验:学生对诗文中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诗文文本:《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4.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杜甫的《石壕吏》,使学生了解古代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杨万凤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
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
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
(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
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
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老师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乱时为了平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
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平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
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政府“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6、全诗小结:(2分钟)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
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7、再读诗歌。
在《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中深情朗读,再次感受石壕村里这个七口之家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
(3分钟)
8、老师致课堂结束语: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得
祸”。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
然而”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
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平鸽动画音乐。
9、作业:
(1)想象并补写(300字以上):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怎样的情景?
(2)背诵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