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黄鳝常见疾病及防治

合集下载

黄鳝四种疾病的防治

黄鳝四种疾病的防治

黄鳝四种疾病的防治
黄鳝打印病该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发病原因与鳝体损伤有关。

防治:1.发病季节,每周用生石灰7ppm(即1立方米水体中放7克生石灰)全池泼洒。

2.用0.15ppm呋喃唑酮遍洒全池。

黄鳝腐皮病又叫擦皮瘟。

主要表现为行动无力,全天头都伸出水面,鳝体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并出现许多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重者表皮腐烂。

防治:1.彻底清塘消毒,在捕捉时保护鳝体,勿使受伤。

2.鳝种放养前,先用5~10ppm的漂白粉浸洗半小时再放养。

3.治疗:可采取改变水质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先放完水,清除塘泥,再取沙壤土铺底,注入新水,放鳝入水池。

黄鳝水霉病又叫肤霉病。

是由于黄鳝相互咬伤或敌害生物的侵袭而造成伤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

防治:1.放养鳝种前,应先用15~20ppm的生石灰水消毒,鳝体用孔雀石绿1克,加水150公斤,浸洗15分钟。

2.每立方米水体用小苏打和食盐各400克,兑水全池泼洒。

3.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

黄鳝肠炎病病因是由于黄鳝多吃了变质的饵料或过分饥饿等引发的。

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体色变青乌,肛门红肿突起,轻压腹部,肛门可流出黄色或红色黏液。

防治:1.可用1.5ppm的漂白粉泼洒全池。

2.用生石灰
水溶液泼洒全池。

3.治疗可用0.5公斤蒜头拌饵投喂(可治疗50公斤病鳝),连喂3~4天。

4.以每百公斤黄鳝配25毫升十滴水,放入2.5公斤米糠内,并加入1公斤面粉拌匀,趁热投入池内,连喂4天。

黄鳝易患哪些病害?

黄鳝易患哪些病害?

黄鳝易患哪些病害?黄鳝养殖容易得以下几种病害,严重影响养殖收益,下面笔者针对这些常见病的防治作一汇总,供大家参考:1、感冒病:水温突然变化,会刺激鳝鱼的神经末梢,引起机能混乱、器官机能失调、行动失常等症状。

防治方法:①黄鳝苗种下塘或转塘时,要注意两个池水温度差异不能过大,若相差过大,要设法调节水温,鳝苗一般温差不超过2℃,鳝种一般温差不超过5℃;②若用地下井水做水源,井水在进入鳝池前,需经过太阳曝晒,否则,井水直接进入鳝池中,也会引起黄鳝患感冒病。

2、水霉病:多发生在每年的早春和晚冬,在黄鳝受伤部位能见到棉絮状成丛生长的灰白色水霉菌丝。

治疗方法:①用0.1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溶液全池泼洒;②用4/10000的食盐与4/10000的小苏打合剂全地泼洒;③在水温20-25℃下,用3%-5%的食盐水浸洗病鳝3-5分钟。

3、肠炎病:病鳝体色由乌黑变青,食欲减退,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突出体外。

治疗方法:①每50公斤黄鳝用痢特灵5克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5天;②每50公斤黄鳝用大蒜瓣250克(需捣烂)和食盐250克一起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5天。

4、打印病:多发生在每年的5-9月份,病鳝体表出现圆形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体表腐烂成漏斗状。

治疗方法:①更换池水后,每天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连续3天;②每10公斤黄鳝用磺胺噻唑1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5、梅基斑病:病鳝体表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黄色圆形病斑。

防治方法:①在黄鳝饲养期间,将几只赡蜍放在鳝池中,利用其分泌的蟾蜍杀灭病菌,可以预防此病;②发病后,应立即更换池水,并用几只剥去皮的蟾蜍在池中反复拖动,可以治疗此病。

6、发烧病:黄鳝放养密度过大,引起黄鳝体表分泌大量的黏液,使黄鳝躁动不安,互相缠绕成团而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①在缮池中放养少量的泥鳅,让其吃掉残饵和上下蹿动,增加水中的溶氧;②发病后应彻底换水,并在每平方米的池水中泼入0.07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50毫升进行治疗。

黄鳝常见病及其防治

黄鳝常见病及其防治
病鳝尾部腐烂,严重时尾部脱落。
原因
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
使用抗菌药物,如红霉素、庆大霉素等,同时加强水质管理,避免 水质恶化。
肠炎病
症状
01
病鳝食欲不振,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发炎。
原因
02
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
03
使用抗菌药物,如氟哌酸、痢特灵等,同时注意饲料质量,避
免饲料变质。
04
寄生虫性疾病及其防治
Chapter
痘疮病
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鱼体 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严重时覆 盖整个鱼体,鳍条裂开,鱼体出 血。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
由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鱼鳍条 基部出血,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 红色腹水。
腐皮病
由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鱼体表 出现红斑、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肝 、脾、肾肿大。
寄生虫性疾病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充血、出血症状,鱼鳞脱落,鳍条裂开,肝脏、脾脏等器官肿 大、出血。
防治方法:使用鲤春病毒病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加强水质管理,避免应激刺激。
鳗鲡疱疹病毒病
鳗鲡疱疹病毒病是一种由鳗鲡 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鱼病, 主要危害鳗鲡等淡水鱼类。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充血、出 血症状,鳃丝肿大、淤血,肝 脏、脾脏等器官肿大、出血。
棘头虫病
由棘头虫引起的慢性疾病,病鱼食欲不振,体色发黑,腹部膨大,头、胸、鳍 条肿胀。
锚头蚤病
由锚头蚤引起的慢性疾病,病鱼体表出现大型虫体,食欲不振,消瘦无力。
其他疾病
营养性疾病
由于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成分或比例不当,导致黄鳝生长发育受阻,鳍条变形, 体色发黑。
应激性疾病
由于环境条件突变或受到惊吓等刺激,黄鳝出现应激反应,鳍条充血,肝脏受损 。

黄鳝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黄鳝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黄鳝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黄鳝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其肉质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黄鳝养殖业也因此兴盛起来。

然而,养殖黄鳝并非易事,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黄鳝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黄鳝养殖。

一、水质问题1. 高温和酸碱度波动:高温和酸碱度波动是黄鳝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高温会影响黄鳝的食欲和生长,而酸碱度波动则会导致黄鳝体内酸碱平衡紊乱。

解决方法:定期检测水温和酸碱度,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不断降低水温,稳定酸碱度。

2. 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导致黄鳝生长不良和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水质污染来源包括饲料残渣、粪便和残饵等。

解决方法:定期清理养殖池,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使用高品质的饲料,并合理控制饵料的投喂量。

避免过度投喂和过量喂食。

二、疾病问题1. 鳝虫寄生:鳝虫寄生是黄鳝养殖中的常见问题之一,会导致黄鳝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等症状。

解决方法:定期给黄鳝进行驱虫,使用有效的抗虫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避免鳝虫再次寄生。

2. 疫病传播:黄鳝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感染,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常常会导致黄鳝大量死亡。

解决方法:加强养殖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干燥和清洁。

养殖户应定期消毒养殖池,同时注意合理饲养密度,预防疫病的传播。

一旦发现鳝群中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治。

三、饲养问题1. 饲料问题:黄鳝的饲料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饲料选择会导致黄鳝生长缓慢、缺乏营养等问题。

解决方法:选择适宜的饲料,保证饲料的新鲜和营养丰富。

根据黄鳝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频率。

2. 养殖密度问题: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黄鳝竞争激烈,生长缓慢,易感染疾病。

解决方法:合理控制黄鳝的养殖密度,保持一定的水质空间。

给黄鳝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活动空间,促进其正常生长和健康发育。

黄鳝疾病防治五法

黄鳝疾病防治五法

黄鳝疾病防治五法黄鳝是一种食用鱼类,但是由于养殖环境、营养水平、水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黄鳝繁殖受到很多疾病的威胁。

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黄鳝死亡,还会使得鱼体出现变异等情况,不利于黄鳝养殖业的发展。

如何有效地防治黄鳝疾病,在养殖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总结了五种有效的黄鳝疾病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保证黄鳝的健康生长。

一、提前防范,合理养殖预防黄鳝疾病最重要的措施是提前防范,合理养殖。

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防止病原体入侵黄鳝,切断病害传播途径。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 做好黄鳝鱼池的清洁工作黄鳝鱼池的清洁是防控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应该定期清洗鱼池,保持水质清洁、富氧,防止水体积聚有害物质,影响鱼群的免疫力和健康。

2. 控制黄鳝养殖密度在黄鳝的养殖密度方面应该适度控制,保证每条黄鳝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得到维护。

密度过高会使得鱼群获得的粗糙食品数量变少,造成饥饿和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3. 保证黄鳝的营养与健康水平保证黄鳝的营养与健康水平,是防止黄鳝患病、减少机会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给黄鳝鱼群提供充足且均衡的食物,维护它们的饮食结构,提高鱼体抗病性。

同时,对于养殖池中的水温、ph值、溶氧量等指标要密切关注,及时调整。

4. 防止污染源的输入黄鳝鱼池里禁止放生,不允许其他鱼类和动物进入养殖区,防止其产生污染。

二、疾病侦查,早期防治黄鳝患病后,往往病情会迅速加重,直到死亡。

为了避免黄鳝患病后无法及时抢救,需要在疾病侦查方面做好早期防治工作。

1. 经常巡视黄鳝鱼群经常巡视黄鳝鱼群,早发现并且及时处理出现的异常。

对于出现异常的黄鳝鱼群,要及时分类管理,在病鱼和康复鱼间进行隔离,进行有效治疗。

2. 监测池塘水质黄鳝生活在水中,所以池塘的水质是诱发疾病的关键。

要进行周期性的池塘水质监测工作,提早防控疫病的发生。

3. 强化病害分析对于病鱼尸体和池塘水样,要及时的进行分析。

通过样品检测,分析病情的发生和扩散原因,以进一步为黄鳝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黄鳝常见病及其防治

黄鳝常见病及其防治

黄鳝常见病及其防治一、普通常见疾病及防治1.梅花斑疾病。

此病在长江流域常发生在7月中旬。

症状:黄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黄色圆形斑块。

防治方法:①饲养池内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可预防此病发生;②发病时,可用1~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用多只),剥开头皮,系上绳子,在池中反复拖数次,1~2日后即可痊愈。

2.昏迷症。

多发生于炎热季节,发病时黄鳝呈昏迷状态。

防治方法:遮荫降温,再将鲜蚌肉切碎,撒入池内,有一定疗效。

3.发热病。

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黏液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发酵,大量耗氧,放出热量,以致水温剧增(可达50℃),从而使水质受污染,底层黄鳝挣扎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防治方法:①运输前先经蓄养,且要勤换水,尽可能使黄鳝体表、口中泥沙及排泄物除净;②运输途中,根据温度的高低,掌握换水时间,气温23~30℃时,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一次,温度高,换水间隔时间相应缩短;③施放抑菌药物,每100千克水投入青霉素120万单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寄生虫疾病及防治1.锥体虫病。

锥体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引起,黄鳝感染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一般发生在6~8月。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寄主蚂蝗(水蛭);②用2%~3%的食盐水或0.7克/立方米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洗病鳝10分钟左右。

2.隐鞭虫病。

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引起,感染黄鳝贫血,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常见。

防治方法:①用2%~3%食盐水浸洗病鳝5~10分钟;②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浸洗病鳝5~10分钟。

3.黑点病。

复殖吸虫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引起。

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

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此时病鳝烦躁不安、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塘;②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寄主锥实螺;③用0.7克/立方米二氯化铜全池泼洒。

黄鳝养殖的疾病防控措施

黄鳝养殖的疾病防控措施

黄鳝养殖的疾病防控措施黄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品种,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黄鳝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为了保障黄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户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鳝养殖疾病及相应的防控方法。

一、细菌病防控1. 黄鳝红疫黄鳝红疫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病原体主要由伤口感染传播而来。

为了预防黄鳝红疫,养殖户应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污染。

另外,定期检查黄鳝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患病黄鳝,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鳝猛病鳝猛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原体常常寄生在黄鳝的鱼体上。

为了预防鳝猛病,养殖户应该加强黄鳝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检查黄鳝的体表情况,对病变部位进行切割,彻底去除病原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寄生虫病防控1. 鳝螺病鳝螺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寄生在黄鳝的皮肤或者鳃部。

黄鳝感染鳝螺病后会出现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等症状。

为了预防鳝螺病,养殖户应该与领养时检查黄鳝是否感染鳝螺。

此外,养殖器具要定期清洗和消毒,定期更换养殖水,保持水质清洁。

2. 鳝绦虫病鳝绦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寄生在黄鳝肠道内。

黄鳝感染鳝绦虫病后会出现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症状。

为了预防鳝绦虫病,养殖户应该对黄鳝进行定期驱虫,使用有效的驱虫药物。

三、病毒病防控黄鳝病毒性出血病是黄鳝养殖中威胁最大的病原体之一,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

为了预防黄鳝病毒性出血病,养殖户应该严格控制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定期检测水质,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同时,注意隔离新引种的黄鳝,以防病毒感染从根源上入侵养殖群体。

四、其他疾病的防控1. 水生真菌病水生真菌病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发生在水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为了预防水生真菌病,养殖户应该定期清洗养殖器具,保持养殖水源的清洁,同时定期检查黄鳝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患病黄鳝进行治疗。

2. 缺氧病缺氧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会导致黄鳝出现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症状。

黄鳝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鳝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鳝常见疾病的防治黄鳝人工养殖规模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其病害防治已成为养殖成功的关键。

现将黄鳝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疾病预防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到“四消”(池塘消毒、鱼种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四定”(投饵时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定期用生石灰、百毒消、碘制剂等进行水体消毒,定期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周期性使用保肝、健胃药物以及多维等,提高黄鳝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二、常见疾病的防治1.吸吸衰竭症症状:鳝苗在清水中漂养时,头吻端长时间伸出水面,下颌部始终处于吸气膨大状态,并且惊动不下沉或下沉后头部又立即伸出水面,俗称“打桩”。

外观体表无机械损伤,无充血现象,黏液正常,解剖脏器无炎症,但血液暗红。

防治:①苗种收购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并低密度带水草运输;②苗种下池(箱)前,用双黄连、电解多维、青霉素等消毒。

③苗种下池(箱)时,尽可能剔除“打桩”的苗种。

2.脱水症症状:鳝苗在漂养时,开始表现为游动异常有力、快捷,轻握鳝体无柔软感,略僵硬,外观体表微微泛红。

漂养10小时后,鳝苗呈吸吸衰竭症状。

下池后,鳝苗拒食并附在水草之上,机体僵硬,黏液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皮肤坏死,48小时后开始死亡,5天后达死亡高峰期,死亡率达90%以上。

在此可以参考一文。

防治:①低密度带水草运输鳝苗,容器要留有40%以上的空间;②开食后,投喂维生素C、维生素K、尼克酸或多维;③下池(箱)前,使用抗酸剂、电解多维等浸泡。

3.赤皮病症状:病鳝机体瘦弱,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其是腹部两侧最为明显,呈块状病灶,严重时腐烂至骨。

防治:①用1毫克/升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②用磺胺噻唑拌饵投喂,第一天用量为10克/100千克黄鳝,第二至第六天用量减半;③用2.5%食盐溶液浸泡病鳝10~20分钟或用5%碘酒涂抹患处;④用0.05毫克/升明矾溶液全池泼洒,两天后再用生石灰液泼洒水面。

4.肠炎病症状:病鳝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头部颜色特别黑,腹部膨大,出现红斑,轻压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

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黄鳝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而备受青睐。

然而,在黄鳝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帮助养殖户有效应对鳝病问题。

一、寄生虫感染黄鳝容易受到寄生虫的侵袭,常见的有鳝虱、虫蚓等,它们会给鳝体带来明显的不适感,并严重影响鳝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防治方法:1. 定期清洁饲养环境:及时清理鱼缸、过滤装置和底沙等,减少寄生虫的滋生环境。

2. 使用药物驱虫:可选用兽用驱虫剂,按照说明进行使用,确保药物用量准确。

3. 引入天敌:可适当引入能捕食寄生虫的天敌,如猫鱼等。

二、细菌感染黄鳝的细菌感染较为常见,主要有红鳃病、卷毛病等。

这些细菌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黄鳝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1. 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控制水质的pH值、温度和饲养密度,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投喂。

2. 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养殖工具和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潜在病原体。

3. 使用抗生素:在严重感染时,可采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遵循兽医指导,注意用药方法和用药浓度。

三、水质问题水质是黄鳝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良的水质将直接影响黄鳝的生长和健康。

常见的水质问题有水氨超标、酸碱度不平衡等。

防治方法:1. 配置合适的水质:根据黄鳝生存需要,合理控制水质的温度、溶解氧含量和酸碱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2. 使用水质调节剂: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水质调节剂,如石灰粉、氢氧化钠等,调节酸碱度。

3. 水体循环过滤:建立良好的水体循环过滤系统,确保水体中废物及时排除,维持水质的稳定性。

四、营养不良在黄鳝养殖过程中,不良的饲料配方或不合理的饲养管理会导致黄鳝发生营养不良,出现生长缓慢、体质虚弱等问题。

防治方法:1. 合理饲喂:根据黄鳝的年龄和生长状态,配制科学合理的饲料,确保黄鳝获得充足的营养。

2. 增加饲料品质:选择优质饲料,并加强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

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防治方法黄鳝养殖是一种盛行的养殖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将会对黄鳝的生长和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黄鳝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常见的病症包括黄鳝体表溃烂、红斑病、脓毒症等。

预防细菌性感染的关键是加强黄鳝的养殖环境卫生管理。

应定期清理养殖池塘,保持水质清洁。

在防病时,可以使用消毒药物,如过氧化氢、抗菌剂等,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以杀死病菌。

二、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影响黄鳝健康的常见问题。

黄鳝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鳃蚨、背睾吸虫等。

寄生虫感染会导致黄鳝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病症。

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措施是合理使用药物驱虫。

应定期为黄鳝进行驱虫,可以使用氯菊酯等有效驱虫药物。

三、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黄鳝真菌感染多发生在潮湿环境中,常见病症包括真菌病、白面病等。

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是保持养殖环境的干燥和通风。

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养殖池塘水质清洁,减少病菌滋生。

同时,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等进行治疗。

四、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导致黄鳝大面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病毒感染疾病包括传染性胰腺坏死病、传染性脾肾综合症等。

针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以杀死病毒。

同时,应选择健康的种苗进行养殖,定期检查黄鳝的身体状况,如有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五、水质问题水质问题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黄鳝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如果水质不合格,将导致黄鳝生长迟缓、易感染疾病等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养殖水质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养殖者应保持养殖池塘水质清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合理排放废水,避免过度养殖密度等。

六、合理饲养管理除了关注黄鳝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外,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确保黄鳝健康的重要因素。

黄鳝养殖三大疾病防治1-肝胆疾病

黄鳝养殖三大疾病防治1-肝胆疾病

黄鳝养殖三大疾病防治一、肝胆疾病随着黄鳝野生资源的减少,黄鳝价格的持速走高,全国各黄鳝产区纷纷开展黄鳝的人工养殖,养殖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水泥池无土养殖,藕田黄鳝养殖,尤其以网箱养殖获得巨大成功。

在全国几大主要养殖区,黄鳝的一些恶性病害相继出现,由嗜气单胞菌、苏伯利气单胞菌、非霍乱弧菌、鲁氏耶尔森氏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等引起的出血病,因为水体环境败坏及饲料因素引起的黄鳝肝胆疾病,严重影响了养鳝业的发展和养鳝户的经济效益。

一些养殖区域因为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黄鳝不能在网箱里越冬,只能在严寒到来之前忍痛低价抛售,保肝工作稍做得好点的区域,越冬之后,也出现部份死鳝。

正确认识和了解黄鳝肝病的成因与防治,是关系到养鳝业的健康发展和养鳝户经济效益的重大问题。

(一)肝脏有怎样的的功能A.分泌功能肝细胞分泌胆汁,含有胆固醇、卵磷脂、胆盐,和胆红素。

胆盐可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B.解毒功能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由肝脏处理,化解成为无毒、毒性较轻或容易被溶解的物质,再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C.代谢功能肠道吸收的糖类,在肝脏合成为肝糖,存于肝脏。

当血糖降低时,肝糖转化为葡萄糖,保持血糖的水平。

肠道吸收的胺基酸,在肝脏合成为蛋白质,供身体所需,其余的会分解为尿素等排出体外。

此外肝脏亦参与脂肪、维他命及荷尔蒙的新陈代谢。

(二)肝胆发病原因黄鳝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造成肝病的主要原因有:1、饵料投喂量过大:网箱养殖黄鳝投喂的饲料中配合饲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黄鳝具有贪食的习性,在环境适宜、水温适中的情况下,黄鳝的日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 以上,如果养殖中后期忽视对黄鳝肝胆的保护,黄鳝往往会发生肝胆综合症。

2、保肝药品选择不当;现今水产药品市场,保肝药品甚多,药品质量参差不齐,效果得不到保障,甚至有些时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增大肝脏负荷。

3、营养失衡: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饵料的大量投喂,对于本来消化机能并不旺盛的黄鳝,明显加重了肝脏的负担。

黄鳝疾病的防治是黄鳝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

黄鳝疾病的防治是黄鳝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

黄鳝疾病的防治是黄鳝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黄鳝疾病的防治是黄鳝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养殖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1、细菌性疾病(1)黄鳝出血病。

为黄鳝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为革兰氏气胞菌引起。

症状为体表充血、鳃孔出血、肛门红肿、内脏充血、肝肿大,颜色变淡。

防治可用上草克或复合消毒剂全池泼洒,并要及时改善水质,保证鳝池的清洁卫生。

(2)肠炎病。

为养鳝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死亡率高。

由一种产气单胞菌引起,症状为肛门红肿、外翻;肠内无食物,肠道内壁充血,严重的还有淤血;有的鳃部出血,口腔流血。

一般在4~5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

防治方法为:①每1千克黄鳝用0.2克百病速克拌饵投喂,连续3天一个疗程;②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食物;③投食量要合理,不要过量投喂食物。

(3)烂尾病。

此病多发生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是黄鳝身体机械性受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黄鳝发病后尾部充血发炎,颜色变白,严重时尾部肌肉坏死或溃疡,尾脊骨外露,尾部甚至烂掉。

防治方法为: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受伤,或引种过程中将受伤鳝剔除干净;②鳝种消毒要彻底;③发病期间用复合消毒净浸泡;④鳝池用上草克全池泼洒,连续3天。

(4)白头病。

此病与烂尾病一样,也主要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生,死亡率高。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黄鳝身体受伤后继发性感染。

症状为吻部前端发炎,颜色发白,病鳝离群,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

防治方法同烂尾病。

(5)打印病。

此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夏季和春季为主,有一定的死亡率。

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多为黄鳝外部机械性受伤,如蚂蟥寄生受伤等,在受伤部位继发性感染。

症状为病灶区不同程度的块状溃烂,呈红色圆斑,周围边缘发红,如红色印章,严重时肌肉腐烂至能看到骨骼和内脏。

防治方法为:①防止黄鳝体表受伤或病害生物侵扰;②发病时用上草克泼洒或消毒净泼洒。

2、寄生虫疾病(1)棘头虫病。

病原为隐藏性棘虫。

寄生部位在肠道前端。

黄鳝养殖主要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黄鳝养殖主要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黄鳝养殖主要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黄鳝(Monopterusalbu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黄鳝市场需求的越来越大,人工养殖发展很快,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术性难题,特别是养殖病害频繁发生,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黄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在对目前黄鳝养殖生产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了黄鳝养殖的几种主要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黄鳝养殖生产者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资料:黄鳝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一、细菌性疾病1、细菌性出血病有学者研究证实了黄鳝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

病鱼体表出现点状、片状或者弥散性充血,解剖后皮肤和内脏各器官出血,肝脏损伤严重。

7-9月为细菌性出血病高发期,发病迅速,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①预防用中成药“黄鳝防病散”,每立方米养殖水体4O-50g撒施于鳝池或网箱内,5天左右一次;②每1kg饲料添加4—5g维生素K3粉和8-9g诺氟沙星,一次连续3-5天进行治疗;③防治时注重投药与换水、水体消毒等水质管理相配合。

2、细菌性肠炎病7-9月是黄鳝生长的最佳时间,也是黄鳝饵料容易变质的季节。

投喂黄鳝饵料不新鲜或投喂不规律容易引起细菌性肠炎病的发生。

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病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有时出现“上草”。

严重发病时,体色黑青,肛门充血红肿、外凸,轻压腹部肛门处有黄红色粘液流出。

解剖后肠道有发炎充血症状,一般肠道中无食物。

防治方法:①确保黄鳝饵料新鲜,依据黄鳝的吃食情况进行合理的投喂,及时清除残食;②每lkg饲料添加2g鱼用三黄散(大黄、黄芩、黄柏)投喂黄鳝,15天一次,一次3-5天连续投喂,或者每50kg黄鳝用30-50g大蒜素拌食投喂,连续投喂3d,都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③用0.2-0.3g/L禽用红霉素全池泼洒,同时每50kg黄鳝用1g 复方新诺明拌食投喂,每天一次,连续4天。

黄鳝常见病防治

黄鳝常见病防治

黄鳝常见病防治黄鳝(Anguilla japonic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淡水鱼类,在中国南方地区常被人们作为食材食用。

由于黄鳝肉质鲜美,被誉为“水中珍品”,因此在养殖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然而,黄鳝在养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营养疾病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黄鳝的生长和发育,还会直接影响到养殖业主的经济效益。

因此,黄鳝常见病的防治是每一位养殖业主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本文将围绕着黄鳝的常见病进行介绍和防治方法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广大养殖业主在黄鳝养殖中提供一些实用的帮助和指导。

一、寄生虫感染1. 寄生虫感染的原因黄鳝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寄生虫的攻击,如钩虫、吸虫等。

造成寄生虫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合理的饲养条件:水质不良、水温过低等因素都会增加黄鳝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养殖密度过大:过度密集的养殖环境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搬迁和运输:在搬迁和运输过程中,黄鳝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其中包括寄生虫。

2. 寄生虫感染的症状黄鳝感染寄生虫后,症状表现会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体表出现白色粉状物或黑点,这是吸虫或钩虫的卵。

•黄鳝行动缓慢,不爱食物,常躲藏在角落里。

•黄鳝泌出黏液,感染严重时会出现黏液病的症状,如腹水、肺水肿等。

3. 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措施黄鳝感染寄生虫后,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水质清洁,让黄鳝生活在干净的环境中。

•选择高品质的饵料:饵料质量是保证黄鳝健康的关键。

•使用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寄生虫感染,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细菌感染1. 细菌感染的原因细菌感染是黄鳝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是由水质不良、过度密集的养殖环境、营养不良或外部伤口感染等因素引起的。

2. 细菌感染的症状黄鳝感染细菌后,会出现以下症状:•体表出现溃疡病变或破溃,皮肤变黑。

•黄鳝食欲不振,甚至拒绝进食。

•黄鳝出现呼吸困难、腹水、肝脏肿大等症状。

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

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

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黄鳝养殖是一项盛行于亚洲地区的养殖业,拥有丰厚的经济价值。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各种疾病的侵袭。

本文将重点介绍黄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分享相关的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一、黄鳝常见的疾病1. 鳃腐病鳃腐病是黄鳝养殖中常见且严重的疾病,通常由饲料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引起。

患病的黄鳝会出现鳃部充血、肿胀等症状,进食量减少,生长受阻。

2. 眼睑炎黄鳝患有眼睑炎时,眼睑会肿胀、红肿,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减退。

这种疾病一般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菌有腐败杆菌和链球菌。

3. 肠炎肠炎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由饲料或水源中的细菌感染引起。

肠炎患病的黄鳝会出现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因营养吸收不良导致发育迟缓。

二、黄鳝疾病的防治措施1. 加强饲料和水质管理饲料和水源是黄鳝养殖中最主要的传染源。

为了预防疾病,必须确保饲料的质量,并且定期检测水质。

饲料应存放在干燥清洁的地方,避免受潮变质。

水质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饮水设备,并注意饮水设备的消毒。

2. 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为了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养殖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应确保养殖场地的卫生与清洁,及时清除废弃物和死亡鳝鳗。

其次,要保持水质的适宜,控制水温、酸碱度和氨氮浓度。

另外,确保鳝鳗的密度适中,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的传播。

3. 强化疫病监测与预防定期检查黄鳝的体况和行为,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定期进行病原菌的检测,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疫病预防措施。

若发现病鱼,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对养殖场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4.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黄鳝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给予黄鳝科学合理的饲料,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并定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同时,避免过度喂养和不合理的饲养方式,避免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5. 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果发生疾病的情况,应及时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黄鳝养殖疾病防治

黄鳝养殖疾病防治

黄鳝养殖疾病防治肝胆疾病随着黄鳝野生资源的减少,黄鳝价格的持速走高,全国各黄鳝产区纷纷开展黄鳝的人工养殖,养殖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水泥池无土养殖,藕田黄鳝养殖,尤其以网箱养殖获得巨大成功。

在全国几大主要养殖区,黄鳝的一些恶性病害相继出现,由嗜气单胞菌、苏伯利气单胞菌、非霍乱弧菌、鲁氏耶尔森氏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等引起的出血病,因为水体环境败坏及饲料因素引起的黄鳝肝胆疾病,严重影响了养鳝业的发展和养鳝户的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和了解黄鳝肝病的成因与防治,是关系到养鳝业的健康发展和养鳝户经济效益的重大问题。

(一)肝脏有怎样的的功能A.分泌功能肝细胞分泌胆汁,含有胆固醇、卵磷脂、胆盐,和胆红素。

胆盐可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B.解毒功能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由肝脏处理,化解成为无毒、毒性较轻或容易被溶解的物质,再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C.代谢功能肠道吸收的糖类,在肝脏合成为肝糖,存于肝脏。

当血糖降低时,肝糖转化为葡萄糖,保持血糖的水平。

肠道吸收的胺基酸,在肝脏合成为蛋白质,供身体所需,其余的会分解为尿素等排出体外。

此外肝脏亦参与脂肪、维他命及荷尔蒙的新陈代谢。

(二)肝胆发病原因黄鳝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造成肝病的主要原因有:1、饵料投喂量过大:网箱养殖黄鳝投喂的饲料中配合饲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黄鳝具有贪食的习性,在环境适宜、水温适中的情况下,黄鳝的日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以上,如果养殖中后期忽视对黄鳝肝胆的保护,黄鳝往往会发生肝胆综合症。

2、保肝药品选择不当;现今水产药品市场,保肝药品甚多,药品质量参差不齐,效果得不到保障,甚至有些时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增大肝脏负荷。

3、营养失衡: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饵料的大量投喂,对于本来消化机能并不旺盛的黄鳝,明显加重了肝脏的负担。

某些饲料的维生素失衡与缺乏,同样也会影响肝脏的自我修复功能。

4、毒性物质:大量的排泄物,特别是投喂劣质黄鳝料的“空排”物(黄鳝只能消化动物蛋白,对于植物蛋白完全没有消化能力,劣质黄鳝料的生产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大量的豆粕充当鱼粉。

黄鳝养殖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黄鳝养殖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黄鳝养殖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黄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性水生动物,养殖黄鳝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黄鳝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确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黄鳝疾病,以及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黄鳝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症状包括黄鳝体表出现溃烂、红斑,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

如果发现黄鳝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进行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诊断方法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黄鳝体表的病变部位进行观察,以及实验室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来确认。

在观察病变部位时,需要注意溃烂的程度、红肿情况、出血等症状。

2. 治疗方法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药物,如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按照兽医的指导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给药,同时还要注意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预防细菌的传播。

二、真菌性疾病黄鳝养殖过程中,真菌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病变部位常常出现白色斑点,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脱鳞症状。

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真菌性疾病,以避免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1. 诊断方法诊断真菌性疾病可以通过观察黄鳝体表的病变部位,以及实验室的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来确定。

观察病变部位时,需要注意斑点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以及是否伴随脱鳞等症状。

2. 治疗方法治疗真菌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和环境改良两个方面。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可湿性粉剂、庚硝唑等,可以直接涂抹在患处。

环境改良包括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避免过度拥挤,合理控制水温等。

三、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在黄鳝养殖中也是一种常见问题。

黄鳝感染寄生虫后会出现食欲不振、病态等症状,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导致鳗瘟病的发生。

正确诊断和治疗寄生虫性疾病可以有效防止病害的扩散。

1. 诊断方法诊断寄生虫性疾病可以通过观察黄鳝排泄物中是否有寄生虫卵,以及实验室的寄生虫卵检测来确定。

检测方法可采用盐渍浮游法、基质培养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麟 蒜 门 诊
Hale Waihona Puke T C N L G N E H 0 0 YA D
Vo.7No5。01 11 , . 2 0

接种疫苗。 按期 以规定的剂量注射魏氏梭菌多价 动物体的组织内、 肠绒毛膜间、 小支管 , 对宿主动物机 苗 。 O 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布氏杆菌苗饮水免疫 体成明显严重危害的寄生幼虫阶段进行驱除 。同时 , 用“ ” 等预防羊肠毒血症、 羊快疫 、 羊猝疽 、 口蹄疫 、 布氏杆 对 已经发育到阶段性成熟 的成虫也可达到高效的驱 菌等传染病 的发生。山羊除做好以上疫苗免疫外 , 还 除。这一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防止羊只寄生虫病 的发 应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 , 以预防该传染病 生 。 用 的发 生 。 做好普通病的防治。在饲养管理中, 由于定期注 定期检疫。每年要对羊只进行布氏杆菌 、 结核杆 射疫( ) , 菌 苗 避免了传染病 的发生 , 但普通病对羊只 菌、 口蹄疫 、 衣原体病等疫病的检疫。 对检出的病羊坚 也有一定的危 害, 在各种因素的影 响下 , 羊只易患消 决处理, 场地、 圈舍及用具应彻底消毒 , 确保羊只群体 化道方面的疾病 , 以羔羊为多发 。 如传染性 口膜炎 , 虽 的健康 。 然病情较轻 , 但影响消化和营养 , 甚至继发感染 , 可引 加强寄生虫病的防治 。定期应用广谱 、高效、 低 起 全身性 败血 症 , 可忽视 , 须 防治 。治 疗原 则 : 不 必 净 收敛 、 消炎 。对 羔羊发 生 口炎 时 , 可用 生理盐 毒: 价廉的抗蠕敏( 丙硫咪唑 )以2 毫克/ , O 千克体重进 化 口腔 、 行驱虫 , 或应用磷酸左旋咪唑注射液每千克8 毫克一2 水或 1 l %高锰酸钾水溶 液冲洗 , 再将碘甘油 (%碘酒 5
毫克体重进行肌肉或皮下注射 ,消除胃肠道线虫、 肺 加等量甘油 ) . 龙胆紫溶液涂于患部。最好先用 或0 % 2 丝虫及 羊 的肝片 吸虫 的危 害 。也 可应 用别 丁 ( 双二 浸沾5 硫 %硫酸铜溶液的药棉 , 擦掉溃烂面上的污物 , 再
氯酚 )来驱除瘤 胃内的同盘吸虫及盲肠内的平腹 吸 涂上碘甘油 , 效果更佳。病情重者, 肌注抗生素 , 并配 虫。对体外寄生虫应用灭虫丁( 阿维菌素、 虫克星) 来 合维生素c 核黄素治疗 , 、 避免继发感染 。羊只普通病 防治外寄生虫螨 、 、 、 虱 蜱 蝇等 , 该药还具有杀死羊只 体内线虫的作用。 的种类较多 , 如羔羊痢疾、 肺炎等, 这里仅以此一例来 说明防治普通病的发生 , 是保证羊只健康生长发育必 寄生虫防治工作。 主要针对寄生虫卵或幼虫已经 不 可少 的重要环 节 。 大量进入宿主体 内, 但还尚未发育到性成熟 , 寄生在 ( 田颖) 期或在池中种植部分水生植物 , 以降低水温 , 增加溶 调节水质。 ) 2 及时消除池 中残饵。 ) 3水源方便 , 有 症状 : 患病鳝鱼表皮粘液脱落 , 出现不明显的小 氧 , 或在池埂上种 红斑 , 随着 病 情 加 重 , 出现 发 炎 充 血 , 重 时 口腔 出 条件的养殖场在高温棚可采用微流水 , 严 血, 尾部溃烂。 植丝瓜 、 葡萄等 , 利用其藤蔓遮荫 。4  ̄食成功后 , )1 1 可 泥鳅不仅可以吃掉残饵 , 而且泥 防治 :) 1捕捞、 运输 、 放养操作细致 , 尽量避免鱼 适当搭配少许泥鳅 ,
使鳝鱼发病 , 特别是长途运输中更易发生此病。 症状 : 鳝鱼相互缠绕 , 极度焦躁不安 , 严重时大
批死 亡 。
则参差不齐 , 争食太强 , 饵料不足 , 营养不够所致 。 症状 : 患病鳝鱼独游 , 色发黑 , 体 消瘦 、 头大 、 身
密度适宜 , 密度过大, 应及时分池。 ) 3饲料要求营养全 面、 富, 丰 投均 匀 , 满足鳝 鱼摄 食生 长 。 ( 李勤)
防治 :) 1密度适宜 , 定期换注新水 , 特别是高温
f ' ,
连用 3 。 天
8 萎瘪病 又称消瘦病 , 、 病因: 放养密度太大, 规
4用金霉索每毫升0 5 ) . 个单位浸浴病鳝。 2
7 发烧病 又称发热病, 、 病因: 放养密度太大 , 没 有及时换 水致使鳝鱼体表分泌的粘液大量积聚 、 发 细 。 防治: ) 1同一鳝鱼池规格整齐 , 防止争食 。 ) 2 放养 酵、 释放大量热量 , 水温上升 , 水中溶氧大量消耗 , 致
乘 虚而 入 , 感染 发病 。
体受伤。2定期换水 、 ) 消毒 , 保持水质清新。 ) 。 鳅的上下窜动可减少鳝鱼间的相互缠绕。 ) 3 用0 5 2 5长途运输 克 / 的呋喃唑酮或1 米3 克 1 克 / 漂 白粉泼洒 , 要注 意及 时换注 良好 的新水 。 . 2 米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