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的探讨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的探讨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质变差,从而导致骨骼易于发生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策略,旨在提供疾病管理的新思路。

一、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是因为体内的肾气不足,导致骨骼失去所需的营养和支持。

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中医注重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恢复肾气功能。

1. 中药调理: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中药可以起到温肾壮阳、益气固骨、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补骨脂汤等,可以改善病情,加强骨质。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特定经络和穴位,针灸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二、西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有氧运动来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

1. 药物治疗:西医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

抗骨吸收剂通过抑制骨质破坏细胞的活动,减少骨质破坏,从而提高骨密度。

骨形成促进剂则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骨骼新陈代谢。

2.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骨密度、促进骨骼健康。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跑步、游泳等。

通过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负荷能力和韧性。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策略1. 综合诊疗: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前,需要先进行全面的中西医综合诊疗,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

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为西医的病因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2. 中西医药联合应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以采用中西医药联合的治疗方案。

例如,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增强体内的肾气功能,同时使用西医药物来提高骨密度。

3. 饮食调理:饮食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强调均衡饮食,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富含钙质、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来增加骨密度。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研究及应用前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点是骨骼组织的质量下降,容易发生骨折。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影响1.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机制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通过调节内分泌平衡、促进骨细胞生成和减少骨吸收等方式起作用。

常用的中药如当归、黄芪等富含活性成分,具有促进骨细胞生长、增加骨密度的作用。

2. 针灸疗法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中的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激活经络、调节气血平衡,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二、中医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临床研究1.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案例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在骨折愈合期间,中药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进程,减少康复时间;同时,中医药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不适。

2.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康复治疗近年来,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方式逐渐受到重视。

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采用中医药与传统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方案,疗效更为显著。

中医药能够调节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提高治疗的效果。

三、中医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前景展望1. 中医药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能够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中,中医药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针灸调理等综合手段,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2.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领域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中医药可能通过深入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机制,发展更具针对性的中药治疗方案,提高康复疗效。

中医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中医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中医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等并发症。

虽然西医已经提供了一系列治疗方法,但中医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原因、诊断和中医的治疗方法。

一、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骨质疏松症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在肝经和肝经络不畅通时,会导致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骨质的代谢。

肾藏精,精虚则波及骨髓,导致骨质流失。

脾主运化,脾虚则失去对气血的运化功能,从而影响骨质的供应。

其次,饮食因素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长期食用偏寒凉、富含蛋白质过多的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进而影响骨质的代谢和吸收。

此外,中医还将情绪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等纳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骨密度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中医诊断骨质疏松症时,除了依据这些西医检查结果外,还会考虑患者的脉象、舌像等症状。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病机和治疗方案。

三、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食疗等。

具体治疗方案因个体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配。

1. 药物治疗: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可以选用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红参、何首乌、枸杞子等,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2. 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也常被使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肾俞穴、足三里等。

3. 艾灸:艾灸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炷,对特定的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改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艾灸常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以选择肾俞穴、腰俞穴等进行艾灸。

从中医角度解读骨质疏松的成因与防治

从中医角度解读骨质疏松的成因与防治

从中医角度解读骨质疏松的成因与防治在现代社会中,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骨质疏松带来的骨折风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防治有着独特的见解。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修复。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亏虚。

肾气虚则不能主骨生髓,骨骼失去滋养,从而导致骨质变得疏松。

就如同树木失去了水分和养分的供应,枝干变得脆弱易折。

其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化生不足,无法为骨骼提供充足的营养。

骨骼就如同建筑物,需要有足够的材料和能量来维持其坚固。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无法将食物中的营养有效转化为气血,骨骼就会因缺乏“建筑材料”而变得脆弱。

再者,肝主筋,藏血。

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影响关节的灵活性和骨骼的稳定性。

同时,肝郁气滞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骨骼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

另外,血瘀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内,新血不能濡养骨骼,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和修复。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防治骨质疏松需要综合调理。

在饮食方面,应注重调养脾肾。

多食用一些具有补肾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黑豆、核桃、山药、芡实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肾气,增强脾胃功能,为骨骼提供充足的营养。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运动对于防治骨质疏松也非常重要。

中医提倡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还能调节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骨骼得到更多的营养供应,增强其韧性和强度。

情志的调节也不容忽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焦虑、抑郁和紧张。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影响骨骼的健康。

因此,要学会放松心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中药调理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作用。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防治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质质量恶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的角度,探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的防治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理论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医理论强调“肾为先天之本”,认为肾气充盈、肾精充足是骨髓滋养和生长的基础。

肾阴虚、肾阳虚等肾脏功能失调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中的“肾藏精”的观念和骨髓滋养的功能紧密相连。

而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肾脏功能障碍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如肾功能不全、肾上腺激素过多或不足等与骨质疏松有关。

此外,在中医理论中,牵引督脉能均衡阴阳之气,以及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对骨髓的滋养也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中医认为调节肾功能、协调阴阳平衡、调理脾胃功能等都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

二、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1.食疗调理中医饮食调理以“药食同源”的观念为基础,通过正确选择食物来调理和滋养身体。

针对骨质疏松,中医食疗法主要包括:(1) 骨头汤煲:使用猪骨、鸡骨、牛骨等煲汤,具有滋阴补肾、坚骨健脾的功效。

(2) 海产品:富含丰富的钙质和蛋白质,如海带、紫菜、鱼类等,对骨骼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豆类食物:如黄豆、黑豆、绿豆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对骨质疏松的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与西医相比,中医食疗方法更加温和、安全,并且可以长期服用。

但是,在进行中医食疗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以了解自身的体质和具体条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2.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可以通过补肾、滋阴、益气、活血等作用,从根本上调理肾脏功能,提高骨密度,缓解骨质疏松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1) 阿胶: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骨质疏松。

(2) 何首乌:具有滋阴、补血、益肾的功效,对骨质疏松患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探讨

中医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探讨

中医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探讨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骨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受损。

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主要影响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然而,传统的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肾主骨"、“精骨肉化”、“补肾填精”等理念。

根据中医理论,肾精是生殖、生长和修复骨骼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通过调理肾气、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等方法,中医药可以提高骨密度和骨骼的强度。

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中药包括熟地黄、淫羊藿等,它们具有补肾壮骨的作用。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增强气血循环,促进骨骼的营养供应和修复。

三、中医药的疗效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系统评价的研究发现,中药治疗能显著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此外,许多临床试验还表明,针灸和推拿疗法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疼痛程度。

四、中医药的优势与考量相比于西药治疗,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采用的是多种多样的治疗手段,可以综合调理患者的体内环境,增强整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其次,中医药注重患者的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然而,中医药治疗需要时间和耐心,疗效的显现可能较慢。

此外,在中医药的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配伍,以及患者的身体反应。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通过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调理人体的内环境,增强骨骼组织的修复能力。

然而,中医药治疗需要个体化的调理和较长的时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有耐心和合理的期望。

因此,在使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医的功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医的功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医的功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也叫做骨质减少症或低骨密度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质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容易引发骨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功效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一、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痹”范畴,主要由肾虚、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导致肾阳虚衰,进而导致肾主骨生的功能障碍,从而引发骨质减少和骨组织的破坏。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流通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中医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 日常养生中医认为,预防骨质疏松症首先要注意日常的养生保健。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有益于骨骼健康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

此外,适量的阳光照射也是中医推荐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方法,阳光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2. 运动保健中医重视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骨骼的负荷,刺激骨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骨组织的形成和更新。

中医推荐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气功、散步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预防骨折的发生。

三、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采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通过滋补肾阴、补益肾阳、活血化瘀等方式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具有温补肾阳、滋养阴血的作用。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提高钙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对骨质疏松症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肾俞穴、命门穴等,可以起到补肾养阴、强健骨骼的作用。

四、中医的不足之处尽管中医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研究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研究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骼变薄、骨密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等并发症。

传统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学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其疗效及应用前景。

一、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主要为肾虚、气血不足以及骨髓空洞等。

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肾虚导致骨髓空洞形成,骨密度下降。

气血不足会导致骨组织无法得到充分营养,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二、中医防治策略1. 滋阴补肾中医认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首要任务是滋阴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主骨,肾精充足可以维持骨骼的健康。

因此,中医通常采用补肾壮骨的方法,如常用的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2. 补益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充盈对于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会导致骨组织的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

因此,中医通常采用补益气血的方法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常用的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3. 调理肝肾中医认为,肝肾的相互关系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十分重要。

肝为藏血之脏,肾为主骨之脏,两者的相互调理可以维持骨骼的健康。

因此,中医常采用调理肝肾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常用的八珍汤、补肝肾丸等。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肾俞穴、气海穴等。

三、中医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疗效及应用前景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滋阴补肾、补益气血、调理肝肾等方法,中医能够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从而提高骨骼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目前,中医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病因方面,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多因肾虚、脾虚、血瘀等多种因素导致。

病机方面,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失养,骨骼发育不良;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养骨,骨骼失养;血瘀则气血运行不畅,骨骼失于濡养。

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从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等角度入手,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

本文将对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推动中医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认识,主要涉及到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多个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的体质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由于先天肾气不足,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从而引发骨密度降低和骨结构破坏。

后天失养主要指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的机体功能失调。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骨骼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方剂研究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方剂研究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方剂研究一、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学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简称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质稳定性降低,从而易于骨折的一组疾病。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骨小梁的骨量减少和密度降低,导致骨质变得脆弱而易折断。

因此,OP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残疾率的疾病。

二、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思路其实,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和发展不能简单地归为单一因素,其多因素的发病原因制约了其药物治疗的定位与方向,也促使我们探索中西合并治疗的思路和方案。

由于OP的多因素性因素,以固齿、调气、强骨、止痛为治疗目标。

针对OP的多重因素,中药学理论认为应该采取中西合并治疗的思路。

中药药方的选择应该是病情的基础上,具有驱风散寒、活血化瘀、补肝肾、调气补脾的中药配方为主,如复菟丝子方、补肝益骨方、鹿茸固骨方等。

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方1.复菟丝子方复菟丝子方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的中药配方,它的主要成分是复方菟丝子、茯苓、陈皮、细辛、熟地黄、当归、红花等。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克。

2.补肝益骨方补肝益骨方是一种具有强肝补肾、壮骨健阳的中药配方,它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白芍、桑螵蛸、杜仲、熟地黄等。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克。

3.鹿茸固骨方鹿茸固骨方是一种具有健脾益气、祛风壮筋的中药配方,它的主要成分是鹿茸、甘草、白术、马鞭草等。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克。

四、结语综上所述,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针对其多种因素制定对症的中药治疗方案,中药丰富的疗效和独特的治疗方式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结合西医药物治疗,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的独特疗效,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介绍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介绍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介绍骨质疏松作为临床治疗的常见疾病,该病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观结构出现退化性特征的一种病症。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脆性大幅度增加,致使患者出现骨折情况的几率大幅度增加。

而且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骨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的骨吸收远远大于骨形成。

目前,临床上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西医药物治疗,但是从治疗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再加上西医药物治疗成本高且副作用大。

因此,需要针对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展开深入探究。

随着我国中医的逐渐崛起,中医在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中展现良好效果,本文针对骨质疏松的中药治疗进行有效研究。

1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立足于中医学角度来看待骨质疏松,其发病主要与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又以肾虚为主导、脾虚为辅,而肾在中医角度起到藏精作用,而精生髓、髓又生骨,所以精强才能够起到强骨的作用。

同时,随着现代中医的不高发展和优化,现代很多中医专家均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重点在于肾虚,不过,脾虚以及瘀血都同样是诱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发病原因。

普遍认为肾精虚少从而导致骨髓化源缺乏,致使骨骼无法获得充足滋养才会导致骨髓空虚,久而久之导致患者发病骨质疏松。

再加上年纪的不断增长,机体内的各项脏器功能均出现大幅度的衰退,不仅骨组织内物会出现大量流失,而且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也会大幅度的减弱,最终致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使得我国骨折患者的数量大幅度提升。

2骨质疏松辩证论治中医角度针对骨质疏松的辩证论治,根据肾虚与血瘀的严重程度,从而科学的将骨质疏松划分为18型,其中包括了肾阳虚血瘀型、肾阴虚血瘀型、瘀滞骨节、肾虚火炎型、肾精亏损型、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寒湿侵袭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脾气虚型、血瘀型、肝肾亏损型、脾肾阳虚型、手气虚弱型以及风寒湿盛气滞型。

3 骨质疏松中药方治疗骨质疏松症作为代谢性骨病的一种,患者全身的骨量会大幅度的降低,并且患者的骨微结构会遭到显著破坏、骨强度也会显著降低,患者骨组织含量的大幅度减少,容易致使患者骨组织向着脆性发展,加剧了患者发生骨折的几率。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药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导致的骨髓虚损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减低、骨组织疏松和易碎等症状。

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肾脏功能的调理来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选择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肾脏的药材,配合使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和骨髓健康。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杜仲、枸杞子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肾脏、强筋健骨的功效。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减少钙质流失,促进钙吸收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也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1.中药新制剂研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制剂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例如,一种基于丹参制备的中药新制剂被证明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生成、减少骨吸收及增加骨密度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

这些中药新制剂的研发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2.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研究: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研究是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新制剂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3.中医药的药理研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揭示了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骨质疏松的中医药治疗

骨质疏松的中医药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预防措施进行规律性的负重运动,如跑步、跳舞、游泳等,以增强骨密度。
保持适量运动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磷、镁等骨骼健康所需的营养素。
合理饮食
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对骨骼的损害。
戒烟限酒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骨质疏松患者,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关注家族史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改善骨骼健康。
病例二
患者为中老年男性,病程短,骨密度测定显示骨质疏松较轻。采用中成药治疗,治疗三个月后骨密度有所上升,症状明显改善。
典型病例讨论
根据骨密度测定和X线检查的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改善症状明显、副作用小等。但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复杂性,需要综合治疗。同时,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xx年xx月xx日
骨质疏松的中医药治疗
骨质疏松概述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骨质疏松的预防与康复案例分析与讨论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ontents
目录
01
骨质疏松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定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针灸治疗
通过推拿技巧,松解肌肉紧张、缓解疼痛,同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推拿疗法
通过负压拔罐刺激局部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拔罐疗法
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身姿,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抵抗力,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症状。
气功疗法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研究

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研究

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研究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下降和骨质量减少,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

中药历来被认为具有调理身体的功效,对于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药与骨质疏松的关系骨质疏松一般认为是骨量减少和破坏骨骼微结构的结果,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内源因素和外源因素。

中药作为传统的医学手段之一,具有改善人体内环境、增加骨密度的潜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抑制骨质疏松的作用。

二、中药干预骨质疏松的机制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1.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骨质疏松病变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促进骨骼的修复和再生。

2. 激活成骨细胞: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

3. 抑制骨吸收: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病变过程中对骨骼的损害。

4. 调节内分泌系统: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平衡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

三、中药干预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中药干预骨质疏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两个层面。

1. 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

这些实验主要从骨密度、骨质量、骨强度等方面评价中药的效果,并通过检测骨细胞的变化来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

2. 临床试验研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

这些试验通常以骨密度的变化、骨折发生率、血生化指标等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在中药干预下的疗效。

四、中药干预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中药在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前景日益广阔。

中药的特点是副作用较小,可以配伍使用,适应症广泛。

而且,一些中药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如当归、川芎、熟地黄等,在骨质疏松的干预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未来,中药可能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研究进展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其特点是骨组织的疏松和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据统计,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老年骨质疏松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成为了中医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对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中医药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学认为,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肾虚导致的骨髓失养,形成骨质疏松。

肾主骨,其精气充盛,能够滋养髓海,维持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逐渐亏损,骨髓受到损伤,导致骨组织的疏松和脆弱。

中医药认为,肝气郁结、脾虚湿困等也可能是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

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关键在于调整肾、肝、脾等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滋养骨髓,从而达到强健骨骼的目的。

二、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进展在中医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方面,首先要考虑调补肾精、活血化瘀、滋养骨髓的药物。

如黄芪、当归、阿胶、桃仁等是常用的滋补中药材,具有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

中医药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达到改善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材中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开发出了一系列针对骨质疏松的中成药。

这类药物在恢复骨密度、促进骨细胞生长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为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饮食疗法研究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药还非常重视饮食疗法在老年骨质疏松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补肾益气、滋养骨髓,从而达到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目的。

具体而言,老年人可以多食用一些对肾脏有益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并搭配一定量的动物蛋白,如鱼、奶制品等,以提高蛋白质的摄入。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征是骨质的疏松和脆弱,容易骨折。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并探讨其疗效和机制。

一、中医药的总体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总体原则是“滋养肾阴、强健脾胃、活血化痰”。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多与肾阴不足、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蕴、血液循环不畅等有关。

因此,通过滋补肾阴、强健脾胃、活血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病情,促进骨骼健康。

二、中药治疗1. 补肾方剂中医认为肾主骨,肾阴不足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补肾方剂可以提高肾脏功能,增加骨骼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常用的补肾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等。

2. 健脾方剂脾胃功能失调也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健脾方剂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常用的健脾方剂有养血当归四物汤、四君子汤等。

3. 活血化痰方剂痰湿内蕴是中医认为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病机之一。

活血化痰方剂可以疏通血液循环,清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湿。

常用的活血化痰方剂有通络活血丸、消痰化滞丸等。

三、中医疗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骨质疏松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足三里、神庭、大敦等穴位的刺激,以增加骨密度和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骨骼营养供应。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搓揉、拍打、推拿等,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3. 中草药泡脚中草药泡脚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可以通过脚部的穴位刺激,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增加血液循环。

常用的中草药有当归、熟地、黄芪等,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配伍。

四、中医药的疗效和机制中医药有着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且多为多成分、多靶点的综合调控体系,能够从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骨吸收细胞的活性,调节骨代谢。

同时,中草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酸化等多种作用,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的病理过程。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 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肾精充足对骨髓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肾虚会导致骨髓生长不畅,骨骼强度下降,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2. 脾胃虚弱导致骨质疏松症:脾胃主运化水谷,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骨骼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容易出现骨质流失。

3. 血瘀导致骨质疏松症:血液循环不畅、气血淤滞会导致骨质疏松。

血瘀会影响骨髓的血液供应,使骨髓功能减退,加速骨质流失。

4. 气滞导致骨质疏松症:情志不畅、痛苦郁结等导致气滞,会阻碍骨髓的正常运行,使骨髓功能减弱,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5. 湿阻导致骨质疏松症:湿邪入侵体内,阻滞气血运行,影响骨髓的正常供应,导致骨髓衰竭,加速骨质流失,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肾虚、脾胃虚弱、血瘀、气滞、湿阻等病机的形成,进而引发骨骼质量减少,骨骼密度降低,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变化。


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通常从调理肾脏、健脾胃、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湿等方面入手,以改善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骨质密度。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为骨质的疏松和骨密度的减少,导致骨骼易碎。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许多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Ⅰ、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导致骨质流失,而肾为先天之本,是骨髓的基础,因此强调肾为病根,治疗骨质疏松症应从调理肾气着手。

Ⅱ、中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1. 补肾方剂中医药方中常用的补肾方剂有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这些方剂主要以补肾壮阳、滋养肝肾为主,具有滋阴壮阳、补气养血的功效,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肾虚症状,促进骨质的生长和修复。

2. 中药粉末中药粉末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可溶于水中饮用。

常见的中药粉末有防骨软化颗粒、补骨脂颗粒等。

这些中药粉末中含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可以补充体内的钙质,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

Ⅲ、中医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梁丘针、补天针、十字针等。

这些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提高骨密度。

Ⅳ、中医推拿按摩治疗骨质疏松症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改善骨骼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摩、拍背、走罐等。

这些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营养供应,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Ⅴ、中医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通过一些特定的运动疗法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骨骼的营养供应。

常见的运动疗法有太极拳、五禽戏等,这些运动可以锻炼全身肌肉,增强骨骼的力量,预防骨骼疏松。

Ⅵ、中医饮食调理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强调食疗的重要性,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中医饮食调理注重平补阴阳,常用的食物有黑豆、核桃、鸡蛋、牛奶等,这些食物富含钙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帮助增强骨质,并且有助于骨骼的修复和生长。

中医草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研究

中医草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研究

中医草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密度减少和骨质变薄,容易发生骨折。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骨质疏松症被称为“脆骨症”,认为是由于肾虚导致肾脏不能充分发挥主导骨骼生长的功能所致。

中医草药作为一种药物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中医草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一、中医草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中医草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肾脏为主导骨骼生长的器官中医认为,肾脏是主要调节人体骨骼生长和发育的器官。

肾有“藏精”之义,精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到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肾虚被视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之一。

2. 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肾虚是指肾脏功能不足,无法充分发挥骨骼生长的主导作用。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骨质疏松症应该从调补肾虚入手。

3. 中医草药具有滋补肾脏的功效中医草药中有很多药物具有滋补肾脏的功效,如淫羊藿、枸杞子、菟丝子等。

这些草药能够通过调理身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滋补肾脏的目的,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二、中医草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际应用中医草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际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方剂治疗中医草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以方剂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这些方剂通过多个中药组合而成,以达到滋补肾脏、强健骨骼的目的。

2. 单味草药治疗除方剂外,中医草药也可以单味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

常用的单味草药有当归、巴戟天、黄药子等,这些草药具有滋补肾脏、调节阴阳平衡的功效。

3. 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指将中药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到热水中制成药浴或药膏,直接应用于患者的骨骼部位。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骨骼,促进骨骼的重建和生长。

三、中医草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证据中医草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表明,它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郭鱼波1,王丽丽1,马如风1,赵丹丹2,张东伟2**,陈家旭1,牛建昭1(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摘 要: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

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痿 脾虚 肾虚 肝虚 血瘀doi :10.11842/wst.2015.04.003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5-19 修回日期:2014-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3995):基于中药选择性Cathepsin K 活性的抑制剂对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张东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4041):基于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的调节作用的姜黄素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高思华;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B07007),负责人: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1CXTD-07),负责人:陈家旭。

** 通讯作者:张东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和作用机理研究。

***Http://www. Iofbonehealth. Org Category-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密度下降为特征代谢性骨疾病,这种进行性的骨疾病容易导致骨脆性的增加和骨折风险的增高[1],尤其在人体的髋骨、脊椎骨、腕骨和肩胛骨等部位。

因为骨量减少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骨质疏松也被认为是“无影小偷”[2]。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每3 s 就有1例骨质疏松诱发的骨折发生***。

而在中国,成年人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大约在7%。

其中,50岁以上的男性中发病率为22.5%,50岁以上成年女性中发病率则高达50.1%。

2006年,中国人在治疗髋骨骨折方面花费就达到了15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中国在这方面的开支将达到125亿美元。

发病率的上升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迫使政府和研究者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究骨质疏松的病机和治疗药物。

目前,尽管很多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部分药物容易诱发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双磷酸盐类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类药物[3]。

而具有药食同源特点的中药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的低毒性和广泛性。

临床实践也表明一些中药复方或者单体对于骨质疏松有较为显著治疗作用[4,5]。

中药的合理应用是基于对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病因病机的正确理解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的。

因此,有必要全面回顾历代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从而正确地分析骨质疏松的病因和病机,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奠定理论基础,并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认识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的治疗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根据骨质疏松在临床的症状,中医可将其归属于“骨痿”、“骨痹”等范畴。

根据中医对痹证的描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证”[6],可以看出骨痹证包含骨质疏松。

同时中医所谓的骨痿患者症见腰背酸软,下肢筋脉迟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7],也是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刺腰痛”专篇。

该篇详细地论述了腰痛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此后历代医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骨质疏松的中医理论,这些理论涵盖了脾、肝、肾、外邪、生活起居等多个方面。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类分析。

1.1 脾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在体合肉。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最早记载见于先秦时期的《素问·太阴阳明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8]。

《灵枢·本神》也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9]的描述。

这说明脾虚无以生髓阳光谷而致四肢的营养不良,诱发筋骨肌肉的病理变化。

脾虚对骨的影响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缺乏性骨质疏松相类似。

金元时期的李杲进一步认识到脾虚可以影响肾的正常功能,进一步诱发骨质疏松,其《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写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10]。

也就是说脾病累及肾,而肾藏精主骨生髓。

肾的功能失常,引起骨骼无力,骨髓空虚。

总之,中医认为,作为后天之本的脾,通过输布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充养机体。

倘若这种功能失常,则可诱发骨骼失养,最终引起骨痿(骨质疏松)。

同时长期脾虚亦可诱发肾虚,进而会引肾精亏虚,无力充养骨髓而骨骼痿软,进一步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1.2 肝肾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而精血互生。

肝肾功能正常,则骨发育正常。

肝肾功能异常,则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与肝肾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论述最早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

丈夫八岁,肾气实,……四八筋骨隆盛,……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令五脏皆衰,筋骨懈堕”[8]。

这说明中医在先秦时期已经认识到了肝肾生理变化与骨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痿论》“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8]。

无论是肾阴不足,虚火内炽还是肾气热,均可灼伤津液,损伤肾精,诱发骨痿。

《灵枢·经脉》中指出:“足少阴气绝则骨枯……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发无泽者骨先死”[11],指出了足少阴肾经病理情况下对骨的影响,而中医认为足少阴属于肝。

《难经·十四难》提出:“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这进一步指出了筋骨受损必殃及肝肾诱发骨痿。

这些论述也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相类似。

晋隋唐时期的医家也认为骨的生长发育与肝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肝肾虚损会引起筋骨受损,继而诱发骨质疏松等疾病。

这在《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虚劳伤筋骨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骨极》等均有体现。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也认为肾气虚、肝脾肾受损均可使骨骼的营养失衡,从而可能诱发骨质疏松。

这些观点在《扁鹊心书》、《医学发明活法机要虚损证》等著作也有体现。

宋代陈直首次提出“骨肉疏薄”,这与现代医学老年性骨质疏松比较类似。

他在《养老奉亲书冬时摄养第十二》中指出“高年阳气发泄,骨肉疏薄,易于伤动”。

金元时期的张从正《儒门事亲》明确地提出骨痹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皮痹不已,而成肉痹。

肉痹不已,而成脉痹。

脉痹不已,而成筋痹。

筋痹不已,而成骨痹”。

明清时期医家也认为肝肾功能的失常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如明代薛己《正体类要主治大法》、晚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全体总论》等均有相应的论述总之,作为先天之本的肾的功能失常,如肾精虚或肾气虚,则骨骼失养,痿软无力。

同时肾气虚则行血无力,易形成血瘀,不能滋养骨髓,骨骼筋骨涵养失衡,髓少筋枯引起骨痿(骨质疏松)。

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相互影响。

肝血虚则筋脉失养,肢体屈伸不利,筋骨运动失常,从而诱发骨痿。

1.3 外邪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医认为外邪可诱发骨痹,《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有记载:“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8]。

可见骨痹是因有病在骨,寒气等外邪侵袭所致。

晋隋唐时期的医家也认为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和外邪、环境以及七情等外因密切相关。

如《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虚劳风痿痹不随候》“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

病在于阴,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11]。

《诸病源候论·卷五腰背病诸候》又进一步指出:“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

二曰风,风寒着腰,是以痛。

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

四曰肾腰,坠堕伤腰,是以痛。

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11]。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注诸病诸注候骨注候》“凡人血气虚,为风邪所伤,初始客在皮肤,后重遇气血劳损,骨髓空虚……令人气血减耗,肌肉消尽,……柴瘦骨立”[11]。

肾虚又外受风寒之邪,或者过劳损伤肾又伤及腰,或者外受湿邪,均可引起痛。

这说明风寒湿等诱发人体筋骨和身体疼痛,即外感风邪可诱发骨质疏松等骨类疾病。

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指出:“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进一步说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外来之邪密切相关。

1.4 运动不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医认为运动量不足也可诱发骨质疏松,也就是现代所说废用性骨质疏松。

如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尽数篇》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足则为痿。

”清代陈士铎的《石室秘录痿病证治》也指出:“痿废之证,乃阳明火证肾水不足以滋之,则骨空不能立……。

久卧床席,不能辄起,……骨中空虚,……无怪经年累月愈治而愈惫也。

”1.5 五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医认为五味失常也是骨质疏松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写到:“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1.6 血瘀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医认为,血瘀也是骨质疏松的病因之一。

如清代的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痹证有瘀血说》有“痹有瘀血”,说明血瘀可能诱发骨质疏松。

《寿世保元·戊集五卷》中所述:“痿者,手足不能举动是也,又名软风。

……此症属血虚。

血虚属阴虚,阴虚能生热,热则筋弛。

步履艰难,而手足软弱,此乃血气两虚”[12]。

也就是说,血瘀可以导致血行不畅,进而引起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血气两虚等病理状态。

血瘀及血虚导致的气血两虚均可以诱发骨质疏松。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早在先秦或秦汉时期就已经认识到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而后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即外邪、肝脾肾亏虚、气血两虚、血瘀、五味失常、运动不足、六淫及年龄增加等因素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