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上海(2)民国初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明朝时的老城厢

管弦乐:二泉映月中国爱乐乐团演奏

glm制作G-802

(2)“中外记者笔下的上海”丛书之

主编贾树枚

二十世纪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上海迅速崛起的时期,无论是在这里发生的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市政建设、海外介入、政治冲突、军事事件无疑都是全中国的聚焦点,远比后来的几个十年更为引人注目。到了1932年,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常驻的外国居民就有七万余人。下面的图片介绍的就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上海各方面的情况。

第二章:民国初期

申报馆。《申报》最早于1872年由一英国商人开办,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大报。1907年开始由中国人主办,此后一直是上海乃至全中

工人正在装运《新闻报》。《新闻报》创办于1893年,比《申报》稍晚。但很快成为可与后者竞争的上海大报。运报车上的文字:“日销十五万份”足以证实其影响。

别以为交通问题是现代人才会有的头痛。看民国初期上海街道上的堵车似乎比今天还严重。

民初时年轻的杜月笙的照片。

1915年上海街上就有Lotto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明星电影公司的办公室内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明星电影公司在拍外景。

卖蛇小贩。

在家里自娱自乐的两

个女孩。

邮筒多少年都是老样子。

香皂广告上穿旗袍的女孩在打高尔夫球。工厂是日本人的,商标是英文的,中国女孩玩的是洋人的游戏。这张图画中西洋的、东洋的、中国的因素混杂,正体现当年上海的特

点。

买主在查看米里有没有虫子。这家店不知是卖米兼卖棺材还是卖棺材兼卖米。

卖年货。

卖甘蔗。

第三部分:乐不思蜀的洋人

这是外滩公园1917年设立的园规招牌。规则第一条就是本公园仅对外国社区开放。第四条是狗与自行车禁止入内。这大概就是“华人与狗禁止

入内”的出处。

这是Jessfield Park(现中山公园)门口的牌子,与外

滩公园的牌子类似,但第一条还加了“exclusively”一字,意思更加明确:绝

对不能放一个中国

人进来。

1924年外滩举行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仪式。明明是欧洲人自相残杀的一场战争,和中国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却要在中国搞煞有介事的纪念活动,还在风景秀丽的黄浦江畔建立了一个又高又丑的纪念碑。当年中国人软弱可欺,只好认这

1911年:法租界外滩码头上停泊的Linan号和Pekin号轮船。当年很多留法的中国留学生就是乘这类的船从这里去法国的,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轮船在海上漂流的生活钱钟书的《围城》有生动的描述。

Sir Robert Hart (1835-1911)的雕像建于1913年。Robert Hart1863年来到上海之后,由清政府任命为上海海关总督,一任就是四十多年。他的雕像和一战纪念碑同样的命运:二战时被日本人拆去做炮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