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解读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内容《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有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课文内容解析1. 文章开头第一段便用了两组排比设问句,目的是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为下文阐述“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作铺垫。
2. 第二段引用古文“君子有终身之忧”,然后阐述了人们应负的责任并逐渐扩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和自己的责任。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负责任的重要性。
3. 第三段则通过反面论述不负责任的后果,强调了负责任的重要性。
4. 第四段则进一步阐述尽责任的正面意义,即尽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建立在负责任的基础上的。
5. 最后一段则以设问句作结,强调作者的观点:人应当尽责任。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观点。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最苦与最乐”的论述。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尽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纸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负责任和快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最苦与最乐”。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并标注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3. 讲解课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述。
重点讲解第二、三、四段,引导学生理解负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尽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对于文章中的难句和深奥语句进行解释和阐述。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就“最苦与最乐”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解读
论证严密,语言凝练——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黄明敏人生百味,痛苦与快乐如影随行。
何谓苦?何谓乐?近代著名的“维新变法”的领军人梁启超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写下《最苦与最乐》,堪称对人生苦乐观最好的诠释。
一、定姊妹命题,分题展开论述作者以“最苦与最乐”为标题,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分开论述,巧妙地论证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作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的开篇采用水到渠成的铺垫,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一开始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先否定其他答案,因为贫困、失意、老、死是人们普遍的痛苦,是每一个人都会切实感受到的,也是一般人最大的痛苦。
作者先否定了这些最困扰人的痛苦,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还有比贫困、失意、老、死更令人痛苦的事情吗?这时候再因势利导,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样就不会使问题显得突兀,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
接下来的第二段承接前文的“最苦”,作更为具体的说明,指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甚至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便永远无法解脱。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接下来,作者用凝练的语言论述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作者巧妙地将事物的两个方面“最苦与最乐”联系起来,互为补充,进而得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作者认为苦乐是人生常态,有苦才有乐,正是苦乐的相互转化才构成了人生的基调,也使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趣味,“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最后作者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推脱不了的,应当勇于负责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把握文章的观点(解析版)
16、《最苦与最乐》——群文阅读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理解苦乐观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技法点拨】1、标题分析法:文章的标题如果是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那么它一般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还有些文章的标题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那么,它揭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是能从文章中找到揭示它们关系的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往往就是观点句。
【例】《最苦与最乐》一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指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用一句话概括,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抓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指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关键词句往往指向本文论述的相关话题,对其进行概括即可得出作者的观点。
【真题演练】(一)快乐是一种能力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
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
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
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
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
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
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
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
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论语》中说:“宽则得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 课文解读课文分析
最苦与最乐一、内容和结构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初中生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联言命题作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 “真诚与虚伪”)时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
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全文 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 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是第 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是 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是主论,第 2 自然段是辅论。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并且—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
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
例如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作为辅论的第 2 自然段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赏析
《最苦与最乐》赏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深入探讨人生意义的散文,它强调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来源于承担责任。
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文章首先从最苦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责任。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来源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这种痛苦不仅源于个人的遗憾和失落,更源于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愧疚。
因此,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从而避免这种痛苦。
接着,文章从最乐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责任。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来源于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这种快乐不仅源于个人的成就和满足,更源于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因此,作者认为,人们应该积极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去实现它,从而获得这种快乐。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尽责任是人生的最大痛苦,也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种人生观不仅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也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挑战,积极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深入浅出,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繁复的修辞手法,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家庭、社会、国家的真挚情感。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人读来倍感亲切自然。
总的来说,《最苦与最乐》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散文。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全解《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探讨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痛苦和快乐的问题。
文章不仅具有思想深度,也十分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共鸣。
文章开篇提出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与责任有关,然后从“未尽责任”和“已尽责任”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在未尽责任的段落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尽责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尽责的看法和态度。
在已尽责任的段落中,作者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尽责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在语言方面,《最苦与最乐》采用了平实、简洁的语言风格,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文章的结构也十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得整篇文章显得十分紧凑和完整。
此外,《最苦与最乐》还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例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非分之想),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等等。
这些话语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的来说,《最苦与最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议论文,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地获得成功和幸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赏析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语文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编此文。
是颇有见地的。
一、深刻的立意《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
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
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
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又不免过于短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也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
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
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
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
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拒绝崇高的道德滑坡使许多人责任意识淡漠。
同时,人才学家的统计资料显示,情商比智商对于人的成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而社会责任感则是情商的重要参数。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上任盘锦市教育局长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每位中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他说:“这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并进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将来才能高官做得,百姓当得,高楼住得,茅屋居得,才能在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享受自己生命的快乐。
”此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正所谓“异曲同工”。
二、严密的论证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
一般只在论述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真诚与虚伪”)时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课文讲解
15《最苦与最乐》课文讲解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维新运动(即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积极参加“百日维新”,受到光绪帝召见,进呈所著《变法通议》。
后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他兴趣广泛,常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
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文是自读课文,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略读能力为主。
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比如,可以采用“结合旁批、明确问题、自主阅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升华提高”的方式。
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比如,可以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可以结合各自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的不同;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有什么新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
《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最苦与最乐课文精讲
最苦与最乐一、章节划分《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三段):讲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负着未来的责任。
这部分详细阐述了责任的含义,以及承担责任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2. 第二部分(第四段至第五段):讲述人生第一件乐事就是尽了责任。
这部分通过对比未尽责任和尽责任后的感受,强调了尽责任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3.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的论点,即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逃避责任。
这部分进一步阐述了逃避责任和尽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鼓励人们积极承担责任,追求真正的快乐。
二、文章赏析《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议论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看,《最苦与最乐》以人生的责任为核心,深入探讨了负责任与尽责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因为责任意味着承担和付出;而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因为只有在尽责任的过程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蕴含了佛家超凡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思考和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文章的结构布局来看,《最苦与最乐》采用了议论文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即先提出论点,然后分别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来看,《最苦与最乐》的语言典雅而富有力量,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有白话文的通俗易懂。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易于引起共鸣。
从文章的社会意义来看,《最苦与最乐》不仅是一篇关于人生责任的议论文,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教育意义的作品。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学生版+解析)-【帮课堂】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
(3)文体知识:①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引出下文);(2)“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总结句);(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过渡句);(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过渡句);;(5)“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引出下文);(6)“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总结全文)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③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责任类型:①②④⑤句列举普通常人的责任,是与自己有关的事;第⑧句列举圣人君子、仁人志士的责任,是为国为民的事。
4.细读,找出当我们担负起责任而责任未尽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责任尽了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来写的。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个方面不超过8个字)
荸荠有什么功用呢?明朝王世懋《学圃杂疏》说,荸
荠“吴中最盛,远货京师,为珍品,色红嫩而甘者为上”,
连京城里的人也喜欢吃它。许多医书里讲它是一种味甘性
寒的良药,具有清热、润燥、开胃、化痰之功效,可治黄
疸、止痢疾等。现代人认为,荸荠富含蛋白质、脂肪、糖、
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食品。
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 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
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
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
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
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语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
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这里用错情境。
语文
七年级 下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配RJ版
第四单元
)
A.电商的兴起,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地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
市的关键。
C.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成长
的力量。
语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D.哈尔滨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
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删掉“和质量”;B
项,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删掉“能不能”;D项,词序
混乱,应为“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语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两个方面概括荸荠的功用。(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说课教学PPT电子课件
3.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 ,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 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 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 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 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 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jiě
排解
dū
监督
qì
契约
xún
循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读准节奏和字音。
rú
z
kuò
kōng bēi
mǐn
如 释重 负 海阔 天空 悲天悯 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辨证 性和严密性。 3.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对他人 、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 ?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人的一生中,每个人 都曾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快乐和痛苦 本来就是双胞胎。上帝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 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证严密,语言凝练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
黄明敏
人生百味,痛苦与快乐如影随行。
何谓苦?何谓乐?近代著名的“维新变法”的领军人梁启超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写下《最苦与最乐》,堪称对人生苦乐观最好的诠释。
一、定姊妹命题,分题展开论述
作者以“最苦与最乐”为标题,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分开论述,巧妙地论证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作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的开篇采用水到渠成的铺垫,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一开始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先否定其他答案,因为贫困、失意、老、死是人们普遍的痛苦,是每一个人都会切实感受到的,也是一般人最大的痛苦。
作者先否定了这些最困扰人的痛苦,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还有比贫困、失意、老、死更令人痛苦的事情吗?这时候再因势利导,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样就不会使问题显得突兀,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
接下来的第二段承接前文的“最苦”,作更为具体的说明,指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甚至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便永远无法解脱。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接下来,作者用凝练的语言论述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作者巧妙地将事物的两个方面“最苦与最乐”联系起来,互为补充,进而得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作者认为苦乐是人生常态,有苦才有乐,正是苦乐的相互转化才构成了人生的基调,也使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趣味,“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最后作者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推脱不了的,应当勇于负责任。
这两个方面的相支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二、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就是事实论证,“讲道理”就是道理论证,这是议论文中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本文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证明观点,说理透彻,易于读者接受。
课文前半部分论证“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痛苦。
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
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例举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绪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样先举例子,再引用名言,接着自述大道理,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
三、语言表达流畅简洁
本文的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庄重,是梁启超文章的一贯风格,本文所谈论的话题又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当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本文所特有的凝重。
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例如:“凡是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监督在后头。
”这句话虽深刻,读来却使人感到教诲颇深。
本文语言虽凝重,却也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表达方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还有主动句和被动句。
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
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议论为主,叙述、抒情为辅。
就论证方法而言,第一段用的是演绎论证,第二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用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
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有力支撑了论证。
文中的排比句俯拾皆是:“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等。
本文的排比句很多且绝不呆板,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调整句式。
例如“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于我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本文语言流畅,却不冗杂,而是十分的洗练简洁,在文中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的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思想感情;用“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
简短的话语可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我们怎能不叹服作者语言的高度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