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散文创作

合集下载

关于汪曾祺散文的论文

关于汪曾祺散文的论文

篇一: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现实意义汪曾祺的散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类的,还一种是写物写景的。

不管是哪种散文,都使人读起来异常轻松,好像是在听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亲切与你交谈,给人一种很安逸的感受。

汪曾祺的散文始终是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即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善于发现,你就会觉得生活处处都充满着乐趣,人无论碰到什么情况,也应该保持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正如他所说的,“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对于生活,我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会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我自觉的先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

而这种朴素的信念正是我们如今生活在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一、饮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你会发现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琐事或者事物,在汪曾祺的笔下变得如此有趣,心里会由衷的发出感叹: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汪曾祺教给我们的是欣赏生活,品味人生的方法。

在如今的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我们努力的拼搏奋斗着,却遗忘了生活原本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还原了生活本来的面貌,使人们看到一个宁静安逸的生活画面。

他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欣赏生活,留意生活的每个细节,从中发现出乐趣。

汪曾祺特别中意“吃”的文化,他不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们仅作为一个品尝者对美食做出啧啧称羡的姿态,而是更愿意做一个制造美食的美食家,这种制造美食的过程也是他最为享受的,从最初的准备原料,到精细制作,再到最后完工,这种过程使人感受他生活的精致,充分享受着烹饪的乐趣。

为了能够做好菜,他对做菜也是吸收别的地方的优良做法,不断地进行总结改变。

比如在提高炒青菜做法时,他认为“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为:菜新鲜,油多,火爆,慎用酱油,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不盖锅(饭馆里炒青菜多不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

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变色,视之犹如从园中初摘出来的一样。

”就是这样不断地吸收他人的长处,汪曾祺厨艺之高也是为人所知的。

美籍华人聂华苓到北京,指名要到汪曾祺家吃一顿他亲手做的饭菜。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

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

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

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雾所带来的麻烦。

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还着了他的文人色,一个接一个典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处处显个人情趣。

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

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

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

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

最新汪曾祺谈散文写作汪曾祺散文解析优秀

最新汪曾祺谈散文写作汪曾祺散文解析优秀

最新汪曾祺谈散文写作汪曾祺散文解析优秀汪曾祺谈散文写作汪曾祺散文解析篇一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一篇散文。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

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

二者得到了其中一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

一进门,我就停住了。

我看见一个火星。

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

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

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

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

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

论汪曾祺散文的“三味”

论汪曾祺散文的“三味”

论汪曾祺散文的“三味”作者:王子瑶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享有“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美誉。

在他的笔下世俗生活充满情致,市井百姓生动鲜明,书画创作别有风格。

他笔下所创作的一切故事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汪氏标签,充满人文情怀,让所读者沉醉其中,心向往之。

本文以汪曾祺散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品中的人文情怀,还原汪曾祺所刻画的那个诗意世界。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时间无情,眨眼之间,汪曾祺先生辞世已然二十一个年头。

在《人间草木》的序言中,汪老的儿子汪朗先生这样说:“他留下的‘这碗茶’,这么多年居然还没‘凉’,还挺‘香’,不免让人有些奇怪。

我们兄妹三人都不是搞文学的,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他的文章看着不闹腾,让人心里很清净,文字干净通透,不牙碜”a。

幽默如父,嬉笑间既表达了大家对汪老离世的不舍与怀念,也展现出汪曾祺作品的独特风格。

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

”b 对于汪曾祺而言,这样独特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思考、体验融入对生活的热爱之中,集中表现为独特的审美意识。

在创作中,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纠结,有点曲折甚至是孤独地走着自己的文学之路,他的文学始终关心的是人——人的命运,人的尊严,人性的美好,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

本文以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为对象,从家常味、书香味和人情味三个角度分析其散文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一、朴质抒情的家常味“家常味”原是烹饪范畴中的用词,有些时候甚至是家庭便饭的代称。

从心理感受上来说,“家常味”指的是熟悉、朴实、简单的心理感受。

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我们能接收到一种类似“家常味”的审美体验,这是朴实的生活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坦诚真实,更是一种坚实的精神品格。

汪曾祺是一个热爱生活,亲近生活的“平民作家”,有学者指出汪曾祺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平民意识c,这种平民意识使得汪曾祺在创作的时候恪守现实主义态度去描绘生活、展现生活。

汪曾祺新时期散文创作解析

汪曾祺新时期散文创作解析
景线 。

汪 曾祺 写 饮 食 , 不 仅 注 重 对 口 感 的 描 述 , 而 且 会 在
家常酒菜 》 读者 ,成为新 时期乃至九十 年代 中国文坛 上一道亮 丽 的风 视觉上 先声夺人 ,像是呈现 一道视觉大餐 。 《

篇 里 , 写 的 都 是 家 庭 中 最 普 通 的 菜 肴 , 作 者 却 让 一 道
趣 ,不管什 么 食物 都要 尝一 尝 , “ 多 东西 ,乍 一 吃 , 许
炭 ! ”看 完 这 ~ 段 ,读 者脑 海 中一 定 会 立 刻 浮 现 出 生 动 的 个 道 理 : 多 积 累 一 点 生 活 知 识 , 增 加 对 人 、 对 生 活 的 兴
关 饮 食 的 文 章 , 是 “ 翁 之 意 不 吃 不 惯 , 吃 吃 就 吃 出 味 儿 来 了 ” 。 同 样 在 《四 方 食 醉 在 酒 ” ,他 将 饮 食 和 文 化 结 合 起 来 , 经 常 引 用 各 个 朝 代 关 事 》 之 《口味 》 中 , 汪 曾 祺 也 号 召 大 家 “ 个 人 的 口 一
淡的生活天地,成为新时期散 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汪 曾祺散文
故 乡情结 饮食文化
平和 冲淡
在 二 十 世 纪 的 中 国 文 坛 上 , 汪 曾 祺 是 一 位 独 具 特 色
《 乡的食物》一篇 中就写到 1 种吃食 ,从家中的 “ 故 7 炒米
端午 的鸭蛋 ”到河里的 “ 头鲨、 昂嗤鱼 、 虎 的作家 ,虽 以小说 创作享誉 文坛 ,但 同时也是一个职 业散 和焦屑 ”、 “ 野鸭 、鹌鹑 、斑鸠 ”和 文家 。他 曾说 自己写散文是 “ 搂草打兔 子,捎带脚 ” ,然 砗螯 、螺蛳 、蚬 子”、野禽类 的 “ 而这 “ 捎带 ”出来 的散文 ,在某种程度 上并不逊色 于其小 野 菜 类 的 “ 蒿 、 枸 杞 、荠 菜 、 马 齿 苋 ” ,对 闻 名 全 国 的 蒌 说 。其 散文 “ 记人 事、写风 景、谈文化 、述掌故 ,兼及草 高 邮咸 蛋的描写尤 为细致 。而在 《 故乡 的野菜 》中则专 写 木虫鱼 ,瓜果食物 , 皆有情 致。兼做 小考 证 ,亦可 喜 。娓 故乡 的另一类饮 食—— 野菜 ,写到荠菜 、枸杞 、萎蒿 、马 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 作态 。文求 雅洁 ,少雕饰 ,如 齿 苋 、 莼 菜 等 野 菜 的 做 法 和 吃 法 。 《 明 的 雨 》 除 雨 中 的 昆 行 云流水 。春 新初韭 ,秋末晚菘 ,滋味近似 ”[ ,在新 时 花木之 外 ,他津津 乐道 的是 昆明的各种菌 子和雨 中的水 果 期 的散文领域 中独 具风格 。丰富 的饮食 文化赋予他 的散文 杨 梅 。他还 在 《 明的果 品 》 中专 门列 出 昆明的 多种 果 昆 浓 厚的生活和文 学 内涵 ;对 故乡人事和 风俗 的细 致描绘 , 品,宝 珠梨 、火 把梨 、宜 良石榴 、桃 、火 炭梅 、木瓜 、地 抒 发了他深沉 的故乡情 结;平和冲淡 的散文风格 使他 的散 瓜 、胡萝 卜、核 桃糖 、糖炒 栗子等 ,让人 不禁对 昆明的美 文平 淡而不失枯瘦 , 自然而 兼具热情 。作为京派 散文在 当 食 心 驰神 往 。 代 的再度辉煌 ,其 散文与众 不同 的艺 术个 性 ,吸 引了无数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文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王蒙蒙摘 要:鲜明的散文化特征使汪曾祺的小说受到世人瞩目。

他的小说用平淡的语调,简练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艺术世界。

文章从意境、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同时探讨了这种散文化特征的形成渊源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 散文化汪曾祺(1920—1997),出生于江苏高邮,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曾受业于文学大师沈从文。

汪曾祺在创作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性,而是以近似随笔式的结构方式,以简洁明快、朴实纯净的语言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诗情画意的意境意境,通常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P217)意境不是难以琢磨、玄妙莫测的幻觉,而是一种弦外之音。

一般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注重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设,并不会在意境上用太多的笔墨,而汪曾祺却将意境的创造视为小说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0年,《受戒》的发表如同一股清风吹过文坛,那时许多人还没有完全从文革岁月的伤痕中脱离出来,因此文学创作依然纠缠于那段不堪回首的悲剧年代。

《受戒》的横空出世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喟叹。

此后汪曾祺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异秉》等一系列作品的散文化风格得到了文坛普遍的认可和称赞,而这一系列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其中朴实无华但又生趣盎然的风俗的描写。

“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2](P109)小说《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大量描写水乡意境的作品。

在《大淖记事》中,文章的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到极致的水乡场景:烟波浩渺的大淖、布满紫红色芦芽和灰绿色芦蒿的沙洲、雪白的丝穗。

紧接着,作者又着重描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计而单纯地忙碌。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生态美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生态美
汪曾祺的散文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细节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态美的追 求。在《岁寒三友》中,他写道:“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绿色的植物 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也表现出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生活细节的流露
汪曾祺散文中的生态美思想,既是对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赞美,也是对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他的散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呈现出大自然的 美丽与和谐,让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这种生态美思想对当代 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作用。
三、生活细节的流露
首先,汪曾祺的生态美思想启示人们要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在当今工业化、 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也愈演 愈烈。然而,汪曾祺的散文却提醒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 的根源。只有保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活细节的流露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生态美
目录
01 一、自然景观的描绘
03 三、生活细节的流露
02 二、人文习俗的呈现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汪曾祺的散文,如同一幅幅充满生机的水墨画,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尽收 眼底。正如他在《花园》一文中描述的那样:“花园是一个生命的结晶,它汇聚 了自然界的精髓,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汪曾祺的散文中, 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他对生态美的独特追求。
内容摘要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人生 的深刻思考。他以独特的文化意蕴和闲适平淡的风格,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反思,进而对现代社会 产生启示作用。
内容摘要

汪曾祺散文创作特色

汪曾祺散文创作特色

汪曾祺散文创作特色作者:夏天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3期内容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是在他晚年写成,在经历了解放时期、文革岁月后的沉淀和发酵后,汪曾祺的散文以一种“闲话”的方式缓缓铺展,流溢着诗性和谐:汪曾祺散文有着个人化的题材、平实的叙述以及极具生命力的语言风格,从而构成平淡闲适中的诗意盎然;汪曾祺对于民间风俗有着浓厚的兴趣,排以大量笔墨记述和描写,他的散文甚至可以做为“风物志”;基于民间立场下的汪曾祺散文中又有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本文将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旨在通过对汪曾祺散文之诗性、风俗、人文等的研究来分析其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对现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诗性和谐人文精神民间风俗一.平和闲适的诗性魅力诗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感情的文学体裁。

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类型,诗的核心在于内在涵韵的丰富以及由此引发的多样解读。

而诗性在《诗学史》中定义为“产生美感的东西及来自审美满足的印象”,“是无法描述,无法界定的”[1]可见诗和诗性间相联的就是美而内涵丰富。

汪曾祺被称“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散文创作中“一边承接新变了古雅悠然、闲适温情的士大夫传统,一边以沉潜之笔描摹着民间的湖光山色与人性之光”[2],由此在九十年代繁盛的散文热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他的散文中有着个人话语式的诗性表达,没有外在结构的复杂编制,如话家常,如浅唱低吟,缓缓而至;也不追求题旨的深奥晦涩,他自己曾说“我写散文,使搂草打兔子,捎带脚”[3],他眼中一花一木,细致勾勒便是风景。

这样的平和特质,使散文如诗如画,同时充满生活的灵动,风俗的雅趣,景观的和谐。

1.语言的丰富含蕴不论是小说或是散文,汪曾祺对于语言的运用从来都是极其重视的。

好的语言需要具备“内容性、文化性、暗示性、流动性”①四种要素。

汪曾祺的文字,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很“平”。

题材上记花鸟、赏山水、谈民俗、忆亲友,将街头巷尾的平凡事、左邻右舍的家常味像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眼前;文字内容上平实易懂,多口语化文字,即便是小孩子读起来也没有阅读上的困难。

简析汪曾祺创作的语言特色

简析汪曾祺创作的语言特色

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以《受戒》为例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为广大读者群所喜爱。

其文学创作语言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语言文化的记录、传承,在文学作品里,作者擅于散文化的笔调勾勒一幅幅民间风俗画,充溢着一股浓浓的地道的“中国味儿".其小说创作充分利用民间生活语言,语言白话到极致、随意而为、直白通俗,却又不显得粗俗、浅薄、简陋。

其作品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鲜活,更有通常只有文学性语言才能达到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种俗白平淡与雅致惊奇的矛盾统一,形成了汪曾祺小说创作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以《受戒》为例,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于1980年,正式发表于《北京文学》10月号上。

[1]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从小的耳濡目染为他的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受戒》中描写的明海(小明子)出家的荸荠庵也是有迹可循的,抗战期间战事日紧,汪曾祺曾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受戒》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思想等都是要以文字为载体的,都是通过语言特色传达出来的。

简析《受戒》语言特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娓娓道来的叙述式语言描写作者不急不缓、随意而为,不矫揉、不造作.就那样自然而然地交代待着,不厌其烦地交待着,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小说就结束了。

《受戒》从开始交待荸荠庵名字的由来、明海出家的原因、明海学做和尚、荸荠庵里的和尚和日常琐碎事务、明海与小英子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明海受戒等,作者都一一交待清楚,小说也就结束了。

事务巨细,一一说明.如:“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f Anshan Teachers College2000212,2(4):47-50文学·语言·艺术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萧大勇(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辽宁沈阳110122)摘 要:汪曾祺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小说并不因循古典小说的起落章回、向心型体式,也不追求故事扣人心弦、情节悬念迭宕,而注重“散”和“淡”,像小溪一样平静流淌,表现出“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

小说中的语言清新朴实,口语较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间有传统文言,突破了小说、散文、诗歌语言上的界限。

文本极为自然、平淡,又亲切、蕴藉,给读者以广阔的玩味空间。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体式;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0)0420047204汪曾祺在50年的创作生活中,创作出许多优秀小说。

在80年代初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人们都沉浸在深重的伤感和沉思之中的时候,汪曾祺却将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带入文坛。

在他创作的小说中所营造的温馨恬静的桃花源境、如仙如幻的诗性天国,所描绘出的古朴清新的民风民俗、至真至纯的人性,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小说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一、中国传统的小说以情节迭宕、故事性强,章回严谨、法度森严为固有程式,而汪曾祺的小说则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另类”:笔记体小说,如《世说新语》的诸多特点,兼纳桐城派、公安派散文隽永、淡雅的风致,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一系列的散文化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他一反小说必须有一定的情节、向心的结构和中心人物的特点,有意淡化情节,极少戏剧性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设悬念,一般没有高潮,而是追求艺术上的“淡”和“散”,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和社会层面溶入自我心境,向读者谈生活,讲风俗,简洁朴拙,娓娓动听。

汪曾祺散文创作论

汪曾祺散文创作论

汪曾祺散文创作论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通过对其创作进行深入探讨,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内涵。

一、汪曾祺散文的主题和风格汪曾祺的散文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友情与爱情等。

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笔触细腻,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呈现生活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在散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汪曾祺散文创作的分析1.独特的语言风格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简洁明了,自然流畅,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擅长运用平实的语言来描绘生活,抒发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来传递思想。

在她的散文中,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她用语言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人物和场景。

2.写实主义手法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注重写实主义,他以生活为创作素材,通过真实描写和刻画来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

这种写实主义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描写上,也体现在对人性的揭示上。

他的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让读者产生共鸣。

3.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融入到了他的散文创作中,从而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文化底蕴。

此外,他对人性的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

三、汪曾祺散文创作的启示汪曾祺的散文创作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要在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其次,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只有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真实的情感去面对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最后,他的散文创作也提醒我们,文学作品要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要传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体悟。

总之,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而著称。

论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的如画性

论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的如画性

智库时代·160·智库观察论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的如画性*钟 妮(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汪曾祺是一位享誉文坛的小说作家、散文家,也是一位在绘画艺术上颇有成就和造诣的水墨画家,他的散文和小说风格简练、清雅、质朴,呈现出民间风俗画的风貌。

作为一位文学和绘画兼重共长的大家,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和他的绘画创作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关联,他的文学和绘画创作互相取法、互相影响,最终产生了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质,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汪曾祺;《人间草木》;语图互仿中图分类号:I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6-0160-002汪曾祺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和散文作品,例如被收辑成集的“人间”系列散文,《人间草木》散文集在对植被草木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常常运用他进行水墨画创作的一些手法和方式,因此,他创作完成的《人间草木》系列散文都具有很强的入画性和如画性。

学者赵宪章认为“如画”概念常常用来表述审美经验的一个审美常识,基本含义是指审美对象“看起来像画”或者“适合用之于绘画”,汪曾祺笔下文字中的景物很多都能直接入画,这些文字构成的语象通过思维的转换之后具有了图像的直接观感。

分析汪曾祺文学创作中语象的特点,理清汪曾祺散文创作具有“如画性”的表现,对于把握和理解汪曾祺的文学创作风格、了解其文学创作中表现语象的规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汪曾祺图画作品特点分析(一)化繁为简的构图和线条汪曾祺的水墨画作品中以刻画植物和动物的题材为最。

与同类画家不同,汪曾祺创作的绘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简练,仅仅在画幅中留下他最想要描画的事物,讲究留白,因此,汪曾祺的水墨画作品往往显得空白干净,无多余的笔墨和雕饰。

汪曾祺有一幅以画捕捉蜻蜓为内容的绘画作品,在画作《煮面条等水开作此》中,我们所能看见的只有一只正在展翅低飞的蜻蜓、一只直直竖起的网兜,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性事物,画幅中捕捉蜻蜓的主体人物,整个画面干净,宁静却不失灵动。

出色的散文诗——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

出色的散文诗——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
既有 来 自传 统 文化 的 熏陶 与影 响 力 与创 造

、 ,

纳 古 典 文学语 言 精华

他 在 《 晚 饭花 集
也 有 作家 后 天 的努
承认 统
,
,
中 国古 文 本来 就有 以 极 简极 淡 的 文 笔写 作 的传

《世说新 语 》 《容斋 随 笔 》 《梦溪 笔 谈 》
,
归有
文 气 清雅
出色 的 散文诗
一一 汪 曾祺 小 说 创 作 的 美 学 追 求
金云 琴
汪 曾棋 的 小 说摒弃 了宏 大叙事
,
着 墨 在小 事件


等古 文 老 师 的 精 心 教 导
,
古典 文学 基础 扎 实
,
,
汪 曾棋
小人 物

小细 节上
,
,
他善于 从 普 通人
平 常事里
,
发掘

特别 注 意 传 统文 学 的 继 承 问题
,
细 品味 起 来 汪 曾祺 的 很 多作 品 在结 构 构思 上 都 体 现 出 高超 的造 诣
,

如 《 徙 》 写 的是 旧 时

只 不过 作 者笔力 雄健

,
有 意识 地 隐 去
,
作 品 结 尾 就 有 这 样 的句 子 歌 声犹 在 音 韵 和谐
,
墓草
了 苦 心 经 营结 构 的痕 迹
他 倾 向于 松 散 的 结 构
,
悯 众 生 的 膏 环 站 在 民 间 叙 事 的立 场
有 血有 肉的 小 人物
,
塑 造 了 一 系列
,
子和 短 句 子 的 巧 妙 搭 配 汉 字 的 音 律感 和 节 奏感 很强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往喜欢对逝去 的生活产生一种 回忆 和遥想 。因此 , 在他的回忆性
的小说 中, 既是作 家生活阅历的 、 创作经历 的回顾 , 同时也是创作 观念使然 。另外 , 汪曾祺本人 的个性 和气质也倾 向于 和谐 快乐 .
尽管在 4 O年代 因为年轻气盛 还有些张扬 的话 . 经过人世 的历 但
14 99年就 出版 了第一部 小说集 《 邂逅集 》 但真 正被人 们所 最追 ,
捧的却是 在上世纪 8 0年代 , 新时期 复 出文坛 后的一 系列特 色鲜 明的散文 化短篇小说 的发表 。一时名声大振 , 故许多文学评论家 认为他是 “ 大器 晚成 的作 家” 。纵 观其 一生 的文学创 作 . 无论 是 小说 、 散文 、 还是评论都受到读者 的喜爱 , 为可贵的是 他作 品独 更 特的风格 , 既延续 了废 名、 沈从文等乡土文学的特色 , 同时又有 自 己独特 的精神 内涵与形式技巧 汪 曾祺的小说创作 , 管数 量不多 。但却 反 响强 烈 . 尽 意义非 同一般 。而真正为大 家所 瞩 目的是 18 90年 发表 的《 受戒 》 。因 为那时的文学大多数处 于在 ” 伤痕 文学 ” 名 的创作 情形 中 , 共 文 学作品承载着沉重的社会功利性 和教化 功能 。 汪曾祺 的小 说真 , 正从文学为政治服务 的窠 臼走 出来 。 使小说远离政治从而 回归其 本能。而《 受戒》 的发表令 人耳 目一新 , 来小 说还 可以这样 来 原 写, 人们惊异地发 现汪 曾祺 文化 小说 的别样 风 格和 情趣 。随着
练和磨难 , 多的是心平气 和处世 , 更 更为大观 和豁达 。因为他始 终“ 追求 的不 是深刻 , 而是和谐 ” 。我 们很少 见到他 作 品中 的锐
利的锋芒 。而他绝大多数作 品都 是表达 的是爱与美 。温情与风

昭显生活 随性灵动——汪曾祺散文创作论

昭显生活 随性灵动——汪曾祺散文创作论
Abs t r a c t :W a n g Z e n g q i  ̄p r o s e c r e a t i o n i n h e it r s t h e h u ma n i s t i c s p i it r o f t r a di t i o n a l Co n f u c i a n c ul t u r e,a n d s h o ws t h e c o l o r f ul f o l k c u s t o ms a n d p e o p l e  ̄d a i l y l i f e V i v i d l y.I t ha s i mp r e s s i v e p e r s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a n d me l l o w c u l — t u r a l i mp l i c a t i o n.He t r a n s f e r s t r a di t i o n a l p a i n t i n g t h i n k i n g i n t o pr o s e wr it i n g a n d wr it e s wi t h p a i n t i n g t e c hn i qu e s, wh i c h g i v e s hi s p r o s e un i q ue a r t i s t i c c h a r m.
理与论 述 , 进而 获取对 其散 文 的整体 感知 。
汪 曾祺 出身 于 书香 门第 , 自幼 受 到儒 家传 统 文 化人 文理 想 的熏陶 , 儒家传 统 人 文精 神可 以说是 汪 曾祺 的精 神 命 脉 。人 文 精 神 是一 种 以 人为本 的精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5— 2 6

汪曾祺新时期散文创作解析

汪曾祺新时期散文创作解析

汪曾祺新时期散文创作解析摘要:汪曾祺的散文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在新时期的散文领域中独具风格。

丰富的饮食文化赋予他的散文浓厚的生活和文学内涵;故乡人事和风俗的细致描绘,流露出他深深的故乡情结;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使他的散文平淡而不失枯瘦,自然而兼具热情。

这些散文给处在紧张和喧嚣社会中的读者,呈现出了一片宁静、闲适而又恬淡的生活天地,成为新时期散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故乡情结饮食文化平和冲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汪曾祺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虽以小说创作享誉文坛,但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散文家。

他曾说自己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然而这“捎带”出来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逊色于其小说。

其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兼做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新初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1],在新时期的散文领域中独具风格。

丰富的饮食文化赋予他的散文浓厚的生活和文学内涵;对故乡人事和风俗的细致描绘,抒发了他深沉的故乡情结;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使他的散文平淡而不失枯瘦,自然而兼具热情。

作为京派散文在当代的再度辉煌,其散文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新时期乃至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饮食文化的现代抒写汪曾祺是位谈“吃”的大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美食家”。

在他的散文里有东南西北四方口味,从四川、云南写到新疆、内蒙,从家乡的野菜写到茫茫草原上的手扒羊肉,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笔端遗香,扑面而来。

但不同于梁实秋“雅舍”谈吃的那种高洁风格和恬淡氛围,他不讲究“格调”,而专写咸菜、臭豆腐、萝卜、苦瓜、苋菜、蒌蒿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乡间普通老百姓家常桌上不可少的粗陋吃食。

汪曾祺在散文中所写到的饮食种类极其丰富,仅在《故乡的食物》一篇中就写到17种吃食,从家中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到河里的“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野禽类的“野鸭、鹌鹑、斑鸠”和野菜类的“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对闻名全国的高邮咸蛋的描写尤为细致。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色分析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文学评论家一、生平代表作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之所以有这些赞誉,不仅是因为汪老文章写得极好,还因为先生身上有着文人雅士失落已久的、诗意的生活趣味。

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

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

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人间草木》等。

其中《昆明的雨》、《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二、散文写作风格介绍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作品集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三、散文《人间草木》简介《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

论汪曾祺的历史文化散文

论汪曾祺的历史文化散文

22论汪曾祺的历史文化散文文/郝艺霞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新时期的历史文化散文秉承其特有的“江南士风”,满怀着对家乡高邮浓浓的眷恋。

文如其人,汪曾祺的历史文化散文与他的胸怀一样,宽广通俗而不失优雅,文人的气质、哲人的敏锐。

散文艺术方面深受晚明小品熏陶,语言呈现出诗意色彩。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汪曾祺新时期的历史文化散文,探求其散文的历史渊源与独特技艺,以今寻史。

关键词:汪曾祺;历史文化散文;诗意一、传统的江南士风汪曾祺的家乡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高邮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0年建城史。

这座远负盛名的江南水乡,孕育出了独特而又诗意的江南文化,土生土长的汪曾祺从小受着江南文化的熏陶,散文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水乡的精神与传统。

江南士风,有两个源头:第一就是早期的江南本土文化,由于江南地处东南,远离当时的中原文明,并且由于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有限,灿烂辉煌的中原文化很难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弥漫开来,再加上江南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多山多河流,阻碍着中原文化的流入;最为重要的是,江南是吴越祖先的发源之地,对于地处优越文化的中原,江南吴越祖先对中原文化有着极大的抗拒心理,这种传统的文化抗拒心理世代相传,这在无形中使得江南传统文化远远的落后于主流文化,形成了江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原始野性与天然质朴性。

另外一点,江南士风形成的重要时期乃是魏晋六朝时期,中原的战乱迫使一部分带有北方士阶级文人文化流入了江南地区,他们将东汉魏晋时期养成的玄风带入了江南传统士阶层,使得原本重视儒学、质朴的江南士风被“高门放诞之士”所浸染而变得旷达与豪迈。

江南山水完全是人文化和生活化的,一个最知名的去处就是‘山阴道上’,那是一种‘山无静树,川无停流’的生机美”,文化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江南诗文(包括散文在内)呈现出了“清、雅、峻、秀”的婉约风格。

江南文化中以下几个特点与汪曾祺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水文化”的传统气韵江南地区处于长江下游,濒临大海,《史记·货殖列传》称“吴有三江五湖之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论汪曾祺散文创作院(系):专业年级:姓名:珠珠学号:指导教师:2014年4月26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平顶山学院。

本人完全了解平顶山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平顶山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平顶山学院。

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广西师范学院。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摘要自己写关键词:XX, XX, XX,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区域目录1 绪论 (1)2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2)2.1 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 (2)2.2 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2)2.3 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3)3汪曾祺散文的“三美” (4)3.1整体关照:承续传统的古典美 (4)3.1.1崇尚传统文化的汪曾祺 (4)3.1.2 受传统散文影响深广的汪曾祺 (5)3.2主体情感:悲悯情怀衍生出的人文美 (5)3.3文本语言:营构“生活语境”的亲和美 (7)3.3.1 独特而系统的语言观 (7)3.3.2 极具亲和力的文学语言 (7)3.3.3 不一样的散文结尾 (8)4汪曾祺的散文创作 (8)4.1平民意识的理性张扬 (8)4.2昆明情结的感性梳理 (8)4.3 “滋润”散文观的话语方式 (9)5汪曾祺的平民情节 (10)5.1 平民意识 (10)5.2 平民化语言 (11)5.3平民情节形成的原因 (11)6结束语 (12)7 参考文献 (13)致谢 (14)1 绪论自己动手2汪曾祺散文的特点2.1 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

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

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 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

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

我是一个生长在水边的人, 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

我已经过70岁, 对于高山, 只好仰止。

同样, 我对于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 我的平常, 更进一步安于平常CC【1】”。

由此我们看到,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云雾所带来的麻烦。

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还着了他的文人色,一个接一个典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而是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处处显个人情趣。

[2]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2.2 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

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

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

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

《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者,有趣,好玩,面对灾难不在乎,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在记忆里鲜活起来。

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80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就是一种幽默。

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

”(《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349页)“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的联大女生。

(《昆明的果品》359页)2.3 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李陀在《道不自器,舆之圆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55页1999年第一次版)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他在语言上也显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结合。

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他的祖父为他讲解《论语》,父亲请当地名流向他传授古典文学。

他自己阅读甚广,中国古典文论、古代散文,尤其偏爱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灵小品。

深厚的的关注,又使他的语言充满口语化,读来不觉俗气,反觉畅快淋漓,甚而叫绝。

在《虎头鲨、昂嗤鱼、阵螯、螺蛳、蚬子》一文中说到,苏州人喜欢塘鳢鱼,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鱼更是眉飞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一个“嗐”字,读来过瘾。

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食物》写到高邮咸蛋“筷子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吱”字俗白,却极精准,勾人食欲。

《葡萄月令》中通篇写种葡萄的过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

名词的罗列,一目了然,事实的陈述,简单明确,仿佛过于直白口语,但看无意,然连缀成篇,却韵味十足,汉语传递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展现出来。

融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汉语的表现力被展现和增强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遗韵,看似散淡无法的结构,驳杂的文体相混,游刃有余,显出深厚老到的文学功力。

对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达一种超然的审美,对凡俗个体显示自己的尊重,举重若轻,暗藏对理想和谐的人世和社会的召唤。

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他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

3汪曾祺散文的“三美”3.1整体关照:承续传统的古典美3.1.1崇尚传统文化的汪曾祺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崇尚传统文化的具有较为典型的士大夫情结的文人,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烦乱,一往情深地游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子的复杂文化心理,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和熏陶,汪曾祺先生自己也曾明确坦承受儒家影响比较大,这是从社会文化心理视角对汪曾祺先生的深层性格基素进行的开掘,这种文化心理归附到散文创作中,就会使创作方法倾向于传统流脉,从而使散文呈现出一种悠长的承续传统的古典美韵。

在《蒲桥集》的自序中,汪曾祺先生这样表述散文与传统的关系: 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事情很糟糕,不接受民族传统,简直就写不好一篇散文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 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这一席话流露出汪曾祺先生对传统散文精髓的认同与积极接纳,这种传统散文的精要之所在,一方面表征为一种淡雅闲适冲淡的古典心态,而不是流于一种世俗的功利主义目的; 另一方面体现为有感而发讲求实用为事而作注重文才风骨,而不是流于一种泛滥的情绪宣泄和华美空泛的语言游戏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在《蒲桥集》这一文本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体现。

3.1.2 受传统散文影响深广的汪曾祺纵览《蒲桥集》中的诸多篇章,比重较大的有这样几个题材类别: 探访游历古迹(《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缅怀旧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追忆旧事(《桥边散文》、《跑警报》等)、赏鉴自然景观(《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品味生活(《故乡的食物》、《泡茶馆》等)而这些题材元素,在传统散文中也是普泛可见的,这充分说明了汪曾祺受传统散文影响之深广,从而使他的这些篇章释放出恬淡闲雅的古典士大夫色彩他特别推崇归有光张岱的散文小品,他曾坦言:“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惋[3]”AA。

可见,传统散文在汪曾祺心目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秉承这种传统是他自身主体的能动需要。

其实,除了在题材界域方面汪曾祺有着浓厚的古典传统意识外,其散文文本内核也是以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指归为底色的,《蒲桥集》中的文章无论是探寻古迹游历山川还是追忆旧事品味生活,不仅内容方面在谈古论今抚今追昔的同时充斥着巨大的传统知识信息量,漫溢着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独立个性评判,而且所有的文章都是以传统价值观为根本基点的,其精神实质是归于传统一域的。

[4]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因于作为创作主体的汪曾祺骨子里潜存的强大传统认知和难以释怀的古典情结,这就是使蒲桥集在文章选材主题意蕴整体色调文本内核等各个层面都呈现出传统文化支配下的丰腴而鲜亮的古典美。

3.2主体情感:悲悯情怀衍生出的人文美如前文所述,汪曾祺先生的精神内里是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杂糅体,这种浓烈的传统基因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中庸调和的心态,使其理所当然地具备一种随遇而安的行为方式同时,对儒家精神的过度偏爱,对庄子的一度迷恋,加上业师沈从文先生乡下人心态的影响和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阅历,使其原本芜杂的精神层面又多出了一份人道主义情怀,一份可贵的悲悯情怀,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韩晓蕙在《中国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 散文只有具备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才能深刻和厚重起来这里所讲的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意识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种潜涌着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的主体情感,必然会对作品创作的题旨意蕴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从而使他的作品在这种悲悯情怀的感召下衍生出一种旖旎的人文美,这份美的韵致在蒲桥集的众多篇章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