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第一章 写作主体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写作主体能力
CO NTENTS
第一节观察能力
第二节阅读能力
第三节感受能力
第四节思维能力
第五节表达能力
观察能力
一、观察的内涵
写作学中所谓观察是指写作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综合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对社会现象或客观事物进行的整体认知活动。
写作中的观察与普通观察的区别:
普通观察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物理及化学属性的基本认知,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通常具有随机性、局部性、零散性、功利性等基本特征。
写作活动中的观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感知活动,是写作行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观察的基本特征
1.主观能动性
观察主体对社会和客观事物的观察,通常是有意识、主动的活动,体现了观察的知觉判断、思维联想和情感意志。
一般来说,观察主体在观察前,要进行有计划的准备活动,既包括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准备,又包括精神方面的准备。
整个观察活动无不体现着观察主体的主观判断。
2. 感知综合性
观察并不是简单的“看”,需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并把各种感官取得的信息联结起来,才能获取更丰富、全面的信息。
二、观察的基本特征
3. 客观真实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观察主体在观察活动中首先必须尊重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客观事物的自身特点,不能带有个人主观好恶色彩。
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完整把握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进一步获取真实的感受,激发正确的情感。
第一节观察能力
二、观察的基本特征
3. 客观真实性
要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必须做到:
观察对象真实可靠观察态度冷静理智观察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第一节观察能力
二、观察的基本特征
4. 目的双重性
首先,观察是写作者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如接受了一个写作任务或按要求写作命题作文,写作者就要全面、深入观察相关的社会现象或事物,力求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或客观事物的特征,才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观察可以是无意识、无功利性的。
第一节 观察能力
1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
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
种科学认识方法。
1. 科学观察
2 审美观察又称艺术观察,着力于把握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以发现、体察自然现象
和社会现象的真善美的
价值为目的。
2. 审美观察三、观察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观察能力
四、观察的作用
1. 直接提供写作材料
写作材料摄取的方式通常有三种:观察、阅读和想象。
其中,观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面对姿态万千的世间万物,如果没有主动的观察,它们是无法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
2. 激发写作动机
写作动机的产生,除了来自内在的驱动力,更需要外界刺激力,即社会实践,写作主体的
亲身观察体验。
四、观察的作用
3. 提高写作素养
从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来考察,一个写作主体的写作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学问、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等,其中,广博的学问和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应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而这两种能力都离不开观察。
通过长期的观察,还可以培养和提高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判断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素养。
五、观察的基本对象
(一)观察人物
社会活动的中心是人的活动,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评述社会现象,都离不开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的观察。
观察人,既包括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也包括人的学习、生活、劳动等。
(二)观察实物
这里的物指客观存在的物体,包括静物和动物,如房屋、道路、桥梁、树木、昆虫、飞禽走兽等。
观察实物要注意抓住其材质、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性状等特征。
五、观察的基本对象
(三)观察环境
观察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观察,他们是人物生存活动的空间,是事件发生的活动场所。
观察环境既要看到局部的特征,又要看到整体的风貌,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自然环境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不仅写外观,还要写内部;不仅有历史,还要有现实,才能反映出它的全貌。
六、提升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热爱生活
观察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观察就是生活;其次,生活是观察的基础,生活是观察永不枯竭的源泉,为观察提供直接材料。
第一节观察能力
1. 科学素描法
它是指把观察到的事物,真实客观地、合乎逻辑地记录下来,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求注意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2. 情感描绘法
情感描绘法是指用较强
烈的主观情感,把观察到的
事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
力求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要
求注意概念的形象性。
3. 联想展示法
联想展示法是指在真实
客观地感知观察对象的基础
上,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力求思维的深度,要求注意
概念的联系。
六、提升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七、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要求
1. 细致
细致是观察能力最基础的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局部、细节,才能上升到对整体的把握、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 准确
准确要求观察者以严谨求实的精神,一方面要抓住被观察对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准确还要求我们在观察时不仅只看被观察对象的外表和表象,还要避免被假象、个别的或偶然的现象所迷惑。
七、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要求
3. 全面
我们在观察中,应该把人或事物分成若干层次或方面逐个观察,最后再全面综合,否则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4. 独特
观察还要求抓住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察觉的东西。
七、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基本要领
1. 抓住特征
在观察中要综合调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层次准确把握人、物、景的区别性特征,这样的观察才具有实质性意义。
2. 选好观察点
观察点,也就是观察的立足点,因为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和看法也就不同。
文章写作中的观察点包括物理观察点和心理观察点。
七、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基本要领
3. 由易到难
在观察过程中,面对结构较复杂的事物,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概貌到细部,从静态到动态,逐步学会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
4. 要有对比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或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从比较中发现差异,
以捕捉它们各自的特征。
七、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基本要领
5. 凝神贯注、勤于思考
6. 持之以恒
八、观察的基本方法
(一)定点观察法
运用定点观察法,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位置。
其次,定点观察法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
(二)主次观察法
主次观察法是分清主要的或主体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衬的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
八、观察的基本方法
(三)时序观察法
时序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通常用于
观察对象具有连续的时间性。
(四)分层观察法
分层观察法是一种层层深入的方法,常见的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分析观察。
(五)周期观察法
周期观察法是一种常用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观察方法。
八、观察的基本方法
(六)动态观察法
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且要注意它的变化与活动。
(七)多方观察法
多方观察法也叫多角度的观察法。
就是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得出较完美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
观察不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能力
第二节 阅读能力
>1000500~1000 阅读通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写作目标而进
行的智能活动,是摄取写作
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感
知、记忆、理解、想象、联
想等思维活动的参与,目的
是捕捉信息、获取知识,以
运用于写作实践。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首先,阅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以及提高写作技巧的借鉴。
其次,写作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的内涵
二、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
1. 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一般要求能准确和迅速地辨认语言文字,并理解文字表面意义,即认词、读词和识词。
2. 理解能力
通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了解文章、书籍内容的本质意义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关键能力。
二、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
3. 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要求建立在提升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的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等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评价。
4. 运用能力
对经过认读、理解、评价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而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养成目标(最终目标)。
我们切不可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应该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联系,积极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努力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三、阅读的特点
1. 阅读主体的主观性
阅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在阅读对象、阅读方法的选择上,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积极主动作出相关判断,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
2. 阅读实践的探究性
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进行深入、细致思考,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
三、阅读的特点
3. 阅读过程的渐进性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 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 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 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
4. 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阅读主体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四、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
1. 明事理、陶情操
优良的感情和操守,如求知欲、爱国心、热爱自然等,是一个创作主体的必备素养,它们的养成除了加强自身修养外,还要依靠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努力提升自身情操的品质。
2. 拓思路、寻发展
思路是学习写作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是作文的切入点。
四、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
3. 览材料、广积累
首先可以广泛摄取理论材料、历史材料、概括材料、背景材料等,其次,无论是文学性作品,还是实用性作品,在写作前都要了解他人使用材料的类型、角度、方法等基本情况,
4. 明体式、知规范
文章体式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的,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是文章体制、结构、格式
及语言这四方面的总体要求的概括。
四、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
5. 汲语言、塑特色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写作语言的驾驭,不仅要有足够的词汇量,还要有足够的使用语言的智慧和丰富的技巧。
通过大量的阅读,博采众长,有助于形成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6. 借技巧、采众长
写作贵在创新,但创新并不是没有根据的“闭门造车”,它需要了解同一题材的文章,他人在文体、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使用情况,才能避免“撞车”,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在写作实践中文体推陈出新、材料巧妙运用、结构独具匠心、语言陈言务去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阅读能力
五、阅读的要领
(一)目的明确
(1)认知目的
读书主要是为了获取基本知识,通过大量阅读,认识自然和社会,丰富知识与技能,开阔视野,这是最常见的目的。
(2)实用目的
围绕生活、工作的需要或专业的提高,或接受某一写作任务而收集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阅读。
五、阅读的要领
(二)通解文意
1. 理解词语含义和感情色彩
在具体阅读中,首先应理解词语含义,其次,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
2. 理解句子的组织构造及变化
3. 理解文章的中心和要点
五、阅读的要领
(二)通解文意
3. 理解文章的中心和要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1)段意合并法,(2)要素串连法,(3)问题概括法,(4)标题追溯法。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审题法;第二,抓文章开头或结尾;第三,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五、阅读的要领
(三)汲取精华
当我们阅读理解了全文之后,应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以科学的原则,有选择地吸收,指出文章的是非、写作技巧的高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会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从而获取内心愉悦。
六、提升阅读能力的要求
1. 博览群书
我们在读书时,视野应当开阔一些,要注意努力扩大阅读面,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专业、某一领域,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物理的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可以涉猎。
2. 勤于思考
通过思考,既能有效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又能很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提升阅读能力的要求
3. 阅读经典
阅读,尤其是深入、理性审视人类文明成果,离不开经典的作品。
通过阅读经典,与智者对话,也是对阅读能力的有效锻炼。
4. 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摘其要点。
读书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
做读书摘要可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在把好书读“薄”的同时,也提升了阅读能力。
七、阅读的具体方式
1. 根据阅读时是否发音分为朗读与默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最重要手段。
朗读需要注意:首先,朗读包括准备阶段和出声朗读阶段,这两个阶段都以理解文字的意义为目的。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方法,也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默读首先要求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聚精会神地开展阅读。
七、阅读的具体方式
2. 以阅读效率的高低分为略读、精读与泛读
略读,指略观大意,知其梗概的阅读方式;精读,指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重要的内容,逐字逐句地深入、反复研读,领会实质的阅读方式;泛读指为了概括地了解文章或片段的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3. 以阅读速度的快慢分为速读与慢读
速读就是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的方法;慢读与速读相对,是精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耐心细致地阅读。
第二节阅读能力
七、阅读的具体方式
4. 以阅读的目标分为通读与跳读
通读,指把书籍或文章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它通常针对比较重要的文章或书籍。
跳读是指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法,不纠缠于全文意义,重在知道所找材料的类属或所处位置。
5. 以阅读材料的完整性分为全读与分读
全读是从头到尾,一次性读完阅读材料的全部内容的阅读方式。
分读是把阅读内容分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熟读的方法。
以阅读的目的性和功能作用为标准,阅读大致还可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
感受能力
一、感受的内涵与特点
(一)感受的特点
感受是通过感觉从生活中摄取信息,在与感情的同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智能行为,它反映出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绪变化。
1. 客观性
2. 主观性
一、感受的内涵与特点
(二)感受与观察的区别和联系
感受不同于观察。
观察侧重于客体,是对于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特殊感知,是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获得直接经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着眼于反映客体的具体形象和本质特征;感受侧重于主体,主要是写作主体受到外物刺激后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情感活动的具体体验。
同时,感受与观察又有密切的联系。
两者相互融合,观察中有感受,感受中伴随观察。
一、感受的内涵与特点
(三)感受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
感受也不同于感觉,首先感觉一般指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主观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其次,感受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比感觉更深入,更带主观性,是主客观的统一。
二、感受能力分类
(一)根据感受能力的层次高低,分为一般感受能力和特殊感受能力
1. 一般感受能力
一般感受能力是对客观事物的常态与表象特征的感受能力,是一般人所具备的,通常包括生理感受和情感感受。
2. 特殊感受能力
特殊感受能力又称艺术感受能力,它通常站在更广的视野,倾注了写作者更多的理性思考,比一般感受能力更深入细腻,往往与人的社会阅历、文化素养及职业等有关。
二、感受能力分类
(二)根据感受来源,可以分为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直接感受就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写作主体运用各种感受器官,感受、体察、验证生活。
间接感受是借助书籍资料、电影电视、舞台表演等种种媒介,通过眼看耳听等方式,获取感受。
(三)根据感受的内涵性质,分为个人感受和社会感受
个人感受是指写作主体本能的、个性化的感受,社会感受是后天形成的,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受文化、宗教、习俗、习惯等的影响形成。
社会感受对写作的影响同样重要,写作固然强调“表现自我”,但离不开时代、社会与文化背景。
1. 感受激发写作意愿
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是感受,其次是想好(构思),最后是说好(表达)。
2. 感受是立意的前提
立意是构思的
主要环节。
3. 感受是传情的基点
4. 充实文章内容
三、感受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四、感受的要求
(一)敏锐
1. 视觉
视觉获取的信息在 80% 以上,因此,尤其要重视通过视觉摄取对事物的认识。
(1)对空间的广泛感受。
既要能看到宏观层面的事物,又要体察到微观点上的事物。
(2)对色调和亮度的敏锐感受。
世界上的景物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对颜色的敏锐感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写景状物作品。
四、感受的要求
(一)敏锐
2. 听觉
听觉包括感受音高、响度和音色的训练。
(二)独特
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体验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这通常是独特的,只有独特的感受才能深切动人。
(三)深刻
(四)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