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九章-清热药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痰热伤肺 上扰心神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饮食不洁 脾胃 湿蕴而化热 湿热
熏蒸肝胆 阻滞中焦 蕴结大肠 下注膀胱
清热药的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
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使用注意事项
辨证准确 气分热 清热泻火
实热证
气血两燔
营血分热
气血两清
清营凉血
里热证
阴虚发热(邪热伤阴力强
滋肾阴而除骨蒸 滋阴润燥通便
天 花 粉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或双边 栝楼T.rosthornii的干燥根。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概念:
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作用,故称为清热燥湿药。
湿热证 适应证 脏腑火热证
湿 热(湿温)
基本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脾胃 腕腹胀满、呕吐 大肠 泄泻、痢疾、痔疮 肌肤 湿疹、湿疮
肝胆 黄疸、胁肋胀痛、耳肿流脓 湿热下注 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关节 红肿热痛
散结消肿 润肠通便 疏散风热 养肝
石
膏
[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04 · 2H20)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服)
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外用)
[应用]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实热消渴
-清热泻火药PPT课件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根
11
芦根 甘寒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1、清热泻火除烦 生津止渴 热病烦渴 肺热咳嗽
止呕:胃热呕哕 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未成脓者消散 3、利尿:热淋涩痛 已成脓者排脓 4、清泻肺热:肺热咳嗽
2、
肺痈吐脓
桑菊饮 苇茎汤
仙方活命饮
鲜芦根 生津止渴 苇茎清透肺热 芦苇嫩茎
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可熬膏 夏枯草膏 脾胃虚弱者慎用
18
决明子
甘苦咸 微寒 肝肠 种子
19
决明子 甘苦咸 微寒
1、
清热明目:目赤肿痛 羞明多泪 目暗不明 头痛
润肠通便:内热肠燥大便秘结
2、
不宜久煎 草决明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李时珍说:草决明即青葙子。而青葙子下又 说子名草决明,二者名称易混
20
参考:
寒水石:辛咸寒
清热泻火 竹叶:甘辛淡寒 清热泻火 除烦 生津 利尿 鸭跖草:甘淡寒 清热泻火 解毒 利尿消肿 谷精草:辛甘平 疏散风热 明目 退翳 密蒙花:甘微寒 清热泻火 养肝明目 退翳 青葙子:苦微寒清热泻火 明目退翳
21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2
热性病的表现形式及阶段
表热:卫分:发热微恶寒
脉浮数或头痛 鼻塞 咳嗽 气分:温热病的化热阶段 发热不恶寒,舌苔黄 四大证:大热 大渴 大汗 脉洪大 营分:邪气内陷阶段 气分证传变或卫分证逆传而 来 夜发热 心烦不寐 或斑疹隐现 舌质红绛 脉数 血分:深重阶段 营分传来 伤阴 动风 动血 耗血 神昏 谵语 抽搐 出血 斑疹 舌深紫 而绛 脉细数 治则: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3 虚热:骨蒸潮热 低热不退 肺肾虚热多见
大学课件 中药学第九章 清热药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由卫人气,邪正斗争激烈,脏腑功能失 调所致的病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中期,属里热实证。
❖营分证是温热之邪进入营分,营行脉中,内通于心,热入营 分则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为外感 温热病的严重阶段,属里热实证,但已兼有虚象。
虚实辨证 ——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2.瘰疬、瘿瘤 有清肝散结之效。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 常配化痰散结药,如夏枯草汤。 瘰疬,颈部痰核(颈部淋巴结);瘿者,项瘤也;乳癖,乳房增生类疾病。
此外,夏枯草的清泄肝火的作用,现代常用高血压病治疗。即清肝降压。
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1、用于目赤目暗。 2、用于肠燥便秘。
而不是程度的差别。 ❖清热——泻火从广义上讲,意义相同。
本节的“清热泻火”指狭义含义,指石膏、知母等少数几味典 型清热药,治疗温热病和脏腑病气分热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病的初期,温热之邪侵袭卫表。肺主气属 卫,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卫气被 遏,出现一系列卫表症状,为表热实证。
❖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 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夏枯草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无清气分热证、清脏腑热的作用。以下两个作用都和清肝火有关。
1.目赤肿痛、头痛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 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栀子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
干燥成熟果实。
❖营分证是温热之邪进入营分,营行脉中,内通于心,热入营 分则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为外感 温热病的严重阶段,属里热实证,但已兼有虚象。
虚实辨证 ——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2.瘰疬、瘿瘤 有清肝散结之效。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 常配化痰散结药,如夏枯草汤。 瘰疬,颈部痰核(颈部淋巴结);瘿者,项瘤也;乳癖,乳房增生类疾病。
此外,夏枯草的清泄肝火的作用,现代常用高血压病治疗。即清肝降压。
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1、用于目赤目暗。 2、用于肠燥便秘。
而不是程度的差别。 ❖清热——泻火从广义上讲,意义相同。
本节的“清热泻火”指狭义含义,指石膏、知母等少数几味典 型清热药,治疗温热病和脏腑病气分热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病的初期,温热之邪侵袭卫表。肺主气属 卫,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卫气被 遏,出现一系列卫表症状,为表热实证。
❖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 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夏枯草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无清气分热证、清脏腑热的作用。以下两个作用都和清肝火有关。
1.目赤肿痛、头痛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 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栀子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
干燥成熟果实。
最新第九章-清热药(2)教学讲义PPT
分析:
性寒清热
入气分—清气分实热
入肺胃 走肌表—解肌退热
味辛发散
入肺胃—清肺胃热邪
性寒清热泻火——热去火消,津液自生 甘寒相合
滋阴清热
味甘滋补阴液——阴液得补,火热自消 生津止渴
热清渴止,心烦可除——除烦止渴
煅用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收敛生肌
应用
1.气分实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
第九章-清热药(2)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1.热的含义: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 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 “热”的范畴。
2.热的分类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 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生石膏30~60g,知母9~15g、炙甘草3~9g、 粳米15~30g。水煎至米熟汤成,分两次服。 病重一日可服2~3剂。 兼气阴虚者,加人参(党参)如人参白虎汤。 若温邪渐入血分,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 发斑疹,常与玄参、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药 同用,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
五.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证准确。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毒 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属 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火 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热、 胃热)
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 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清热药PPT课件
总结词: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炽盛之证。常 见的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等。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第9章 清热药2-PPT精品文档
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入煎剂,3-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忌用。
【鉴别药物】
黄芩、黄连、黄柏
三黄性味皆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皆具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 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于清上焦肺
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于泻中焦胃火,并
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
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除骨蒸,
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龙胆《本经》
【药材来源】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 龙胆或坚龙胆的根。
龙胆草
【药性】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功效】
【应用】
湿热黄疸
清热燥湿 善于清下焦湿热 泻肝胆火 善于泻肝胆实火
黄柏
《本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
黄皮树
黄柏(川黄柏)
【药性】苦,寒。
肾、膀胱、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功效】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
清热燥湿 善于清下焦湿热 泻火除蒸 善于泻相火 解毒疗疮
2、湿热泻痢,黄疸
3、湿热脚气,痿证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临床应用】
1 湿热泻痢,带下阴痒 热带下,配伍黄柏等。 2 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清热之中,能泻肝火, 名目退翳,治疗肝经郁火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生 翳膜,配伍栀子、淡竹叶等。 苦寒收涩,治疗湿热泻
痢,里急后重配伍黄连、黄柏、白头翁;治疗湿
苦参《本经》
【药材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的 根。
三、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药性苦寒,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阴,
【用法用量】入煎剂,3-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忌用。
【鉴别药物】
黄芩、黄连、黄柏
三黄性味皆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皆具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 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于清上焦肺
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于泻中焦胃火,并
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
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除骨蒸,
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龙胆《本经》
【药材来源】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 龙胆或坚龙胆的根。
龙胆草
【药性】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功效】
【应用】
湿热黄疸
清热燥湿 善于清下焦湿热 泻肝胆火 善于泻肝胆实火
黄柏
《本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
黄皮树
黄柏(川黄柏)
【药性】苦,寒。
肾、膀胱、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功效】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
清热燥湿 善于清下焦湿热 泻火除蒸 善于泻相火 解毒疗疮
2、湿热泻痢,黄疸
3、湿热脚气,痿证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临床应用】
1 湿热泻痢,带下阴痒 热带下,配伍黄柏等。 2 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清热之中,能泻肝火, 名目退翳,治疗肝经郁火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生 翳膜,配伍栀子、淡竹叶等。 苦寒收涩,治疗湿热泻
痢,里急后重配伍黄连、黄柏、白头翁;治疗湿
苦参《本经》
【药材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的 根。
三、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药性苦寒,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阴,
中药学第九章 第节 清热泻火药PPT课件
身大热,口大渴
•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
•
汗大出,脉洪大
• 用石膏以清热泻火。 如白虎汤(石膏30g 知母15g 梗米30g 甘草6g)水煎服
• 若热毒发斑用化斑汤(白虎汤加玄参、犀 角)或三黄石膏汤(石膏、黄芩、黄柏、 黄连、麻黄、栀子、生姜、大枣)水煎服。 治发斑、狂躁、昏迷等。
16
肺热喘咳
• 2、用于
•
4
• 二、清热药的通性及作用: • 味甘、苦,性寒凉,主要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退虚热之功。 还兼燥湿、利水、滋阴之效。 • 近代医学研究证明,清热药有解热、 抗菌、消炎、抗病毒、镇静等作用。
5
• 三、清热药的分类及适应证: • 1、清热泻火药--用于温热病邪
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 大等实热亢盛证及脏腑热证。
• 4、用于湿疹湿疮、疮溃不敛--用石 膏煅后收敛之性以治之。如三白散 (煅石膏60g、轻粉5g、枯矾10g)研 细粉外用或石膏500g、冰片15g研细 外用治痔瘘。
•。
18
• 此外:石膏近年来多用于治疗热性传 染病、如肺炎、乙脑、流脑等属于气 分实热证均可治疗。
• 治乙脑验方:石膏120g、大青叶30g、 鲜生地60g、黄芩12g、炒栀子、丹皮、 紫草各10g、黄连、玄明粉各6g。水煎 服
• 概述 • 1.热的含义: •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
的。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 的热象。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 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五心烦热等,均属“热”的范畴。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清热药课件ppt
开始,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应根据 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调整用药
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外用药的用法与用量
外用药主要用于清热止痛、消肿等,使用时需注意清洁创面或患处,避免感染。
用量方面,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一般建议每天使用2-3次,每次适 量涂抹。
外用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就 医。
清热药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未明 确,应慎用。
监测肝肾功能
长期使用清热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06
清热药的研发与展望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了清热药在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机
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清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力,增强抵抗力。
清热药的适用症状
01
02
03
04
温热病
如感冒、流感、肺炎等由病毒 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
等症状。
热毒证
如疮痈、丹毒、淋巴结炎等由 热毒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
内热证
如口渴、烦躁、失眠、便秘等 由体内热邪引起的症状。
其他
如风热感冒、湿热黄疸、肝火 上炎等由热邪引起的其他症状
。
02
配伍与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中病即止
清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 ,故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
配伍禁忌
如石膏、知母不宜与藜芦 同用;黄柏、黄连不宜与 四环素类药物同用。
个体差异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体质状况进行个体化的配 伍用药。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应根据 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调整用药
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外用药的用法与用量
外用药主要用于清热止痛、消肿等,使用时需注意清洁创面或患处,避免感染。
用量方面,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一般建议每天使用2-3次,每次适 量涂抹。
外用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就 医。
清热药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未明 确,应慎用。
监测肝肾功能
长期使用清热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06
清热药的研发与展望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了清热药在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机
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清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力,增强抵抗力。
清热药的适用症状
01
02
03
04
温热病
如感冒、流感、肺炎等由病毒 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
等症状。
热毒证
如疮痈、丹毒、淋巴结炎等由 热毒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
内热证
如口渴、烦躁、失眠、便秘等 由体内热邪引起的症状。
其他
如风热感冒、湿热黄疸、肝火 上炎等由热邪引起的其他症状
。
02
配伍与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中病即止
清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 ,故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
配伍禁忌
如石膏、知母不宜与藜芦 同用;黄柏、黄连不宜与 四环素类药物同用。
个体差异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体质状况进行个体化的配 伍用药。
第九章中药清热药[可修改版ppt]
栀子
【药性】苦,寒。心、肺、三焦。【功效】 Nhomakorabea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栀子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作用。疮疡溃而不敛,可配伍升药如 九一散(九一丹);湿疹配伍枯矾;水火烫伤,配伍青黛,如 牡蛎散。
石膏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 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 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知母《本经》
[来源]为百合科 植物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天花粉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淡竹叶《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 干燥茎叶。主产于长 江流域至华南各地。 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 晒干切段,生用。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 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温病气血两燔证 +玄参等 ③暑伤气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麦冬 人参
2 肺热喘咳证 清胃经实热 配伍麻黄、杏仁 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外用有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
芦根的应用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 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药理作用 本品内服对内毒素引起发热的动物有解热作用,并 可减轻其口渴状态。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 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 胞成熟。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 尿及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减轻骨骼 肌兴奋性。小剂量可使心率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 增加;大剂量则呈抑制状态,血流量反而减少。此 外,还能加速骨缺损的愈合。 4.临床报道 现代以本品研粉内服,治大骨接病;以生石膏配桐 油外用,治单纯性阑尾炎;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 性肺炎、支气管炎等有良效。用竹叶石膏汤治疗流 行性出血热有效。
本品入胃经能清胃泻火。治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常配黄连(10g)升麻(10g)等,如清胃散。
治胃热阴虚,牙痛烦渴,常配知母、牛膝,如 玉女煎知母(10g)、牛膝(10g)麦冬10g、 生地黄12g、生石膏30g 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治疮疡溃后不敛,常与升药配伍,如九一丹; 治湿疹,常与黄柏、枯矾等同用; 治水火烫伤,常配青黛、黄柏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打碎先煎。外用适 量,研末撒敷患处。 必要时亦可用到120g,但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应“热退即撤”否则常致呕逆,食欲不振,大 便稀溏、腹痛。
第九章-清热药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1.热的含义: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 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 “热”的范畴。
2.热的分类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大寒入肺胃,生用内清肺 胃之火,外解肌肤高热,并除烦止渴,为清 热泻火之首药,温病气分实热非此不能除; 且善清肺热,又泻胃中之火为治肺热咳嗽、 胃火牙痛之良药。煅后外用,又能清热收湿 敛疮生肌,常用于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 伤等。 2.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0),尚含 有机物、硫化物及微量元素钛、铝、硅等。
五.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证准确。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毒 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属 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火 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热、 胃热)
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 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失眠、脉细数
3.清热解毒药—清解热毒,用于热毒壅盛证, 如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金银花、 连翘)
4.清热凉血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 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牡丹皮、生地黄)
5.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 骨蒸潮热等。(地骨皮、银柴胡)
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 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生石膏30~60g,知母9~15g、炙甘草3~9g、 粳米15~30g。水煎至米熟汤成,分两次服。 病重一日可服2~3剂。 兼气阴虚者,加人参(党参)如人参白虎汤。 若温邪渐入血分,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 发斑疹,常与玄参、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药 同用,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
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 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 热者忌用。
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 津药同用
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 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 副作用 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 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 诸药性能,均能清热 或善泻火,或善凉血 或善解毒,用各有别 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 脾胃虚寒者慎用,真寒假热者应戒。
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热性病亢进期之高烧稽留,如 急性肺炎、伤寒、乙脑、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 并可减退因热证而致昏谵狂妄及头痛烦躁、大渴引饮。 生石膏配生地黄、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 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 2.肺热喘咳。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作用。(但无止咳平 喘作用) 治邪热袭肺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常配麻黄、杏 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胃火牙痛。
分析:
性寒清热
入气分—清气分实热
入肺胃 走肌表—解肌退热
Hale Waihona Puke 味辛发散入肺胃—清肺胃热邪
性寒清热泻火——热去火消,津液自生 甘寒相合
滋阴清热
味甘滋补阴液——阴液得补,火热自消 生津止渴
热清渴止,心烦可除——除烦止渴
煅用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收敛生肌
应用
1.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
(2)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 性地选择使用。
重点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药:芦根、天花粉、竹叶、决明子
石膏
药材石膏
煅石膏
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临床证明石 膏在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热性传染病方面取 得良好效果。
命名: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膏, 故名。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用于热病气分证 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多外用)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或甘寒。归经: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范围: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 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注意事项:
(1)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 当配伍补虚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