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利史-大禹治水
相传在4000多年的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整个民族陵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
当时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汉水。
鲧采用“堙障”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
但是洪水如此这磊,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
唐尧死后,虞舜继们为部落联盟领袖。
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
禹变“筑坝堵塞”为“疏导”,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再分漯济流入渤海。
其中山东境内目前尚存的徒骇、马颊两河,就是九股之二。
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的黄河入海口在现在的天津南北。
禹率领人民用了13年的时间,疏通了许多河道,把上百年的洪水之灾基本抚平。
使老百姓能在黄河流域两岸安居下来,免受流离之苦。
得到诸候拥戴,舜去世后,继立为天子。
由于禹的功绩,强化了地方和中央的联系。
禹首先制定了一个政治区划,将全国分为九个州,其中的兖州、青州就是当时的九州之二。
禹又分全国为五服。
以王畿(JI)为中心,五百里以内为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构成了一个以王城为中心的空间观念。
禹又根据各地物产,制定了九等贡赋,孟子称“夏后氏五十而贡”,即《禹贡》。
但不清楚是,《禹贡》是关于地方向中央(王)进贡的制度,还是一本九州的地理书。
《史记》还有“禹铸九鼎上”之说。
据说,禹铸的鼎是集九牧之铜,上面刻划着各地的方物,从鼎上就可以知道九州的产物。
而九鼎,也一直成为传国宝器,国家的象征。
中国政府送给联合国的礼物,也是一尊九鼎,可见鼎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以前五帝的传承,基本上是松散的氏族形态。
而到了禹,则传子称王,开始由部落向君主世袭转变,表明了中央王室权威的提高,有了封建社会的萌芽。
正因如此,后人称禹为“大禹”,禹属夏后氏,“夏”便成了民族对外的代名辞。
而禹所创立的以传子为标志的世袭王朝,便成了“夏朝”。
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
战国时期仍有人感慨系:“微禹,吾其鱼乎!”说要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
后来,大禹治水的传说普通流传,在以后世代的口口相传中,人们把远古时代许多重要的水利活动都附会大禹身上。
甚至将一些自然力创造的奇这,疑为鬼斧神功,也附会大禹的身上,更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
又传说他死后,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也就是今天的大禹陵。
对大禹的缅怀,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治水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