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颈动脉斑块诊断与治疗PPT
临床表现与危害
临床表现: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危害: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脑梗塞、心肌梗塞等严重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措施: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颈动脉斑块诊断 方法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原理: 利用超声波穿透 人体组织,通过 反射和散射信号
研发方向: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新型药物 研发目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应用前景:有望成为颈动脉斑块治疗的主流药物 展望:未来几年内,新型药物有望在颈动脉斑块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先进技术手段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3D打印技术:用于制作个 性化支架,提高治疗效果
机器人手术:提高手术精 度,减少手术风险
公众健康意识的 提高,将促使更 多人采取预防措 施,减少颈动脉 斑块的发生
公众对颈动脉斑 块治疗的关注度 提高,将促使医 疗行业加大对颈 动脉斑块治疗的 研发投入
公众对颈动脉斑 块治疗的需求增 加,将促使医疗 行业提高治疗水 平,提供更优质 的医疗服务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磁共振血管
造
影
(MRA):
通过磁共振
成像技术检
查颈动脉斑
块的情况
计算机断层 扫描血管造 影 ( C TA ) : 通过CT扫 描技术检查 颈动脉斑块 的情况
血管内超 声 (IVUS): 通过血管 内超声检 查颈动脉 斑块的情 况
血管造影: 通过血管 造影检查 颈动脉斑 块的情况
核素扫描: 通过核素 扫描检查 颈动脉斑 块的情况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 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高 胆固醇血症
人工智能:用于辅助诊断,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生物材料:用于制作可降 解支架,减少术后并发症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1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目前认为正常IMT 值应小于1.0毫米,IMT 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
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
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其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应血和氧,其颈外动脉则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
如果颈动脉硬化了,就是在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
不顺畅就往往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思维力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将造成大脑萎缩。
如果硬化了的颈动脉有稠样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而阻塞动脉血管,就会造成脑梗塞,出现失明、语言不清、瘫痪等中风表现,甚至威胁生命。
一般来说,轻度的动脉硬化不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所以颈部活动后不会出现什么症状。
而重度的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这时活动颈部,很可能加重脑缺血,从而使脑部缺血症状更加严重,甚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最好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是指颈部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内血管壁发生的斑块形成,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虽然颈动脉斑块可能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但可以通过以下治疗方法来控制和改善病情:
1. 药物治疗: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药物来管理颈动脉斑块。
这些药物可能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斑块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改变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颈动脉斑块非常重要。
这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定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以及摄入健康的饮食。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或症状明显的颈动脉斑块,医生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或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以直接清除或修复
动脉内的斑块。
4. 血管介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使用导管将药物或者器械直接输送到颈动脉斑块的位置,以破坏或清除斑块。
常用的介入治疗有颈动脉球囊扩张术(Carotid Angioplasty)和颈
动脉旋切术(Carotid Artery Rotational Atherectomy)等。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手术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及早发现和治疗颈动脉斑块对
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因此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颈动脉斑块讲稿
高血压还会引起血管重构,使血管壁的形状和结构发生变化,增加血流阻力,导 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斑块的形成。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蛋白质和碳水 化合物代谢紊乱,促进血脂水平和血糖水平的升高。
炎症反应
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反应较为活跃,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生。
其他因素
药物治疗研究
开展新药研发、药理药效及不良反应研究,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 方案。
颈动脉斑块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微创手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将成为未来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手段,如血管内介入治 疗、激光斑块消融术等。
基因治疗
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表达,调节脂质代谢、血管炎症等关键因素,阻止斑块形成和发展, 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高血 压、糖尿病等患者,建议每年进 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04
颈动脉斑块注意事项
定期体检
确诊颈动脉斑块后,定期进行体检是至关重要的,医生通常 会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体检。
体检应关注斑块的大小、位置、狭窄程度等,以及是否有新 出现的斑块或其他血管病变。
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升高,会促进斑块的形成。
胆固醇的氧化
02
高血脂状态下,胆固醇的氧化产物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脂质过氧化
03
高血脂还会引起脂质过氧化,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高血压Βιβλιοθήκη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和 脂质沉积,促进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各项检测临床意义分析
2023《颈动脉斑块各项检测临床意义分析》CATALOGUE目录•颈动脉斑块概述•颈动脉斑块对人体的影响•颈动脉斑块的检测方法•颈动脉斑块各项检测的临床意义•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及预防措施•颈动脉斑块各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在未来的发展前景01颈动脉斑块概述•颈动脉斑块是指颈动脉血管壁上的脂肪、钙质等沉积形成的斑块,这些斑块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根据斑块的性质,颈动脉斑块可分为硬斑块和软斑块。
硬斑块通常较稳定,不容易脱落或破裂,而软斑块则较不稳定,容易脱落或破裂。
颈动脉斑块的分类颈动脉斑块的成因•颈动脉斑块的主要成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这些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最终形成斑块。
02颈动脉斑块对人体的影响1对脑部的影响23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脑部供血不足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血流减少,使脑部缺氧,从而引发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
脑部缺氧长期脑部供血不足或缺氧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等表现。
认知功能下降03心肌梗死严重的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01心绞痛颈动脉斑块可能累及冠状动脉,引发心绞痛,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
02心力衰竭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引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颈动脉斑块可能累及下肢血管,导致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引发下肢缺血性病变。
下肢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可能累及眼部血管,导致视网膜缺血、出血等病变,从而影响视力。
眼部血管病变对其他血管的影响03颈动脉斑块的检测方法超声检测总结词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好、较经济、准确性较高、普及率高详细描述超声检测是一种常用的颈动脉斑块检测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好、较经济、准确性较高、普及率高等优点。
通过高频超声探测,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检测斑块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颈动脉的诊断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分类形态学分类,声学分类、综合分类形态学分类:规则型、不规则型、溃疡型(表面是否光滑、纤维帽是否完整、斑块是否有缺失)声学分类:均质回声(高、中、低),不均质回声综合分类: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薄的纤维帽和大的脂质核心、纤维帽断裂)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IMT及斑块的界定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1.0mm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斑块的构成:顶部(纤维帽)体部(核心部)基底部斑块的评价:根据斑块声学特征:均质回声斑块(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包含强、中、低回声)根据斑块形态学特征规则型(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不规则型(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局部组织缺损,形成“火山口”样缺损)颈动脉狭窄、闭塞测量,狭窄近段,狭窄段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量鉴别血栓或斑块造成的血管闭塞或狭窄颈动脉狭窄的测量方法:直径测量法 (B-A)/B X100%A:残余管径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正常或﹤50% <125 <40 <2.0 50%—69% ≥125,<230 ≥ 40,<100 ≥ 2.0,<4.070%—99% ≥ 230 ≥ 100 ≥ 4.0闭塞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椎动脉狭窄生理性狭窄(管径<2.0mm)病理性狭窄(起始段椎间隙段颅内段)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正常或﹤50% <170 <34 <2.550%—69% ≥175 ≥34,<60 ≥ 2.5,<4.070%—99% ≥ 200 ≥60 ≥ 4.0闭塞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方法有哪些颈动脉斑块生长在颈动脉内膜下,早些时候,仅仅是一点脂质的斑点。
随着斑块的增大,内部的成分就变的复杂起来。
有的内部是一包类似于牙膏状的脂肪,有的是像石头一样的斑块,有的内部是坏死组织组成的汤汁,其形状和内容千其百怪。
颈动脉较粗大,血液直接供应脑组织和五官等重要器官。
当颈动脉硬化时,如同两只手掐住了颈部,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时间长了会导致脑萎缩。
若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会阻塞动脉血管,造成失明、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目前认为正常IMT 值应小于1.0毫米,IMT 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
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
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的辅助检查方法:1、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分析心壁厚度、运动速度、幅度、斜率及瓣膜等高速运动的轨迹和血流方向、血流性质。
需要检测的人群: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等症状的人。
(不适宜人群:吞咽困难、食管疾患和有乙型肝炎病史的人)2、颈动脉搏动检查:是用于检查颈血管动脉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颈部动脉管壁的周期性起伏。
正常人颈部动脉的搏动在安静时不易见到,剧烈活动时心脏搏出量增加,可见颈动脉微弱搏动。
在安静状态下,颈动脉出现明显的搏动,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严重贫血病人。
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患有多发性大动脉炎。
颈动脉斑块的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标准
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动脉内部形成的一种堆积物,由脂质、胆固醇等物质组成。
颈动脉斑块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一般在2mm以上。
2. 位置: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以及其分支处均可能出现,但大多数位于颈内动脉。
3. 厚度:斑块的最大厚度一般在1.5mm以上。
4. 阶段: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等阶段。
早期斑块主要由细胞和胆固醇组成,中期由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由含钙结节和斑块破裂等变化。
5. 稳定性:斑块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种类型。
稳定斑块为纤维组织增生,含脂质和胆固醇的含量较低,不易破裂;不稳定斑块则为更多富含脂肪和胆固醇,斑块表面光滑,较易破裂。
6. 症状:颈动脉斑块可能引起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总之,颈动脉斑块的标准是综合斑块的形态、位置、厚度、阶段、稳定性和可能引起的症状进行评估。
对于早期发现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预防其进一步发展并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几个问题
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几个问题作者:梁海峰来源:《养生大世界》2021年第04期颈动脉斑块是指脂质沉积在颈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表面隆起,内部包有像小米粥一样的脂质成分的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就像水管中的水垢一样。
颈动脉斑块是由年龄、遗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颈动脉斑块是脑缺血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大约25%~30%的颈动脉斑块和缺血性脑梗死相关。
颈动脉斑块严重的可以造成颈动脉狭窄,导致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出现头晕、黑朦、思维模糊等表现。
往往在突然从卧位改为坐位或从坐位变成站立位时发生。
(一)发现颈动脉斑块,了解斑块是否稳定,是否造成了颈动脉狭窄,这些信息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容易准确的测量。
因此,颈动脉可以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
在同样的人体内环境下,颈动脉出现斑块可以间接地反映其他部位的动脉,如冠状动脉、颅内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三)颈动脉超声可以清楚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和斑块的稳定程度,相对于CT血管造影、核磁等检查,更加方便和经济。
颈动脉超声报告中经常会出现上述名词。
它们是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划分的,比斑块还轻的称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大于等于1毫米),当内中膜大于等于1.3毫米就被称为斑块,斑块进一步增大就会导致颈动脉狭窄。
我们不赞成所有的人都去检查颈动脉超声,但是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做颈动脉超声检查。
(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肥胖、有卒中家族史、年龄大于55岁等危险因素者。
(二)当患者出现脑部缺血症状时要随时检查。
建议没有缺血症状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一年左右复查一次颈动脉超声。
积极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尽量避免饮酒。
对于颈动脉明显狭窄或者狭窄部位呈不稳定状态的患者,或者出现脑缺血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要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斑块各项检测临床意义分析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治疗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激光照射
使用激光照射斑块,使其气化、消融,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涂层球囊
将药物涂层在球囊上,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时将药物留在血管壁上,对斑块进行局部治疗。
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
通过改变细胞基因表达、促进细胞新生等手段治疗颈动脉斑块。
01
02
03
颈动脉斑块治疗存在手术风险、并发症等问题,部分患者症状难以完全缓解。
总结词
准确、直观
详细描述
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测是一种准确、直观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该方法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同时能够评估斑块的大小、形态和分布等。
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测
总结词
无辐射、高分辨率
详细描述
颈动脉磁共振检测是一种无辐射、高分辨率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该方法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壁和斑块的结构和形态等,同时能够评估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发现更多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如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更为精细的手术方法。同时,综合性治疗也将成为未来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方向。
展望
颈动脉斑块治疗的挑战和展望
结论
06
颈动脉斑块各项检测临床意义分析总结
颈动脉斑块各项检测对于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准确性较高
CT可显示斑块内的脂质、纤维帽和钙化成分,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评估斑块成分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和展望
05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通过手术切除增厚的动脉内膜及斑块,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
药物治疗
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的诊断标准
如何进行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的诊断?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医学诊断问题,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各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主题,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诊断标准。
一、什么是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颈动脉彩超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内膜和血管壁结构。
在彩超检查中,我们可以看到颈动脉内膜的厚度、斑块的分布、大小和形态。
而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则是指动脉壁上的斑块、斑块积聚、血管阻塞等现象。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判断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的诊断标准。
二、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的诊断标准是什么?1.彩超图像的分析:医生需要仔细观察彩超图像,分析颈动脉内膜的厚度、是否有斑块的存在、斑块的大小和形态等因素。
这些都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2.流速分析:彩超检查可以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的流速来帮助诊断。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膜的流速是均匀的,而当出现斑块时,流速就会出现异常。
3.颈动脉硬化指数:这是通过彩超测量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厚度来计算的一个指数。
当这个指数超过一定的数值时,就意味着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和斑块。
4.其他相关指标:除了以上三项指标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脂水平、芳龄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过程,需要全面而又深入地分析临床资料、彩超图像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至关重要。
对于患者而言,及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了解自己的颈动脉情况,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斀四、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对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的诊断标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彩超图像的分析、流速分析、颈动脉硬化指数和其他相关指标等方面,我们可以全面地评估患者的颈动脉情况。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颈动脉彩超硬化和斑块的诊断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复杂而又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以期及早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治疗和预防。
颈动脉斑块mri分级标准_概述及解释说明
颈动脉斑块mri分级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与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随着医学图像技术的进步,MRI(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斑块评估中被广泛使用。
MRI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和内部结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颈动脉斑块MRI分级标准进行概述及解释说明。
首先,介绍MRI在颈动脉斑块评估中的作用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定义和分类。
然后,详细介绍目前常用的颈动脉斑块MRI分级标准。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概述分级标准的意义和目的,阐述其制定过程和方法,并比较已有的分级标准。
在第四部分中,解释各个等级的定义和特征,并探讨影像表现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分级结果与预后评估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期望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总结和解析颈动脉斑块MRI分级标准,为医学界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评估体系。
通过对不同等级标准的说明和比较,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颈动脉斑块MRI评估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同时,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促进该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2. 颈动脉斑块MRI分级标准:2.1 MRI在颈动脉斑块评估中的作用:MRI(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斑块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比于其他成像技术,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和评估血管内斑块的组织特征、形态和位置。
通过使用MRI技术,医生可以了解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危险度以及潜在的风险。
2.2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和分类:颈动脉斑块是指形成于颈动脉内壁的异常沉积物堆积物,通常由胆固醇、钙化物质、纤维素和炎症细胞组成。
根据其内部含有血小板、纤维组织或钙化情况等特点,颈动脉斑块可以被进一步分类为不同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颈动脉斑块分类系统主要包括AHA(美国心脏学会)/ASA(美国卒中学会)和CIMT(颈动脉内膜厚度)方法。
颈动脉斑块多少cm狭窄率超过50%?
颈动脉斑块多少cm狭窄率超过50%?
病情分析:颈动脉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值,因为每个人颈动脉直径并不相同,所以需根据具体检查来确定。
一般来说标准如下:1.轻度狭窄,颈动脉内径缩小小于30%;2.中度狭窄,颈动脉内径缩小30%-69%;3.重度狭窄,颈动脉内径缩小70%-99%;4.完全闭塞,颈动脉内径缩小大于99%。
\n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表现,在年龄较大人群中常见,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日常饮食等因素有关。
动脉斑块形成后,在动脉内径缩小大于50%时才会出现症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晕厥,短暂的脑缺血发作,一般人都是因为头晕检查出的颈动脉狭窄。
严重者斑块脱落会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因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性疾病,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后应检测冠状动脉是否出现狭窄。
\n年龄较大者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晕、头痛、身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可行动脉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血管造影等检查项目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服药或手术治疗,并在同时治疗引起动脉斑块的原发疾病。
如何理解颈动脉超声和颈动脉斑块
如何理解颈动脉超声和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硬化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集中发病群体为4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后女性,颈动脉是最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的血管。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首先累及损伤的就是内膜,一般情况下颈动脉内膜出现不规则增厚时颈动脉硬化也在同步发生,若内膜明显增厚,凸出表面时就直接形成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依据回声形态的强弱主要包括硬斑、软斑以及混合斑。
硬斑的主要表现是钙化性斑块,显示回声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后方声影。
颈动脉超声可进一步为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诊断信息,对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特性、有无阻塞、有无狭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别,在预测与防治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方面价值显著。
目前,临床多使用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查,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没有规范操作相关的检查方法,同时对诊断分析不熟悉,容易造成误差。
因此,下文主要就颈动脉斑块超声的检查方法和诊断分析进行介绍,积极促进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技术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一、颈动脉斑块的基本定义血液作为身体中的重要成分,在血液流动过程中因为饮食摄入脂质成分过量,长期缓慢的堆积、沉淀在血管壁上,长期以来,逐渐在动脉中慢慢形成斑块。
针对颈动脉斑块需要对其带来的危害、形成原因及普遍使用的诊断方法进行具体的了解,同时根据其疾病特点展开全面的干预治疗,进而最大程度上降低颈动脉斑块发生概率,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避免对人们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颈动脉斑块造成的危害1.易造成血栓颈动脉斑块的范围逐渐会在血管壁上慢慢地扩大,会导致血管管腔变得相对狭窄,狭窄到一定程度会直接堵塞人体的血管。
严重情况下会完全闭塞血管管腔,进而诱发急性血栓,对正常的血液流动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诱发身体局部区域供血相对困难。
2.诱发冠心病如果血管堵塞造成的血栓主要发生部位是冠状动脉,易诱发冠心病,严重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3.造成中风现象血栓形成后,血液周围流动会导致血栓成块且大量的脱落,流进脑动脉之后,脑部血管中血液流动时通过的面积会大幅度的缩减,使得血流量输送逐渐的减少,从而脑部血液供量明显的不足,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视力下降、全身乏力等现象,长时间发生上述情况易造成脑梗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风,会严重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颈动脉斑块
从小剂量开始,优先 选择长效制剂,可选 择CCB等降压药物治 疗
抗血小板 治疗
他汀治疗 抗高血压 治疗
降糖治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血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 . 2 (2 ):78-84254-60.
推荐他汀治疗以预防 卒中、心肌梗死和其 他心血管事件
控制血糖目标值:非 空腹血糖11.1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 <7%
• 一项纳入天津农村地区3789例,45岁以上居民的调查,受试者既往无心脑血管 疾病史,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评估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5.00 4.00
3.92 P<0.001
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危险 因素的相关性(OR值)
3.00 2.00 1.00
P<0.001 1.41
P=0.001 1.47
依据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1. Skagen K, et al. Croat Med J. 2016 Aug 31;57(4):311-20. 2.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5 . 9 (4 ):254-60.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 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管理指南2017: 多普勒超声为颈动脉斑块的一线评估手段
颈动脉斑块与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高血脂
1. Omisore AD, et al. Cardiovasc J Afr. 2018 Feb 28;29:1-7.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血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 . 2 (2 ):78-84254-60.
研究显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 为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的病理表现
• 肉眼:明显隆起于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 面,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大量黄色粥 样物质。
• 镜下:纤维帽为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深 部为大量无定形的坏死物质,富含脂质, 并见胆固醇结晶及钙化;底部、边缘有肉 芽组织增生,外周有少量泡沫细胞及炎症 细胞(淋巴细胞)。
AS继发性改变(复合性病变)
• Ⅲ型:斑块前期。细胞外出现较多脂滴,在内膜和中膜平滑肌层之间 形成脂核,但尚未形成脂质池。
• Ⅳ型:粥样斑块。脂质积聚多,形成脂质池,内膜结构破坏,动脉壁 变形。
• Ⅴ型:纤维粥样斑块。为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病变,呈白色斑 块突人动脉腔内引起管腔狭窄。斑块表面内膜被破坏而由增生的纤维 膜(纤维帽)覆盖于脂质池之上。病变并可向中膜扩展,破坏管壁,并 同时可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变性坏死等继发病变。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含营养血管
箭头示内弹性膜
中 动 脉
中 动 脉
小动脉(肌性动脉)
结构特点:
➢ 管径:0.3~1mm ➢ 较大的小动脉内弹性膜明显 ➢ 中膜平滑肌3-9层 ➢ 外膜厚度与中膜接近 ➢ 缺乏外弹性膜
1小动脉2小静脉
小动脉
小动脉(弹性染色)
微动脉
微动脉结构特点: ➢管径:0.3mm以下 ➢无内弹性膜 ➢中膜1-2层平滑肌 ➢外膜较薄
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淋巴细胞
AS病理形态分期(国内)
纤维斑块期
• 肉眼:隆起于表面的灰黄色斑块
• 镜下:表面是纤维帽,由多量平滑肌细胞 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胶原、弹性蛋白、蛋 白多糖及细胞外脂质)组成。纤维帽下为 增生的SMC、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细胞 外脂质及基质。
AS病理形态分期(国内)
颈动脉斑块的识别与处理
形成原因
高血脂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和 胆固醇水平过高,易导
致脂质沉积。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壁受 到压力,损伤血管内皮
细胞。
吸烟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 胞,影响血脂代谢。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 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脑缺血
颈动脉斑块阻塞血管,导致脑部 供血不足,引发脑缺血症状,如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或超重,有 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05 颈动脉斑块病例分享与讨 论
病例一:早期识别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识别是颈动脉斑块处理的关键,通过定期体检和自我观 察,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病例三:非药物治疗效果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是一种有效的手 段,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等。
VS
详细描述
一位中老年女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控制 危险因素,成功地控制了颈动脉斑块的发 展。她采取了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 限酒等措施,同时定期接受医生评估和治 疗。
THANKS FOR WATCHING
、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有助 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04 颈动脉斑块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预防措施Biblioteka 控制危险因素戒烟限酒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 因素,降低血管炎症反应,预防颈动脉斑 块形成。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减少对血管的损 害,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风险。
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1. 引言颈动脉斑块是当今社会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病变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临床事件。
因此,对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及形成原因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动脉管壁上形成的局部硬化性病变,其主要成分包括脂质、胆固醇、钙盐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质物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容易形成斑块。
2. 高脂血症:高水平的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管壁的沉积,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高血压:高血压导致血管壁长期承受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斑块形成。
4. 吸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
5.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易形成颈动脉斑块。
1.2 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意义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狭窄,进而影响脑部供血,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部短暂性供血不足,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脑血管意外:颈动脉斑块破裂或脱落可导致脑部血管栓塞,引发严重的脑血管意外。
4. 心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斑块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评估,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降低临床事件的发生风险。
2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方法2.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的大小、形态及组成成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颈动脉管腔的狭窄情况以及斑块的钙化情况,对判断斑块稳定性有一定帮助。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措施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正常内膜→ 内膜增厚→ 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 0.5 mm 以上或局灶性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 50%,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1.5mm。
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临床上常通过测量 IMT 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 mm 为正常;IMT 在1.0~1.5mm 为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IMT>1.5mm 为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
动脉硬化早期,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激下,大量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 oxLDL 并转化为泡沫细胞。
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
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
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浸润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
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而传统的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稳定性心绞痛和慢性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颈动脉斑块的定义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血管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血管内膜增厚或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血管粥样硬化形成。
颈部血管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血管硬化症的危险。
研究表明,颈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
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及危害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部血管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隐匿期(早期)动脉斑块的危害:1、隐匿危害:血管斑块已形成,但尚无明显狭窄,因此没有器官受累临床表现,但血管血管管壁不断受到侵蚀、局部血流窝状冲击等危害持续存在而身体毫无感觉,这种身体毫无感觉而又持续存在且酝酿致命风险的危害,医学称之为隐匿危害。
2、突发危害:表现为血管斑块易突然脱落、造成突发性事件;因为此时血管斑块的主要成分为脂质条纹,质地松软,斑块表面存在絮状或凹凸不平,同时血管斑块底部与血管血管壁结合较松,附壁系数较低,容易在血流冲击下,造成血管斑块部分破损、脱落或血管斑块整体脱落,形成移动血管栓子,部分或全部堵塞血管血管,从而造成相应部位的组织器官突发缺血、缺氧、功能丧失甚至带来生命危险,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有;a、腔隙性脑梗:早期颈部血管斑块、脑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造成脑血管梗阻,出现脑梗塞或腔隙性为梗塞,从而出现失语、失明、偏瘫等症状;b、心源性猝死:早期颈部血管斑块、心脏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而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当脱落的血管斑块堵塞心主血管时,引起心脏急剧缺血坏死,从而引发猝死;3、逆向刺激性生长、加快原血管斑块增大:增加血管血管管壁通透性,促使脂蛋白渗入、积聚,从而进一步加速原有血管斑块的增生、增长;所以,虽然血管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血管斑块形成,其生长速度会远远大于形成速度;临床上有很多例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微小的血管斑块,而血管斑块形成后,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几年间就呈几何倍数增大,这种危害,称为逆向刺激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使血管斑块加速生长;4、顺向播散性生长、刺激新的血管斑块形成: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对血管血管产生系统性危害,不但对局部血管有危害,而且还会对血管血液粘稠度、血脂、脂蛋白、血流度等,都会产生危害,这些危害持续存在,会刺激其他部位的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这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颈部血管斑块,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后短短几年间,就发现脑部血管或心脏血管也出现了新的血管斑块;这种现象,称为血管斑块的顺向播散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刺激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5、加速血管硬化:血管斑块和血管硬化,属于互为因果关系,血管硬化可以刺激血管斑块的形成,而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反过来影响血管血管内壁的顺滑性,造成血管血管内壁受力不均衡,造成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炎症、粗糙,从而导致受累的血管血管逐步硬化或硬化加重;中期(缺血期)动脉斑块的危害1、部分堵塞血管血管、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缺血改变:随着血管斑块的生长、增大,血管斑块的会逐渐纤维化,质地由软逐渐发展为坚韧,虽然脱落的风险降低了,但会逐渐影响血管的通畅度,因此,发展到中期(纤维化期)的血管斑块,会部分堵塞血管血管,造成血管血管狭窄,从而使受累的组织器官缺血;根据累及器官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有下述:a、脑血管斑块中期,血管狭窄、组织缺血的症状:最常见的是脑功能衰退,轻者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等,重者发展为认知功能障碍,直至程度不等的(血管性)痴呆等。
b、心脏血管斑块中期,血管狭窄、组织缺血的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
c、肾血管斑块中期,血管狭窄、组织缺血的症状:继发性顽固性高血压、肾脏萎缩、肾功能损害、肾小血管硬化,蛋白尿等;d、肢体血管斑块中期,血管狭窄、组织缺血的症状:缺血下肢的足背血管、腘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麻木、疼痛和下肢间歇性跛行等。
e、肠系膜血管斑块中期,血管狭窄、组织缺血的症状: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餐后腹痛等胃、十二指肠、胰腺、肠道功能失调症状和消瘦等;2、侵蚀血管血管:中期血管斑块,由于长期对血管血管壁的压迫,可引起血管血管管壁慢性磨损、无菌性炎症反应、血管壁渗透性改变等,从而对血管血管壁造成广泛的侵蚀伤害;中晚期(坏死期)动脉斑块的危害1、完全堵塞血管血管、导致相应器官组织坏死:随着血管斑块的继续增大,发展到中晚期(坏死期)的血管斑块,会完全堵塞血管血管,造成血管血管鼻塞,从而使受累的组织器官因缺血而发生坏死;根据累及器官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有下述:a、脑血管斑块中晚期,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的症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不等的(血管性)痴呆、继发脑血管瘤破裂引起脑出血、急性脑梗塞、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
b、心脏血管斑块中晚期,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的症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和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
c、肾血管斑块中晚期,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的症状:肾脏萎缩、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
d、肢体血管斑块中晚期,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的症状:典型症状是缺血下肢的足背血管、腘血管搏动消失,皮肤温度降低、麻木、疼痛;下肢间歇性跛行,甚至下肢远端足趾坏疽;e、肠系膜血管斑块中晚期,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的症状:肠系膜血管粥样硬化可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餐后腹痛等胃、十二指肠、胰腺、肠道功能失调症状和消瘦,也可因肠系膜血管血栓栓塞而导致肠坏死、便血等致命性症状。
2、大血管破裂:大血管的血管斑块可以引起主血管瘤、血管壁夹层、附壁血栓、血肿,甚至破裂致命。
晚期(纤维化期)动脉斑块的危害长期缺血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纤维化萎缩。
主要有下述几种:1、脏器纤维化衰竭:a、心包纤维化: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
b、肝脏纤维化:导致肝功能损伤、肝功能衰竭、急性肝坏死等;c、肾脏纤维化:导致肾功能损伤、肾功能衰竭、急性尿毒症等;2、肢端坏死症a、持续性肢体剧痛、夜间痛、静息痛;b、下肢肢端坏死、坏疽;c、股骨头坏死;d、肢体功能受限或丧失;足腿部皮肤营养障碍、麻木烧灼感、肌肉萎缩以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等情况。
动脉斑块的复合性损害1、斑块内出血 :导致血管斑块突然增大、阻塞血管血管,从而造成相应组织器官急性缺血改变;2、斑块破裂 :血管斑块在血流冲击、体位忽然变动等情况下,忽然破裂,形成溃疡和脱落栓子,脱落的栓子可随着移动,造成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血管堵塞,从而引起急性缺血症状甚至引发猝死;3、血栓形成;附壁系数较低的血管斑块,如早期的软质血管斑块,可忽然脱落,形成血栓, 造成相应部位的组织器官血管堵塞,从而引起急性缺血症状甚至引发猝死;现代西医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方法及优缺点西医治疗优缺点示意图1. 扩张血管1) 优点:动脉硬化斑块造成的主要危害就是使管腔变窄,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所以扩张血管可以提高血液供应,恢复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
2) 缺点:l 药物副作用大:这类药物主要是硝酸酯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长时间反复使用后可能产生耐药性,致使起效时间延迟或完全不起效果,并能导致头晕、头痛、脸红、心慌、血压下降等副作用。
l 不能治疗斑块本身:扩张血管只能暂时解决斑块阻碍血液流动的问题,斑块仍在不停生长变大;l 效果局限:斑块不断增长,血管的堵塞也越来越大,而血管却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所以,长期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并不能解决动脉斑块导致的血管堵塞、组织缺血问题。
2. 调节血脂1) 优点: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含量过多,就会损伤血管内皮,并在血管内皮受损处沉积下来,形成动脉硬化斑块的脂质核。
因此,调节血脂,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可以预防血管内壁上出现新的斑块。
2) 缺点:l 不能减小、消除已有的动脉斑块;国外最新研究表明,他汀类等调脂药物,在预防动脉硬化、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有作用,但对缩小动脉硬化斑块没有作用;l 不能治疗动脉斑块引起的各种损伤如缺血、缺氧、组织损伤、功能衰退等问题;l 药物肝损伤副作用大,不能长期服用:调节血脂药物的代表药为非他汀类药物,而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肌肉无力酸疼、胃肠道症状、皮疹等毒副反应,部分药物甚至可引发肝功能受损、肌肉剧烈疼痛等严重毒副作用,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也发出紧急通知,命令部分毒副反应严重的他汀类药物退出市场。
3. 抗血小板凝集1) 优点:能有效对抗动脉斑块的继发损害,防止在动脉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造成风险事件;动脉斑块一旦破裂,产生大量“垃圾”,比如脂质、包膜碎块、血管壁出血形成的微血栓等。
这些“垃圾”与血小板凝结在一起,最终形成栓子。
栓子随血流前进到管腔狭窄的地方,将血管完全堵塞,彻底切断血流供应,引发相应组织器官的急性缺血病变。
2) 缺点:l 对动脉斑块没有作用。
l 不能治疗动脉斑块引起的各种损伤如缺血、缺氧、组织损伤、功能衰退等问题;l 不能解决动脉斑块引起的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等问题;4. 斑块剥脱取出术:1) 优点:能快速取出动脉斑块,解决血管狭窄问题;2) 缺点:l 不但不能解决动脉斑块的再生复发问题,还会反过来刺激血管,加速形成新的动脉斑块;l 不能解决动脉斑块引起的动脉硬化问题;l 手术本身的风险如:动脉血管破裂、组织脱落形成血栓等;5. 支架手术、搭桥手术1) 优点:能快速疏通动脉血管,解决动脉斑块引起的血管狭窄、供血不足等问题;2) 缺点:l 不能治疗斑块本身:支架只能暂时解决斑块阻碍血液流动的问题,斑块仍在不停生长变大;l 不但不能解决动脉斑块的再生复发问题,还会反过来刺激血管,加速形成新的动脉斑块;l 不能解决动脉斑块导致的动脉硬化问题;l 手术本身的风险如:麻醉意外、血管破裂等;推荐一些降血压的自疗法您可试一下; 验方自疗法 (1)鲜柳叶250克,煎汁服。
(2)菊花、槐花、荠菜花各10克,开水冲泡代茶。
(3)夏枯草15克、龙胆草6克、益母草30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