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秦地犹甚。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调一老碗biang biang 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这是对秦地汉子的真实写照。秦人自古耐征战,当年始皇的黑衣军团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这和后来历史演绎的吃面的打不过吃肉的历史是相左的,难道2000年前的biang biang面比现在的有营养?

在陕西文化名人商子雍的博上看到他写的面条的故事,旁征博引,究古探幽,一个个有关面条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跃然纸上,引人垂涎。就觉得这面条委实地有故事,尽可以娓娓道来,不妨在这里留下几笔,管它是什么尾巴。前一篇正好是兔子。

我们公司有工程,有不到十个施工工人,去年一年,有一半是在外地施工,比如内蒙、青海,一去多则两月,少则十天。这些工人和带工的领队,都是一铲子老陕,出门在外,工作环境艰苦自不必说,最大的问题是吃不到陕西的面条。因为长时间吃不到可口的面条,据说有一次闹罢工,被拉到馆子里吃了一顿米饭炒菜才平息下来,就这,回来就有俩辞工了,都是3、4十岁的精壮汉子,胃口早被妈和媳妇的手擀面驯养得不纳旁物,按他们的说法,三天不吃面,就有要千里走单骑回家咥一碗的心。

爸是地道的关中人,吃惯了奶奶做的面,一辈子看不上妈做的面,总是弹闲她擀的面没筋性,为此没有少吵嘴,记忆里爸要么摔碗,要么骂妈笨得似猪,连碗面都做不好。妈是典型的利索人和蛛蛛手(奶奶的原话,估计是说干活不出力),干起活来速度没得说,那时侯不知道啥是统筹学,但她无师自通,得心应手,只是洗过的衣服毛巾都滴答着水,这也是奶奶瞧不上的事儿。倒是爷爷老了脾气超好,吃啥都没意见,不好吃也不说啥,就近到回民坊上去吃碗现成的,回来再给我和弟弟捎点儿小零嘴,所以,我和弟弟对妈的厨艺没意见,嘴也不刁,当然,现在自己做起饭来也是克里马叉,品相和味道就不敢恭维了。奶奶只在我和弟弟面前抱怨过妈干活太毛燥,对妈做不好的面从没说过啥,若看爸为了吃面的事儿发火了,下一次就踮着小脚擀上一案子面,让爸美美地咥一顿。

姥姥也是小脚,80岁前都能自己和面揉面擀面,陕西的俗语里有打倒的媳妇揉到的面,可见这个环节的重要性。要做好面,水要加得适量,从面粉搅到面絮,再粗略地揉成团盖上温布醒上一会儿,隔1小时左右揉一次,直到面团光溜得象小媳妇的脸,最后用擀面仗推擀成圆圆得一大片,大得案板上都摊不开,在面案上半遮半卷,面扑要少放,四处要平展匀称,擀到薄厚如一,切成韭叶或裤带般宽,这种面下到锅里团团转,吃到嘴里薄筋光滑韧香。这样的面,的确是调些油泼辣子醋就是一道美食。

曾经试过帮姥姥擀面,那时我已是三十岁左右,她也有70多了,那擀面杖上的面竟坚韧得象牛皮筋,实难推开,要用上一身的劲去压,还少有进展,当时就被老人家推到一边,看她却浑不费力一会儿就推擀好了。我估计我这一辈子也做不出那样的好面。姥姥最高兴的就是晚辈们夸她面做的好,这两年实在是擀不动了,小舅妈又是个河南人,面条做的稀软,姥姥也是在我们面前多有弹闲,可惜后代中没一个能做出她老人家的那手好面,妄自落得一声声叹息。

考厨师要试醋溜土豆丝,关中人说媳妇,媒人要试这家女子做的燃面,想必这面条做得好坏对居家过日子多么重要,估计我爸结婚前就没吃过我妈做的面。我妈总说姥姥姥爷养了7个娃都不见多会儿红脸,我们家就两娃咋这么多事儿,那是她没认识到做面的手艺太差。

只家常的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更别说饭馆里陕西各地的特色面食了,那更是五花六花地道道,回头再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