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沈从文资料
沈从文资料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经典散文
沈从文经典散文一、《市集》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下来。
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躼躼儿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
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
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多少。
集上的骚动,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
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象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你骂我一句娘,我又骂你一句娘,你又骂我一句娘……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
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
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
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一以上。
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
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也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
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的缘故,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3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语言简练、自然优美,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他擅 长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也是一段传奇。他曾在北平的北大任教,也在上海的杂志社工作过,还参加了文学
4 社团"文艺复兴社"。他的作品曾在杂志上发表,也在书店里出版。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
1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文化工作者,也将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一位不朽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生活
2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历过贫困和挫折,但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对人性的理解,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注重人物 塑造和情节安排,他通过细是中篇小说 《边城》,这部小说以湘西的 茶峒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美 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鲜明,情节曲折,表现出了 沈从文对人性、社会和家庭的 深刻思考
除了小说创作,沈从文还写了 许多散文和诗歌。他的散文作 品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见 闻为素材,表现出他对生活的 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他的诗 歌作品则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情 的情感表达为主,表现出了他 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磨灭的
除了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沈从文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化 保护者和历史学家。他致力 于保护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和历史遗产,并为此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工作 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化保护者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思想和贡献不仅影响了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他的自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物形象。
1. 学识渊博:沈从文在自传中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在写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2. 才华横溢:沈从文是一位多产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作家。
自传中展示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和毅力,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3. 理想主义者:沈从文自传中呈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4. 温暖和善:自传中描绘了沈从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对他的赞誉。
他的人品和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5. 坚持不懈: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毅
力和坚持。
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并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沈从文自传中展现的一些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卓越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自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边城》《神巫之爱》,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两个方面。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是名副其实的“大杂家”。
在创作界,沈从文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好作家之一;而学术上,他开启的名物研究,影响深远,至今追随者甚众。
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著作。
1958年后,他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沈从文的语录36句
沈从文的语录36句1、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
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
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2、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
3、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4、永远只想用无私和友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
5、聪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
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
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习惯,保护习惯。
6、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这不算什么。
我有一颗能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
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
一切花草既都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自于阳春烟景中芳菲一时,我的生命上的花朵,也待发展,待开放,必然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
7、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東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湊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湊巧是不会有的。
8、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9、一个人,第一是要充满爱去对待别人;第二,摔倒了爬起来,赶快走,别心疼摔倒的那个坑;第三,永远抱住自己的业务不放。
10、如果没有爱上一个人,就试着爱上一座城,于是,我开始辗转于很多座城市,寻找我爱的人,寻找我爱的城……11、写作时要独断,彻底地独断!12、普通人用脚走路,我用的是脑子。
13、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
14、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他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汇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沈从文
感谢观看
沈从文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高2.8米,宽1.9米,厚0.9米,重约6吨。碑石正面,集其手迹,其 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 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 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凤凰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二 年清明立
个人作品
学术著作
书法
《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沈从文书法(2张) 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 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只是有一回例外,抗战胜利以后,帮助一位诗歌作者柯原。
人物评价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1983年)(4张)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 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 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 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 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 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 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大学内,与黄永玉艺术博物馆相临,在2012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开 馆仪式上,北岳文艺出版社、沈从文祖籍地江西、工作地山东等相关单位分别为纪念馆捐赠了沈从文图书全集、 文物及书画作品。随后在纪念馆内举行了一场关于沈从文先生的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作协,国 内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开馆仪式。
沈从文的18句情话
沈从文的18句情话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也可以看到他深深的爱情观。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18句来自沈从文的情话。
1.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湘行散记》2. "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在你身边,我才感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3. "你在我的世界里,如同阳光照耀大地,让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4. "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换取你的一瞬间的微笑。
"5. "爱情不是占有,而是理解和支持,是包容和忍耐,是共享和陪伴。
"6. "我爱你,不因你是谁,而因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
"7. "你是我生命中的奇迹,你的出现让我的世界变得如此美丽。
"8. "我不求天长地久,只愿此刻能与你相守。
"9. "你是我心中的诗,是我灵魂的歌,是我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10. "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只有刚刚好。
"11. "我想和你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走过四季,一起慢慢变老。
"12. "你的存在,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13. "你是我眼中的星辰大海,是我心中永恒的灯火。
"14. "有你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晴天;没有你的日子,每一天都是雨天。
"15. "你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无法割舍的爱。
"16. "你是我最深的思念,是我最真的期待。
"17. "遇见你,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18. "我会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每一刻,因为那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沈从文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
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等。湖南凤凰 (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 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 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 生活。 1923闯入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至 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 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8》等 文艺副刊主编;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 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 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所任研究员。
1922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 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 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 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 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 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 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 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 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 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 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 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 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 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成名非常快
1923年学习写作,
1924年发表文章, 1928年则成为上 海的中国公学的 讲师,兼《大公 报》等报的文艺 副刊的副主编。
小说的成就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众多前辈
的肯定。 鲁迅可说是体裁家,沈从文则是文体家。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男,1958年1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市,中共党员。
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无线电电子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
党校研究生院,获政治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
管理学院,获高级宏观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
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沈从文的职业生涯始于1983年,曾任湖北省共青团省委常委、宣传
部副部长等职务;自1986年起先后任湖北省新抚县委常委、秘书长、湖
北电力公司总经理;2001年至2004年任湖北省煤电厅厅长;2004年任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2005年任中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6年1月至2020年
6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
2020年6月起任辽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省政府副秘书长。
沈从文是中国煤炭工业和中国电力工业的国家战略发展专家,以及国
家能源领域战略规划专家,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经验。
曾获
国家一等功、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
历史人物沈从文简介
历史人物沈从文简介: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
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
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
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
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
1924年,已在《现代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
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
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沈从文随同清华、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师生南迁昆明。
1946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道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至此,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北京城。
子冈先生彭子冈,《大公报》着名女记者有一篇题为《沈从文在北平》的文章,为我们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沈从文在北京的生活。
“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身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
你可以告诉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
”1933年沈从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褒扬“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的大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边城》赏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 沈从文《边城》赏析2012-03-07整理人:沈玉成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与和平。
碧溪嘴白塔下摆渡的老船夫已年过70,老船夫抚养的女儿的遗孤翠翠,转眼间有了15岁。
城里管码头的顺顺,儿子天于这地方男子的勇敢、豪爽、诚实、热情,在天保和傩送身上皆不缺少,他们是“自然”的儿子。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养育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当年翠翠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同一个清绿营屯防士兵“唱歌相熟”,肚子里有了孩子,却“结婚不成”。
——黄罗寨那片林子祖母,一个苗族妇女的假坟,一抔黄土埋藏着一个民族的悲剧故事。
——屯防士兵顾及军人名誉,首先服了毒,老船夫女儿待孩子了许多冷水,也死去了。
老船夫无从理解这悲剧的前因后果。
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
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不尤人,心中不能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
到底还像年轻人,说是放下了,也还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太不公平!翠翠已经长大了。
这一代人面临的,又将是怎样一种命运?——沪溪城绒线铺里的“小翠”、杨家嘴那个爱好、怀着某种期待的夭夭牛保和妓女……,正各自接受着摊派到他们头上的一份命运。
正因为翠翠长大了,证明自己已真正老了。
可是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
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把他的,翠翠长大了,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他的事才算完结!然而,人的良好愿望却不免与事实冲突。
边城已不是“改土归流”前的边城,那时,这里的婚嫁,还保留着充分的自由形式。
爱情需金钱,而是从心里流出的热情的歌。
老船夫不曾料到,早在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与傩送二老在河边第一次相遇,傩送已爱上翠翠生出对傩送的爱恋。
不巧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爱上了翠翠。
更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女儿放口风,要傩送作女婿!…………另有一个女人便插嘴说:“事弄成了,好得很呢。
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工还得力些。
”有人问:“二老怎么样,可乐意?”又有人轻轻的可极肯定的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你听二老亲口说的吗?”“我听别人说的。
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
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在这同时,天保想到翠翠口风。
老船夫回答说:“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
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到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一切由翠翠自己作主!——走“车路”与走“马路”(托媒说亲与唱歌求爱),要碾坊和要渡船(追求金钱和忠于爱情),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发生着强当真请了媒人,走车路向老船夫提亲。
老船夫要让翠翠满意,问翠翠对这事的意见。
翠翠却不做声。
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怦怦地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老船夫思前想后,明白了翠翠的心事: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
想到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到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的命运。
事实证明了老船夫的担忧:端午节龙舟竞渡,团总女儿随母亲来看热闹。
“其实是看人,同时也让人看”。
而且,这母女二人被安排个最好的窗口”——老船夫自然明白一座碾坊对翠翠的威胁:“十六岁姑娘多能干,将来谁得她谁福气!”“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虽然有钱,却对经过的“破产的船家学文人”,“莫不尽力帮助”。
老船夫便会装出生气的样子,实在推辞不掉,便会买来烟叶送给渡人,或者买来茶叶泡出茶水供过渡【内容解读】一方水土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美。
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
涨的考验,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从大水中救人救物。
顺应自然而又勇敢义气。
作者将边城写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托了自己的向往。
更令人向往的是边城人的仗义淳朴,即便做妓女的也让人生不出一丝的鄙夷之心。
而老船夫的不收钱、买烟叶、买茶叶的计较的世俗人感到羞愧。
这样的风俗人情、自然美景,才会孕育出翠翠、傩送这样纯美至善的湘西儿女。
2、端午初遇【情节概要】端午节,翠翠和爷爷一起进城看赛龙舟。
祖父因记挂着家中替他摆渡的朋友,便打算赶回去换那朋友也来看看热闹。
起喝酒,两人喝得醉倒了。
爷爷便不能进城接翠翠了。
天渐渐黑了,人们也回去了,可翠翠还不见祖父,又从喝酒的船上听到水手心中有些着急。
这时二老傩送从水里捉鸭子上岸看见了翠翠,便让她去自家的楼上等爷爷。
但翠翠因为刚才听到了船上谈的有关楼了傩送的好意,轻轻地骂了傩送。
傩送只好便和她开玩笑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边走回去让家里的伙计送她回知道刚才邀请她的是二老傩送。
想起刚才骂他的话,翠翠又惊又羞。
回去后便沉默了一个晚上。
【内容解读】这是翠翠与傩送的初次相遇。
作者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将男女之间无意中发生、朦胧含蓄而且纯净似水的爱情美妙地翠即将与傩送碰面之前,作者先安排她“无意”中听到两个水手关于男女之事的“鄙夷字眼”。
为下文翠翠误解傩送而“骂”傩送作铺垫己“骂”的是“岳云二老”后又惊又喜的心理作铺垫。
而傩送被“骂”了却安排伙计送翠翠回去,更烘托了傩送的善良和仗义。
正是有了这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心事,并且让她“沉默了一个晚上”。
而且经过两年的时间之后翠翠仍然觉得新年的热潮“总不如那个端午节经过3、心挂青浪滩【情节概要】又是一个端午节。
上一年端午节和傩送相遇的情景一直是个甜美的记忆珍藏在翠翠的心间。
因此翠翠又和爷爷到城河顺吊脚楼上避雨村时遇见了送翠翠回去的那个伙计。
伙计看到翠翠笑着说起去年的误会。
翠翠抿着嘴直笑。
但翠翠这次却没有见到了青浪滩。
不过翠翠却认识了大老天保。
回家时,爷爷开玩笑问翠翠愿不愿做大老的媳妇。
翠翠很不高兴,只是问爷爷的船“是不只是唱着歌。
两个都记起二老的船只正在青浪滩。
【内容解读】《边城》总共写了三次端午节,每一个端午节都和翠翠的爱情紧密相关。
第一次端午节,翠翠等爷爷巧遇二老傩送外中生情;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因为惦记着傩送,再去看赛船,没想到傩送外出,却认识了大老天保。
第三次端午节,傩送邀请翠翠到了王团总的女儿,而且知道了王团总想让女儿嫁给傩送,还用一座碾坊做陪嫁。
最重要的是翠翠知道傩送真心爱着她。
第二次端午节作者安排二老傩送“缺席”,使得翠翠的纯真情爱世界展现得含蓄、细腻。
端午看船,忽落行雨,祖孙二人避雨到顺顺回去的伙计,遇到了大老,偏偏没遇上翠翠一直惦记的二老傩送。
翠翠内心对傩送的爱意此时仍处在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之间,而的基调是自然恬淡的,没有浓情蜜意,没有大喜大悲,这正是作者要歌颂的自然、朴素的人性美。
大老爱上翠翠确实是这出爱情悲然而大老对翠翠的感情却是真实自然而不带一丝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