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精选5篇)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制滞后性;内容碎片化;法规不健全;经费与宣扬不足
公民生态素养是指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公民应具备的生态品德、生态学问、生态技能和生态情感等基本修养,它是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重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
从理论层面上看,公民生态素养强调的是公民自身的内在生态修养;从现实层面上看,公民生态素养关系到公民个体外在行为的生态质量,公民生态素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公民素养的必备要素,体现了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态度、情感、价值和行为。
具备生态素养的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富有活力的生命体。
公民生态素养是生态文明建设不竭的动力,是对公民素养的一定要求。
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公民生态素养的培育与养成。
一、生态素养培育的体制滞后性制约了公民生态价值观念的养成。
近年来,我国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开始加添,对公民生态素养的教育也在不绝加添。
但是,生态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教育工
程,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给于保障。
学校是对公民进行生态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公民至少有9年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且是人生重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但是,目前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生态素养的教育是不足的,更不要说在其他教育阶段。
随着我国全民教育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态素养教育已经是现阶段不可缺失的紧要内容。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公民基本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态素养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教育认知在这些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系统机制,致使生态素养教育在某一阶段显现断档或突击,不能形成自始至终、从小到大的内化的个人品德、修养,也不能转化为个人素养本领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公民生态素养提出迫切的要求,自然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整治、生态污染的防治、农业、工业、林业、渔业等各个财产和行业的生态化建设等都急需公民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从事这些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公民用生态方式进行生活和消费,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各处都能从生态的角度考虑,事事都能做到生态化处置。
这样的社会才是真实意义上的生态社会。
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中没能形成从幼儿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完备生态素养教育机制,不能为公民教育供给一个系统的有效制度保障,不能为公民价值观形成中注入规范标准的生态认知,导致公民对生态的感觉、直觉、思维、记忆等心理特质很难在身心中形成内化的生态品质和道德修养等生态价值观。
因此,生态素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和滞后性拦阻了公民生态价值观与
其观念的共生与进展,导致公民素养的不完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健
康进展。
二、生态素养培育的内容碎片化制约公民生态自主意识的养成。
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的生态素养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基于自身进展条件、主客观环境与进展阶段的影响,现阶段我
国公民对生态文明的相关认知还不成熟与完善。
我国目前的教育系
统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和由上至下的完整的生态素养教育体系。
我国公民生态素养的教育处于一种分散的、零星的、间断的过程。
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宣扬栏、报刊杂志、书籍图画、网络通讯、
电视广播等方式认得和了解关于生态文明的学问,这些生态文明学
问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往往具有集中性、临时性、任务性
和局部性,但却不能全面、系统、认真地呈现出来。
这种生态素养
教育环境影响到公民生态素养的整体形成,公民也就不能自主自发
地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上升到大众认同的境界,也不能将对生态文
明的理解与感觉转化为自我的生态素养,更不能将对生态文明的感
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
目前,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中,党
和政府对公民生态素养培育的认得程度和紧要性都已经大大提高,
也开始意识到宣扬、教育和学习、培育的紧要性。
这些只是刚刚起步,而其中大多是被动型和应对型的。
国内对公民生态素养的培育
还是流于形式、枯燥空洞,不能直接贴近公民生活,不能直接操作,不能直接运用在行为中,从而使得这种素养教育失去了现实意义。
由于公民在生态素养的零散、空洞的培育中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更不能外显在日常行为中,所以公民不能养成自主的生态意识。
众所周知,公民对生态的认知是一个经由心理特质转化为身心属性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有意识的接纳和汲取,期间对于生态素养的情感、意志是一个动态系统过程。
假如期间一旦显现生态内容的混乱、生态信息的停止或变更都将影响个体对生态认知的内化,不利于生态素养的养成。
目前,国内关于生态素养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学问链,还没有形成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从初级到高级的学问库。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水平的公民还没有形成合理的生态素养教育内容。
这些都制约着公民生态素养的最后养成。
三、生态素养培育的法制不健全制约了公民生态法制意识的培育。
公民生态素养的养成与培育不但是公民自身的行为与要求,还需要国家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公民素养培育的规制。
公民在生态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经过心理认知和社会环境影响。
尽管国家对生态保护和生态整治已经开始纳入法制轨道,但是还没有形成关于生态素养培育的完善的法律规章。
从目前的情况看,激励和支持公民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相关法律制度较为缺失。
在认知制度方面,公民在很多情况下对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整治等的知情权仍得不到保证。
在评价制度方面,国家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订
立和项目实施前的听证会制度还不能发挥实质,多数政策评估机制和制度取向依旧解脱不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和对GDP崇敬,疏忽甚至无视生态效益和生态平衡。
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生态素养的培育单靠自身的养成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国家建立系统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为公民生态素养的培育供给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不健全的,公民在生态方面的法律责任与义务也是不全面、不明确和不实在的。
这样难免造成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一个可以遵守的健全的法律规章,缺乏一个予以保障的有效力的法律规章,对公民的生态行为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管束,从而导致生态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局部效果,不能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A整治B损坏,C付出D享有”的反差现象。
当公民良好的生态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生态整治的成绩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公民的正能量得不到应有弘扬时,公民的生态潜意识就会被抹杀,公民的生态良知就会被埋藏,公民的生态心理特质就不能内化为自身素养的构成部分,公民的生态素养也就不能养成。
四、生态素养培育的经费和宣扬的不足制约了公民生态行为的养成
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2篇
作为民办高校公共美术赏识课程的设置和构建,应以“素养教育的整体要求为核心,重视同学综合本领的培育,重视培育同学的个性
和制造本领”为主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民办高校公共美术赏识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明确民办高校公共美术赏识课程目标
在订立公共美术赏识课程目标时必须与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的培育目标保持连接,与《全国一般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引导方案》相一致,实在目标为:把握基本美术基本常识,鉴赏美术作品,能够评判美术现象和流派,了解基本的美术创作过程及媒介工具,敬重多元文化,理解美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价值以及与人文的关系。
二、多方面多角度完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紧要部分,多方面多角度完善公共美术课程内容对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有侧紧要的意义。
(一)重视课程之间的整合和综合化
我国一般民办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大多参照一般高等院校美术学科自身的分类来布置课程内容,没有自动寻求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性。
课程内容的单一性严重影响着对同学进行综合素养和本领的培育。
因此,一般民办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也要顺应时代,变更观念,走学科综合化的道路,以打破同学单一、片面的学问本领结构。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实现美术赏识课程的综合化。
以主题讨论或主线贯穿的方式向不同学科发散,牵引出更广
泛的内容,从而使不同的学科内容建立整合关系。
(二)做到教学内容统一和广泛的适用性
公共美术赏识课程不同于专业美术课,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专
业特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同学学习,既要使非专业的同学把握
美术最基本的学问,又要使他们领悟超出专业内容的通识性道理和讨
论方法。
(三)将人文主义精神融汇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美术教育的最后意义和特别功能,就在于培育和谐完美的人格。
民办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内容应着眼于全体同学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
神的培育,要考虑民办高校同学的整体文化素养基础比较软弱,在公
共美术教学内容布置上,充足挖掘美术作品中文化观念、道德观念、
审美观念、个性观念、时代观念和哲学观念等人文因素,找到进行人
文素养教育的切入点,使课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人文价值取向,实现
课程人文化,而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又能易于被同学接受。
三、探究公共美术赏识教育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形式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除了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体外,还必须创建内
容形式多样、参加广泛的课外、校外美术鉴赏和实践活动,以举办学
校文化艺术节和学校社团活动为契机,结合重点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
美术活动培育深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充足发挥美术类社团的作用为不
同特长不同爱好的同学供给适合自身的活动舞台,并利用专题类讲座、
网络、报刊、橱窗、展板等宣扬阵地吸引大同学对公共美术活动的关注,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最活跃、最受爱好与欢迎、最有普遍参加性、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形式。
四、建立完善、科学化、规范化的美术赏识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杜绝目前有的民办高校在艺术教育中仍旧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倾向,美术赏识课程评价体系应以能否激发同学创新爱好、培育制造本领,能否培育同学的人文精神,成为促进素养教育总体目标能否实现的紧要手段,来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支撑和核心指标,规范对公共美术赏识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等级。
从同学参加公共美术教育活动的态度、所获得体验的情况、学习方法及技能把握的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的进展情况等方面考虑,以此来评定同学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