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姓名:学号:班级:采矿B101

题目:《采矿学》课程设计

评语:

指导教师:段绪华职称:教授

2013 年 7 月 12 日

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3

1.1 矿区概述3

1.2 井田地质特征4

1.3 煤层特征8

2 井田境界和储量9

2.1 井田境界9

2.2 矿井工业储量9

2.3 矿井可采储量10

2.3.1永久煤柱留设10

3 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2

3.1 矿井工作制度12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2

4矿井开拓方式12

4.1 确定井筒位置12

4.2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13

4.3 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13

4.4 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14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14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14

5.11 可采煤层的基本简况15

5.12 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15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15

5.21 区段斜长确定15

5.22 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16

5.23 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16

5.24 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16

5.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16

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17

5.31 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17

5.4 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17

5.41 带区煤仓17

5.42 带区绞车房18

5.43 带区变电所19

6采煤方法20

6.1 采煤工艺方法的确定20

6.11 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20

6.12 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20

6.13 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及其设备选型21

6.14 劳动组织表25

6.15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27

6.2 回采巷道布置27

6.2.1 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27

6.2.2 回采巷道支护27

6.2.3 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28

7 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28 总结29

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回坡底煤矿隶属于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其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刘家垣镇回坡底村东1.0km处,距洪洞县城25km,距赵城发煤站17km,紧邻赵(城)—克(城)公路,公路交通方便。

图1-1 地理及交通位置

矿区内经济状况

本区多为山地,农产品主要有小麦、棉花、玉M、谷子、高粱、薯类、大豆等。工业生产以煤炭、电力、建材、化工为主。

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地处低山黄土丘陵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据洪洞县气象站观测

资料,降水量316.7-542.0mm,年平均降水量428.03mm,蒸发量1380.8-1820.6mm,年平均蒸发量1587.03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7倍,冬春少雨,夏末秋初雨水较大,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气温15.8℃,结冰期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最大冻土深度为530mm。无霜期180天左右。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8m/s,属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

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

井田内无经济、可靠的地表水可利用。地下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可做为矿井永久水源之一,但需做进一步的勘探工作。矿井建成后,井下正常排水量为120—240m3/h,经处理后可作为井下消防洒水及地面生产、防尘洒水、绿化等用水水源。

1.2 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矿区位于吕梁山南端东麓,汾河西岸,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形成了以黄土梁、塬、峁为特征的低山基岩丘陵地貌。主要山梁走向近南北向,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最高点位于区西北边界沟北村东北山梁,标高985.2m,最低点位于东北边界沟谷,标高624.17m,相对高差361.03m。

井田煤系地层

含煤地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地层含煤层12层,其中全区稳定可采煤层2层(10、11号),现就主要的含煤地层叙述如下: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太原组由泥岩、粉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夹不稳定砂岩。厚73.84-97.86m,平均87.59m。厚度变化在走向上大致为南西部厚、北东部及中部地带较薄;倾向上厚度变化不大。本组地层的沉积为滨海三角洲平原及前缘沉积,期间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海侵,形成潮下低能带的三层石灰岩沉积,该组岩性、岩相稳定,旋回结构明显。

下二迭统山西组(P1)

本组地层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岩性主要由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29.20-53.39m,平均42.95m,含煤层7层(1上、1、2上、2、2下、3及一层未编号),其中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1层,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6层。

本组地层的沉积继承了太原期的沉积特点,不同的是在海退作用占主导地位前提下,该组下部为三角洲平原过渡带沉积,上部为上三角洲分流河道的洪泛平原沉积。

总之,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和山西组地层,通过各组地层厚度及各标志层研究分析,总的认为其岩性岩相横向上变化不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井田地质构造

本区处于万安详查勘探区的北部。下张端正断层下团柏正断层为其南北自然边界,其构造形迹展布服从于区域构造规律,基本走向为北东向。扩区内除西部及南西部零星出露上石盒子组地层及第三系地层外,东部大面积为黄土覆盖,根据钻探成果,结合地表地质调查,历次勘查在区内共发现15条断层。除北部上团柏断层与南东边界下团柏断层规模较大外,其余多为落差5-25m的小型断层,均为走向北东的正断层。回坡底煤矿井下揭露小断层13条,落差一般为1-5m,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5-15°,总体地层走向北东向,倾向北西。南、北边界附近与大断层相伴生有宽缓的背、向斜,轴向和地层总体走向一致,亦为北东方向。地表及钻孔中均未见到陷落柱,但在原回坡底矿界范围内10、11号煤层井下揭露14个规模较小的陷落柱。纵观全区,构造复杂程度应属简单类。详见地质构造纲要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