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牧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昼出耘田..夜绩麻()A.在田间除草。
B.收割庄稼。
C.耕地。
(2)稚子金盆脱晓.冰()A.使人知道。
B.早晨。
C.知道。
(3)短笛无腔信口..吹()A.说胡话。
B.随口。
C.有信心地说。
2.下列诗句中与乡村田园景色无关的一项是()。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B.露似真珠月似弓C.梅雪争春未肯降D.横看成岭侧成峰4.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出了农村生活的繁忙景象,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稚子用彩丝穿冰当银钲的做法新颖有趣,充满智慧。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体现出一种晚归的悠然闲适。
D.范成大、杨万里、雷震都是宋代的诗人。
6.“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描写声音为主,表现出“玉磐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B.这两句诗表现出儿童以冰为磬、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C.这两句诗描绘了孩子从金色的盆子里取出冰,用彩色的丝线穿上,用手提着,颜色艳丽,充满情趣的情景。
D.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远远地看着孩子们戏耍、听着孩子们呼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的景象。
7.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农村夏日里的一个场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B.《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早晨景色的诗,这首诗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最新课标RJ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 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诗三首》《牧童》作者吕岩简介

《牧童》作者吕岩简介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
世传“八仙”之一。
号纯阳子。
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
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
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
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
“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
①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
”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
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
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②昼夜终始修炼。
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
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
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
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
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
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
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
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课件

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牧牛回来已到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 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弄晚风三四声。”你 ,无忧无虑,还没脱 感受到了什么? 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 (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 ,悠然自得地看那渐 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 渐升起的明月。 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 “归来饱饭黄昏 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 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 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 那么的舒畅,他的生 。”你看到了什么? 得、怡然而乐,感受到 活是无忧无虑,非常 说说感受和意思,然 的是一种野趣。 ) 惬意。 后朗读。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 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 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 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A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B自由组合词,逐句解决。
(怪不得没有雨他们 也把伞张在那儿,原 来他们是在遮雨,而 是别出心裁,用伞试 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 个淘气、可爱、天真 的孩子。
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淘气、可爱、天真
可爱、调皮、疲倦
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 的“顽童”?为什么?
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 一篇有趣的记叙文。 默写《牧童》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 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 可爱 卧 不脱蓑衣卧月明。 调皮 疲倦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 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学习第二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 朗读诗句,读出孩子 篙停棹坐船中。”说 的调皮,感受那悠闲 说诗意,你好象看到 的画面。 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 小孩子,他们把篙收 了,棹停了,坐在船 上。)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古诗三首》之《牧童》反思

《古诗三首》之《牧童》反思《牧童》是吕岩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这首古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对这首诗进行教学和解读后,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选择来看,诗人以“牧童”这一形象为核心,描绘了他在广阔的原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个“铺”字,生动地展现出草原的辽阔与茂盛,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而这无边的绿草,正是牧童活动的广阔天地,为下文牧童的出现营造了宏大的背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中传来的悠扬笛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的闲适与自在,也为宁静的草原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气。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两句则进一步刻画了牧童的天真无邪和随性洒脱。
吃饱饭后,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下安然入睡,这种不拘小节的姿态,正是儿童纯真天性的自然流露。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
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那片广袤的草原,耳边回荡着悠扬的笛声,去体会牧童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然而,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无法完全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这让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表达上看,吕岩的这首《牧童》用词简洁明了,却又韵味无穷。
“铺”“弄”“饱”“卧”等字眼,看似寻常,实则精准地传达出了牧童生活的状态和情感。
例如,“弄”字将牧童吹笛时的随意和悠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教学时,对于这些字词的精妙之处,我虽然进行了讲解,但是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对于关键字词的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解释上,而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对比、反复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人炼字的功力和诗歌语言的魅力。
再者,关于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牧童》这首诗整体上洋溢着一种对自由、宁静、纯真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牧童》和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分别描绘了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牧童的悠闲生活以及作者在秋夜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三首古诗,他们可能对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适当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古诗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牧童和秋夜的图片为线索,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感知诗中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互相交流心得。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讲解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解答学生的疑问。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诗进行个性化解读,如从牧童的形象、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等方面展开联想。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牧童”为主题的诗。通过课后拓展,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7.文化渗透,培养民族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元素,如绿草、牧童、牛羊等。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期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牧童》的学习将更具深度和广度。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对古诗的意境和内涵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关注以下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3.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背诵、解析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4.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a.解释生僻字词,如“短笛无腔”、“信口雌黄”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我会写:旧jiù(怀旧、新旧、念旧)符fú(符号、相符、符合)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ún(灵魂、鬼魂、魂魄)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喝酒、米酒)何hé(何时、何地、何苦)牧mù(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妹、师兄)独dú(单独、独自、孤独)异yì(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自行车)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问题归纳: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
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课后习题答案: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
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
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
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精品解析】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随堂同步练习

【精品解析】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随堂同步练习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随堂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
túsūmùtóng líng hún jiābèi fúhétān yùjiǔjiāgūdúhéchùjiājié【答案】屠苏;牧童;灵魂;加倍;符合;贪欲;酒家;孤独;何处;佳节【知识点】拼音;字形【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牧童”的“牧”不要写成形近字“枚”,“忧伤”的“忧”不要写成形近字“优”,“灵魂”的“魂”不要写成形近字“魄”,“加倍”的“倍”不要写成形近字“陪”。
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屠苏、牧童、灵魂、加倍、符合、贪欲、酒家、孤独、何处、佳节【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比一比,再组词。
酒异佳唤付牡洒导挂换符牧【答案】喝酒;异乡;佳节;呼唤;付出;牡丹;洒水;领导;牵挂;交换;符号;牧童【知识点】字形;字义;词形;清明【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音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喝酒、异乡、佳节、呼唤、付出、牡丹、洒水、领导、牵挂、交换、符号、牧童【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根据情景,在横线上填写诗句。
(1)春节期间,灿烂的阳光照着家家户户,大家都在忙着更换桃符。
这正像《元日》中诗人王安石描写的那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古诗三首》牧童诗歌解析 冀教版 精品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词语解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弄:逗弄,玩弄。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全诗大意】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词句解析】(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通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古诗三首》教学 PPT精品课件冀教版

不羡神仙羡少年
流露出诗人对青春的的渴望,羡慕中又 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也告诉少年们要珍 惜自己的青春,不要虚度年华。 诗人写景寄情,采用对比的写法,写出 了郊游踏青的闲情,表达出作者对青春的渴 望,对年轻的羡慕。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古 诗 三 首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蓑 suō 蓑笠
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情景?
牧童晚归休憩图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 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 见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 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 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 息了。
草铺横野六七里,
视觉: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铺: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表现了出来。
笛弄晚风三四声。
听觉: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弄: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低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 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 原野的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情景?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 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作 锣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 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 裂声。
思考:诗中的稚子有什么特点? 嬉戏时的快乐 冰碎时的失望 天真快乐 纯真烂漫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27、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 生命才真正开始。 28、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和消极情绪,成功的人都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克服自己的惰性,并像太阳一样照亮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
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 自读 自述 。 .
将课 前收集 的有关 《 童》 首 牧 这
学 生 结 合 课 后 注 释 、工 具 书 自
【 学流程 与设计 意 图 】 教
单元导入
古 诗 的 资 料 拿 出来 。 比一 比 ( 谁 收 读 自悟 全 诗 的 意 思 。在 理 解 的 基 础 看 集 的 多 ) 说 一 说 ( 同 学 介 绍 一 下 上 对 《 童 》 表 现 的 景 致 和 情 感 进 、 向 牧 所
现 “自主 、 作 、 究 ”, 情 感 的 达 内 容 和 要 求 或 作 介 绍 或 作 提 示 ( 合 探 在 三
浓 烈 的 天 人 合 一 的 氛 围 , 学 者 、 式 与 内容 的 系统 性 , 又 有 利 于 学 生 使 教
1指 导 学 生 观 察 书 中 ( 者 投 . 或
者 、 者 融 为 一 体 。 在 自读 自悟 、 学 习 的 针 对 性 。 作 合 作 交 流 中训 练学 生 的 理解 能 力 , 在 学 生 吸 纳 、积 淀 丰 富 的 文 化 素 养 的
同时 , 冶学生 的情 操 。 陶 【 学 目标 】 教
二 、 文导入 课
作 如 下 预设 ,老 师 可 根 据 实 际
2 学 生 试 着 读 读 《 童 》, 意 . 牧 注 准确地认 读 “ ”蓑 ” 生 字 。 牧 “ 等 3范 读 。 .
成 上 , 通 过 读 、 、 , 造 出 一 种 两 分 钟 、 句 话 ) 既 体 现 了 教 材 形 影 ) 则 思 议 营 几 , 的插 图 , 后 谈 谈 感 想 。 然
5 在 朗 读 、 解 中 感 悟 诗 与 词 导 学 生 发 表 自 己 的 观 点 ) . 理 【 前准 备 】 课 1教 师 准 备 : 作 有 关 课 件 , . 制 反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符fú(符号、相符、音符)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何hé(何时、何地、何苦)牧mù(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独dú(单独、独自、独立)异yì(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书写指导:“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
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课后习题答案: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 屠苏:一种酒名。
古代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都要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C祈求长寿。
5.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6.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的前身。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这一句以声响来表现新年的到来,让人仿佛能听到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感受到新年的热闹氛围。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吹来温暖的气息,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那种光明和温暖的感觉扑面而来。
最后“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不仅是一种习俗的体现,更象征着除旧布新。
整首诗充满了对新年的期待与祝福,读起来喜气洋洋。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诗歌也别具一格,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四、运用片段:过年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我就想起了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嘿,这诗写得可太应景了!就像我们现在,一家人团团圆圆,喝着酒,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
这新年啊,就像那曈曈日一样,充满了希望。
新的一年,我们也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换上新的春联,就如同诗里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把不好的东西都扔掉,迎接新的开始。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牧童》等 精选1篇

《牧童》是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之一,以下是该诗的内容: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娃在田间放牛的情景。
诗中首先描述了牛群在田间吃草的场景,然后写到饥饿的乌鸦啄牛背,使得放牛娃无法在田埂上玩耍。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半山坡上的草很多,牛儿们散开吃草,小黄牛不时地向着芦苇荡中发出鸣叫声。
最后,诗人提醒放牛娃要注意不要让牛群相撞,否则会被官府砍去角。
《宿新市徐公店》是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之一,以下是该诗的内容: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把酒话桑麻。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农村客栈的情景。
诗中首先写出了农家自酿的腊酒虽然浑浊但却很美味,而且在丰收之时还会留下一些鸡肉和猪肉款待客人。
接着,诗人通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现旅途中的艰辛和困惑,但也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平乐·村居》是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之一,以下是该诗的内容: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
诗中首先写出了茅屋低矮、溪流清澈、草地茂盛的景象。
接着,诗人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来表现自己对于家乡方言的喜爱和自豪感。
然后,诗人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来表现家中几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和分工合作的画面。
最后,诗人用“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来表现自己对于小儿子顽皮可爱的印象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享受。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元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2.字词释义-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屠苏:一种酒名,在古代,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都要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C求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3.诗句解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意思: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人们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赏析:首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描写人们在和煦的春风中,开怀畅饮屠苏酒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这两句诗描写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纷纷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的景象,象征着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4.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二、《清明》1.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2.字词释义-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诗句解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课后作业

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词语。
为了供.(ɡōnɡɡònɡ)弟弟上大学,他不分zhòu yè()地辛苦劳作,cǎi sānɡ()喂蚕,yún tián()插秧,用稚.(zhì zì)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当他笑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时,我内心不禁泛起点点涟漪.(yī qí)。
这是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二、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童孙未解.供耕织()A.剖开 B.脱下 C.理解,懂得2.稚子金盆脱晓.冰()A.早晨 B.知道,明白 C.告知,开导3.短笛无腔.信口吹()A.说话的声音,语调 B.曲调 C.物体内部空的部分三、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昼”“夜”这两个表示时间的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村庄儿女的辛苦和勤劳。
B.“各当家”蕴含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道理。
C.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我能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描绘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诗句通过动词_________、_________,刻画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孩童形象。
(2)请在括号里写出下列诗句中含有的游戏。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课文回顾。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27.古诗三首27.1牧童》教学设计_0

27.《古诗三首》之《牧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用字的精准传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积累一些与古代儿童生活有关的诗歌,提高赏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开想象、迁移旧知、举一反三等多种方法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形式上的特点,体会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牧童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诗人内心世界的向往。
教学过程:一、利用旧诗导入新课: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一些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谁能背一首或者其中的两句?(预设: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些诗句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新的描写儿童生活古诗《牧童》。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了解诗人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这个诗人在诗词界的出镜率不高,你们对他有了解吗?指名介绍,师补充:说吕岩可能大家不熟,要说他的字——洞宾,估计大家就知道了。
你在哪里听说过吕洞宾这个名字?(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中。
)因为他是道教全真派祖师,所以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有没有在一句歇后语中见过他的名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2.初读古诗自由读古诗,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感。
指名读。
出示带小斜杠标志的古诗,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节奏感。
(板书:读出节奏)3.练习串讲诗意这首诗里没有生字和难懂的词语,非常好理解,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每人说一句,相互之间补充。
指名在全班汇报。
(预设: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有悠扬悦耳的笛声时断时续地随风传来。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露天的草地里休息了。
)三、再读古诗,读出画面我们已经基本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学会了这首诗?师:这只是初步的了解,并不代表我们会赏析这首诗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 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 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 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 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 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 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 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草原的茂盛和平缓舒服的感觉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 的青草,
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声逗弄什么?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笛声逗弄了晚风,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 耳。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这两句写的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 牧童,黄昏后,躺在月光下欣赏月色。
猜想他饱饭后为何不回家呢?如 果你是他,在如此安逸的月光下你的 心情如何?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 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 景。
• 前两句写的是草原的宽阔和夜晚的安详。
后两句写的是牧童的安详恬静
表达了是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 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弄: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
草铺横野六七里,
• 铺:铺开 • “横”:说明什么?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 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 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 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 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 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 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 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 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 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 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 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 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 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 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 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 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 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 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