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 著地理书《周礼· 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 要自然水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郑国渠,蓄 水工程,都江堰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 名大型灌区。
秦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之后,基本经济区逐渐向南方 扩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淮河中下游成为继黄河流 域之后的又一基本经济区;隋唐宋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工3世纪)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出来,其中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在基本经济区的建设 中当然离不开水利建设。随着经济区的扩展,水利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
南水北调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 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 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 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 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 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 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 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 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 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 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 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 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 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 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 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 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 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 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 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 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 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 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 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 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 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 总结时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 ,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 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 了,不能再任黄河在广袤的平 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 防洪应运而生。
大 的 方 面
新安江水电站
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新安江镇以西6公里的桐官峡谷中,是 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发电站,大坝动工 兴建于1956年,1960年建成发电。1959年,周总理亲临水 电站建设工地视察工作,并欣然为新安江水电站亲笔题词 :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 胜利建设而欢呼!大坝气势宏伟,坝顶长426米,高105米 ,宽100米,1963年,新安江水电站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 准成为对外宣传展览项目,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和杭州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站在坝顶东望,是 因水电站的建造而兴起的新安江新城;往西俯瞰,可见高 峡平湖,岛屿点点,享有盛名的千岛湖正是因为水电站的 建成而形成的人工湖。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 史上的一座丰碑,将永铭史册。
这一时期水利的管理也有长足进步。现存最早的全 国水利法规,当数唐代制定的《水部式》。内容主 要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磨设置及其用水管理,航 运船闸和桥梁的管理维修,渔业及城市水道管理等 ,这是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规。此外某些行 业还有自己的单行规定,例如江南圩田有定型的管 理体制,“田有官,官有徒,野有夫,夫有伍,上 下相维如郡县”。而各个灌区自己又有适合本灌区 气候、种植、水源、习惯的单行灌溉制度,甚至远 至新疆,都不例外。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 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曾颁布《农田水 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 审批方式,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建议入与 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 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田水利方面的专著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王祯的 《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 乾隆年间官修的《授时通考》,对于各种类型 的农田水利工程,尤其是对灌溉和水力机械记 述尤详。地方性农田水利专著如清代吴邦庆编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和徐松《西域水道记》 ,分别是研究海河流域和新疆水利的重要著作 。明代《浙西水利书》《吴江水考》等是太湖 水利的代表性著作。专门记述工程的专书如元 代李好文《长安志图。泾渠图说》、清王太岳 《泾渠志》、王来通《灌江备考》、王全臣《 大清渠录》、程鸣九《三江闸务全书》等。
充作用。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对于如何及早解决居民用水这一问题问 题一直是我国政府所关注的,相信在党 的领导下,各级监督、施工单位的共同 努力下,这个一直困扰中国居民的问题 定会早日解决
我的建议
继续坚持劳动积累工制度。各乡(镇)要把省委、省政府规定的每个农村劳动 力每年出15-20个劳动积累工用足用好,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得挪作 它用,有条件的地方,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经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 批准,可以搞一部分以资代劳,但经费必须全部用于水利工程,以保证建 筑物工程配套,否则所做土方工程不能发挥效益。 市、乡两级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粮食自给工程资金、乡村 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公积金主要用于水利建设,其中经市委、市政府批准 用于水利的公积金部分,据调查近几年一部分乡镇挪用现象严重,要实行 “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项检查审计”。对土地出让、转让收入,集体 林木砍伐收入,各类集体农业资源承包等收入,要按10-20%用于水利。 水利部门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水利科研成果,加强水利规划、科研、设 计工作,认真搞好全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对于水利科技以及 水利发展布局、综合治理规划、水资源评价、预测等基础性研究,市、乡 财政应安排必要的经费。
小的方面
打井 建桥
打
井
建
桥
目前状况
现在的农村基层的水利基础设施比 起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以前 的担水吃到现在的自来水铺到家。以前 农田灌溉平均100多亩才一眼井,到现 在的几乎已经达到每40亩的就有一眼井, 极大的方便了基层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 活。
理性认识
为什么农村基层水利设施在近几年迅速的到了改善? 这些改变充分体现了一句话“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老百姓办实事、办 好事的思想已被贯彻到各级人民政府。老百姓所关心 的就是党所关心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 的基础水利设施以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所以在党的 领导下近年来水利部对部分地区的基础水利设施进行 了大的变革,让老百姓受益匪浅
中国水利发展史
水工11-01班 主讲:屠陈超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
•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 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 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 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 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 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 的பைடு நூலகம்科和领域。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 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 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 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 里”。圩田是在滨湖和滨江低地的一种水利工 程形式,四周围以堤防,与外水隔开。其中建 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圩内与圩外水系相通 ,其间有闸门控制引水和排水,做到“以沟为 天”,对天然降水的不均匀起到重要的调节补
堤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此外,当年在黄河上还有护岸和 挑水坝等河工建筑物,也曾在游荡性河段上进行裁弯取直的 尝试。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里,又不断抬高河床 ,恶化防洪条件。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筑堤 和堵口是当时经常性的治河工作。这期间,元封二年(前109) 由汉武帝主持的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堵口,采用的是 平堵法;建始四年(前29)由王延世主持的堵口采用的是立堵 法,都是成功的堵口工程的范例。但由于河床高耸,防洪条 件恶化,单纯依靠筑堤堵口已经无济于事,必须寻求新的解 决办法。至西汉末年,由朝廷倡导开展了关于治河理论的辩 论,治河方略林林总总,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疏导、筑 堤、改道、水力刷沙、滞洪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让提出 的后代屡有争议的治河三策。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 做法是下策;将防洪与灌溉、航运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是中 策;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间,有计划地避开洪水泛 滥防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 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 多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 明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 隆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 平,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这一时期水利规划理论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以明代潘季驯为 代表的“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完善和系统堤防的实施,使传统 的治河堤防工程技术发展进入高峰。明清以来大批有关水利工程 技术、治河防洪的专著陆续问世。各地的地方志大多设置了水利 专业志!漕运志作为新的专业志种在明清的水利专业志中也占了 相当的比重.现存的古代水利文献大多是这一时期编纂的。
中国近代水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 件大事,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 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 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 开工建设。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轨道 。目前,除了已颁布的《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取 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 规外,各地也先后颁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在中国历 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科 学、配套的水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