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沉默的螺旋1、沉默的螺旋假说:(三个基本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①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③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含: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可;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1)舆论观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

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

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

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四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1、信息:①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②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③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④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2、信息学:①定义: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传播规律的科学。

②对象:信息现象③内容:信息运动④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⑤目标:提高传送信息的效能和保证传送信息的完整3、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①技术信息论②语义信息论③效用信息论4、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①信息过程论②信息仪式论③信息崇拜论④信息经济论⑤信息社会论⑥信息公平论第二节信息的传播波与分析1、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①信息与物质: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保存必须借助于物质。

信息具有物质属性,但信息不是物质实体本身。

②信息与媒介: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

③信息与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

2、信息与讯息、文本、知识、数据的关系①信息与讯息: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②信息与知识:知识是信息,是以高度活用的形式编排、提炼成的系统信息。

③信息与数据: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

第二节信息的特征与分类1、一般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贮性、共享性2、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新闻性、愉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3、大众媒介信息的分类:①依据内容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科技信息等②依据活动状态:静态信息、动态信息③依据载体特点:文字/声音/图像信息④依据目的需要:地方/外地/中央/国际信息⑤依据舆论作用:批评性信息、费批评性信息⑥依据正反方面:积极/消极/中性信息4、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5、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6、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1、信息爆炸:(量的分析)①定义: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动力学复习1(自己整理得呦)

大众传播动力学复习1(自己整理得呦)

大众传播动力学复习(自己整理)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本质与历史第一章传播:大众与其他形式一、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传送讯息过程中信源:编码:编码(encoding)指的是信源把观念及想法转变成一种感官可以察觉的形式的活动。

讯息:是信源编码出来的真实存在的产品渠道:是讯息被传递到接受者那儿的路径接收讯息过程中解码:与编码过程正好相反,它由把实在的讯息转化或解释成对接受者具有最终意义的形式的活动构成接受者:是讯息的目标——它最终的目的地反馈反馈:反馈指的是接受和改变信源随后讯息的反应。

反馈代表的是传播流的一种反向运动。

原来的信源变成了接受者,原来的接受者变成了信源。

噪音:传播学者把噪音定义为任何干扰讯息传送的东西。

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噪音:语义的,机械的,以及环境的。

二、因特网大众传播电脑以及诸如因特网那样的相互联结的电脑网络的出现给机器辅助及大众传播创造了一个新的渠道,电子邮件就是一个一对一机器辅助传播的好例子,其特征既类似电话又类似信件。

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列表服务以及网络泥巴代表着机器辅助传播的一种特殊情形,在那儿多人与多人交流。

这些在传播媒介中没有类似物。

是万维网把电脑带到了大众传播领域并且推翻了一对多传播的既定模式。

网站是大众传播的一种特殊案例,它创造了一种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者。

由于因特网把大众传播的花费降到了多数人可以负担的水平,新的大众传播信源成为可能。

开办一家新的广播电台或报纸将伴随着急剧上升的开销,而一个人可以通过一笔极少的投资创建他或她自己的网站。

一台连接到因特网的电脑就是全部所需,整个配置很容易用不到2000美元买下来。

一旦建立了,一个网站要想维持可能是难以置信的便宜。

新渠道的这种易于负担的特性可以使一个人成为一位即时的电子出版商,接触到因特网上百万用户的受众群,并创造一个大众传播着的全新类别。

总而言之,因特网和万维网包含了许多传播情境和信源,他们促使大众传播学者以及教科书作者重新思考大众传播的传统定义和种类。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知识,知识点比较多,较偏重理论。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上。

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概率稍大,论述题的考察可能会偏重学派理论上,同时研究方法这一知识点较容易结合实践题考察。

在复习时,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这些研究学派上,同时其中的代表人物一类的名词也极易出现,还要研究范式等这类直接给出概念的名词。

其次是清楚记忆研究方法步骤,能够在分析实际案例问题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再次是宏观的记忆,如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异同,这类问题容易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绪论知识框架图总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绪论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和批判研究方法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证研究步骤传播学研究的步骤西方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研究风格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威尔•施拉姆。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2.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

3.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

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第四,尽管如此,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却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北京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4.传播学源流美国源流的代表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5.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第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传播学复习大纲1 、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原因。

传播学兴起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地点在美国。

背景:1、媒介的发展以及其带来的问题,使得许多社会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2、战争的影响(从历史和社会环境看)3、衔接学科的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诞生在美国的原因:1、美国是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2 、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谁?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他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5W的传播过程: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卢因:他提出了“把关人”概念,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或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的内在控制批判的一种重要理论。

霍夫兰: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当中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

1、提出“两极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2、对研究方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更多地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并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3 、传播学之父是谁?他有哪些论著?其主要观点是什么?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

他的论著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传播与变化》、《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的发展》观点: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讯息、编码者、渠道、解码者、接受者、反馈、噪音4 、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 传播学2. 大众传播学3. 信息4. 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 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 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 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 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彖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屮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 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屮,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崔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 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而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 拉扎斯菲尔徳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大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概览1.大众传播概念大众传播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其英文原文是mass communication。

这里的mass指:(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2)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3)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2.反馈(1)包括信息的反向传播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特性:迟缓,模糊,微弱。

3.控制分析(1)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它包括:①控制主体即“谁”;②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2)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可分为:①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②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二、把关人与把关1.把关的概念(1)卢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2)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3)把关人:人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怀特的把关研究图5-1该图5-1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图5-2这个模式中的(见图5-2)c1、c2、c3、c4、c5等都是把关人,S为信息。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图5-3(1)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2)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①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考点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考点版)

填空15*1’选择8*2’名词解释5*4’简答1*4’3*5’论述2*15’传播学第一人威尔伯·施拉姆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三种方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实地调查法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5W模式”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本章学习重点、难点:1、传播的定义2、三类社会传播的主要特点3、传播学的形成及奠基人的贡献1、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美)威尔伯·施拉姆“我们在传播时,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2)、“影响(劝服)说”强调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美)J·露西、G·彼得森“传播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3)、“符号(信息)说”强调是符号(信息)的流动(美)B·贝雷尔森“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2、三类社会传播的主要特点3、传播学的形成及奠基人的贡献*传播学的形成多学科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具有明显的“边缘性”、“交叉性”特点,难以确定其具体“诞生日”。

关于其“出生期”的观点有:1、19世纪末(新闻学取向)2、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心理学取向)3、20世纪40年代(综合取向)总结: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初具规模是20世纪40年代*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主要贡献:1、提出传播的5W模式,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确立了总体框架2、提出“社会传播”概念,认为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递遗产等功能3、倡导并实践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效果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ct研究领域:谁(控制研究)、说什么(内容研究)、通过什么渠道(媒介研究)、对谁(受众研究)、有何效果(效果研究)拉斯韦尔代表性的著作有:1、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博士学位论文)2、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卢因(1890-1947)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为:1、作为“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强调人的经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整体先于部分并制约部分。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章第⼗⼀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为⽅式等的变化。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为在受传者⾝上引起的⼼理、态度和⾏为的变化。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的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向、多⼤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为。

第⼀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1、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2、传播效果研究的阶段理论①魔弹效果论(“⽪下注射论”)——拉斯韦尔、坎特⾥尔⑴观点:它是⼀种认定⼤众传播具有强⼤威⼒,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众传媒可以把各种思想、观点、感情灌输给⼈们,⽽⼈们就像靶⼦⼀般地被动接受射击,从⽽产⽣巨⼤的威⼒和效果。

⑵理论存在基于的事实和观点:A、公众对⼤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理。

B、⼤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

C、交战国的宣传研究普遍相信⼤众传播能产⽣强⼤效果。

D、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会强化公众对媒介的恐惧。

⑶评价:该理论是错误的,过分夸⼤了⼤众传播的⼒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的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能⼒。

⑷地位:该理论在传播发展史中曾经为效果研究打下基础,40年代后被抛弃。

②微弱效果论(“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⑴观点:认为⼤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远⾮“威⼒⽆⽐,不可抵抗”。

在媒介和个⼈⾏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⑵体现⼤众传播效果微弱的关键性研究成果A、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B、卡茨和拉⽒的中介研究C、克拉柏的悲观主义D、海曼等⼈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⑶缺陷:A、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不是态度的加强。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一、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以及各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1.口语传播时代:声音和周围事物环境联系起来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大。

2.文字传播时代:抽象的信息符号系统,需要物质形态的物体作为媒介来承载或书写,克服声音语言的时空性;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3.印刷传播时代: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的结合,对文字信息进行大量复制和传播;不能传送声音和活动的图像,承载信息量和普及性小于口语。

4.电子传播时代:利用电波作为信息符号的载体,是声音、图像和电波的结合,主要成果和标志是广播和电视,突破时空的限制;信息只能实现单向传播。

5.数字传播时代:实现数字媒介之间数字信息的交互传播。

三.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的一种社会形态,也称后工业社会。

它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人们所从事的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信息社会的特点:1.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2.信息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知识以“加速度”方式积累(知识爆炸);4.多种形式的提供给多种感官的信息。

四、传播的几个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完整版】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绪论课时:2周,共6课时研究流派一、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信息: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因素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内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又称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就是利用传播工具,借助传播媒介,把某种具体的思想、观点、信息传播给大众的一种传播行为。

二、传播学的起源1、传播学在美国的起源2、传播学五大先驱:拉斯韦尔(Lasswell):5W、三功能说。

代表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哥伦比亚学派代表人物,随机抽样,两级传播、意见领袖代表作《人民的选择》卢因(勒温)(Lewin)把关人理论霍夫兰(Hovland):耶鲁学派代表人物,控制实验法,毕生从事说服与态度改变以及心理对行为影响的研究。

施拉姆(宣韦伯)(Schramm):集大成者,1949年编辑《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框架,《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3、传播学的研究历史4、“新三论”与传播学A、系统论:系统是相互关联并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事物B、控制论:对系统中的调节和控制的研究,其重点是反馈C、信息论:研究系统中的传播,包括由发送者向接受者传递信号的研究三:研究流派1、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时间,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有明显的经验色彩,故又称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流派纷呈,主要有6大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2政治经济学派、3思想统治理论学派、4文化学派、5社会科学学派、6多伦多学派其共同特征是反对美国传统学派以量化为主的微观传播研究;多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以及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判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派别。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P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P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P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阶段P28~P33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至今口语仍是我们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直接依靠人体发声功能,在空间距离上受限;口语随说随逝,依赖于记忆,在时间的保存上受限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话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体系统的进程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的出现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响信息系统,实现了大量复制、大量传播、永久保存,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P35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P138: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器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主要靠现金而是主要靠信用4)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第四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P60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解释不清的传播活动表达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①媒介即讯息。

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

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

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

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

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

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

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8.什么叫知识沟理论?(概念+因素+例子)【论述题】知沟假说最早出现于1970年《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一个典型案例《芝麻街》:研究结果显示,试图以《芝麻街》节目缩小知识沟极为困难。

可能导致知沟的因素:①传播技能不同②背景知识积累不同③社会联系不同④选择性接触、接受与记忆机制的作用⑤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知识沟会扩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知识沟则会缩小。

个人动机是寻求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当寻求信息的动机非常强烈时,知识沟会缩小而不是扩大。

9.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卡茨)【论述题】概念: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那么,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播媒介?这种接触对他们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效用?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承认受众的主动性)积极意义:从受众的角度来考察传播过程局限性:①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忽视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②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实际上这种主动性是有限的。

③忽视了媒介内容对受众的影响。

*法兰克福批判学派霍克海默10.什么是把关人(守门人)?(找例子)【小论述题】又称为“守门人”理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的,卢因主要通过食物如何经由“渠道”进入家庭,来阐释“把关”概念。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之后,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①个体传播工作者层面②媒介日常工作惯例层面③组织层面④社会机构层面(消息来源、受众、消费市场、广告商、政府、利益集团、公共关系组织、其他媒介)⑤社会体系层面11.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什么?【名词解释】谁(传播者)--------------------控制研究说什么(讯息)----------------内容研究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研究对谁说(受传者)------------受众研究有什么效果(效果)--------效果研究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 •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在一篇论文的开头,提出了一个也许是传播研究中最有名的命题:”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便利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W的问题:Who? Says what? In what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转换成图像即”五个W模式”,又称为”拉斯韦尔模式”.12.“5W模式”的贡献是什么?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5W即五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从5W着眼,划分出5个研究领域: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缺陷: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忽略了”反馈”这一元素。

“效果”并非传播的要素。

拉斯韦尔模式显示了早期传播模式的一个典型特征:它或多或少想当然地认为传播者具有某种影响接收者的意图,因此应该把传播看作主要是一种劝服性过程.这一模式还假定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的.这种类型的传播模式无疑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效果的倾向。

13.什么是议程设置?(麦克姆斯)【论述题】尽管在许多媒介研究中得出了有限效果的结论,但人们仍然坚信:媒介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一些更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被发现。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少一部分传播学者开始感觉到,也许可以使用其他更为简单的方法有可能揭示出媒介更为长期的影响。

由麦库姆斯和肖领导的一组研究者对新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发表了关于议程设置理论假设的第一项系统研究成果。

他们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的议程设置。

研究结果表明,大众媒介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换言之,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实际上,在麦库姆斯和肖之前,已有研究者提出过一些非常近似于议程设置理论假设的观点。

有关议程设置理论的直接表述最早见于1958年诺顿•朗的一篇文章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程的原动力。

还有伯纳德•科恩关于议程设置的表述的名言“在多数时候,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

”随后的研究表明: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而对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则可能没有效果。

换言之,在一个特定的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取该方面信息就越是被迫信赖新闻媒介。

有关议程设置的最新研究显示:议程设置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

14.什么是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名词解释】俄亥俄州伊里县总统选举调查,考查总统竞选中媒体的政治宣传所起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宣传激活了由社会类别关系决定的潜在既有倾向;强化了那些受社会属性限制而较早做出的决定;甚至使少数人由一方转到另一方。

但这种改变要真正起作用,还要受到很多的限制。

媒介影响并不是无所不能,相反,它们的效果是有限的,通过人际渠道产生的影响比媒体的更大。

两级传播的假设是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者推论:在他们研究的个人中,有些人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些人接触大量的竞选信息,而那些媒介接触度低、知识水平和兴趣度低的人,则会从意见领袖这里获得信息和建议。

意见领袖则会把他们从媒体得来的第一手信息,连同他们自己对基意义的独特解释一起,传播给其他人。

“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人群。

”这是研究者对两级传播假设的正式表述。

15.什么是魔弹论?【名词解释】魔弹论是对大众传播的力量充满恐惧感的一种理论。

魔弹论把受众描述成一群或多或少由共同的本能控制的毫无理性的生物;他们生活在大众社会中,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社会联系,十分信赖大众传媒的信息。

因此,媒介信息就像符号“子弹”一样,击中每只眼睛和耳朵,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迅速、一致,因而也是巨大的影响。

魔弹论把受众看做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无条件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

此理论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16.什么是框架理论?在开始框架理论之前,请大家先回答一个问题假设在准备对付一场可能使600人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你来决策,有A、B两套方案可供选择,如果采用A方案,将有200人获救;如果采用B方案,将有1/3的可能性使600获救,同时有2/3的可能性导致无一人获救。

请问你赞同哪一个方案?请大家再来回答一个问题假设在准备对付一场可能使600人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你来决策,有C、D两套方案可供选择,如果采用C方案,将有400人死亡;如果采用D方案,将有1/3的机会无人死亡,同时有2/3的可能性600人死亡。

请问你赞同哪一个方案?以上是一则著名案例,是两位学者的一项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先后问了被试者以上两道问题。

结果显示:针对问题一,72%的人选择了A方案,28%的人选择了B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