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概念。
2.能够独立解决有关比例的问题。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比例的含义。
2.掌握比例的解题方法。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比例关系,比如身高和体重的比例,速度和时间的比例等等。
2. 比例的解题方法解比例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比较法和配方法。
直接比较法是直接比较出相等的两个量。
配方法是通过等比式的处理,找到两个相等的量。
比例问题的解题思路: - 确定比例的两个对应量。
- 列出等比式。
- 计算缺失的数值。
四、教学过程1. 第一步:复习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起比例的特点。
2. 第二步:引入引入今天的主题,解比例,并解释比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第三步:示范老师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演示如何解比例问题,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比例问题,辅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
5. 第五步:巩固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者作业,检查学生对比例解题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学生的对比例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思考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七、拓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比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教材,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比例解题的方法。
祝大家学习顺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正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正比例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2. 学会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 正比例的计算方法;3.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发现正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一辆汽车行驶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等。
3. 学习正比例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已知一辆汽车行驶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例,已知行驶了100公里用了2小时,求行驶20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4. 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已知一本书的页数与厚度成正比例,已知一本300页的书厚度为3厘米,求一本600页的书厚度为多少厘米”,让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反比例”的概念和应用等。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比例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请问,他们两个人买的水果数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小明和小华购买的水果数量,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奥秘。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他们发现的比例关系。
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比例关系,并讨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比例的概念。
4. 讲解与示范:我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同时,利用教学卡片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两个比例,让学生求解缺失的数值;或者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或者设计一些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作业题目:1. 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的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习比例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求比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实际应用,求比例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2.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购物、行程等问题。
2.准备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概念。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含义。
同时,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共同探究、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5公里,问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用比例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内容包括:用比例解决问题,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数量关系。
(2)小组讨论,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师生互动,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3. 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布置作业布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主动思考。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七、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即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5分)1、填空:1千米= ( )m =()cm60000cm=()m =()km千米化成厘米数,把小数点向()移动()位。
厘米化成千米数,把小数点向()移动()位。
2、导入: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例尺。
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二、自主学习(8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富源辽阔,有960万平方千米,怎样才能把她画在小小的图纸上:这幅图就要用1:45000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画在地图上。
幸福路小学的面积也比较大,也要用1:12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缩小画在平面图中。
下面,我们先来自主学习。
(出示自主学习题目)学习内容:课本53页内容。
学习方法:先独立看书,用笔画出重点,再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之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对检测题!)1、(),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或 =比例尺()3、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
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第4组的b1板演)5、一副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m或()km。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特别是比例中的比值相等的概念。
2. 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比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例吗?比例有什么意义?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比例的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例如,如果有两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另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比是相等的,即10:5=20:10。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例来描述?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总结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如何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练习:完成教材第4单元第1课时的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辨识比例;(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分析比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意义和性质,为学习比例做好铺垫;(2)通过实际情境,引出比例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教师总结并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4. 应用拓展(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2)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鼓励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四单元《按比分配》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比例的概念,按比分配的方法,以及如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按比分配的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如果有一块巧克力,小明想要其中的1/3,小红想要其中的1/4,他们应该如何分配?”3. 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进行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例的定义、按比分配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将它们按照2:3的比例分给小红和小刚,请计算小红和小刚各自应该得到多少个苹果?答案:小红应得到6个苹果,小刚应得到4个苹果。
2. 题目:一家电器店将利润按照4:5的比例分配给店长和员工,如果店长得到了3200元,请问员工应该得到多少元?答案:员工应得到400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和难重点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精心设计。
再次,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教学过程的细节,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的反思和拓展延伸,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分。
2、使学生能正确地、娴熟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驾驭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推断。
【教学重点】用比例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依据实际状况运用比例的学问解决问题。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关于比例的学问,通过你自己的整理和复习,谁情愿来说说,比例单元有哪些学问?2、哪些是你学得很精彩的?哪些学问你还有缺憾?二、比和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分?三、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依据是什么?(3) 请学生上台板书。
(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4、你是如何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学生通过沟通,概括出“一找、二想、三推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听课随想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改变状况,写出关系式。
三推断:联系关系式,看商肯定还是积肯定,推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推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改变状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肯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五、巩固练习1、推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改变的量成不成比例?若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3)因数×因数=积(4)因数×因数=积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六、共享收获畅谈感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反思与体会:《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张鸿森供稿【教学内容】《义教课标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4页练习十。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二、探讨新知.(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
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2.学生反馈:3.分析:(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二)反馈.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
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三、巩固反馈.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四、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5篇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意义。
2. 能够解释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根据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例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 一本书的宽和高的比例。
- 一辆汽车的轮胎和车身的比例。
- 一次混合果汁的水和果汁的比例。
步骤二:讲解比例的意义1. 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 比例可以用来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状关系或者其他特点关系。
3. 比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中的优惠折扣、食谱中的配料比例等。
步骤三:比例的表示方法1. 比例用两个数或两个量之间的冒号“:”表示,例如1:2、2:3。
2. 比例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例如1/2、2/3。
步骤四:比例的计算1. 如果已知一个比例中的一项和比例的另一项,可以通过分析得到未知项目的值。
例如,已知比例2:3,其中2的值是4,可以通过分析得到3的值是6。
2. 如果已知一个比例和比例的一个项的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比例的其他项的值。
例如,已知比例2:3,其中一个项的值是4,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另一个项的值是6。
步骤五:练习和巩固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课堂讨论和解答。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确保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和计算有清晰的理解。
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应用和发现比例。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负数的概念,掌握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 能够用不等式比较法进行负数的大小比较;3. 通过练习,提高对负数大小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2. 教学素材(包括正负数的数轴、练习题等);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负数的概念(5分钟)1. 要求学生回顾正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数表示什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人教新课标 (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人教新课标 (4)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相似图形、比例尺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比例关系的认识。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掌握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 理解比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用具:尺子、比例尺模型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讲解比例的定义,强调比例的两个基本性质:比例的两内项相等,比例的两外项相等。
- 通过实例,展示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相似图形、比例尺等。
3. 课堂练习(15分钟):- 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答疑。
4.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提醒学生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现象。
作业布置1. 书面作业:-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 实践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对比例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了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比例》
-比例的灵活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如计算实际距离、图形放大缩小后的尺寸等。
-解比例的计算过程:学生需理解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特别是涉及分数和比例的复合问题。
-比例尺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将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进行准确转换。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理解:学生需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后,边长比例的变化,并能应用于实际绘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理解比例的定义,比例中四个数的关系,以及比例的内外项概念。
-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解题中。
-解比例:学会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测量问题。
3.重点难点解பைடு நூலகம்: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解比例的计算,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按照一定比例配制饮料,这个操作将演示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课完成第41页例1及课堂活动,完成第43页练习八中的第4、5、6、7题。
二、教材分析比例的知识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为后面学习解比例,正、反比例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
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五、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教学流程一、基本训练 导入新课1.基本训练 复习旧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比都有哪些了 解。
生: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基本性质( 你能说说比的基本性质吗)、求比值(怎样求比值)、化简比.....2出示(1)2.8:7 1.2:3 (2)53159 师:这是什么?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师:根据什么判断他们能组成比例?(预设)生:它们的比值相等师:关于比例我们有很多知识要学,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1 正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1 正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2. 能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3. 能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正比例关系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 正比例关系的辨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正比例关系的辨识。
2. 正比例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 讲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 利用实例,如“一本书的页数和字数的关系”,讲解正比例关系的辨识。
3. 案例分析- 分析几个实例,让学生辨识哪些是正比例关系,哪些不是。
-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关系的应用。
4.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找出正比例关系。
- 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找出正比例关系,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理解正比例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们家的汽车行驶的时间变长时,它所行驶的路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 比例 正比例 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比例正比例人教新课标引言:本教案适用于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基于人教新课标进行设计。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构造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和构造正比例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 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例的应用4. 正比例的应用第三部分:教学步骤1. 引入比例的概念a.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比例的存在。
b. 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c.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2. 探索正比例的概念a.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的存在。
b. 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c.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3. 比例的应用a.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和推理。
b.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比例相关的问题。
4. 正比例的应用a.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和推理。
b.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3.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和讨论。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比例和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论: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0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表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导入: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购物、烹饪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设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比例知识的应用。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小组讨论素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比例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自我反思: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计划。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情境导入: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购物、烹饪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5反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5反比例人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5反比例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主要包括反比例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当两个变量的乘积为常数时,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实例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对称性、单调性以及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特点。
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坐标轴的交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
难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绘制和性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示例图。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实际情境,例如商场打折,商品的原价和折扣成反比例关系,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3. 性质讲解: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对称性、单调性以及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特点。
4. 图像绘制:引导学生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绘制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坐标轴的交点。
5.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反比例函数:y = k/x (k为常数)性质:1. 对称性2. 单调性3. 符号特点图像:1. 形状2. 位置3. 与坐标轴的交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说明理由。
a. y = 2/xb. y = 5 x(2)绘制反比例函数y = 1/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坐标轴的交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四单元——比例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解比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这一节课主要讲解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难点是理解解比例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PPT、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我利用PPT展示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跟随我的思路理解解比例的概念。
3. 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解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进行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写出解比例的公式和基本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解题步骤,方便学生跟随我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和复习,同时也会给出答案,方便学生自查和纠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会进行反思,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会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这就是我对于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第四单元比例的第三课时——解比例的教学分享。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导入环节,我使用了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根据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指导:1.重视基本概念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
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如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知识解比例以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都要用到方程相关知识,所以学习既要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3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3课时3.比例的应用……………………………………………………………6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知识结构】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作比?举例说明什么叫作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
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作比例。
教师板书:比例。
二、新课讲授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1.6=23;60∶40=23。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40606.14.2 。
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作比例。
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作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答案:1.(1)能组成比例,6∶10=9∶15。
(2)不能组成比例。
(3)能组成比例,1/2∶1/3=6∶4。
(4)能组成比例,0.6∶0.2=3/4∶1/4。
2.可以组成8个比例。
3∶1.5=4∶2 3∶4=1.5∶2 2∶1.5=4∶3 2∶4=1.5∶31.5∶3=2∶4 1.5∶2=3∶4 4∶3=2∶1.5 4∶2=3∶1.5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叫作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 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54∶0.5=1.2∶43,两个外项的积是54×43=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53=159,3×15=5×9。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课堂作业教材第4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解比例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作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二、新课讲授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作解比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实际的高度模型的高度=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x ∶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师接着板书:10x=320×1。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
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 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
3.教学例3。
解比例:x65.14.2=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 =1.5×6x =4.265.1⨯ x =3.75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58,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58,x 应等于415。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