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斗拱的演变与发展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斗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木建筑结构,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求,之后慢慢演变为纯装饰性结构。
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历程,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意义。
斗拱的演变历史西周:出现雏形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
其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承皿板、栌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形象,反映出房屋柱网及柱间联系构件的做法,推测在西周初期建筑柱子上可能已出现栌斗。
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四角出现栌斗、抹角栱和斗子蜀柱,可以据此了解早期的斗栱形象;陶制斗拱中有栌斗、散斗等,大致反映出了早期斗栱组件中斗的形象。
斗拱早期形象斗栱的早期发展,当代有建筑考古学家结合考古中发现的擎檐柱遗迹现象,推测斗栱纵向栱(也称竖栱)的形成过程是: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栱)——曲撑——插栱,这一檐结构由落地支承到悬挑支承的变革大约完成于西周晚期,最迟到战国时期又完成了插栱与横栱的组合,即形成最初的出跳斗栱的形式。
横栱的发展,一般认为脱胎于叫做“欂(bó)、枅(jī)、栌”一类的短枋木,这些横向构件横装于斗栱栌斗口子中,在构件的两端置散斗,就形成了一斗二升的平叠横栱,再将横栱改为弯曲上举的形式,就形成了栾栱。
斗拱早期发展示例图汉代:探索期这一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斗栱形式。
汉代斗栱以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
在有最简单的柱头放置栌斗和柱头安放实拍栱的做法;有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的做法;有一斗三升的做法;有将栱做成曲栱和左右牵合形成交互曲栱(鸳鸯交首栱)的做法;有伸出挑梁,形成单栱出跳和重栱出跳的做法。
汉代斗拱示例图南北朝:进一步发展柱头铺作基本完善,柱头栌斗除了承托斗栱与额枋外,还承托内部的梁架;补间铺作尚处在探索中,出现了人字栱、人字栱与斗二升的组合,栱端卷杀逐步规矩。
在南北朝的后期,斗栱中出现了斜向构件“昂”。
南北朝斗拱形式隋唐五代:基本成熟斗栱的承托和悬挑功能已臻完善,在外檐斗栱出跳中,下昂的杠杆结构机能充分发挥,斗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斗栱系列,并呈现出“以材为祖”的现象。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摘要:本文概述了从商朝至明清时期时期的斗拱演变过程。
宋以前,斗拱的形制和功能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自宋以后,斗拱的结构、形制开始规范化,明代以后,斗拱逐渐成为装饰的构件,纯粹成为封建等级制的标识。
关键词:斗拱结构空间结构:1、斗拱定义、结构2、商朝时期开始出现斗拱——汉朝斗拱——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斗拱的结构和空间变化)为什么3、斗拱文化的变化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托架。
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明以后,斗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斗拱由方形的栌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从形象上看,斗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如图所示1-1)的四足即与斗拱之栌斗形象相似。
此时的“斗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用。
但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方案上看(如图所示),已经有45度转角放置的、用于悬挑的斗拱形象。
这个方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最接近斗拱形象的例证,当然此时期建筑中是否存在起悬挑作用的斗拱,目前尚无实例可考。
不过,在汉代明器中,这种起悬挑作用的出跳斗拱已很普及了,且出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致可以推测早在汉以前斗拱便已运用于建筑营造之中,很有可能在先秦时的建筑中便已有斗拱存在。
汉朝时期斗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
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斗,起形态至少有五种:1、一斗二升(如图所示)2、一斗三升(如图所示)3、一斗二升两侧附加支点承托(如图所示)4、重叠多重横拱(如图所示)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弓形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
此时的斗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柱头斗拱在发挥承托作用、悬挑作用的同时,由于扩大了支座,增添了支点,改善了节点构造,“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
中国古建筑斗拱是什么样的?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斗拱是什么样的?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详解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独有构件,是连接屋顶与墙面之间的构件,更具体地说斗拱位于立柱与横梁之间。
斗拱是由“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和相关附件构成,斗拱的产生可追溯到周代末年,直到秦代还是只有零星记载,到了汉代才广泛应用。
明朝以前斗拱主要作为结构构件,是很重要的承重构件,同时起到一定装饰的作用。
明代后,斗拱的承重作用开始向装饰性作用转变,直到清代,斗拱基本只剩装饰作用了。
斗拱斗拱的种类因朝代、部位等种类形制非常非常多,下面先讲讲基本的“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然后再看看组合在一起后是什么样的。
(1)斗,“斗”件的名称来自于古代量米容器—斗,斗是组成斗拱最基础构件,它的中部刻凿有十字形槽口,以便承托第二层拱件。
量米容器及拱件“斗”(2)拱,“拱”是嵌入座斗上的第二层承托拱件,他的摆放平行于建筑长边,形如弓形,中间开凿槽口。
拱件“拱”(3)翘,“翘”,宋朝称为“华拱”,清朝称为“翘”,吴称为“丁字拱或十字拱”,他是与“拱”垂直的构件,形式基本与拱相同,只不过“拱”是平行于建筑长边,“翘”则是垂直于长边。
清“翘”(4)昂,“昂”是唐宋时期演化而来的一个构建,当时利用杠杆作用,起到对屋顶支撑作用的斜置构件,后因它的安全度受到挑战,到明清则是不起力学作用的装饰构件了。
拱件“昂”(5)升,“升”是比座斗小的斗形,因古代量米容器中,大的叫斗,小的叫升,故而称为升。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枓dǒu”,升是承接上层拱的基座。
拱件“升”斗拱还有其他的附件,这些构件主要是填补拱件之间的空隙,如耍头、撑头木、盖斗板等,这些不影响我们对斗拱有个大体的认识,那么“斗、拱、翘、昂、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效果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斗拱斗拱,中国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构件,斗拱因为对于中国古建筑如此之重要,所以北宋李诫编撰《营造法式》,介绍大木作,第一个介绍的即是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课件
斗拱的艺术价值
1 2
美学价值
斗拱的造型和雕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华丽 的曲线、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使建筑物 显得更加庄重、华丽。
文化价值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古代文化 的精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可以了解古 代社会的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的信息。
斗拱所体现出的结构特点和美学追求对现代建筑设计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建筑可以借鉴斗拱的结构 设计,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创新,实现传统与现 代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此外,斗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对现代建 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借鉴斗拱所代表的文化精 神和价值观念,现代建筑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 社会责任,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06
结论
总结斗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 溯到汉代,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住宅等建筑类型,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斗拱在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承重作用,同时还是建筑艺术美学的体现。它的形态、尺 寸、比例、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和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 的艺术魅力所在。
材料创新
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斗拱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为现 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结构优化
通过对斗拱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
功能拓展
在保持斗拱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如节能 、环保等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在明清时期,斗拱不仅具备结构和功能性,还融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形态多样, 制作精细。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斗拱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代本构建筑的演变,很多反映在斗拱上,因此,斗拱的风格特点和构造区别是明清木构建筑区别的重要方面。
总体风格及其特色01明代斗拱与宋代斗拱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①用材等级降低,斗拱构件变小;②每一个开间中,斗拱所用的攒数骤増,由宋代的当心间一朵至二朵变为四攒、六攒乃至八攒,排列繁密;③斗拱向外挑出尺度减小。
由于构件变小,拽架随之变小,出跳(出踩)数相同的斗拱,其挑出长度明显減小。
以上三点,是明代斗拱较之宋代斗拱发生的主要变化。
造成明代斗拱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元代以后大木构架向整体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元代以前的建筑,大木与斗拱分工明确,界限清楚,柱枋、斗拱、梁栿层次分明。
这种构架体系中,下架(柱、枋)与上架(梁栿)之间被斗拱分隔成两部分,大木构架的整体性不是很强,而斗拱的结构作用相对重要。
元代以后,柱子(主要是内柱)向上延伸,与梁栿直接结合,柱头梁栿取代柱头斗拱的部分功能而并入木构架体系,这种变化,使大木构架的整体性增强了,斗拱的结构作用相对减弱了。
木构架整体功能的提高,必然要求兼有结构和装饰双重功能的斗拱削弱其结构功能而增强其装饰功能,斗拱尺度的减小和攒数的增加正是这种演变的结果。
斗拱尺度的减小还受到建筑物墙体材料变革的影响。
明代大量采用砖墙代替泥墙和土坯墙,使墙体耐雨水侵蚀的能力大大増强,大尺度挑出屋檐以保护墙体的问题已不十分突出,这也是造成斗拱挑出长度减小的原因。
总之,斗拱由唐宋至明清的这种变化,是木构架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然结果。
明清斗拱的若干区别02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不是明清斗拱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是二者之间存在的种种区别。
明清斗拱究竞有哪些区别呢?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十几个方面:(1)明代斗拱足材构件高21分,单材构件高15分。
清代斗拱足材构件高20分,单材构件高14分(图8-12明、清斗拱足材、单材构件尺度比较)(明代斗拱因年代不同,承传不同,也有其足材构件20分、单材构件14分的情况)。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一、概述我国古建筑斗拱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技艺。
本文将对我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斗拱的起源与演化1. 斗拱的起源斗拱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架结构,用以支撑梁的重力,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最初的斗拱形式简单粗犷,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斗拱的演化随着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发展,斗拱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在唐代,斗拱逐渐开始体现出装饰性,雕刻精美,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到了宋代,斗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体现艺术性,更加强了其结构上的稳固性。
3. 斗拱的风格特点古代斗拱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制、雕刻与装饰上。
形制上,斗拱有悬挑、垂直、半垂直等多种形式,各具特点。
雕刻与装饰上,斗拱的雕刻题材多样,常常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元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三、斗拱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应用1.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斗拱扮演着支撑梁架结构的重要角色。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多为悬挑形式,结构稳固,雕刻精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华丽。
2. 寺庙建筑中的斗拱在古代寺庙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多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斗拱的结构稳固性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安全。
3. 园林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我国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斗拱的形制多样、雕刻精美,为园林增添了一份静谧与优雅。
四、斗拱在传统建筑中的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中的斗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在文物保护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对于古建筑斗拱的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加强对古建筑斗拱的维护与修复。
2.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在当代,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开展古建筑斗拱的传统技艺、工艺、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保持其传统魅力的也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时俱进。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摘要: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2.构造方式的差异3.装饰风格的差异正文: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部件,起着承重、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
从唐宋到明清,斗拱在形态、构造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斗拱起源于商朝,起初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承重结构,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功能逐渐丰富,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具有装饰效果。
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唐宋时期的斗拱形态丰满,线条流畅。
拱与斗的比例适中,使得整个结构稳定且美观。
此外,唐宋斗拱的尺度较大,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
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逐渐完善,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斗拱的尺寸、形状和构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斗拱结构更加稳定,承重能力更强。
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明清时期的斗拱形态更为精细,线条更加优美。
拱与斗的比例更加协调,使得斗拱结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
此外,明清斗拱的尺度相对较小,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之美。
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斗拱的构造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采用了更多的榫卯结构,使得斗拱的连接更加牢固。
同时,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主体结构,还应用于屋檐、门窗等局部装饰。
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在明清建筑中,斗拱不仅起到了承重作用,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工匠们巧妙地将斗拱与建筑的其他部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典雅古朴的建筑风格。
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唐宋斗拱尺寸较大,形态丰满,线条流畅;明清斗拱尺寸较小,形态更为精细,线条优美。
2.构造方式的差异唐宋斗拱采用较多的木构件拼接,明清斗拱则采用更多的榫卯结构,使连接更加牢固。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变史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变史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橼子,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
从斗拱的形状与名称来看,是象天法地的。
古代先民在长期观测天象变化中,看见天空上有组星座计七颗,就是所谓“北斗七星”,若用一根假想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像生活中用的匙,匙的端部就像古人用来量米的斗一样。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就如中国古代民谣所唱:”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斗拱的结构、起源
木斗拱的结构、起源斗拱是中国术结构建筑一个优越的中坚要素,它的演变历程中是中国建筑小可或缺的一页作为中国术建筑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构件,斗拱小仅有着与术建筑如影随形的兴衰史,而且含蕴着中国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
关于斗拱的作用,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先行者曾有过较为确切的解释,即:“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为了减少剪应力故,遂有一种过度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斗拱的发展定型,是中国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完善演进的重要标志;也是专家学者们鉴定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志;也是专家学者们签定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依据之一。
即使是用现代工程学的技术观点来审视斗拱,它也是一个设计与组合得十分严谨、精巧与合理的空间结构闪耀着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智慧光芒。
一、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学中,有关斗拱的技术资料,比任何部分都介绍得更为详尽。
宗徽宗崇宁二年官方刊行的《营造法式》,清雍正十二年所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均对斗拱结构有着十分严格的规限而成为“中国建筑模数”制度。
足见斗拱技术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语有云:“桁梧复叠,势合形离”,讲的就是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
说白了就是指“斗”上托“拱”、“拱”上垫“斗”地重复着,一层压一层向上叠垛的扩展挑出。
组成斗拱的“拱件”,通常有纵、横两类。
对于转角位置的斗拱说来,还多出了与纵横两向呈45度角位的拱件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斗拱的组织中,或为加强最上层纵向挑出的“抗剪强度”,往往还要在其上附加或“垫托”一层“不增加挑出长度”、只起“升层作用”的条型垫木,与之同时“并挑”称为“爵头”或“耍头”,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名为“蚂蚱头”。
组成斗拱的“斗件”,分布在各类拱件的中位和端部,或拱与拱的交互,承托节点位置之上,起着“垫托”拱件、绞支升层,或“累铺”的榫卯作用。
通常的认识:“耍头”类似拱件或“类拱件”。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2)斗拱上次给大家介绍了梁和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大木作里'最难'的部分——斗拱。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三、斗拱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二类。
从具体部位分又有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另外还有平坐斗拱和支承在檩枋之间的斗拱等。
这里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也有不少,而石阙、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
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形式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
这些都表明当时的斗拱乃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知道,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
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将它仍作为阑额与柱头枋间的支撑。
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较少,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担负。
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雄大,主要是由这样的结构条件来决定的。
斗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架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古建筑的斗拱建筑结构可以追溯至自从西周时期的星罗棋布的古城墙遗址;然而,它的成熟和发展是在明清时期。
斗拱作为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受到广泛应用,不论是宫殿、道观、庙宇、佛寺、城楼、园林,还是士人的私人别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斗拱的起源是在中国的南方,由于南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需要采用一些复杂的结构形式来满足建筑的需求,而斗拱正是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最早的斗拱结构是将两颗半球形的骨架组合而成,这种结构逐渐发展出了分节玉璧斗拱、梁空斗拱、石雕斗拱,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标志性建筑结构。
在明清时期,斗拱的应用达到了高峰。
清代如果说之前的斗拱是数量的积累,那么清代就是内容的提纯和升华。
明代,中轴线式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完整,斗拱已经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建筑中,斗拱作为支撑结构,负责承载建筑物的重量,同时还可以防止地震的破坏,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
在各个时期,斗拱的形态也经历了千变万化。
明代的斗拱形态多样化,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雕刻技巧。
如松山禅寺的斗拱采用了青石刻雕的方式,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在清代,在斗拱结构塑造的同时,还注重表现其气韵神动的审美价值。
如颐和园的“鹿鸣斗拱”形态优美、品位高雅,令人叹为观止。
总的来说,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建
筑实用价值,还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艺术方面的高超技巧和审美价值。
它的起源和演变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宝贵历史遗产。
斗拱演变史
斗拱演变史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橼子,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
从斗拱的形状与名称来看,是象天法地的。
古代先民在长期观测天象变化中,看见天空上有组星座计七颗,就是所谓“北斗七星”,若用一根假想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像生活中用的匙,匙的端部就像古人用来量米的斗一样。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就如中国古代民谣所唱:”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斗拱结构的发展历史斗拱结构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一种特殊的拱形结构,常常用于建筑物的主要支撑和加固。
斗拱结构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建筑中,但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隋唐时期的斗拱结构主要是在宫殿、寺庙和官方建筑中得到应用,它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工程技术性。
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斗拱结构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出现在宫殿和寺庙中,还出现在民居、园林和墓葬等建筑中。
明清时期的斗拱结构则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斗拱结构相继出现,使得其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斗拱结构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拱形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斗拱结构由一系列相互依托的拱形构件组成,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结构形式。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半圆形拱,二是这些拱之间相互连接的横向构件。
这些横向构件通常包括横梁、墩柱和墩壁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支撑和加固斗拱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2. 斗拱的承重原理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其主要原理是依靠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当外部荷载作用于斗拱结构时,上部的拱形构件可以承担一部分荷载,同时通过横向构件传递给下部的拱形构件,由下部的拱形构件来继续承担和分担荷载。
这种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配合使得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3. 斗拱的装饰和美学原理斗拱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美学魅力。
斗拱结构的装饰和美学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和线条上,它通过一系列的斜切、拼合和装饰等手法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建筑美感和审美价值。
同时,斗拱结构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造型和装饰来彰显出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
三、斗拱结构的实际应用斗拱结构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和风雨侵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古建筑斗拱
目录一、斗拱是什么 (1)二、斗拱的基本组成 (1)1.斗拱基本组成 (1)2.斗 (1)3.拱 (1)4.翘 (2)5.昂 (2)6.升 (2)三、斗拱的作用 (3)增加出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 (3)将檐口荷载均匀传布 (3)增强抗震能力 (3)丰富檐口造型 (3)四、斗拱演变 (3)1.汉代斗拱 (4)2.南北朝斗拱 (6)3.隋唐斗拱 (7)4.宋辽金元斗拱 (11)5.明清斗拱 (18)五、宋式斗拱 (24)1.材分制 (24)2.造斗之制 (24)3.造拱之制 (26)4.下昂尖卷杀、耍头制度 (26)5.典例 (27)六、清式斗拱 (28)1.斗口制 (28)2.造斗之制 (29)3.造拱之制 (30)4.昂头、蚂蚱头之制 (30)典例 (31)七、斗拱分类 (32)一、斗拱是什么斗拱,又称铺作(宋式),牌科(吴式)等。
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作为一种过渡结构,由许多斗性木块,与肋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结构。
二、斗拱的基本组成1.斗拱基本组成斗拱基本构件:斗,拱,翘,昂,升。
2.斗斗是斗拱中的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形状如斗而得名。
图 13.拱拱是矩形断面外形似弓的短枋木,一般为横向承挑作用,有瓜拱,万拱,厢拱之别。
图 24.翘翘外形与拱相同,其承挑方向与拱不同,翘为纵向出挑的短枋木。
宋法式中翘被称为“华拱”,或“抄拱”。
图 35.昂昂与翘一样是纵向出挑构件。
其前后伸出贯通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伸于屋内。
图 46.升统一指代槽升子、三才升、十八斗等小型斗形构件。
位于拱、翘、昂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拱之间,用于承托上层构件,实际上是一种小斗。
升图 5三、斗拱的作用增加出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Array斗拱由纵横交叉的拱件自下往上层层累叠、逐渐扩展,使出檐宽度增加。
无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有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斗拱出踩,随着斗拱出挑踩数增加,整体出檐尺寸随之增加。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传统斗拱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传统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且独特的结构形式,它是由横梁与纵梁相交交叉组成的,形如一个反曲的弓形。
斗拱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传统斗拱结构,介绍其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建筑的影响。
一、斗拱结构的特点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造型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弓形的外观和悬挑的效果。
斗拱通常由上下两层横梁相交构成,上层横梁向外突出,形成凸起部分,而下层横梁则向内凹陷。
这种形式使得斗拱不仅具有承重功能,还为建筑增添了艺术美感。
斗拱结构的形式多样,有独立的斗拱,也有相连的连续斗拱。
独立斗拱一般用于建筑的门楼或屋檐,起到装饰和承重的作用。
连续斗拱则常见于殿堂、宫殿等大型建筑中,通过多个相连的斗拱形成连续的弧形结构,使建筑更加稳固和壮观。
二、斗拱结构的历史背景斗拱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起初主要用于墓葬建筑。
在秦汉时期,斗拱逐渐应用于宫殿和寺庙建筑中。
而到了隋唐时期,斗拱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隋唐时期的建筑以木构为主,斗拱结构很好地满足了建筑物承重的需求,并且能够塑造建筑独特的外观。
宋代以后,斗拱结构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中,斗拱结构成为主流,并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和样式。
在乾隆年间,斗拱结构达到了巅峰,尤以颐和园的建筑为代表。
至今,古代斗拱结构仍然可以在中国的古建筑和一些仿古建筑中看到。
三、斗拱结构对建筑的影响斗拱结构在古代建筑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其承重的作用可以使建筑更加稳固,抵抗地震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
同时,斗拱也成为建筑装饰的焦点,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斗拱结构还在文化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斗拱象征着力量和团结,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与稳定的追求。
同时,斗拱结构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的审美观念,并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
斗拱千面明清的繁复与华丽
斗拱千面明清的繁复与华丽欢迎投稿留言交流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的一种特殊构件,它处于两层结构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斗拱用拱形和方斗形木块层层交错叠加而构成,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功能。
经过长期实践,斗拱的形制与应用已经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为了保护房屋的墙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的损害,房屋屋顶四周需要有挑出的屋檐,斗拱的作用就是由柱头和梁上伸出支托住屋檐,并将它的重量经过梁、柱传递至地面。
斗拱——由一层层斗和拱纵横叠加而构成,斗与拱之间完全用榫卯连结,不用一根铁钉,充分表现了中国木结构柔性连结的特性。
斗拱不仅是一个建筑构件,它其中的某一个尺寸(宋代以拱的大小,清代以大斗的开口大小)作为木结构建筑各部分大小的基本尺度,凡房屋梁、柱皆由此尺度计算出大小,因而使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上更具有重要意义。
斗拱的应用性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战国时期经秦、汉、唐至宋代,斗拱的发展由简单至复杂,由功能性强而装饰性弱到装饰性强而结构弱等。
宋元时斗拱的量词为一“朵”,到明清称一“攒”,从量词的变化,亦可见后来斗拱之繁复细密。
但这看似复杂外观之下掩盖的是日趋模式化的构造关系。
斗拱不外乎由两种构件组成:方形的木墩——斗和带折曲面的长方木——拱斗上宽下窄,本是旧时常用的量具,米粮都论升、斗。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妙玉常日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这里斗则是斗型的茶具。
只是斗拱的斗士个实心的木墩,像支点一样支持上面的拱木,拱上再托斗,如此循环反复,这就是斗拱最简单的构成逻辑。
拱有横纵之分,横向拱的叫“拱”纵向的拱叫“翘”,若翘头做成向下的斜尖则叫“昂”,无论名目如何繁多,也无非是横纵两类拱子而已。
横向的只起到连接和稳定整组斗拱的作用,而纵向的拱则层层出挑,越挑越远,直到承托起屋檐。
除了量词的不同,斗拱的名称同样也有变化:宋时斗拱还叫做“铺作”,清代则只称“斗拱”。
铺作是从构造关系上命名的:一层斗一层拱的铺叠起来;而斗拱则是从形象上的直观命名的:有斗有拱就叫斗拱。
斗拱专业知识点总结
斗拱专业知识点总结一、斗拱的历史渊源斗拱起源于古代建筑中的悬挑结构,其形式多样、技术复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斗拱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斗拱的形式和工艺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至唐宋时期,斗拱已经成为古代建筑中的主要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城墙等建筑之中。
在清代以前,斗拱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结构形式,得到了很多精彩的实践应用。
二、斗拱的结构形式斗拱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挑檐斗拱、悬山斗拱和挑山斗拱等几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挑檐斗拱。
挑檐斗拱是指在建筑的主梁和次梁之间,以“垂斗”(即翼板)来形成悬挑的结构形式,从而构成了一种具有美观和实用价值的斗拱形式。
而悬山斗拱和挑山斗拱则是在挑檐斗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化,其结构形式更为复杂,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工艺要求。
三、斗拱的设计原理斗拱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结构计算、材料选用、力学分析等内容。
在斗拱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对斗拱的结构参数进行合理的计算和确定,以确保斗拱能够承受建筑本身和外部荷载的作用。
同时,斗拱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审美要求,使得斗拱既能满足实用的功能要求,又能达到艺术的表现效果。
四、斗拱的建造工艺斗拱的建造工艺主要包括石材加工、搭建斗拱、固定斗拱等过程。
在古代建筑中,斗拱的建造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首先,要对斗拱所使用的石材进行加工和雕刻,以确保其尺寸和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然后,还需要进行斗拱的搭建和固定,这一过程需要精密的测量和精细的工艺,以确保斗拱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建筑中,同时又能够保持一定的美观效果。
五、斗拱的艺术表现斗拱在古代建筑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斗拱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工匠们往往还会对斗拱进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从而使得斗拱的外观更加华丽和精致。
同时,斗拱在建筑中的摆放位置和配合建筑的其他构件,也起到了丰富建筑整体风格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斗拱发展与演变的原因
斗拱发展与演变的原因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
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
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
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思维与设计论文
班级:学号:
姓名:专业:
浅谈斗拱的演变与发展
新华学院经管系电子商务一班2013届邹海忠指导教师:
摘要:从斗拱被创造至今,无时不刻的进行着创新,每一步都凝结着数位旷世奇才的心血,从最为简单的桥开始应用,到各类特色建筑的应用,从宋朝的铺作到清代的斗科,从西周以来,斗拱首先从用于柱顶,到群体应用于整个建筑,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今,中国上海的“中国馆”就是有着鲜明特色的斗拱应用与创新。
同时,合金铝斗拱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斗拱构造在时时刻刻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创新、斗拱、结构、空间
正文:
一、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
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
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们为何要创新?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商汤王就喊出了响彻环宇的创新之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匮乏、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40倍,美国是中国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倍,美国是中国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0倍,美国是中国300倍。
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和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
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速度与效率的竞争,而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制度安排与环境营造是创新的根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
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
二、斗拱的出现与演变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托架。
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
要,即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明以后,斗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斗拱由方形的栌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从形象上看,斗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的四足即与斗拱之栌斗形象相似。
此时的“斗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用。
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方案上看已经有45度转角放置的、用于悬挑的斗拱形象。
汉朝时期斗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
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斗,起形态至少有五种:1.一斗二升2.一斗三升3.一斗二升两侧附加支点承托4.重叠多重横拱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弓形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
此时的斗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柱头斗拱在发挥承托作用、悬挑作用的同时,由于扩大了支座,增添了支点,改善了节点构造,“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
”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梁、柃构件的计算跨度,明显减少了构件的弯矩应力和剪应力。
随着建筑物柱间距的增大,为争取檐枋的跨中支点,建筑中又逐渐形成了补间斗拱。
山东日照两城山画像石中,已显现出额枋上设置叠涩形补间的形象。
两晋、南北朝时期斗拱的主要分件——斗与拱的形式,逐渐趋于规范。
其补间斗拱的构造与形式,继汉代的传统加以改革与创新,出现了华拱与人字拱两种。
这些补间铺作均不出跳,其作用只限于增添檐枋的跨中支点,以减少檐枋的弯矩和挠度。
人字拱也由直线逐渐
演变为曲线,表现出对斗拱艺术效果的积极追求,作为结构构件的斗拱逐渐增强了审美的装饰作用,并已经用两跳的华拱承托出檐。
晚唐时期的佛光寺大殿除了在第四跳上多了一个新构件—耍头外,其外檐也采用了四跳的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斗拱,檐口挑出约4米,充分显示了斗拱出跳支持深远出檐的结构功能。
从这个实例看,唐代斗拱一般都较为硕大,起着重要的结构性和支撑性作用。
我们从佛光寺大殿可以看到,它的外槽柱头铺作和内槽柱头铺作,都有柱头方和扶壁拱重叠成井干状。
这种重叠的柱头枋左右连接形成了内外槽的两圈纵架,把柱头铺作,连同转角铺作、补间铺作在左右方向拉结起来。
同时,在内外槽铺作之间,也采取了两个拉结措施,第一是以明乳栿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插入外槽柱头铺作和内槽柱头铺作,形成第二跳华拱,第二是以素枋的前端插入外槽柱头铺作,引出第四跳华拱,尾部插入内槽柱头铺作,形成第四跳华拱。
这样,通过明乳栿和素方的上下两层连接,是外槽与内槽之间有了拉结的横梁。
通过上述纵架连结,整个内外槽铺作组成了坚实的如同水平框架的铺作层。
这个铺作层,上承屋架层,下接柱网层,对保持殿堂型构架的整体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代斗拱普遍壮硕,雄伟,这些斗拱不仅在做法上、组合上显现合理的力学关系和清晰的结构逻辑,而且在造型上形成了合理的、规范化的形式。
这位宋代《营造法式》的编修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五代时期的建筑斗拱没有很大的改变,其仍然沿袭唐代斗拱风格,雄浑大方、简洁明快、技艺统一、格调高迈、华不纤巧,斗拱在整体布局中变化多种多样,错落有序、别开生面。
宋(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这时期的斗拱形象开始走向柔美绚丽,一般用料较小“整个铺作的组合比较复杂,斜拱开始普遍使用,其斗拱的作用开始减小,趋于装饰性。
宋代建筑的主要代表是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
明清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由易腐蚀的夯土、木材逐渐被砖石所代替,这使得屋檐悬挑的深度明显减小。
当挑檐桁挑出距离相应收缩时,整个斗拱尺度也显著缩小,其结构性能亦逐渐退化。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建筑斗拱的特征还有乳栿变成挑尖梁。
尺度硕大的挑尖梁不是插入,而是压在柱头科斗拱上,梁头直接承托正心街,柱头科支撑挑檐的作用已被挑尖梁所取代,外檐斗拱的悬挑功能明显退化
斗拱的演变史不仅是斗拱自身的演变史,它也是建筑文化、建筑形式演变的缩影。
当然,对于斗拱同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专门的探讨。
三、斗拱的创新应用
为保持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建筑形式所表现的地域文化,使其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建筑及其艺术,从保护环境,节约稀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仿古建筑,提炼其在建筑材料与工艺技术上的成就,创新发展新工艺成为维系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一条重要有效的途径。
合金铝斗拱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应运而生。
合金铝斗拱技术在仿古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超然致远”工程是济南大明湖综合整治工程“超然致远”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整个综
合整治工程的核心。
景区西眺大明湖,东临小东湖。
本组团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
超然楼高约52米,共七层。
“超然致远”仿古建筑工程中,由戏台、博艺堂和超然楼组成。
所有单体建筑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古建装饰装修。
其中戏台与博艺堂的装饰装修分部分项工程均采用木斗栱等传统工艺做法进行施工。
考虑到大明湖周边水环境和当地气候条件影响,日后维修比较困难,以及维修费用,超然楼在装饰装修上采用了合金铝斗拱新工艺。
结语
中原传统建筑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体现,在超然楼仿古建筑修建过程中,工匠们并不是一味按照宋《营造法式》或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规定,在保持古建筑风貌的同时,根据功能、现状、实际可能,采用自己所熟知的或本地流传的营造技术,大胆创新合金铝斗拱工艺技术,不仅节约了建筑用材,而且建筑造型及功能适用性都更适合当地的地域环境。
参考文献
1. 姚承祖.营造法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2. 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1991年
4. 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利1998 年
5.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