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Q技术简介Q-in-Q技术简介

合集下载

PON资源整理及优化

PON资源整理及优化

资源问题。

设备资源进行优化,不断提升无源光网络的各项性能。

PON 隔离问题。

在设备资源准确、清晰的基础上,对资源管理系统和设备资源进行整理,在接入网解决用户精确定位、以及业务安全带接入网的主要形式,Special Technology专题技术DCW63数字通信世界2019.061 引言无源光网络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是当前运营商宽技术对PON 2 IEEE802.1Q、VLAN、QINQ 技术简介2.1 IEEE802.1Q 简介IEEE 802.1Q 定义了同一VLAN 跨交换机通信桥接的规则以及正确标识VLAN 的帧格式,主要规定了VLAN 的实现方法。

2.2 VLAN 简介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是一组逻辑上的设备和用户,这些设备和用户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可以根据需求对局域网进行划分。

一个VLAN 就是一个单独的广播域,VLAN 之间相互隔离,增加了网络安全性的同时,也解决了二层网络广播风暴的隐患。

2.3 QINQ 简介QINQ 是802.1Q in 802.1Q 的简称,通过将用户私网VLAN tag 封装上外层VLAN tag ,报文带着两层VLAN tag 穿越服务商的骨干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种较为简单的二层VPN 隧道,也使运营商利用一个VLAN 为包含多个VLAN 的用户网络提供服务成为可能。

2.4 QINQ 产生背景IEEE802.1Q 定义中,只有12个比特位用于表示VLAN ID ,最大可以支持4094个VLAN ,但在运营商宽带接入网中需要大量的VLAN 来隔离用户、实现用户精确定位,QINQ 可以提供4094*4094个VLAN ,满足了接入网对VLAN 数量的需求,解决日益紧缺的公网VLAN ID 3 QINQ 规划方式和业务精确定位3.1 基于VLAN 资源对PON 网络进行QINQ 规划为无源光网络的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 )端口、以及FTTH (Fiber To The Home )应用分配唯一的VLAN 。

ITUT分组传送技术标准

ITUT分组传送技术标准

6
电信级以太网
传统以太网存在的问题
➢ 网络规模小,业务提供能力差 ➢ 缺乏带宽和QoS管理 ➢ 缺乏运营级别的保护与OAM机制 ➢ 交换机集中,星形结构网络拓扑 ➢ 缺少足够的扩展性和资源利用能力
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
城域以太网论坛MEF对城域以太网络从体系架构、管理、 保护、QoS、业务等多方面进行了功能框架定义。
➢可扩展性:业务带宽和业务规模均可灵活扩展
➢可靠性:用户无感知的故障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低于50ms的保护倒换
➢QoS保证:有保障的端到端业务性能,各种以太网业务, 10万条以上的业务规模,从1Mbit/s到10Gbit/s以太网
➢电信级网络管理:快速业务建立,OAM,用户网络管理
应用业务层(APP) (如:IP、MPLS等)
Abstract test Suite for Ethernet Services at the UNI
MEF21
Ethernet Service Attributes Phase 2
MEF22
User Network Interface (UNI) Requirements and MEF23 Framework
5
时间 1968~1972年 1973~1980年
1980年 1990~1994年 1992~1995年 1995~1999年 1998~2000年 1999~2002年 2000~2004年 2005年~2009年
2010年~
以太网发展简要回顾
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
进程 以太网技术原型 以太网技术问世
电信级以太网也称为运营级以太网CE(Carrier Ethernet),
2005年由MEF提出,目的是把以太网变为电信运营商

Q-in-Q技术简介Q-in-Q技术简介

Q-in-Q技术简介Q-in-Q技术简介

Q-in-Q 技术简介一、VPLS 简介VPLS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 是在公网上用隧道协议仿真出来一个局域网,透明地提供跨越公网的LAN 服务,VPLS 网络的每个边界节点在地址分配和数据包转发机制上,采用的是链路桥的方式而不是网络层的方式。

VPLS 提供的是二层VPN 服务,和传统二层VPN 不同的是:VPLS 可以体统点到多点的连接,而不需要为每个连接分配一个接口。

VPLS 实际上就是在PE 上创建一系列的虚拟交换机租借给用户,虚拟交换机的组网和传统交换机完全相同,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广域网实现自己的LAN 。

图1:VPLS 功能示意图二、传统VPLS 工作原理简介和传统VLAN 不同的是:VPLS 中的VLAN ID 是本地有效的,也就是说,远端VLAN 之间的通信并不是根据VLAN ID 的匹配来进行,而是根据VC 配置来决定的。

在下图中,就可以根据配置方便地实现左右端PE 之间VLAN10到20、20到30…50到60的互通。

下面,以下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传统VPLS 的工作过程:-60Vlan :CE2VLAN 10VLAN 20VLAN 20VLAN 30图2:传统VPLS的工作原理首先,PE-A和PE-B要根据配置进行远端协商,为各自的需要互通的VLAN之间创建VC,并为VC(Virtual Channel)分配相应的MPLS标签,当VLAN10用户的报文经交换机CE1来到PE-A时,PE-A将执行如下操作:1)根据报文中的VLAN ID给报文加上相应VC(红色)对应的MPLS标签(私网标签),2)给报文加上能够到达PE-B的公网MPLS标签。

3)向公网转发报文。

报文来到公网上之后,将根据外层公网MPLS标签到达PE-B,PE-B将执行如下操作1)除去该报文的所有MPLS标签,并根据私网标签号,匹配上相应VC(红色),再根据VC确定该报文属于VLAN20,2)去掉原有的Tag头,为该报文加上新的Tag头,其中VLAN ID为20,3)根据VLAN ID(20)向CE2发送该Tag报文这样,报文就能够经过CE2到达远端的VLAN用户了。

IEEE Mac-in-Mac 技术

IEEE Mac-in-Mac 技术
MAC-in-MAC
• Equals the number of PEs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vlans and customer MAC addresses, because :
– MAC-in-MAC bridges only need to learn the MAC addresses of PE Bridges.
• Provider Bridges ’ addresses can be configured local MAC addresses.
Final remarks
• Message
– MAC-in-MAC is an attractive technology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Q-in-Q for Ethernet Service Providers.
– Number of MAC addresses to be managed by providers unlikely to go above 1,000s.
Provider Transport Technologies
Hale Waihona Puke CE CEQ - in- Q
CE CE
CE CE
MAC-in-MAC
CE CE
• VPLS requires new features
– Protection, OAM, discovery: still to be defin
• E.g. BPDU encapsulation
– Management issues
• E.g. unreliable customer links.

ICHQ1-Q10的定义详解

ICHQ1-Q10的定义详解

ICHQ1-Q10的定义详解ICH的论题主要分为四类,因此ICH根据论题的类别不同⽽进⾏相应的编码分类:1. “Q”类论题:Q代表QUALITY,指那些与化⼯和医药,质量保证⽅⾯的相关的论题。

搂主问及得Q1/Q2...Q10都属于这类。

2. “S”类论题:S代表SAFETY,指那些与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临床前研究⽅⾯的相关的论题。

3. “E”类论题:E代表EFFICACY,指那些与⼈类临床研究相关的课题。

4. “M”类论题:M代表MULTIDISCIPLINARY, 指那些不可单独划⼊以上三个分类的交叉涉及的论题。

同时M⼜细分为5个⼩类M1: 常⽤医学名词(MedDRA)M2: 药政信息传递之电⼦标准M3: 与临床试验相关的临床前研究时间的安排M4: 常规技术⽂件(CTD)M5: 药物词典的数据要素和标准2005年11⽉ICH执⾏委员会接受了⼀套⽤于ICH指导原则的新编码法则,并与当⽉正式执⾏。

以下为楼主问及的Q1-Q10含义:Quality质量Q1: Stability稳定性Q1A(R2): 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新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试验Q1B: Photo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新原料药和制剂的光稳定性试验Q1C: Stability Testing for New Dosage Forms新剂型的稳定性试验Q1D: Bracketing and Matrixing Designs for Stability Testing of Drug Substances and Drug Products 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试验的交叉和矩阵设计Q1E: Evaluation of Stability Data稳定性数据的评估Q1F: Stability Data Package for Registration Applications in Climatic Zones III and IV在⽓候带III和IV,药物注册申请所提供的稳定性数据Q2: Analytical Validation分析验证Q2(R1):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Text and Methodology分析程序的验证:正⽂及⽅法论Q3: Impurities 杂质Q3A(R2): Impuri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新原料药中的杂质Q3B(R2): Impurities in New Drug Products (Revised Guideline)新制剂中的杂质Q3C(R3):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杂质:残留溶剂指南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 (Maintenance) 杂质:残留溶剂指南(保留)PDE for Tetrahydrofuran (in Q3C(R3)) 四氢呋喃的PDEPDE for N-Methylpyrrolidone (in Q3C(R3)) N-甲基吡咯烷酮的PDEQ4: Pharmacopoeias药典Q4A: Pharmacopoeial Harmonisation 药典的协调Q4B: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 ICH Regions药典内容的评估及推荐为⽤于ICH地区Q4B Annex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 ICH Regions on Residue on Ignition/Sulphated Ash General Chapter附录1 药典内容的评估及推荐为⽤于ICH地区关于灼烧残渣/灰分常规篇Q4B Annex2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 ICH Regions on Test for Extractable Volume of Parenteral Preparations General Chapter附录2 药典内容的评估及推荐为⽤于ICH地区关于注射剂可提取容量测试常规篇Q4B Annex3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 ICH Regions on Test for 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Sub-Visible Particles General Chapter附录3 药典内容的评估及推荐为⽤于ICH地区关于颗粒污染物测试:不溶性微粒常规篇Q5: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物技术制品质量Q5A(R1): Vir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Derived from Cell Lines of Human or Animal Origin来源于⼈或者动物细胞系的⽣物技术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估Q5B: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Construct in Cell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r-DNA Derived Protein Products⽣物技术产品的质量:源于重组DNA的蛋⽩质产品的⽣产中所⽤的细胞中的表达构建分析Q5C: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Stability Testing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物技术产品的质量:⽣物技术/⽣物产品的稳定性试验Q5D: Deriv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Cell Substrate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于⽣产⽣物技术/⽣物产品的细胞底物的起源和特征描述Q5E: Comparability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 Subject to Changes in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基于不同⽣产⼯艺的⽣物技术产品/⽣物产品的可⽐较性Q6: Specifications 规格Q6A: Specifications: Test Procedure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New Drug Products: Chemical Substances (including decision trees)质量规格:新原料药和新制剂的检验程序和可接收标准:化学物质(包括决定过程)Q6B: Specifications: Test Procedure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Products质量规格:⽣物技术/⽣物产品的检验程序和可接收标准Q7: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GMP)Q7A: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uide for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活性药物成份的GMP指南Q8: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药物研发Annex to Q8Q8附录Q9: Quality Risk Management质量风险管理Q10: 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 药物质量体系。

IP QoS

IP QoS

路由器系统部
10
单中继段行为 - PHB
PHB(Per-Hop Behaviors) ( )
PHB是网络节点对报文调度、丢包、监管和整形的处理, 是网络节点对报文调度、丢包、监管和整形的处理, 是网络节点对报文调度 每类PHB都对应一组 都对应一组DSCP;PHB只定义了一些外部可见 每类 都对应一组 ; 只定义了一些外部可见 的转发行为, 的转发行为,没有指定特定的实现方式
LSP setup
IGP route selection Link-state database
LSP path selection Traffic-engineering database
Signaling component
Information flooding Packets in
IS-IS/OSPF routing Packet-forwarding component Packets out
SPD 链路层
物理层
LFI LR
接收报文
发送报文
路由器系统部
SNMP
21
CAR&ISPKeeper
基本IP QoS技术 基本IP QoS技术
流量调节器
包括CAR、GTS 、ISPKeeper、BAS等
标记
包括优先级、DSCP、MPLS EXP等
拥塞避免和管理
拥塞避免策略包括尾丢弃、RED、WRED等,拥塞管理方法 包括FIFO、PQ、CQ、WFQ、RTP实时队列、CBWFQ/LLQ等
路由器系统部
14
MPLS 流量工程隧道
MPLS TE隧道 隧道
用户设备 运营商网络 LSR LER 用户设备
LER
拥塞链路 MPLS TE隧道

QinQ&SVLAN简介

QinQ&SVLAN简介

1 QinQ&SVLAN 简介1.1 QinQ & SVLAN 简介QinQ 是对基于IEEE 802.1Q 封装的隧道协议的形象称呼,又称VLAN 堆叠。

QinQ 技术是在原有VLAN 标签(内层标签)之外再增加一个VLAN 标签(外层标签),外层标签可以将内层标签屏蔽起来。

SPVLAN :Service Provider VLAN ;CVLAN :Customer VLAN 用户网络2CVLAN 1~100服务提供商网络Switch APE PE Switch B SPVLAN 10Uplink portSPVLAN 10Uplink portSPVLAN 10Customer portSPVLAN 10Customer port用户网络一般通过Trunk VLAN 方式接入PE ,服务提供商网络内部的Uplink 端口通过Trunk VLAN 方式对称连接。

当报文从用户网络1到达交换机A 的customer 端口时,无论报文是tagged 还是untagged 的,交换机A 都强行插入外层标签,插入的标签为接口的native vlan (VLAN ID 为10)。

在服务提供商网络内部,报文沿着VLAN 10的端口传播,直至到达交换机B 。

交换机B 发现与用户网络2相连的端口为customer 端口,于是按照传统的802.1Q 协议剥离外层标签,恢复成用户的原始报文,发送到用户网络2。

这样,用户网络1和2之间的数据可以通过服务提供商网络进行透明传输,用户网络可以自由规划自己的私网VLAN ID ,而不会导致和服务提供商网络中的VLAN ID 冲突。

传统的QINQ 部署中(实际上目前的城域网也较多的使用高端交换机部署普通QinQ ),数据包只能在下行口打上该端口的native vlan 进行双标签转发。

但实际应用中,一个端口有打不同外层标签甚至透传VLAN的需求,因此“灵活的QinQ——SVLAN(Selective VLAN)”应运而生。

Q分类技术

Q分类技术

n=80 n=90
5
例1
• 群体极化的实验 • 研究假设:个体观点会在各自群体中趋于极化。
也就是说,保守的人会在保守的群体中更加保守, 激进的人会在激进的群体中更加激进。
2021/6/16
6
区分保守与激进态度表
指导语:您好,请按照您的实际想法,在下表相应框中打钩。每项必选一次。
态度
绝对赞 比较赞 有些赞 一 有些不 比较不 绝对不
2021/6/16
9
• 运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求得四位被试评价结果的相关 系数。
A
B
C
D
A
1.00
B
0.93 1.00
C -1.00 -0.93 1.00 D -0.14 -0.75 0.86 1.00
2021/6/16
10
• 此时,可把相关较高的A和B分为一组,即保守组, C和D分为另一组,即激进组,再进行其他实验。
2021/6/16
20
四、Q技术的分类
• 非结构型
• 结构型 (1)单层面的结构型Q分类 (2)多层面的结构型Q分类
2021/6/16
21
五、Q技术的评价
• 优点 逻辑性、实用性强,可对同一被试进行反复
测量;还可用于验证某些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人 格理论。 • 缺点
样本小,代表性不够,结果较难推论;Q技 术的强迫选择与分类方式会限制被试的自由反应 ,也会限制某些统计分析法的应用,使某些统计 数据得不到利用。ຫໍສະໝຸດ 2021/6/163
二、使用
• 给被试一套陈述语句或带有修饰语的形容词和动 词的卡片,给以一定的指导语,让被试把这些卡 片按照“最符合”到“最不符合”或“最赞成” 到“最不赞成”的顺序分成几类,为了确保评价 的标准分布,采用“强迫正态分布”的方式,要 求被试在每一类里放置特定数目的卡片, 最后可 用皮尔逊相关做相关分析。

交换机(Q-in-Q)技术学习

交换机(Q-in-Q)技术学习

Q-in-QQ-in-Q工作原理就是:数据在私网中传输时带一个私网的tag,定义为C-VLA N Tag,数据进入到服务商的骨干网后,在打上一层公网的VLAN tag,定义为P-VLAN Tag。

到目的私网后再把P-VLAN Tag剥除,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单的二层VPN隧道。

P-VLAN Tag标签是嵌在以太网源MAC 地址和目的MAC地址之后。

也包含一个12位的P-VLAN ID,可支持4096个VLAN。

P-VLAN CoS域包含3位,支持8个级别的优先级。

在基于Q-in-Q网络中,运营商为每个VLAN分配一个P-VLAN ID,然后把用户的C-VLAN ID实例映射到这些P-VLAN ID上。

因此,用户的C-VLAN ID就被保护起来。

QinQ是对802.1Q的扩展,其核心思想是将用户私网VLAN tag封装到公网VLAN tag上,报文带着两层tag穿越服务商的骨干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种较为简单的二层VPN隧道。

其特点是简单而易于管理,不需要信令的支持,仅仅通过静态配置即可实现,特别适用于小型的,以三层交换机为骨干的企业网或小规模城域网。

图1为基于传统的802.1Q协议的网络,假设某用户的网络1和网络2位于两个不同地点,并分别通过服务提供商的PE1、PE2接入骨干网,如果用户需要将网络1的VLAN200-300和网络2的VLAN200-300互联起来,那么必须将CE1、PE1、P和PE2、CE2的相连端口都配置为Trun.........交换机(Q-in-Q)技术学习交换机(Q-in-Q)技术学习上周在运营商的交换机投标现场,对于Q-in-Q的技术成了必须回答的问题;我想这也正常,对于运营商的接入和汇聚层交换机而言,先前4096个VLAN的支持,随着应用场合的需要,越来越不够用了;仔细留心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摘录了部分内容,供大家一起学习;当前由于交换芯片的限制,许多交换机VLAN范围即同时可配置的基于tag VLAN 的ID的范围只能在n~n+512个的范围内。

基于MAC-in-MAC的隧道技术

基于MAC-in-MAC的隧道技术

基于MAC-in-MAC的隧道技术在当前的城域网领域,以太网已经是最热门的解决技术之一。

事实上,当前很多运营商都在城域网上实施以太网业务。

然而,以太网技术向城域网延伸必然要面临和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突破4096个VLAN数的限制、透明LAN业务连接、服务质量保证等一系列问题。

在城域以太网中有三种“服务透传”技术原理和服务模式,即IEEE802.1QVLAN、Q-in-QVLAN和MAC-in-MAC(或M-in-M)技术。

基于IEEE802.1QVLAN技术IEEE802.1Q是虚拟桥接局域网的正式标准,它定义了同一个物理链路上承载多个逻辑子网VLAN的方法。

IEEE802.1Q在标准的IEEE802.3以太帧结构中加入4个字节,这4个字节统称为虚拟局域网标签(VLANTag)。

从服务的角度来看,我们对VLANTag标签中最感兴趣的是VLANID和UserPriority(优先级)两个域,其中VLAN ID是一个12位的域,可以支持4096个VLAN实例,User Priority是一个3位的帧优先级,共有8种优先级,0-7。

企业利用VLAN技术来设计他们的内部网络,以太数据帧能够通过特殊的标识符和优先级,即是VLAN ID和User Priority来区别不同的网络流量。

当以太网向城域网延伸和扩展时,基于IEEE 802.1Q VLAN技术在VLAN配置的透明性和VLAN数扩展性上带来了极大的限制,然而它依然是以太网“服务透传”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技术。

(注:文中将在使用的术语前面添加“C-”或着“P-”,分别表示用户网络或者运营商网络的以太帧。

例如,C-VLANID 表示用户网络以太帧的VLANID;P-VLANID表示运营商网络以太帧的VLAN Tag;E-LAN Service表示基于以太网的多点到多点的连接服务(Any-to-Any);E-Line Service表示基于以太网的点到点的连接服务。

QinQ简介原理

QinQ简介原理

QinQ应用中的挑战
QinQ网络中,运营商网络对客户透明,当客户和运营商网络之 间的连接有冗余时必然导致环路问题。(QinQ应用示意图中的A 客户。) 这一挑战要求运营商网络能透明传输STP/RSTP/MSTP报文,这 样客户可以跨运营商网络构建自己的STP树,切断冗余链路 BUPU-Tunnel(Cisco:Layer 2 Protocol Tunneling)。 为了保证客户全网VLAN配置的一致性,动态VLAN协议如GVRP、 VTP等也要求通过运营商网络透传。如果客户使用GMRP作组播 应用的话,GMRP报文也要求透传。 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按用户接入端口来划分VLAN,而是按 其用户的VID或其他特征来对用户进行分组 灵活QinQ的出现 QinQ报文中,三层以上的字段无法识别,导致了不少局限性, 如对QinQ报文只能根据MAC进行过滤。
修改TPID
– [Quidway]vlan-vpn tpid 9100
使能UpLink Port
– [Quidway-GigabitEthernet2/2/1]vlan-vpn uplink enable
QinQ的配置_Quidway
灵活QinQ配置 创建一个创建ACL规则,用于对用户报文的分类
– [Quidway]acl number 4001 – [Quidway-acl-link-4001]rule 0 permit ingress c-tag-vlan 300
下发ACL规则到指定端口并指定外层标签
– [Quidway-GigabitEthernet2/1/1]traffic-redirect inbound linkgroup 4001 nested-vlan 1001
BPDU Packet

【豆丁-精品】-关于QINQ技术的探讨

【豆丁-精品】-关于QINQ技术的探讨

第32卷 第11期 2010-11(上)【215】收稿日期:2010-04-27作者简介:阎琦(1975 -),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

关于QINQ技术的探讨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about QINQ technology阎 琦 YAN QI(渤海大学,锦州 121000)摘 要:QINQ技术将用户私网VLAN TAG封装在公网VLAN TAG中,使报文带着两层VLAN TAG穿越运营商的骨干网络。

在公网中报文只根据外层VLAN TAG传播,用户的私网VLAN TAG被屏蔽,这样不仅对数据流进行了区分,而且由于私网VLAN标签被透明传送,不同的用户VLAN 标签可以重复使用,扩大了可利用的VLAN标签数量。

MAC-IN-MAC技术是基于 QINQ 技术的一种改进,通过双层MAC地址分割了用户和运营商的地址,解决了城域以太网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QINQ报文封装;基本QINQ;灵活QINQ;MAC-IN-MAC中图分类号:TP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34(2010)11(上)-0215-03Doi: 10.3969/j.issn.1009-0134.2010.11(上).691 QinQ 技术的产生随着以太网技术在运营商网络中的广泛应用,利用802.1Q VLAN对用户进行隔离和标识受到很大限制,因为IEEE802.1Q中定义的VLAN tag 域只有12个比特,仅能表示4K个VLAN,这对于城域以太网中需要标识的大量用户捉襟见肘,于是QinQ技术应运而生。

QinQ技术,也称Stacked VLAN 或Double VLAN。

标准为IEEE 802.1ad,QinQ最初主要是为拓展VLAN的数量空间而产生的,它是在原有的802.1Q报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一层802.1Q标签实现,使VLAN数量增加到4K*4K。

Internet和IP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SPB标准及其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SPB标准及其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SPB标准及其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文/李蔚SPB(Shortest Path Bridging,最短路径桥接)是多生成树协议(MSTP)的进一步拓展,它使用IS-IS协议来共享交换机间的多个学习的拓扑,并迅速学习以太网连接中各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SPB是IEEE组织针对数据中心大规模二层网络应用模型定义的一组协议(IEEE802.1aq),是CEE(Convergence Enhanced Ethernet,融合增强型以太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2012年3月得到IEEE的批准正式标准化。

相对于TRILL(IETF组织针对数据中心大规模二层网络应用模型定义的协议族),SPB 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方便的支持VLAN扩展功能,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很多需要支持多租户业务的运营商以及有规模运营需求的企业的关注。

图1.SPB的基本结构示意SPB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多台服务器A/B/C通过交换机1/2/3二层互联。

服务器之间的流量可以通过二层路由协议计算的最短路径转发,而不必依赖于传统STP形成的绕行网络拓扑转发。

这样SPB可以有效的提高二层网络流量转发效率。

同时,SPB还可以通过二层路由协议在多条转发路径之间形成等价路径,对流量进行负荷分担,提高网络整体的利用效率和HA性能。

SPB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基于拓扑计算的最短路径能够有效减少转发跳数,提高转发性能;基于等价路由的多链路负载均衡(最大16条),能够有效的提高带宽利用率;基于等价路由的快速切换能够保证100毫秒内的故障切换;管理简单,网络规模可达1000个节点。

一、SPB技术解读1.SPB协议族的结构图2.SPB协议组的架构如图2所示,SPB协议支持两种模式:Q-in-Q模式称为SPBV,目前在业界基本没有应用;M-in-M模式称为SPBM,是目前的主要推荐模式。

本文将针对SPBM展开介绍。

无论是SPBV还是SPBM,在控制平面都是基于L2IS-IS实现拓扑发现、管理。

QinQ基础知识

QinQ基础知识

QinQ基础知识⼯作中需要了解QinQ的知识,找到了⼀篇不错的⽂章,转载⼀下。

QinQ简介定义: QinQ(802.1Q-in-802.1Q)技术是⼀项扩展VLAN空间的技术,通过在802.1Q标签报⽂的基础上再增加⼀层802.1Q的Tag来达到扩展VLAN空间的功能,可以使私⽹VLAN透传公⽹。

由于在⾻⼲⽹中传递的报⽂有两层802.1Q Tag(⼀层公⽹Tag,⼀层私⽹Tag),即802.1Q-in-802.1Q,所以称之为QinQ协议。

##⽬的: 随着以太⽹技术在⽹络中的⼤量部署,利⽤802.1Q VLAN对⽤户进⾏隔离和标识受到很⼤限制。

因为IEEE802.1Q中定义的VLAN Tag 域只有12个⽐特,仅能表⽰4096个VLAN,⽆法满⾜以太⽹中标识⼤量⽤户的需求,于是QinQ技术应运⽽⽣。

QinQ是通过在原有的802.1Q报⽂的基础上增加⼀层802.1Q标签来实现的,使得VLAN数量增加到4094×4094,扩展了VLAN空间。

随着以太⽹的发展以及精细化运作的要求,QinQ的双层标签⼜有了进⼀步的使⽤场景。

它的内外层标签可以代表不同的信息,如内层标签代表⽤户,外层标签代表业务。

另外,QinQ报⽂带着两层Tag穿越公⽹时,内层Tag透明传送,也是⼀种简单、实⽤的VPN技术。

因此它⼜可以作为核⼼MPLS VPN在以太⽹VPN的延伸,最终形成端到端的VPN技术。

优点:扩展VLAN,对⽤户进⾏隔离和标识不再受到限制。

QinQ内外层标签可以代表不同的信息,如内层标签代表⽤户,外层标签代表业务,更利于业务的部署。

QinQ封装、终结的⽅式很丰富,帮助运营商实现业务精细化运营。

1. 解决⽇益紧缺的公⽹VLAN ID 资源问题2. ⽤户可以规划⾃⼰的私⽹VLNA ID3. 提供⼀种较为简单的⼆层VPN解决⽅案4. 使⽤户⽹络具有较⾼的独⽴性原理描述基本原理: QinQ是指在802.1Q VLAN的基础上增加⼀层802.1Q VLAN标签,从⽽拓展VLAN的使⽤空间。

EPON-QinQ的实现原理与应用

EPON-QinQ的实现原理与应用

姓名:项文海部门:质量管理部职位:软件测试EPON-QinQ的实现原理与应用摘要:EPON-QinQ技术(也称Stacked VLAN 或Double VLAN)是指将用户私网VLAN标签封装在公网VLAN标签中,使报文带着两层VLAN标签穿越运营商的骨干网络,在公网中只根据外层VLAN标签传播,私网VLAN标签被屏蔽,这样,不仅对数据流进行了区分,而且由于私网VLAN标签被透明传送,不同的用户VLAN标签可以重复使用,只需要外层VLAN标签的在公网上唯一即可,实际上也扩大了可利用的VLAN标签数量;还具有不同私网用户之间相同VLAN不透传,与公网有效分离,最大限度节省VLAN的特点。

封装外层VLAN标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标准QINQ封装,即基于端口打外层标签的,该端口下所有的用户数据统一封装一个共同的VLAN标签,在实际应用中局限性太大,另外一种是灵活QINQ封装方法,既可以根据一些特性对用户数据进行流分类(VOIP,宽带,IPTV),然后不同的类别封装不同的外层VLAN标签。

关键词:EPON,QinQ,Stacked-VLAN,Double-VLAN,灵活QinQ,一.概述QinQ业务简单的说就是在原有的802.1Q的报文基础上,再增加一个802.1Q 标签头;QinQ又称VLAN堆叠,因为标准vlan id有限(1-4094),通过在原有802.1Q tag标签的之外再增加一个VLAN 标签(4094×4094)。

从而实现私网VLAN可以透传公网达到二层VPN的应用效果。

另一方面它还具有不同私网用户之间相同VLAN不透传,与公网有效分离,最大限度节省VLAN的特点。

外层VLAN标签通常称为Service Provider VLAN(SVLAN)这一层标签可以将内层VLAN标签(也称为Customer VLAN,CVLAN)屏蔽起来,将用户私网VLAN 标签封装在公网VLAN标签中,使报文带着两层VLAN标签穿越运营商的骨干网络,在公网中只根据外层VLAN标签传播,私网VLAN标签被屏蔽,经过服务提供商的网络透明传输,到达边缘交换设备时再去除外层的VLAN标签。

QINQ技术简介

QINQ技术简介

QinQ技术简介随着以太网技术在运营商网络中的大量部署(即城域以太网),利用802.1Q VLAN对用户进行隔离和标识受到很大限制,因为IEEE802.1Q中定义的VLAN Tag 只有12比特,仅能表示4K个VLAN,这对于城域以太网中需要标识的大量用户捉襟见肘,于是QinQ技术应运而生。

QinQ定义QinQ技术(也称Stacked VLAN 或Double VLAN),由IEEE 802.1ad标准定义,实现将用户私网VLAN Tag(C-VLAN)封装在公网VLAN Tag(S-VLAN)中,使报文带着两层VLAN Tag穿越运营商的骨干网络(公网)。

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二层VPN隧道技术。

QinQ的产生背景IEEE802.1Q中定义的VLAN TAG域只有12个比特位用于表示VLAN ID,所以设备最多可以支持4094个VLAN。

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城域网中,需要大量的VLAN来隔离用户,4094个VLAN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QinQ的作用及原理设备提供的端口QinQ特性是一种简单、灵活的二层VPN技术,它通过在运营商网络边缘设备上为用户的私网报文封装外层VLAN TAG,使报文携带两层VLAN TAG穿越运营商的公网。

在公网中,设备只根据外层VLAN TAG对报文进行转发,并将报文的源MAC地址表项学习到外层TAG所在VLAN的MAC地址表中。

而用户的私网VLAN TAG在传输过程中将被当做报文中的数据部分来进行传输。

QinQ的实现方式QinQ技术按照其实现方式不同,分为基本QinQ和灵活QinQ两种。

基本QinQ基本QinQ是基于端口方式实现的。

当端口上配置了基本QinQ功能后,不论从该端口收到报文是否带有VLAN Tag,设备都会为该报文打上本端口缺省VLAN 的Tag:如果收到的是带有VLAN Tag的报文,该报文就成为带双Tag的报文;如果收到的是不带VLAN Tag的报文,该报文就成为带有本端口缺省VLAN Tag的报文。

QoS技术简介

QoS技术简介
DSCP中AF表识的码点数值如下表:
低丢弃优先级,j=1 中等丢弃优先级,j=2 高丢弃优先级,j=3
AF(i=4) 100010
100100
100110
AF(i=3) 011010
011100
011110
AF(i=2) 010010
010100
010110
AF(i=1) 001010
001100
对于拥塞管理,一般采用排队技术,使用一个队列算法对流量进 行分类处理
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进先出队列 PQ(Priority Queue):优先级队列 CQ(Custom Queue):定制队列 FQ( Fair Queue):公平队列 WFQ(Weighted Fair Queue):加权公平队列 CBWFQ(Class Based WFQ):基于类的加权公平队列 WRR(Weighted Round Robin):加权轮循
6Byte
6Byte 4Byte
2Byte
数据承载 (46-1500Byte)
帧校验和 (FCS)
4Byte
TPI=0x8100 16bits
802.1p CFI 3bits 1bit
VLAN ID 12bits
17
IEEE 802.1P优先级标记
IEEE802.1p使用三个Bits来定义通过交换机的帧包的转发优先级。
11
DiffServ模型完整的解决方案
流分类 流标识 流调度
12
常见的的QoS功能组件
流分类:Classification 流标识
❖ 报文标识: Marker/Remarker 流调度
❖ 拥塞管理: Congestion management ❖ 拥塞避免: Congestion Avoidance ❖ 流量整形: Traffic shaping ❖ 接口总带宽限制:LR(Line Rat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in-Q 技术简介
一、VPLS 简介
VPLS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 是在公网上用隧道协议仿真出来一个局域网,透明地提供跨越公网的LAN 服务,VPLS 网络的每个边界节点在地址分配和数据包转发机制上,采用的是链路桥的方式而不是网络层的方式。

VPLS 提供的是二层VPN 服务,和传统二层VPN 不同的是:VPLS 可以体统点到多点的连接,而不需要为每个连接分配一个接口。

VPLS 实际上就是在PE 上创建一系列的虚拟交换机租借给用户,虚拟交换机的组网和传统交换机完全相同,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广域网实现自己的LAN 。

图1:VPLS 功能示意图
二、传统VPLS 工作原理简介
和传统VLAN 不同的是:VPLS 中的VLAN ID 是本地有效的,也就是说,远端VLAN 之间的通信并不是根据VLAN ID 的匹配来进行,而是根据VC 配置来决定的。

在下图中,就可以根据配置方便地实现左右端PE 之间VLAN10到20、20到30…50到60的互通。

下面,以下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传统VPLS 的工作过程:
-60
Vlan :
CE2
VLAN 10VLAN 20
VLAN 20VLAN 30
图2:传统VPLS的工作原理
首先,PE-A和PE-B要根据配置进行远端协商,为各自的需要互通的VLAN之间创建VC,并为VC(Virtual Channel)分配相应的MPLS标签,
当VLAN10用户的报文经交换机CE1来到PE-A时,PE-A将执行如下操作:
1)根据报文中的VLAN ID给报文加上相应VC(红色)对应的MPLS标签(私
网标签),
2)给报文加上能够到达PE-B的公网MPLS标签。

3)向公网转发报文。

报文来到公网上之后,将根据外层公网MPLS标签到达PE-B,PE-B将执行如下操作
1)除去该报文的所有MPLS标签,并根据私网标签号,匹配上相应VC(红色),
再根据VC确定该报文属于VLAN20,
2)去掉原有的Tag头,为该报文加上新的Tag头,其中VLAN ID为20,
3)根据VLAN ID(20)向CE2发送该Tag报文
这样,报文就能够经过CE2到达远端的VLAN用户了。

三、传统VPLS实现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VPLS存在如下问题:
1)处于供应商一侧的PE设备往往下接了许多属于不同用户的CE。

而这些用户内部本身就划分了许多VLAN,这些VLAN号往往会重叠。

在传统实现方式中,VC是和VLAN ID 对应的,PE只能根据VLAN ID来分配VC,而不会因为用户不同而分配不同的VC。

当不同的用户侧CE下挂的VLAN ID相同时,即使是来自不同的用户,它们也对应了同一VC,这样就无法做到不同用户内部的VLAN ID相同的VLAN之间的隔离了。

如下图:CE1和CE2属于同一用户,CE3和CE4属于同一用户。

当有VLAN20的流量经CE3到达PE-A时,PE-A除了将其按VC配置向PE-B转发之外,还会向CE1下挂的VLAN20进行本地转发。

同时,流量到了PE-B之后,PE-B无法区分流量是属于CE2的还是CE4的,PE-B将同时向CE2和CE4转发该流量。

这样,不同的用户之间无法隔离,用户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了。

图3:不同用户的VLAN 之间无法隔离
2)不利于扩展。

虽然在初次规划时就可以分配好个用户可以使用的VLAN ID 范围,但是随着用户内部网的扩张,所需VLAN 资源将不断增长,再度规划将变得极为困难。

而且,VLAN 资源是有限的,VLAN 本身也是处于私网之中的,所以让不同的用户分用VLAN 资源是不明智的。

四、Q-in-Q 实现方式及问题的解决
Q-in-Q 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Q-in-Q ,即QVLAN in QVLAN (Q 指802.1Q )。

下面将简单介绍Q-in-Q 的工作原理。

图4:Q-in-Q 的工作原理
在Q-in-Q 的实现方式中,在PE 和CE 的连接中,CE 侧的接口仍然配置成Trunk 端口,而PE 侧的接口则配置成Untag 端口,虽然PE 上来的是Tag 报文,但PE 仍然将其作为Untag 报文处理,即将二层payload 和tag 标记一起作为新报文的二层payload 。

下面将以上图中下端蓝色交换机下所挂VLAN 10用户之间的互通来介绍其具体处理步骤:
60
Vlan :Vlan :10 20 (50)
4
-60
Vlan :Vlan :10 20 (50)
4
首先,PE与PE之间要根据配置进行远端协商,为各自的需要互通的VLAN创建VC,并为VC(Virtual Channel)分配相应的MPLS标签,以上图为例:PE-A和PE-B需建立两条VC连接。

当CE1下挂的VLAN10用户的报文经交换机CE1来到PE-A时,PE-A将执行如下操作:
1)给收到的Tag报文再加上一层VLAN ID为100的Tag头,
2)给报文加上为VLAN 100所对应的VC分配好的MPLS标签,标签号是与VC
一一对应的。

3)给报文加上能够到达PE-B的公网标签。

4)向公网转发报文
此时的报文封装如下图所示:
图4:Q-in-Q的工作方式下在公网上传输的报文
其中:Tag头1由CE1(或CE1以下的交换机)加上,VLAN ID为10,Tag头2由PE-A 加上,VLAN ID为100。

MPLS标签均由PE-A加上,其中私网标签对应的是VC信息,公网标签对应到达PE-B的LSP。

报文来到公网上之后,将根据外层公网标签到达PE-B,PE-B将执行如下操作
1)除去该报文的所有MPLS标签,并根据私网标签号,匹配上相应VC(蓝色),
再根据VC确定该报文属于VLAN100,
2)去掉由PE-A加上的外层Tag标记,此时的报文为VLAN ID为10的Tag报文。

3)将报文经VLAN 100对应的端口向CE2发送该Tag报文
这样,报文就能够经过CE2到达远端的VLAN用户了。

四、Q-in-Q实现方式和传统VPLS实现方式的比较
Q-in-Q方式与传统VPLS相比有以下区别:
1)PE端口配置方式:在Q-in-Q方式中,PE端口应配成Untag端口,而传统方式
中,PE端口应和CE一样配成Trunk端口。

2)VLAN互通关系:在Q-in-Q方式中,可以实现不同用户的ID相同VLAN之间
的隔离,这在传统VPLS方式中是无法实现的,但这是以一个Tag头的额外负
担为代价换来的。

3)互通的远端VLAN ID的对应关系:在传统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配置实现远
端不同ID的VLAN之间的互通,而Q-in-Q方式中,只能实现同一用户的ID
相同的VLAN之间的互通。

其根本原因是:在传统方式中,用户的VLAN信
息被带到了PE上,而Q-in-Q则正好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