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分析ppt

广东话
绍菜 椰菜 芽菜 大豆芽菜 通菜 信瓜 凉瓜 蕃薯 薯仔
国语
大白菜 包心菜
黄豆芽 空心菜
苦瓜 红薯 马铃薯、土豆
日常用语 中粤语不 同于普通 话得词汇 多达50% 以上。
• “有点怪”得结构
怪不得 「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
我先走了 我走先
公鸡
「鸡公」
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
粤语得变化:吸收了较多得外来词
(长炭)长叹 冇得顶
鬼买
(无发无天)无法无天 (烧云)销魂 一脚踢
(妻凉)凄凉 (阴公) 不用多(盐)言 未够斤两
无(四)事 走下坡
广东歇后语
1、生虫拐杖 2、竹织鸭 3、阿聋送殯 4、卖鱼佬洗身 5、黄皮树了哥 6、阿聋养鸡 7、秋蝉跌落地 8、牛皮灯笼 9、指住棺材叫捉贼 10、隔夜油炸鬼 11、单眼佬睇女婿 12、航空母舰 13、黄鱔上沙滩 13、深海石斑
普通话
商店 沙拉 布什
粤语
「士多」(store) 「沙律」salad 「布殊」 Bush
粤语得变化:香港粤语口语中还经常直接 使用英文单词
警员或老师称作 女警叫 女老师叫
「阿sir」
「Madam」 「Miss」
粤语得影响:随着香港、珠三角地区影响得扩 大,粤语正在以强势得姿态进入普通话、
《现汉》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得“规条”。粤语虽 在广东与港澳地区一直占有“龙头老大”得地位,但 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它只就是七大方言之一,在广东, 就连写成书面语见诸报刊得资格都没有。1996年修 订时,《现汉》虽然收入了“巴士、得士、生猛、炒 鱿鱼”等粤语词汇,但总得来说前几次修订,增收得 粤语词汇并不多。这次得第五版,粤语词显著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个。仅房地产方面就有“按揭、 楼宇、楼盘、楼花、置业、物业、写字楼、烂尾 (楼)”等。可以说,这就是粤语“北伐”得结果(本报 2005年7月28日A5版曾作报道)。
安庆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

安庆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安庆方言与普通话在亲属称谓上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安庆方言中常用的亲属称谓词和其相对应的普通话称谓进行比较研究:
爸爸:安庆方言中多称为“老豆”,普通话中称为“爸爸”。
妈妈:安庆方言中多称为“老蝶”,普通话中称为“妈妈”。
爷爷:安庆方言中多称为“老公公”,普通话中称为“爷爷”。
奶奶:安庆方言中多称为“老婆婆”,普通话中称为“奶奶”。
姥爷:安庆方言中多称为“老外公”,普通话中称为“姥爷”。
姥姥:安庆方言中多称为“老外婆”,普通话中称为“姥姥”。
哥哥:安庆方言中多称为“哥仔”,普通话中称为“哥哥”。
姐姐:安庆方言中多称为“姐儿”,普通话中称为“姐姐”。
弟弟:安庆方言中多称为“弟仔”,普通话中称为“弟弟”。
妹妹:安庆方言中多称为“妹仔”,普通话中称为“妹妹”。
儿子:安庆方言中多称为“仔儿”,普通话中称为“儿子”。
女儿:安庆方言中多称为“丫头”,普通话中称为“女儿”。
以上是对安庆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称谓的简单比较研究,而实际上在不同的家庭和地区,对亲属称谓的称呼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不一定完全符合上述规律。
普通话与安徽方言辩证教程

普通话与安徽方言辩证教程
普通话与安徽方言辩证教程
普通话和安徽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普通话与安徽方言的辩证教程:
首先,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沟通桥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统一的语言,能够让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其次,安徽方言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方言,它是安徽省的官方语言,也是安徽省人民的共同语言。
它是安徽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安徽省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普通话和安徽方言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补充的。
普通话是一种统一的语言,能够让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安徽方言则是安徽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安徽省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普通话和安徽方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总之,普通话和安徽方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努
力学习普通话和安徽方言,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
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
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
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
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
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
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
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浅议普通话与寿县方言的异读关系

浅议普通话与寿县方言的异读关系作者:孙长飞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9期语言是人们用来作为交际的重要工具。
在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在通讯联络手段不断丰富、发展、更新的今天,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需要在交往中有共同的语言才能进行交际。
但语言自身的发展、丰富和分支,限制了人们的交际空间,尤其是我国各地纷繁多样、特色各异的方言很多,已影响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如何突破这种语言障碍,促进交流,最佳途径无疑是推广和普及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我们寿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之间,其方言属北方方言区,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大差异,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异读上,这给我们学习和掌握普通话带来诸多麻烦。
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都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对我们学习普通话和播音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就在学习普通话和播音工作的实践中,摸索出的寿县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则加以探讨。
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和高平调(55)、高声调(35)、降升调(214)、全降调(51)四种调值形式。
而寿县方言里的调类和调值与普通话里调类和调值区别很大,同一汉字却表现出不同的声调。
在普通话里读阴平的字,寿县方言里却读成上声。
如“播”“追”“书”等。
现就普通话与寿县方言中声调差异分别举例说明。
在方言里是阴平的字,而普通话里却读阳平。
如:“竹”“门”“答”等。
在方言里是阳平的字,而普通话里却读上声。
如:“你”“好”“懂”等,调值由35变为214。
在方言里是上声的字,在普通话里读阴平。
如:“宽”“衣”“鸡”等,调值由214变为55。
在方言里是去声的字和普通话一样仍读去声,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必”方言里读阴平,普通话里读去声。
以上只是对普通话与寿县方言间的异读关系作一比较,如果我们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异读规律,知己知彼,就可以成双成对,一组一组地解决问题,这比一字字的模仿要快得多,效果也比较稳定。
安徽话方言大全

安徽话方言大全安徽话,又称徽语,是指使用于安徽省境内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的徽语分支。
安徽话方言种类繁多,各地方言差异较大,主要分为徽语北片和徽语南片两大类。
在安徽省内,安徽话主要分布在徽州、皖南、皖北和皖西等地。
安徽话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语言,因此,了解安徽话方言对于深入了解安徽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话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在声母方面,安徽话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浊化现象,例如“z”音浊化为“d”音。
在韵母方面,安徽话方言的韵母丰富多样,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尾。
在声调方面,安徽话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多达七八个的声调。
安徽话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词汇方面,安徽话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词汇,例如“汝”、“尔”等。
在语法方面,安徽话方言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古汉语的语法现象,例如“把”字结构的使用等。
安徽话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方言语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文学、戏曲、曲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安徽话方言的文学作品、戏曲表演、曲艺传承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安徽话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方言语言,具有丰富的音韵特点、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对于了解安徽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安徽话方言在文学、戏曲、曲艺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安徽话方言,为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做出贡献。
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分析

02
方言的特点
方言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不同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存在较大差异。
03
方言的价值
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学价值。
同时,方言也是语言多样性的体现,对于维护语言生态平衡和促进文化
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02 普通话与方言的语音比较
声母比较
普通话声母
普通话有21个声母,包括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 根音等。
方言声母
方言的声母数量可能多于或少于普通话,发音也可能与普 通话存在差异。
差异举例
普通话的“波”和“坡”的声母是双唇音“b”,而一些方言中 可能将“波”发为唇齿音“f”,类似于英语中的“v”。
韵母比较
普通话韵母
普通话有39个韵母,包括单元音、双元音、 鼻音等。
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重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实现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实现途径
通过政策引导、教育普及、文化交流等方式,促 进普通话与方言的互补与融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代汉语标准语。
普通话的特点
普通话具有清晰、准确、标准、统 一的特点,是现代汉语的共同语, 也是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的地位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语言, 是国家教育、广播影视、公共服务 等领域的主要用语。
方言的定义与特点
01
方言的定义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是某一地区或某一社群所使用的语言。
表达方式比较
普通话与方言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方言中 会采用特殊的语气词、助词或连词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思 ,而在普通话中则没有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汉语方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历史悠久且多样。
而在中国的方言分布中,安徽省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和经济枢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东邻江苏省,南界浙江省,西接江西省,北隔淮河与河南省相望。
它的汉语方言由于地理位置、经济交流、历史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点。
首先,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两大类。
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包括宣城、滁州、阜阳等城市;而南方方言则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如合肥、蚌埠、芜湖等城市。
北方方言受到河南、山东等邻省的影响,语音音调较为平舌,发音较粗犷;南方方言则受到江苏、浙江等邻省的影响,语音较为婉转柔和,发音细腻。
在安徽省内部,各地的方言也有细微的差异。
例如,黄山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受到了皖南方言的影响,其中特点是舌尖发音较凸显,音节较快。
而六安市的方言则受到了豫南方言的影响,发音较粗犷且带有浓重的口音。
安徽省东部的宁国市方言则具有江浙方言的色彩,发音婉转、抑扬顿挫。
除了音调和发音的区别外,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特别是在安徽的农村地区,一些古老的方言词汇依然保留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广泛使用。
例如,安徽方言中“着”可以作为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助词,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在”。
另外,“搓扯”一词在安徽方言中表示闲聊,而在其他地区可能并不常用。
由于安徽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影响,安徽省方言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
尽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影响,汉语方言的保持和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仍然有大量的人坚持使用方言,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其传递给后代。
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徽方言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总之,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汉语方言之一。
无论是北方方言的豪放粗犷,还是南方方言的婉转柔和,安徽方言都融汇了周边地区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语言体系。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
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1. 引言方言是一种受到地域和社会文化熏陶的语言变体,它是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特定社群使用的一种语言。
安徽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独特的安徽方言,本文将对安徽方言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历史和地理分布。
2. 安徽方言的特点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与其他方言相比,它有以下特点:•音韵特点:安徽方言的音韵特点较为鲜明,如轻声浊化、尾音变调、鼻音合口等。
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安徽方言的音调较为平稳,不像北方方言那样多变。
•词汇特点:安徽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很多词汇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安徽方言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用“曳”表示“拉”或“拖”,用“鱼戏莲叶弄(nòng)”表示“美丽”。
•语法特点:安徽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安徽方言中,《我在家吃饭了》可以说成《我家吃饭了》;而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一般会加上“在”字。
此外,安徽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如“你提机票了吗?”表示“你带了机票吗?”等。
•发展特点:安徽方言在不断与其他方言交流影响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与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接壤的地区,安徽方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安徽方言的历史安徽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安徽地区属于淮南方言区,受到了齐、楚、吴等古代南方国家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安徽成为了苏鲁方言区和江上方言区的交汇地,安徽方言逐渐形成并且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方言逐渐形成独特的地理特点与社群特点。
同时,安徽方言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如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也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形成了新的变体。
4. 安徽方言的地理分布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但因为安徽地域较大,方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北部方言: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滁州、合肥等地,表现出明显的阳平调、轻声浊化等特点。
•中部方言: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芜湖、安庆等地,表现出中高平调和前鼻化的特点。
浅析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节词汇,淮南方言也不乏此类情况,如:“脊梁”——“背”:“姨娘”——
“姨”:“猫猴”一一“鬼”…… 可以看出,这种差异的产生多半是由于淮南方言中常在表达整个词的意义
方言词:}亡意义 建:离开(例:我一T.) 祖父 姑父 茧子同谭皮互相打骂 掰 外公
警通话{暑I汇意义 (书)头顼;颤斌I舟“■” (口)父紊 父紊的姑父;岳家称女蠕 通称槽牙或臼齿 平着扔出去;使斛;不高兴(~一);
引富 淮南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因在淮 河南岸,故名淮南。淮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 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淮南话是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音,以淮南 本土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淮南方言作为北方 方言(中原官话)①中最为居南的分支之一,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存在较多差 异。本文主要从词义、词形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 间的相关差异。 1词义差异 词义比较是词汇比较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淮南方言同普通话作词义比 较,用来作比较的词语必然是词形相同,基本意义有关联,同时引申意义和附加 意义不同的词语。 1.1词形完全相同.词义截然不同 这种类型的差异并不多见,但这却是淮南方言与普通话词义差异的最为显 著之处。如:
万方数据
怒1罴烹烹n意d I篇h
Ln na scl enLe a ef
n
0焉ogY
教育时空
Ice
v 1
ew’-,o_■
啊I
方言词
普通话词 吃 走 软 懂 快 擎荠 茶壶 冥币
对应到淮南方言中皆为非叠音词。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诸多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以外,淮南方言与普通话在 词汇成分和词汇运用上也是存在差异的。关于词汇的运用,淮南方言是远远不 及普通话的,就拿语言的吸收外来语和造词能力来说,任何一种汉语方言也不 能与普通话相比。根本原因还在于汉语普通话是我们的共同语,它的吸收能力 和造词能力始终强于任何一种方言。这也是方言需要向普通话学习和借鉴的 原因所在。 结语 综上所述,方言是人类智慧的~种存在形式。有着巨大的魅力吸引人们去 探究、揭示它的秘密。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许多相近共通之处,还 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由于时代发展和地域所限,许多极富特色的地方方言正 在慢慢地消失。为此,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积极抢救、保护 地方方言文化,这里探讨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希望能够为方言 文化保护工作献出绵薄之力. 注释 ①中原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它分布于河南、陕西关中、山东南部 为中心,覆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 海、新疆共390个县市。据中国大陆官话分布图知,淮南地区处于中原官话覆 盖区域。 ②胡裕树版的‘现代汉语》称为“词的构成方式:张斌版的‘现代汉语’ 称为“词的构造方式一本文皆采用“词的构成方式”。 ③“=”表示非本字,同音字代替。下同 ④即词法,邢福义的‘汉语语法三百问》把汉语语法则的总和。’哪么,语素作为语法实体,语
淮滨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对比研究-普通话是哪里的方言

淮滨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对比研究:普通话是哪里的方言摘要:淮滨方言隶属八大方言中的北方方言。
淮滨与安徽阜阳毗邻,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淮滨方言与本省的潢川、息县、商城等地的方言差别很大,但与阜阳市区方言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文章将就淮滨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对比性研究,探索淮滨方言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淮滨方言;普通话;语音一、淮滨概况及其方言界定1、淮滨概况淮滨县居淮河中上游,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东、北靠洪河与安徽阜阳、临泉接壤,南依白露河与固始、潢川毗邻,西临闾河与息县为界。
因地处淮河之滨而得名,属于信阳市。
地理坐标为北纬32°15′—32°38′,东经115°1′—115°35′。
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
淮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水利专家、历史上第一个清官”的楚国名相孙叔傲就诞生在淮滨县期思镇。
境内周代蒋国故城等遗址至今仍闪耀着古文化的光芒,淮滨县城即古乌龙集,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据乾隆《光州志·盐法》载:“本州共计一万二百一十六引盐船,自淮北至正阳关,经乌龙集小船起驳,由淮河入境抵州”。
2、淮滨方言界定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
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
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
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语言,其中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殊方异语。
”①关于汉语方言的划分,各家的说法不一。
曾经有五种说、九种说、十种说、十二种说、五系十七区说等。
(五种说,见王力《汉语音韵学》563页,中华书局,1956年)。
现在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八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粤方言(广州话为代表),(4)湘方言(长沙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梅县话为代表),(6)闽南方言(厦门话为代表),(7)赣方言(南昌话为代表),(8)闽东方言(福州话为代表)。
临泉方言亲属称谓词语与普通话的对比

2019年第20期(总第830期*魏賈年临泉方言亲属称谓词语与普通话的对比代文倩(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安徽临泉方言中亲属称谓词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人们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并利用普通话和临泉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帮助人们了解临泉方言中亲属称谓的含义及特点。
关键词:临泉方言普通话亲属称谓词语比较一、亲属称谓词语与临泉方言亲属称谓是一定的亲属制度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①。
《礼记》和《仪礼》中对这种亲属制度有了清晰明确又系统的整理与记载。
当下社会尤其是民间的亲属制度正是对自古以来的亲属制度的继承。
每一个民族乃至地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独特文化的亲属称谓词语,它们之间在数目、义项、语义范围等方面存在—定的差别。
我国是一个有着众多人口和广袤地域的大国,而且地形复杂多样。
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不是那么方便,于是产生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各种方言。
阜阳市下辖三区四县一市,临泉县属于四县之一。
阜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临泉方言同样属于中原官话。
本文从临泉方言中亲属称谓的构成着手,对临泉方言亲属称谓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研究。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仅对在亲属称谓系统中占比较重的包含父系亲属称谓和母系亲属称谓的血亲亲属称谓词语进行列表,并且把临泉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语与普通话加以对照。
二、临泉方言亲属称谓词语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表1和表2显示的是就直系亲属而言共覆盖六代的亲属称谓:以自己为中心,自身之上三代,自身之下有两代。
(“自己”限定的人群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出生成长的第一代群体);旁系则按“五服”制显示这一分类。
表1父系亲属称谓词语普通话临泉方官曾祖父、曾祖母老太爷、老太(奶)祖父(爷爷)、祖母(奶奶)爷爷、奶奶叔祖父(爷爷)、叔祖母(奶奶)二,三……爷爷、二,三……奶奶舅爷爷、舅奶奶舅爷、舅奶伯父、伯母大大、大娘叔父、叔母二,三……叔、二,三……婶子姑父、姑母姑父、姑岳父、岳母爸,爹,大、妈,娘父亲(爸爸)爸,爹,大胞兄(哥哥)、胞姐(姐姐)(大)哥、(大)姐普通话临泉方言胞弟(弟弟)、胞妹(妹妹)名字或乳名嫂子、弟妹嫂子、弟媳妇儿(名字)姐夫、妹夫哥、兄弟(名字)侄子/名字、侄女/名字名字或乳名表哥、表姐,堂哥、堂姐哥、姐表弟、表妹,堂弟、堂妹名字或乳名儿子、女儿名字或乳名/儿,闺女儿儿媳妇、女婿名字或乳名/媳妇儿、客孙子、孙女名字或乳名*2母系亲属称谓词语普通话临泉方言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太(姥)爷、太姥(姥)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姥爷、姥(姥)外叔祖、外婶婆二,三……姨姥爷、二,三……姨姥(姥)舅姥姥、舅姥爷舅姥(姥)、舅姥爷舅父、舅妈舅(舅)、妗子姨夫、姨妈姨夫、姨公公、婆婆爸,爹,大、妈,娘父亲(爸爸)、母亲(妈妈)爸(大)、妈(娘)外孙子、外孙女名字或乳名外甥、外甥女名字或乳名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更加清晰了解临泉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语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
安徽安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之比较

客/ 客人
明或描述的成分 , 强词 语 的形象 性 和可感 性 , 增 普 通话则无这样 的成 分 。例如 :
被 窝笼 子/ 窝 继 父老 子/ 父 被 继 兄 弟伙 子/ 弟 兄
瘫/ 痪 瘫
坛/ 子 坛
贼/J J偷 、
抠/ 小气
咳/ 咳嗽
本/ 本钱
藻/ 萍 浮
吓/ 害怕 传 染
构词语 素的差异是说具有 相 同意义 的词语 , 安
庆话 和普 通话运用完全 不 同的构词语 素来 表达 , 或 者部 分语 素相 同 、 部分 语素 不 同 , 者 语 素相 同但 或 语素顺序 不同 , 从而形成 了安庆话与普 通话 义 同而
第3 期
补扎 的/ 匠 摇摇 鼓 的/ 邓 篾 货
鲍 红 : 徽 安 庆 方 言 与普 通 话 词汇 茸 异 之 比 较 安
跳 大神 的/ 婆 巫
・ ・ 7
范 围广 , 有些词 语 的义项 比普 通话 少 , 而 应用 范 围
窄。
插 田的/ 民 农
杀猪 的/ 户 屠
剃 头 的/ 理发 匠
饭/米饭 面/ 面条 么/ 么 呵/ 什 巴结
喉咙管/ 喉咙
指 甲蓬儿/ 甲 指
芹菜芽子/ 芹菜
手 指 头/ 指 手
下 巴角儿/ 下巴
唏/ 叫 5/ 宜 喊 5便
盘/ 玩弄
抠/ 吝啬
磨/ 磨 折
2 安庆话 是双音节词或带子尾 的多音节词 , . 普
通话是单 音节词 。数量不 多。例如 :
水 老鸹/ 鱼鹰 檐老 鼠/ 蝠 灶 蚂蚁 / 螂 蝙 蟑
造词理据和词源等方面的差异做 些探讨 , 旨在从词
汇层面 凸显安 庆方 言 的独 具 特色 。文 中“ 庆方 安 言” 安庆市 内三区的方 言词汇 。安庆方言为笔者 指
安庆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

(上接第 110 页)
弟弟,也要称“小佬”。 对长辈的称谓词中加前缀的多,而对晚辈的称谓
词加后缀的多,而且也比较整齐,比如“侄子、侄女儿、 外甥子、外甥女儿、孙子、孙女儿、外孙子、外孙儿”。 男孩 子一律是以词缀“子”结尾,而女孩子都是以“儿”词缀结 尾。 这两个词缀都有表示喜爱、疼爱、幼小的意味。 安庆 方言会强化这个词缀的读音,听起来情意浓浓。当然, 这些称谓词都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而出现的,而这个 增加的部分正是词缀,也正是表达感情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Pinkham, Joa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杜瑞清,姜亚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
与 研 究 ,2001(1). [3] 韩 玲.“中 国 英 语 ”研 究 现 状 分 析[J].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2007
3. 妻子称呼丈夫家的兄弟姐妹, 都是随子女称 呼。如:称呼伯父和大伯子都称为“大(二)伯伯”。称丈 夫的姐妹时为“大(小)姑儿”,比子女称呼姑母的“姑 姑”多一个“儿”字。 普通话中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是随 妻子的,但在安庆方言中,丈夫称呼妻子亲属时也是 随子女的。
总之,造成一词多称的原因跟安庆方言的语音特 点有关,跟中国的文化也有关。 夫妻双方在称呼对方 家的平辈亲戚时随子女称呼的现象在其他方言中也 有,比如陕西方言中妻子称呼丈夫的姐妹为“他姑”,丈 夫称呼妻子的兄弟为“他舅”,这个“他”就是代称孩子。
/
岳父、岳母
安徽话知识点

安徽话知识点一、简介安徽话,又称徽语,是指在中国安徽省方言区域所使用的语言。
安徽话是汉藏语系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属于中原官话的一种,与普通话有很高的相似度。
安徽话是安徽省全部地区的共同语言,也是安徽省的官方语言。
二、发音特点 1. 声母:安徽话与普通话的声母基本相同,但在一些音素上有所差异。
例如,“普通话的b,p,m,在安徽话里常常发成f,例如‘饭’读成‘噶’;‘本’读成‘峰’”。
2. 韵母:安徽话的韵母与普通话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普通话的‘梅’字读作‘mei’,而在安徽话里读成‘mo’”。
三、常用词汇 1. 问候语:安徽话的问候语和普通话相似,常用的有“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问候语,例如“吃了吗”、“去哪儿”等。
2. 数词:安徽话的数词与普通话有些差异。
例如,“普通话的‘十’读作‘shi’,而在安徽话里读成‘shu’”。
3. 助词:安徽话的助词用法与普通话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普通话的‘了’字在安徽话里读作‘咯’”。
四、常见表达 1. 问路:安徽话中询问路线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相似,常用的有“请问去哪儿”、“怎么走”等。
2. 购物:安徽话中购物时的常见表达与普通话相似,例如“请问这个多少钱”、“打折吗”等。
3. 点菜:在安徽话中点菜时,常用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相似,例如“我要一份鱼香肉丝”、“来一碗米饭”等。
五、方言特色 1. 词汇:安徽话有许多独特的词汇,例如“扑肉”(指排骨)、“拌面”(指凉皮)等。
2. 语调:安徽话的语调较为抑扬顿挫,给人一种热情的感觉。
在表达情感时,语调上的变化能够更准确地传递出感情的变化。
3. 语速:安徽话的语速相对较快,节奏感明显。
这也是安徽话与普通话的一个显著区别。
六、结语安徽话是安徽省的官方语言,也是安徽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安徽话的发音特点、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安徽人。
试析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差异

要表 现 为词源 差异 、 复合 词 的词素差 异 、 复合 词 的构
词差异、 词义差异、 独 创 词 语 及 特 殊 词 语 等几 个 方
面[ 2 ] 8 。 , 本文采用这种观点, 从 以 上 几 个 方 面 考 察
敲[ k ‘ 3 。 ] —— 敲 击 。 例如, 是 哪个 ( 谁) 哇?一大
有较 大的差异。
关键词 : 桐城方 言; 普通话; 词汇 ; 差异
中 图分 类 号 : H1 7 2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7 ) 0 2 -0 0 5 9 —0 4
语 言 是人 类 文 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是 人类 交 际
出 。例 如 , 把 茶 壶 里 的茶 水 津 出来 , 茶 叶倒 掉 。《 广 韵》 鄙密 切 。《 博雅 》 盂也 。一 日去汁也 。
1 词 源 差 异
在汉语方言中, 不 同方 言 问的 词 汇具 有 相 同 或
哆[ p ‘ a 。 ] —— 轻 浮 , 浮夸 , 不沉 稳 。例 如 , 这 个
试析桐城方言词汇 与普通话 词汇之差异
项 波
桐城 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小 学教 育系 , 桐城, 2 3具 有 明显 的地 域 特 色, 在语 音、 词汇 、 语法上与普通话基本 对应 , 又 具 有 自身鲜 明特 征 。通 过 田
野调 查 、 归 纳整 理 以及 比较 研 究等 方 法 , 从词 源差异、 复合 词的词素差异、 复合 词 的 构 词 差 异 、 词义差异 、 独创词语、
盅 x u a n ‘ ] —— 家 畜 宰 杀 后 收 集 的血 , 加 盐 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皖西赣语 赣语是现代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赣语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省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的。
语音特征:
1.读送气声母的字比普通话多。不仅“婆桃葵才墙勤祥从”等字读送气声母,下面这些普通话读不送气声母的字,方言也读成送气声母。例如:步p、稻t、共k、在ts、匠t、近t、像t、松(~树)ts。
5.各地话n与、in与i韵母混同。例如:更生=根深、经营=金银。
词语特征:
1.有地方特点的称谓词:指称岳父、岳母为“外父”、“外母”,妻子称“堂客”、男子汉称“老爹”,已婚妇女称“奶·奶(前一个“奶”字读上声,后一个“奶”字读轻声),指称妻子也叫“奶·奶”,“老”是对老者的尊称,“妹”或“”[n35]都是长辈对下辈的爱称,小孩儿和孩子都称为“伢”。
6.人称代词中都有包括式“咱·们”,还有表现亲密感情的“俺”和“俺·们”。疑问词“什么”说成“啥”(~东西?),“怎么”说成“咋”(~弄的?)。
7.具有地方特色的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撞”说成“石”55如,一头~到南墙上。 “扔、丢掉”说成“板”pa~24如,把它~掉吧! 请吃喝说成“厚”xou53如,俺帮你搬家,你咋~俺? “借”说成“磨”mo53如,~几个钱给俺。“舂、砸”说成“”tyo213如,~蒜;坑害也说“”,他把我~的不能混。“禽产卵”说成“”f53如,天热,鸡也不~蛋了。“肉”ou53具有动作慢意思。如,她做事~得不得了。瓜果食物中含纤维少说成“面”mi53如,老倭瓜~的好吃;它还可以比喻人的性格憨厚,如,他的外号叫老~。“尖”ti213具有小气、吝啬的意思。如,真是越有越~。“瓤”ɑ~55具有软、弱的意思。如,面和~了。这孩子底子就~!“转”tu53具有调皮、诙谐的意思。如,这孩子真~。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3.有特点的食品名称:大米饭叫“干·饭”(其他方言区叫“饭”),面粉叫做“面”,面条儿叫做“汤”,擀面条儿说成“擀汤”,饺子叫“扁·食”,把包饺子说成“包汤”或“捏扁·食”。
4.有些食品的名称很特别:把各种面粉制成的饼叫“粑”,“饭”指大米饭。猪舌头有的叫“口心”,有的叫“赚头”。猪耳朵叫“顺风”,“水饺”是指馄饨,面粉叫“灰面粉”。此外,夹菜说“搛菜”,小孩吃奶叫“喝奶”,晚饭叫“夜饭”,等着吃说“候吃”(候读吼),去菜市场买猪肉,叫“称菜”,猪肉中的瘦肉叫“精肉”。
4.动物、植物的特殊叫法:鸭子叫“扁嘴子”,麻雀叫“小小·儿”或“老雀子”,结网的蜘蛛叫“蛛蛛子”或“罗·罗蛛”,蚯蚓叫“蛐·蟮”,母牛叫牛(音四),玉米叫“玉秫·秫”、“油秫·秫”或“大芦·秫”,南瓜叫“倭·瓜”。
5.时间词“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分别说成“今(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夜(儿)个、前(儿)个”,去年说成“年·时个”。
8.天又下将起来了。她又哭将起来了。
9.她哭子细讲之细。
(三)皖中江淮官话①江淮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安徽省的江淮官话区,包括淮北的怀远县城区,江淮之间的淮南市、合肥市、滁县、六安、巢湖、安庆等21个县市,以及沿江以南的贵池、铜陵市市区、芜湖市、宣城、马鞍山市等11个市县。
语音特征:
1.除怀远、定远、淮南市之外,各地话n与l声母不分。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旅。
2.古全浊声母字今皖中话也读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声母的字,也是平声为送气音,仄声为不送气音。
3.各地话都有n与、in与i韵母不分的现象。例如:根=庚、深身=升声、金民=京明。
5.动物、植物的特殊名称:鸭子叫鸭,阉鸡叫“镟鸡”或“鸡”(钅散音线),蝙蝠叫“野老鼠”或“檐老鼠”,乌鸦叫“老哇子”,辣椒叫“大椒”,玉米叫“六谷子”,高粱叫“芦秫”或“芦稷”。
6.人称代词中包括对方在内的说法通常是“我两个”或“我们两个”,不用“咱”或“咱们”的说法。
7.有地方特点的常用动词:拧毛巾说成“扭手巾”(扭音肘),堵塞说“” tsu5,~老鼠洞。向上爬说成“猴”xu55,~到树上去了。“候”xu24有等候的意思,如,再~他半个钟头。“扌亦”l珘o35有把禽畜驱聚在一起的意思。如,帮我把鸡~进笼里去。鸡禽产卵说成“生”sn53如,鸡~蛋,开玩笑说成“逗猴”t53x55。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t,才ts≠在,肠t(或ts)≠丈t(或ts)。
词语特征:
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n24]或[cn~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一)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定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畲话。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郎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
3.用具、物品的特殊叫法:自行车叫“钢丝车”(或“脚(音读Jiu)踏车”),哨子叫“叫子”或“叫居子”,糨糊叫“面糊”,提水桶叫做“提子”,围裙称为“围腰子”,衣袋儿叫“荷(音读hu)包”,铝勺儿叫做“挑子”。
4.有些食品名称叫法较特殊:大米饭说成“饭”,面粉叫做“灰面”或“干面”,面条儿大都说成“面”,“馄饨”和“饺子”分不清,各地大都叫“饺子”。名为香油实指菜子油,把禽畜凝结了的血叫“血”或“子”(读晃)。
1.有特点的称谓词:祖父大都称“爹·爹”,祖母呼“奶·奶”(奶读阴平)。“奶·奶”说成上声调时,多指“老太婆”,在含山、桐城、庐江、贵池等地也可以指称“妻子”。外祖父、外祖母大都呼成家公(或“家公爹·爹”)、家婆(或“家婆奶·奶”)。姑母称“姥·姥”(或“姑姥”)。
2.人体生理方面的特殊说法:舌头叫做“舌条”,左手和右手说成“反手”、“顺手”,腿俗说“胯子”。“生病”大都说成“不好过”、“不快活”、“不自在”,“逝世”婉词说成“走了”,老人逝世说“老之”。
8.方言特色较浓的常用形容词:“厚”xu53具有稠、浓度大的意思。如,粥太~之。“”i31(或“涝”)具有稀、浓度小的意思。如,粥太~了。“女赞”ts55美好的意思。如,这个东西真~!小孩子顽皮说成“”,fei53如,这孩子真~!“韶”55可以形容女子爱表现、喜欢在人前多言。如,这丫头最~!形容人吝啬,小气用“抠”ku31或“啬”sei31如,这个人太~!说人家无用、无能常用“不顶龙”,形容人愚笨,不用脑子为“木骨”,形容人心情郁闷烦躁,常说“恶心烦躁”(恶音务),“烧”或“烧包”大都形容男子“骄傲”的表现,“颠狂”通常用来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乌漆麻黑”或“黑漆麻乌”都是形容暗的常用词。
4.各地话都是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古全浊上声字今音归去声。例如:高低天三(阴平)、平唐龙人(阳平)、古走老米(上声)、坐父放菜大帽(去声)、说笔竹墨拔白(入声)。
①为了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把“皖中江淮官话”说成“皖中江淮话”、“皖中话”或“江淮话”。
词语特征: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tt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2.t组声母拼合口呼韵母字与t组声母拼撮口呼韵母字混同。例如:肫=军、除=渠、拴=宣。
3.各地话把普通话的一部分t、t、和零声母拼齐齿呼韵母字,读成k、k、x、声母拼开口呼韵母。例如:“街”读成“该”、“敲”读成“尻”、“眼”读成“俺”、“瞎”读成“哈”。
4.各地话都把“坛(~子)肝看(~伢)汗”和“团官宽换”等普通话读an、uan韵母的字,读成on韵母。
2.人体和生理方面的特殊词:嘴巴说“几”,吃饭说“其饭”,口水说“口”,鼻涕叫“鼻脓”,右手和左手分别叫“顺手”、“反手”,手掌和脚掌分别叫“手板”、“脚板”,膝盖叫“色老坡”,指甲叫“指嵌壳”,拉屎说“屙液”,生病说“过不得”,人死了委婉地说“走了”,生孩子说“看伢”。
3.有些动、植物的叫法也很特别:肉猪叫做“香猪”,公鸡、母鸡叫“鸡公”、“鸡母”(母音猫),半大的猪叫“半猪”(音薄),黄鼠狼叫“黄机灵”,狐狸叫“毛狗”,蝴蝶叫“杨叶”(因"杨哟"),萤火虫叫“亮火虫”。丝瓜叫“网瓜”(网音莽),桔子叫“桔红”,荸荠叫“土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