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历史讲解
煤炭行业的历史演变及政策影响
煤炭行业的历史演变及政策影响煤炭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
它的历史演变和政策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概述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策的影响,并分析自工业化时期以来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古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煤炭。
最早的使用煤炭的记录来自中国,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
当时,煤炭主要被用作燃料和烹饪。
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用煤制造铁器。
煤炭的使用在古代中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到了中世纪,欧洲开始对煤炭的需求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对金属的需求。
由于煤炭在金属冶炼过程中的作用,矿山业开始得到重视。
在英国,这个时期被称为煤炭的“黑色时代”。
煤炭成为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
该国的煤炭业开始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出口商品之一,并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煤炭的提取技术也不断改进,从人工挖掘转向机械化的方式。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煤炭的需求继续增长。
煤炭不仅用于燃料,还用于动力和化工原料。
这对煤炭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机会和挑战。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煤炭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煤炭的生产量大幅增加,新的矿井开采,煤炭运输网络建设,技术进步等都推动了煤炭产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煤炭的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燃烧煤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煤炭的燃烧还释放大量的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这些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纷纷采取了政策措施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都议定书》,该协定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间接推动了对煤炭依赖的减少。
许多国家也开始逐步淘汰高排放的老旧火力发电厂,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以减少对煤炭的需求。
然而,煤炭行业仍然面临挑战。
在中国、印度等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煤炭需求仍然很大,导致煤炭市场的发展仍然非常活跃。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历史讲解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历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演化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工业、军事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为规范煤炭产业发展,逐渐从各类政府文件、规章、规程、制度等综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煤炭产业。
至2007年11月,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历经了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按政策演化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从煤炭工业全面恢复发展、“大跃进”、“十年动乱”、到改革开放前的动荡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还可划分为两个小时段。
一是,1949年至1957年,以提高煤炭产量为中心,推行矿井技术改造,全面恢复生产,煤炭产业开始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把煤炭和粮食作为同等重要物资,实行国家调拨分配制度,并作为国家重要工业部门管理。
1949年11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确定了煤炭产业“以全面恢复为主,部分新建则以东北为重点”生产方针;为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煤方法和煤矿安全对煤炭生产的制约,通过了《关于在全国煤矿全面推行新的采煤方法的决定》;在国营煤矿中推行生产方法改革,把原始、落后的穿洞式、高落式采煤方法改为长壁式采煤方法。
1951年,公布了第一部《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并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为加强私营煤矿管理和小煤矿管理,公布了《公私营煤矿暂行管理办法》、《公私营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和《土采煤窑暂行处理办法》,逐步改善了这些煤矿的生产条件。
至1952年底,有83%的国营煤矿恢复了生产,大同、抚顺、焦作、阳泉、淄博、枣庄等规模较大的煤矿全部恢复了生产,还在东北地区重点建设了海州露天等13处新矿,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到7000万吨。
1953年,随着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保证钢铁工业对炼焦洗精煤需要,解决全国工业生产布局、国防上的不合理状况,提出“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重点扩建了开滦等15个老矿区,并开始平顶山、潞安等10新矿区的建设;发现了淮北的宿蒙、山东肥城、济宁、滕县等一批储量丰富、开发条件好的新煤田。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白皮书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画卷——深度解读白皮书在华夏大地的工业脉络中,煤炭行业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近日发布的《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白皮书》犹如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长卷,铺陈出我国煤炭行业砥砺前行、转型升维的壮丽篇章。
它不仅记录了煤炭行业的风雨历程,更预示着未来的战略蓝图,令人为之振奋!“煤海掘金”,这是对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初期的形象比喻。
回首过往,我国煤炭行业曾凭借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强劲的开采能力,成为驱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
然而,“黑色黄金”的背后,也隐藏着环境压力、安全生产等问题,犹如“冰山一角”下的挑战,亟待破解。
"转型升级,破茧成蝶",是我国煤炭行业近年来的真实写照。
白皮书中详尽阐述了行业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变的奋斗史。
煤炭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同时积极探索煤炭清洁利用的新路径,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更是煤炭行业脱胎换骨的决心体现。
白皮书中,“智能矿山”、“煤炭深加工”、“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US)”等关键词频频跃入眼帘,昭示着煤炭行业已踏上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尤其是“十四五”规划以来,煤炭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更加稳固的地位。
而今,“风华正茂”的煤炭行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能源革命和国内双碳目标的大潮,我们不禁要发出一声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煤炭行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己任,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总的来看,《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白皮书》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煤炭行业波澜壮阔的过去,清晰勾勒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时代的洪流中,煤炭行业正在演绎一场由黑转绿、由重变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伟大转型。
煤炭行业的政策与法规解读了解相关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煤炭行业的政策与法规解读了解相关政策对行业的影响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和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
本文将对煤炭行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一、煤炭行业的政策与法规1.《煤炭产业政策》《煤炭产业政策》是我国煤炭行业的基本政策文件,旨在调整和优化我国煤炭产能布局,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该政策提出了限制煤炭产能过剩、推进煤炭集中整合、实施产能置换等措施,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煤炭资源税法》《煤炭资源税法》是我国煤炭资源税收的基本法律规定,旨在调整和规范煤炭资源税的征收。
该法规定了煤炭资源税的税率及征收依据,鼓励煤炭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并对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企业加大税收负担,以推动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
3.《煤炭安全生产法》《煤炭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规定,旨在保障煤炭生产安全,减少矿井事故发生。
该法规定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加强了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二、政策与法规对煤炭行业的影响1. 促进煤炭产能调整《煤炭产业政策》提出了限制煤炭产能过剩、推进煤炭集中整合等措施,帮助煤炭行业优化产能布局。
这使得那些无法满足环保要求或生产效益不高的小煤矿倒闭,而那些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煤矿得以扩大产能。
通过调整煤炭产能结构,促使煤炭行业向高效、低耗、环保的方向发展。
2. 加强煤炭资源税收征收《煤炭资源税法》的实施,对煤炭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通过提高煤炭资源税的税率,鼓励煤炭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加大税收负担,推动煤炭企业向清洁高效方向转型。
3. 提升煤炭安全生产水平《煤炭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加强了对煤矿企业的监管,推动了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完整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史
关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
所以,我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煤炭行业现在也迎来了“互联网+”,现行的“金银岛煤炭”仅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下的传统交易方式整合到线上,减少了很多交易成本。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
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产业政策。
我国1993年以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1993年-1998年),国家在支持煤炭企业减人提效,鼓励兴办非煤产业的同时,一方面在煤炭总量开始失控时继续沿用鼓励小煤矿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补贴、煤炭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1994年,在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中,考虑煤炭行业特殊性不足,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九五”成为煤炭产业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有2/3的企业亏损。
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第1章煤炭工业历史回忆和发展现状回忆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完成了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发展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实质性跨越。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大幅度拉动了能源需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57年的0.96亿tec跃升到2008年的28.5亿tec。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
60年来,全国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69亿t,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第一节煤炭工业历史回忆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人类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
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的种类、领域、数量、方式、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量增速缓慢。
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加。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到达较高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将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
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如工业化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能源依赖程度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常小于0.5。
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增高,通常介于0.8~1.2间,能源消费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出现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6。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煤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变革,煤炭行业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煤炭开采的起步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初期,面对着巨大的工业化任务以及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煤炭生产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大量投产的煤矿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财富,推动了当时的工业化进程。
尽管煤炭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由于煤炭行业的开采部门集中在一些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导致了煤炭行业的发展难以为继。
此外,煤炭的生产过程中还涉及到了环境污染等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克服煤炭行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中国政府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在上世纪80年代,煤炭生产逐渐得到了全面规划和组织,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煤炭行业出现了转型,从以传统开采与产业链条为重点,转向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推行了市场化、产业集中、技术革新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有效地提升了该行业的竞争力、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煤炭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煤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支撑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的需求规模也不断增加,这也使得煤炭行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和推动。
目前,煤炭行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支柱行业之一,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竞争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过,煤炭行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和能源政策的变化,使得煤炭行业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煤炭发展史
中国煤炭发展史一、古代煤炭利用的起源在中国,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利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利用煤炭进行烧火取暖。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煤炭的记载。
例如《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煤炭的描述,其中记载了“黑气实物,其状如炭,可烧,其名曰煤”。
二、明清时期煤炭的开采与利用明清时期,煤炭的开采与利用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山西、河南等地开始有规模的煤矿开采,并建立了煤炭运输的水运体系。
而清代时,煤炭的开采规模更加扩大,煤炭开始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代煤矿的开采技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从传统的人工开采逐渐过渡到了机械开采。
三、近代煤炭工业的崛起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煤炭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23年,中国最早的煤炭工业学校——煤炭研究所在山西成立,标志着中国煤炭工业进入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的阶段。
此后,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得到了极大改善。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工业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中国大力发展煤炭工业。
在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下,煤炭工业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在技术上,中国煤炭工业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煤矿开采技术的改进、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等。
五、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进一步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
在煤炭开采方面,中国大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大幅下降。
同时,煤炭的煤化工利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煤炭成为化工原料的应用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中国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煤炭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煤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加大对其他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次,煤炭的高污染性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需要加大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应对策略一、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富煤、缺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煤炭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实现 “双碳”目标的前提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大背景下,能源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煤炭消费逐步下降,煤炭行业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1. “双碳”政策成为主导,引领从高碳到低碳系统性变革。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既关系气候环境、能源供应以及技术变革问题,也意味着产业变革、社会生活方式甚至社会思潮等深层次发展变化,总体呈现出“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从高碳产业转向低碳产业、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从高碳社会转向低碳社会”特征。
2.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煤炭定位由主体、基础能源到支撑、调峰能源。
预计2025年前后,煤炭作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峰值,所占比重将至50%左右;2030年前后,仍处于煤炭消费总量峰值平台期并逐渐回落;2035年以后,非化石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煤炭开始转为支撑性能源;2050年以后,煤炭逐渐转为应急与调峰能源,非化石能源比重将超过60%;2060年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80%左右。
我国煤炭将由兜底保障能源向支撑性能源、最终向应急与调峰能源转变,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定位变化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3.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依靠规模扩张、产量增加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能再走 “双高”经济依赖、高碳路径锁定老路,必须坚持产业升级与转型并重,促进传统能源安全保障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走资源利用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安全智能水平高、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4.生产方式创新驱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核能、储能、氢能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加快迭代,成为传统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核心驱动力,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变。
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演进研究
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演进研究山西作为中国的煤炭大省,煤炭产业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探究山西煤炭产业政策的演进过程,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山西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煤炭产业一直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煤炭产业政策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下是近年来山西煤炭产业政策的演进现状:产业结构优化:为了提高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山西积极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电一体化发展、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产能控制:为控制煤炭产能过剩,山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煤矿数量和产能,淘汰落后小煤矿,推动煤矿大型化、机械化发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环境保护: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也开始环境保护。
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加强环保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措施,降低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山西煤炭产业政策在不断演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政策执行不到位: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部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产业结构单一:尽管山西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但煤炭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其他产业的发展尚不够成熟。
产能控制与经济发展矛盾:限制煤炭产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产能控制与经济发展是一大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山西煤炭产业政策的演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煤炭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执行力。
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在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
《煤炭产业政策》解读
长 的道 路 ,发 展 过 程 中还 存 在许 多突 出 问
题 。 为 了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从 2 0 0 5年 9月 开 始 . 国煤 炭 工 业 协 会 组 织 有 关 单 位 完 成 了 中 煤 炭 产 业 研 究 报 告 , 家 发 改 委 在 此 基 础 上 国
提 出了《 炭产业 政 策》 送 审稿 )报请 国务 煤 ( ,
《 炭产业 政策 》对 开办煤 矿 上 述 规 定 , 考 虑 了各 地 的 实 际 情 煤 既
和从事煤 矿建 设项 目设计 、施 工 、 况 , 又维 护 了国办 发[0 68 2 0 ]2号文 工 、 材 等 相关 产 业 , 建 为煤 炭 行 业
监理等提 出资质管理要 求 。 实施 开 通知 的严 肃性 , 于政策 在一 段 时 组 建 大 型 企 业 集 团 提 出 了 更 宽 阔 便
维普资讯
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导论
《 煤炭产业政策》 解读
文/ 吟 吴
以保 障煤 炭稳定供 应 。 《 炭 产 业 政 策》 煤 的发 布 , 是继 《 国务 院 炭基地建设 开发 , 关 于 促 进 煤 炭 工 业 健 康 发 展 的若 干 意 见 》
( 发 [ 0 18号 ) 来 , 炭 工 业 发 展 史 上 国 2 51 0 以 煤
1 3
维普资讯
名家导论 f X E T F U P R OR M E
他条件 ” 。
模 ,煤 炭产业 政策 》 十五 条作 出 《 第
的发 展 不 仅 仅 局 限在 煤 炭 领 域 内 , 而 是 进 一 步 拓 展 到 电 力 、冶 金 、 化
一
成 部分 。发 布并 实施 《 炭产 业 政策 》 对 于 煤 ,
2024年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煤炭行业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和能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煤炭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2024年煤炭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煤炭行业在过去几年里受到了环保政策的限制和调整的影响。
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包括限制煤炭产能、提高煤炭生产的环境标准等。
这些措施导致了一些小型和落后的煤矿被关停,以及一些企业被迫实施清洁生产工艺。
因此,整个煤炭行业在产能和营业收入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煤炭行业还面临着国内需求下降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问题。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煤炭需求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煤炭供给不断增加,导致国际煤炭价格下跌,给我国煤炭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煤炭行业的营业收入下降。
然而,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煤炭行业仍然存在一些机遇和潜力。
首先,我国政府正在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尽管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仍然重要,但政府正在加强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这为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其次,我国煤炭行业仍然存在一些发展空间。
尽管一些小型和落后的煤矿被关停,但一些大型和优质煤矿的产能仍然有所增加。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推动煤矿的整合和优化,以提高行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在未来几年里,煤炭行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趋势:1.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成为行业的主要任务。
煤炭行业需要加强环保措施,提高煤炭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排放标准。
同时,行业需要加大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2.煤炭行业将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创新。
尽管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行业需要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煤矿的采掘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3.煤炭行业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和国际竞争力。
面对国内需求下降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煤炭行业需要加强合作,提高竞争力。
同时,行业还需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的比重。
煤炭行业政策与法规
国际合作:加 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和能
源安全挑战
法律法规:《煤炭法》、《安全生产法》等
行业标准:《煤炭产品质量标准》、《煤矿安全规程》等 政策文件:《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 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 地方性法规:各地方政府制定的与煤炭行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文件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20XX
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效果评估方法
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效果评估案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效果评估指标
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效果评估建议
加强政策与法规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政策与法规的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完善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修订 机制,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前 瞻性
建立政策与法规的监督机制, 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YOUR LOGO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20XX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Part Five
政策措施:加强煤炭资源管 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鼓励煤炭企业转型升级
政策目标:促进煤炭行业可 持续发展,提高能源安全保 障能力
政策影响:有利于提高煤炭 行业整体素质,促进煤炭行
安全生产法规概述
安全生产法规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添加标题添加标题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法规体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安全生产法规的执行与监管
煤炭行业应对环保法规的措 施: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等
环保法规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限制开采、提高环保标准等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历程发布时间:2009-12-3 10:30:19 | 93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建国后,国家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历经了数次调整,这期间,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发展时期: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个行业的发展趋于活跃,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煤炭供应紧张。
煤炭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因素。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在加快发展国有重点煤矿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
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
随后的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
其结果是我国煤矿数量迅速增加,产业集中度极低。
截至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小矿井6.4万处,其中6.1万处为小矿井,占比接近总数的94%。
1998年至2007年的整顿治理期:由于前一阶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煤炭行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质量相当低下。
过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供需两端信息传导不畅,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价格秩序混乱,全行业陷入不景气。
1996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00年。
在这种混乱的行业秩序下,我国国有大型煤矿经营举步维艰。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在1998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利用煤炭作为能源的时期,主要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为煤炭行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简要介绍:1. 古代开发利用: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
在中国,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开始使用煤炭烧制陶器,并将煤炭、铁矿石一同使用,形成了早期的煤铁冶炼工业。
2. 工业革命前期:工业革命时期,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其中以英国为代表。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煤炭开采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煤炭运输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铁路、航运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煤炭能够迅速供给工业中心。
3. 工业革命后期:煤炭继续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主要能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采掘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煤炭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使煤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合成氨、甲醇、合成油等。
但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兴起,煤炭开始逐渐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挑战。
4. 现代发展: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煤炭行业经历了一系列国际市场波动和环保压力。
全球范围内关于能源结构转型的讨论和实施,导致许多国家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并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投资。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依赖煤炭,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国。
煤炭行业也面临来自环保组织和政府的压力,要求降低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总的来说,煤炭行业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及能源结构的变革,煤炭行业在全球层面上经历了发展、衰退、调整的过程。
如今,如何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以及寻求煤炭替代能源等问题成为煤炭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演化历程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演化历程我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政策发展和演化的历程。
从1950年代到现在,我国的煤炭政策一直在逐步完善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需求变化。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煤炭产业政策的发展及演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的煤炭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国家垄断控制下的煤炭生产和分配。
在这个时期,煤炭产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高度集中管理。
政府通过煤矿企业的直接领导和统一分配的方式来保障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燃料供应。
到了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煤炭产业政策开始进行。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独立核算的经济体制、放宽对私营煤矿的准入和市场化等。
这些措施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权,促进了煤炭生产和供应的多样化。
到了1990年代,我国的煤炭产业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
1993年,我国开展了煤炭体制试点,并于1998年正式启动了煤炭体制的全面。
这次的核心是建立市场导向的煤炭产业体系,取消了对煤炭价格的政府干预,逐步建立了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水平。
21世纪初,我国的煤炭产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持续增加,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提高。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煤炭产业调控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减少过剩产能、提高煤炭产能布局、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保护等。
同时,政府还鼓励煤炭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能源清洁化水平。
近几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煤炭产业的监管力度,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绿色发展。
政府还推动煤炭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总体来说,我国煤炭产业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国家垄断到市场竞争的变革。
国家发改委发布《煤炭产业政策》(全文)
国家发改委发布《煤炭产业政策》(全文)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9日对外发布了《煤炭产业政策》。
《煤炭产业政策》全文如下:煤炭产业政策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
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政策。
第一章发展目标第一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第二条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形成以合理开发、强化节约、循环利用为重点,生产安全、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第三条严格产业准入,规范开发秩序,完善退出机制,形成以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与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产业布局。
第四条深化煤炭企业改革,推进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型煤矿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第五条推进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重大关键技术。
培育科技市场,发展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第六条强化政府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靠科技进步,以防治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矿压等灾害为重点,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及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七条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促进人与矿区和谐发展。
煤炭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分析
法规实施效果:有效提高了 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减少了环境污染
法规存在的问题:部分企业 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需要加
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煤炭行业法规效果评估
法规实施时间: 具体时间
法规内容:简述 主要法规内容
法规效果:对煤 炭行业产生的影 响,如产能、价 格、环保等
添加标题
政策效果:促进了煤炭行业的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了 煤炭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 争力,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和资 源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Part 02
煤炭行业法规分析
煤炭行业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 《煤炭法》、
《安全生产 法》、《环境
保护法》等
政策文件: 《关于加强煤 炭行业管理的 意见》、《关 于推进煤炭行 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实施
政策与法规的协 同发展可以促进 煤炭行业的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
政策与法规的协 同发展可以加强 煤炭行业的环境 保护和生态建设
政策与法规的协 同发展可以提升 煤炭行业的国际 竞争力和影响力
Part 05
煤炭行业政策与法规对行业的 影响
对煤炭产业布局的影响
政策引导:政府通 过政策引导煤炭产 业向清洁、高效、 安全方向发展
政策与法规的差异性
政策:政府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法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
政策与法规的关系:政策指导法规制定,法规落实政策要求 政策与法规的差异:政策侧重于方向性、指导性,法规侧重于具体 性、强制性
政策与法规的互补性
政策指导: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法规约束:法规对行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政策支持: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法规执行:法规的执行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煤炭行业的历史与未来
煤炭行业的历史与未来煤炭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其在推动工业革命、改变社会发展进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和能源结构的转型,煤炭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回顾煤炭行业的历史,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煤炭行业的历史煤炭作为最早被利用的化石能源之一,其开采和利用可追溯到公元前约4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煤炭逐渐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煤炭需求急剧增长,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主要能源。
在煤炭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采矿技术的进步和煤炭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最初的露天采矿到地下矿井开采,再到现代化的采矿设备和安全措施的引入,煤炭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煤炭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矿山企业的发展和竞争。
二、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煤炭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燃煤排放导致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增加,对大气、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由于燃煤的严重影响,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和减排目标,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此外,煤炭行业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和成本上升的挑战。
煤炭层状资源的丧失和煤矿事故的频发使得煤炭供应不稳定。
同时,随着采矿深度的增加和无煤层气的开采,煤炭开采成本也逐渐上升。
三、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面对挑战,煤炭行业正逐渐调整其发展战略,寻找未来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煤炭行业加大了对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煤炭的洗选、气化和管道输送等技术使燃煤过程中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煤炭的能效。
另一方面,煤炭行业积极寻找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例如,开展煤制油、煤制气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利用煤炭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
这些举措将推动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煤炭行业也需要与其他能源行业进行合作与创新。
煤炭分级分质利用行业政策与重点解读
【煤炭分级分质利用行业政策与重点解读】1. 前言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煤炭的分级分质利用,更是在近年来备受政府和行业的重视。
本文将针对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行业政策和重点进行深入解读。
2. 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背景和意义煤炭资源的分级分质利用,是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随着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对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3. 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引导在实施煤炭分级分质利用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法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煤炭产业发展规划》、《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文件,明确了煤炭资源的分级分质利用要求和目标,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发展导向和政策支持。
4. 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在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领域,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现阶段,煤炭洗选、燃煤电厂节能降耗、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等都是行业的热门课题。
高效节能、降低排放也将成为未来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发展趋势,将逐步推动行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5. 个人观点和总结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是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为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行业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我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文的深度解读,希望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煤炭分级分质利用行业政策和发展重点,认识到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对于煤炭产业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个人的思考。
【3000字】6. 洁净煤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洁净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备受关注。
洁净煤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煤炭进行高效洁净化处理,减少煤炭燃烧时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历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演化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工业、军事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为规范煤炭产业发展,逐渐从各类政府文件、规章、规程、制度等综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煤炭产业。
至2007年11月,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历经了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按政策演化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从煤炭工业全面恢复发展、“大跃进”、“十年动乱”、到改革开放前的动荡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还可划分为两个小时段。
一是,1949年至1957年,以提高煤炭产量为中心,推行矿井技术改造,全面恢复生产,煤炭产业开始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把煤炭和粮食作为同等重要物资,实行国家调拨分配制度,并作为国家重要工业部门管理。
1949年11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确定了煤炭产业“以全面恢复为主,部分新建则以东北为重点”生产方针;为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煤方法和煤矿安全对煤炭生产的制约,通过了《关于在全国煤矿全面推行新的采煤方法的决定》;在国营煤矿中推行生产方法改革,把原始、落后的穿洞式、高落式采煤方法改为长壁式采煤方法。
1951年,公布了第一部《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并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为加强私营煤矿管理和小煤矿管理,公布了《公私营煤矿暂行管理办法》、《公私营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和《土采煤窑暂行处理办法》,逐步改善了这些煤矿的生产条件。
至1952年底,有83%的国营煤矿恢复了生产,大同、抚顺、焦作、阳泉、淄博、枣庄等规模较大的煤矿全部恢复了生产,还在东北地区重点建设了海州露天等13处新矿,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到7000万吨。
1953年,随着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保证钢铁工业对炼焦洗精煤需要,解决全国工业生产布局、国防上的不合理状况,提出“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重点扩建了开滦等15个老矿区,并开始平顶山、潞安等10新矿区的建设;发现了淮北的宿蒙、山东肥城、济宁、滕县等一批储量丰富、开发条件好的新煤田。
通过煤矿生产改革,基本建立了煤矿包括生产准备、采掘工程、井上下运输、通风安全、矿井地质测绘、生产组织管理等所有生产环节的生产技术责任制度,实行了矿长负责制和总工程师责任制。
至1957年,全国煤炭生产能力、长壁采煤比重以及煤矿采、装、运机械化程度快速提高。
国营煤矿长壁采煤法产量比重达到了95.3%;截煤机、风镐、放炮落煤比重由49.15%提高到96.3%;井下平巷采用机械运输比重从77.80%提高到85.16%;地面机械装运从65.05%提高到90.78%;全员生产效率达到0.978吨/工;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6%,但仍低于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7.4%,煤炭产量增长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1958年至1978年,从“大跃进”、“十年动乱”到改革开放前的动荡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特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率,国家对煤炭企业实行车间式管理,产业发展与政治运动交织,产量大起大落,大规模调整产业布局,煤炭产业呈现了动荡起伏发展形势。
1958年,为满足“全民大办钢铁”对煤炭的需要,提出了“全民大办煤矿”,并实行“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全国小煤矿数量快速增加到10万多个,煤炭产量由1958年的2.7亿吨快速增长到1960年的3.97亿吨,然后又快速下降到1961年的2.77亿吨。
主要原因是违背煤矿生产规律,超能力生产,造成煤矿采掘关系严重失调和设备失修、巷道失修问题严重,出现了煤炭产量大起大落。
在此情况下,国务院组织召开了由薄一波、薛暮桥等经济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开滦等六个矿务局汇报,分析了原因,煤炭部根据当时陈云副总理指示,颁发了《关于矿井和露天煤矿的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划分范围的规定》,对煤矿“三量”作出了规定:矿井开拓煤炭量可采期一般为3~5年以上;准备煤量可采期一般为12个月以上;回采煤量可采期一般为3~6个月以上。
之后又相继颁发了《关于采掘工作面推行正规循环作业的若干规定》、《生产矿井井巷开拓部署的若干规定》、《生产矿井开拓准备规定》等制度,到1965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了2.31亿吨,采掘关系基本恢复正常。
之后,经过了10多年的努力,全国煤炭产量才又实现了稳步增长。
从1966年至1976年,在“立足战争,争取时间建设战略后方”的思想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大三线”建设、“扭转北煤南运”建设和“江南9省”煤炭建设,“三次”煤炭建设的大转移,并提出了“大干三年,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推广“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和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四边三当年”的作法。
由于冒进的指导思想煤矿采掘关系再次出现严重失调,煤炭产量下降,供应不足,供需矛盾加剧。
并一度出现1972至1974年全国煤炭产量停滞不前,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提出了“老矿要挖潜,新井要快建,小煤窑要大发展”,“全党动员,各级办矿;多搞中小,以小为主;由小到大,由土到洋;成群配套,形成矿区;选择重点,建设基地”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地方煤矿和小煤矿产量快速增加。
这一时期,通过加强江南、云贵、华北、东北、蒙东、两淮和中南等煤田勘探和开发建设,优化了我国煤炭生产布局,新建了720处煤矿,“四五、五五”期间全国煤炭产量年均增长3000万吨,1976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了4.84亿吨。
1977年,通过恢复煤矿规章制度,建立正常生产秩序,进一步发展采掘机械化,原煤产量快速增长到5.5亿吨。
第二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转轨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对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乡镇煤矿在农业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推进煤炭技术进步和规范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权开始增加,煤炭企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煤矿属农业部管理,为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支持资源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乡镇煤矿享受农业优惠税收政策,乡镇小煤矿快速发展,全国乡镇煤矿最多时达到8万多个。
对于国有重点煤矿,国家通过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推进煤炭技术进步和规范产业发展,企业自主经营权逐渐增加,煤炭企业多种经营思路开始形成。
煤炭产业的主要政策目的,仍然是快速提高煤矿产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如,推行“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推进机械化生产和煤矿标准化,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为推进我国煤矿机械化生产,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引进了100套综采设备和综掘设备,分配给条件较好的开滦、大同、平顶山、淮北、鸡西、兖州、新汶、徐州、潞安、西山、阳泉和义马矿务局使用,制定了《采煤工作面质量标准》、《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管理办法》、《生产矿井正规循环作业规定》等,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进行了煤炭工业的第二次大调整。
在煤炭工业发展指导思想方面,提出了煤炭产业要实现五个转变:即:重点煤矿从手工作业为主转变为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从单一生产原煤转变为多品种生产,从单一经营转变为多种经营,从不能控制重大恶性事故和职业病转变为基本能够控制,从小吨位运煤工具转变为大吨位运煤工具;在企业管理上,改革计划管理、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加企业活力,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做法,把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在基本建设上,实行包建制和投标招标制。
这期间,煤炭部先后通过了《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矿务局总工程师责任制》、《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基础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煤矿安全工作的规定》、《关于加快发展煤矿采掘机械化工作面的若干意见》、《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管理办法》等。
在国家对煤炭统配调拨的基础上,取消了煤炭销售地区限制,并开始了煤炭定价改革。
1987年3月,经国务院和国家物价局批准,在鹤壁、义马、平庄三个矿务局进行动力煤按发热量计价试点工作。
1989年,将办矿方针由“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修改为“中央统配、地方国营、乡镇集体煤矿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
为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多种经营,1992年国务院对煤炭企业给予吨煤提价10元,全部用于煤矿政策性亏损补贴。
这一时期全国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6.18亿吨增加到1992年11.15亿吨,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产量4.83亿吨,占43.31%。
地方和乡镇煤矿产量快速增长,1984年开始超过了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并出现了较快发展势头。
国家大力推进煤炭科技进步,提高了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机械化采煤程度大幅提高。
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2.52%提高到1992年的72.26%。
煤炭价格上升,由1980年的21.33元/吨增长到1992年的90.67元/吨,但由于国家仍然对煤炭实行价格限制政策,国有重点煤矿的价格一度低于煤炭生产成本,这也是国有重点煤矿长期处于亏损状况的主要原因。
第四个阶段:1993-2001年,煤炭市场化培育和发展阶段。
国家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放开煤炭价格,改革订货制度,以《煤炭法》为基础的政策体系开始建立,历经亚洲金融危机,全国统配煤矿实行属地管理,企业改制,渡过特殊困难,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国家对煤矿逐步由车间式管理向企业管理方向转变,煤炭企业逐渐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国家决定放开煤炭价格,同时取消中央财政对统配煤矿的补贴,使煤炭生产企业拥有了充分的经营权和定价权,这标志着煤炭企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1993年国家税制改革,自1994年起煤炭企业由产品税(3.35%改为增值税(17%,考虑煤炭企业资源型企业特点,执行13%的优惠税率。
但是当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全面亏损,经核定,1994年当年国有重点煤矿企业比产品税应多交增值税额为17.1亿元,国务院决定对国有重点煤矿实行增值税实行定额返还政策,全部返还煤矿企业。
目前,这项政策仍然执行,但是,因为当时采取的是定额返还,由于煤炭产量大幅增加、价格增长,应交增值税额已远远超过这个水平。
2008年,全国63家大型煤炭企业应交增值税就达到了658亿元。
在煤炭订货方面,1994年的全国煤炭订货会提出了改革煤炭订货办法,开始在煤炭订货合同中明确数量、质量,明确结算方式和煤炭价格。
这项改革措施为煤炭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运销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