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以学习指导目标为导向,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并尝试独立完成第二步的思考题,准备展示和交流。
(2)记录难题,记录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合作探究中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互相讨论。
如果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分组讨论;如果在小组内无法达成一致,小组长会记录下来,以便在班级讨论时交流。
(3)课堂讨论时,老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
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词义行为:用刀雕刻;出售、租赁、抵押等关系的证明。
;匹配。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同情心:对社会和人类的灾难和苦难表示焦虑和同情。
广阔的天空:形容大自然的辽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自由,没有界限。
安心:自信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感觉很平静。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体会语言的简洁流畅。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的写作特点。
2、难点(1)深刻领会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责任感。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解释下列词语。
(1)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2)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也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3)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4)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生最乐的事,当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的?作者先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设问开篇,提出人生最苦的事不是贫、失意、老、死,而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凝重而又轻灵的语言表达风格。
3、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中“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2)掌握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形成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见解。
(2)理解文章富有哲理和逻辑严密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 1922 年 8 月 12 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从人生的苦乐角度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达观()海阔天空()2、解释下列词语(1)如释重负:(2)无入而不自得:(3)悲天悯人:(4)任重而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人生最乐的事是:尽责任。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与“最乐”的?作者首先论述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未尽责任所带来的痛苦。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②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老年人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③这一番道理,虽然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
④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你们青年人感觉敏锐,英气蓬勃,首先应该认识这个真理。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须从这里开始。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姓名:
3、在这篇议论文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语文版
南侨中学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上) 班级座号姓名编号课题11、最苦与最乐执笔人周美香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10-10-25审核人课时安排二课时上课时间2010-10-导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1、3教学难点2教学过程与步骤二备走近作者:(启动你的搜索引擎吧!)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走进文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ABC)循.环( xún )圣贤.( xián )卸.却( xiè)悲天悯.人( mǐn )达guān(观)péi礼(赔)qì约(契)监dū(督)2、解释下列词语(ABC)并选其中两个造句(AB)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语林拾贝:1、做好每一件该做好3、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文体),选自(ABC)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11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难点)【学习指导】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前贤哲人有过很多深刻的思考,寻常百姓也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
你们觉得世上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刻,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的达观情怀,读来令人掩卷深思,实在是文章中的精品,相信大家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3.释解释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知识板块三阅读感知4.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5.梳理文章结构,找出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中心论点: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赏析语言6.品析本文庄重、灵动、流畅、简洁的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体现“庄重”风格的句子,加以体会,并思考其形成的原因。
如“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最苦与最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最苦与最乐》导学设计
1、过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吗?没有责任的日子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2、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习题。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
4、追问:读完课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导学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5分钟)
1、追问:作者引用这些古语、俗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小结:属于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成语等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凝练。
【导学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0分钟)
1、过渡: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一定明白了责任的意义以及负责任的重要性,责任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你能举些例子吗?
2、学生交流讨论完成。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课件显示小结)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末尽责任,便是最大痛苦
分论点二:尽责任,便是最大快乐
【教学反思】
2、指导学生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吃苦耐苦的精神。
【导学重难点】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导学过程】
【导学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0分钟)
1、新课导入:
导入语:我们经常会听到“苦尽甘来”“苦中作乐”的说法,可见“苦”和“乐”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苦”和“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是怎样的。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学法指导:速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找关键句子。
第十一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2.词义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教学过程: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11.最苦与最乐【学习任务】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
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
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
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最新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 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 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 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 ,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天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契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和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凝重、轻灵、简洁的语言风格。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六、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一观点的?2、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乐的事是完成了责任”这一观点的?3、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七、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责任”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2、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逃避责任,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责任的认识。
材料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
材料二: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积极转型生产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承担着社会责任。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些责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1、学生自我总结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总结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
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第11课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整体结构【课前积累】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卸却()....3.解释下列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课上突破】(一)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课后提高】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 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 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 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分内应做的事。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3)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课后反思】第11课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学习难点】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温故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契.约()监督.()卸.却()
纵.然()揽.()悲天悯.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悲天悯人: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字,号,别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有《》。
【设问导读】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的举例。
请找出作者所举的事例。
3)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句式、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的变化使得文章语言凝重却不呆滞。
请
找出相关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作者把苦乐观与人生的责任相联系。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
自己,应该尽到什么责任?请真诚的说出你的想法。
【自学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
B.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
C.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
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E.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拓展延伸】
1.收集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和谚语。
《最苦与最乐》答案
【温故互查】
1. 略
2. 略
3. 梁启超卓如任公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全集》
【设问导读】
1. 略
2. 1)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 略
3) 略
4)略
【自学检测】
1、1. A设问排比B引用C对偶D反问E对比、对偶【拓展延伸】
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