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综述
作者:周琬謦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
摘要:从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学能力的构成、教学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结构优化及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明确教学能力的含义与特点,归纳教学能力构成的十种划分方式和对应的教学能力子集、教学能力结构的五种建构方式和对应的结构模型(体系),分析研究现状与局限,提出研究的拓展方向。

关键词:教学能力结构;教学能力构成;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1-0029-07
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师作用和地位的核心因素,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1]。

自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以来,我国教师教学发展组织步入了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与发展的轨道,围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核心职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落实和有效达成,近年来,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成为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对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教学能力的含义
经典能力结构理论——“二因素”说(C.E.Spearman,1904)指出,能力由一般能力(又叫智力)——“G因素”和特殊能力——“S因素”构成,“G因素”包括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是个体从事一般活动必需的心理特征;“S因素”是指个体从事特定活动所需的特殊能力;“S因素”的发生发展是在“G因素”基础上通过训练和活动逐渐形成的。

以“二因素”说为理论基础,顾明远指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而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教学活动的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组成。

”[2]这为多数研究者所采用。

部分研究者从教育学角度指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含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等能力)”[1]。

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应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大维度对教学能力进行诠释[3]。

(二)教学能力的特点
教学能力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和发展性,这被众多研究者所认同。

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或若干子能力构成的能力集合,是一般与特殊、局部与整体、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统一[1]。

教学能力是特定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与技术性[4],与教师的智力和其他能力相区别[5,6]。

教学能力是动态发展的能力[7],具有开放性、变化性和发展性[8,9]的特征,其形成与发展是在教学实践中内化、整合、进动的心理过程[10]。

有研究者指出:教学能力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准备、适应、熟悉、熟练和个性化五个阶段[10],或职前、适应和成熟三个阶段[7,11],每个阶段的表现和特征都是不一样的。

教学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1,12],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能力构成。

(一)教学能力的构成层次
研究者认为,教学能力可分为一般与特殊两个层次。

部分研究者将一般层次再分为基础和一般两个部分,认为教学能力由智力基础、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构成。

少数研究者将一般层次细分为一般能力层次、一般活动层次、一般教学层次三个方面,将特殊层次细分为学科层次和个性化层次两个方面,从而把教学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一般活动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个性化教学能力”[10]。

从一般到特殊的发展过程,是教学能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也是其特殊性愈加凸显的过程。

(二)教学能力的构成子集
教学能力是由不同子能力有机构成的集合,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子集。

1. 根据能力的层次划分。

根据能力的层次,研究者将教学能力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普适性能力和非普适性能力”、“智力基础和一般能力”、“基础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或“核心层、动力层和保障层”等。

例如,廖嗣德指出,教育教学能力包括一般教育教学能力(含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即学科教学能力)[13]。

余承海、姚本先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智力基础和一般能力,前者包括四种思维:“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14],后者包括“完善和更新知识及结构的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哲学思辨能力、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力、有效获取外文资料及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14]。

许峰认为,教学能力分为核心层、动力层和保障层,核心层包括专业水平、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动力层包括教师观念和自我教育能力,保障层包括学习、合作与壮心能力[15]。

王沛、关文军、王阳认为,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核心能力群和外生能力群,前者包括知识提取、教学监控和教学执行能力,后者包括教学效能感、教学个性和职业性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对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保障作用[9]。

2. 根据能力的属性划分。

根据能力属性,教学能力被分为“知识结构、效能感与监控力”、“基本素养、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教学知识与教学方法”等。

例如,张学民、申继亮、林崇德将教学能力分为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基本心理能力)、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学科效能感、活动效能感)和教学监控力(计划与实施、组织与管理、反馈与调节、反省与评价)。

[16]朱欣欣认为,教育教学能力由基本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构成。

[7]龚红月、程炎明认为,教学能力由教学经验、知识积累和教学方法构成。

[17]于素梅、石雷认为,教学能力由基本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构成。

[11]
3. 根据能力的重要性划分。

部分研究者根据能力的重要性等级或贡献大小划分教学能力的子集。

如,申继亮、王凯荣根据能力的重要性给出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与排序:“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全面掌握运用教材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的能力、应变能力、思想素质与敬业精神、概括能力、备课能力、知识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因材施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学反馈能力、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积累经验教训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板书的能力以及留作业的能力。

”[1]林金辉、潘赛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21个教学子能力,并根据能力的重要程度列出前五位子能力[18]。

孔令宇根据教师认知的重要程度将给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与排序[19]。

4. 根据能力的表现形式划分。

根据能力的表现形式,教学能力被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隐性能力包括教学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显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含教学认识、决策、实施与反馈的能力)、第二课堂组织能力(含活动组织、实践参与及辅导的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含经验概括、教学实验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10]
5. 根据教学活动方式划分。

根据教学活动方式的不同,教学能力被划分为认知、选择、表达(或传播)、设计、组织、操作、应变、管理、监控、评价、反思、教育、服务、合作、研究、发展和创新等能力。

如:康锦堂将其分为教学表达、组织、操作、教育及研究的能力[10];孟育群将其分为认识、设计、传播、组织和交往的能力[20];王宪平、唐玉光将其分为教学选择、设计、实施、评价和创新的能力[5];林永柏将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学科内容的评价能力,教学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教学创新能力。

”[8]
6. 根据工作对象划分。

少数研究者根据教学工作的对象不同,将教学能力划分为“处理教材的能力、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10],或“学科知识整合创新的能力、教学模式运用和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21]等。

7. 根据教学组织方式划分。

少数研究者根据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从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练习、指导、考核等维度将教学能力划分为“讲授的能力、提问的能力、组织讨论的能力、实验教学的能力、练习指导的能力、作业检查的能力、参观或观察指导的能力、考核评估
的能力”[10]。

例如,张力认为,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能力,教学讲授能力,教学的组织、设计能力,运用教法能力,纠正错误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教学的检查、评定能力” [22]。

8. 根据教学环节划分。

部分研究者根据教学前、中、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能力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子集。

如,康锦堂将教学能力划分为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授课、辅导、作业和批改、命题和评卷、反馈和评价等能力[10]。

平步青将教学能力划分为教案设计(教学前)、教学操作(教学中)和反思评价(教学后)的能力[23]。

9. 根据工作环境划分。

少数研究者根据教学工作环境的不同,从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教学能力划分为“第一课堂活动能力与第二课堂活动能力”[10]或“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外活动能力”[24]。

10. 综合多种因素划分。

除了上述划分方式以外,还有研究者综合多种因素对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划分。

例如,根据教学工作对象和教学活动方式,张忠华、李婷婷将教学能力划分为“教学内容的理解、转化和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能力;教学要素的整合、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交往沟通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能力”[25]。

根据能力的层次和表现形式,李欢将教学能力划分为纵向结构(基础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和横向结构(内隐教学能力、外显教学能力),“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系统化和更新能力、创新能力等;一般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学术研究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特殊能力是特殊教学能力;内隐教学能力包括知识系统化和更新、学术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自身专业实践、教育技术、创新精神与能力等,外显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活动组织与监控、语言表达、实践性知识技能转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评价等能力”[26]。

根据能力属性、教学活动方式和工作领域,徐继红将教学能力分为三个层面:能力构成层面、工作领域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能力构成层面包括个人特质、态度、知识和技能,工作领域层面包括职业基本能力、教学能力、课程能力和专业能力,教学活动层面包括教学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27]。

结构是不同类别或相同类别不同层次按一定顺序进行的有机组合,是整体之构成部分的有机搭配与排列[28]。

教学能力结构是教学能力构成的有机组合,反映教学能力各构成子集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或叠加,而是根据一定逻辑关系纵横交错排列组合的有机体系。

在已有研究中,少数研究者没能清楚区分“结构”与“构成”的异同而将“教学能力构成”与“教学能力结构”混为一谈,部分研究者则在结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明晰“教学能力构成”与“教学能力结构”的异同,并从不同的视角构建了直观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体系)。

(一)根据能力的层次和表现形式构建的教学能力结构
康锦堂指出,教学能力结构是多层次、多群落、多水平的体系,将教学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含智力与一般活动能力)和专业能力(含一般教学、学科教学、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两大层次,并将不同层次的教学能力根据表现形式再分为显性系列和隐性系列,进而建构了二维教学能力结构模型[10](见图1)。

这是我国研究者建构的较为经典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二)根据能力的层次、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环节构建的教学能力结构
在上述二维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申继亮、王凯荣将专业能力细化为一般教学能力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认为教学能力由智力基础(含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一般教学能力(含教学认知、操作、监控的能力)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三个层次构成,提出新的二维结构模型[1](图2),同时根据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具体表现,首次提出教学能力动态模式[1](图3)。

这是被援引和借鉴最多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教学能力”或“基础教学能力与核心教学能力”的能力层次,结合教学活动方式,构建了教学能力模型[4,29,30]。

(三)根据教学活动方式构建的教学能力结构
研究者根据教学活动的方式,将教学能力分为教育能力(EP能力,即培养学生品德、作风、态度的能力)和教学能力(IK能力,即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和总结的能力)两部分,构建了教学能力IKEP结构模型[31](图4);将教学能力划分为教学设计、开发、组织、操作、指导与评价的能力,或划分为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整合与开发的能力,构建教学能力结构体系[21,32];直接将教学能力视作在教学活动中诸要素整合、设计的能力,构建教学能力系统[33]。

(四)根据教学活动、组织领域和能力构成构建的教学能力结构
W.M.Molenaar, A.Zanting, P. Van Beukelen等将教学能力分为能力构成维度(态度、知识和技能)、组织级别维度(宏观的领导力、中观的协调力、微观的教学力)和教学领域维度(含教学开发、组织、实施、指导、评价、评估的能力),建构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33](图5)。

徐继红将教学能力分为能力构成(个人特质、态度、知识、技能)、工作领域(宏观的专业能力、中观的课程能力、微观的教学能力、基础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利用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三个层面,提出新的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27]。

(五)根据能力层次和重要性构建的教学能力结构
张学民、申继亮、林崇德指出,教学能力由知识结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力构成,根据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16](图6)。

王沛,关文军,王阳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核心能力群、外生能力群和影响因素,构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模型[9]。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优化,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优势,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14],为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保障。

研究者对教学能力结构优化及教学能力提升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国家的建议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师教学能力发展[34];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评价体系[35],强化教学能力评价,注重奖励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良好环境和氛围[35];加强政策支持,优化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34],加强教师使命感、职业自豪感教育,强化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优化教师智力结构,严格教师基本功和专业技术水平训练,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10];加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增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模块,夯实未来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基础[33]。

(二)对学校的建议
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36],激发教师自主提升教学能力的热情[33],推动教学研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36]。

建立、完善和落实相关教学工作制度[37],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夯实校本培训,建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师培训体系,鼓励和资助教师通过系统学习、学术交流、专题研讨、校内培训、校外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能力[35]。

充分提供平台、便利条件和制度保障,丰富教学活动,加强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18]、实践教学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39]。

加强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40]和师资联合培养平台[34]。

(三)对教师的建议
强化职业认同感,提高教学兴趣[31],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18];树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培训理念[41],坚持自我学习,向实践、网络、同事学习或借鉴[42],提升综合素养,完善知识结构[14],积累教学经验,重视实践与反思,完善教学技能[11];加强专业进修,强化教育理论学习[10],开展教学研究[35],根据教学对象特点适时调整优化教学能力结构[18],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及锻炼[34],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努力成为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43]。

要在认知活动中探索、在教研活动中积累、在科研活动中升华[23],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反思、技术、评价、研究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能力[44]。

(一)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1. 研究对象。

在对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较多,针对大学教师的研究较少;在对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又以职业院校、师范院校教师为主,主要涉及教育、文、理、工、农、医、军事、艺术等八个学科门类,体育、护理、翻译、公共英语、数学、语文、物理、临床医学、军事、声乐、舞蹈、园林等12个专业的教师,直接针对研究型大学教师和应用型大学教师的研究极少。

2. 研究方法。

逻辑思辨范式的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较为欠缺。

3. 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学能力的构成、教学能力的结构、教学能力结构优化与提升对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教学能力内涵、构成的研究较多,对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较少。

4. 研究结论。

研究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或综合多学科视角对教学能力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根据能力的层次、能力的属性、能力的重要性、能力的表现形式、教学活动的方式、工作对象、工作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等因素或综合多种因素将教学能
力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子集,构建了一些较为科学实用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体系),并从国家、学校、教师三类不同主体角度出发对教学能力结构优化及教学能力提升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对策与建议。

但是,部分研究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将“教学能力结构”与“教学能力构成”混为一谈,对教学能力构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支撑,以致呈现的教学能力构成杂乱、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体系)逻辑不清;所提的对策建议多是关于教学能力提升的,部分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对教学能力结构优化的理性思考还比较欠缺。

5. 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我国关于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太丰富,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关于非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研究还比较欠缺,针对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急需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是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有机组合,通过研究掌握不同类型教师(包括不同院校、学科、专业和职业发展阶段等)的教学能力构成的有机组合方式,建构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模型,可以为促进广大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优化提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在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重要主题和核心诉求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力建设的现实背景下,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深化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理论研究,拓展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申继亮,王凯荣. 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71.
[2]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 王少良.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结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10-113.
[4] 张洪春,许新华.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及要素关系研究[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24(4):16-20.
[5] 张大均,江琦.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罗树华,李洪珍. 教师能力概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 朱欣欣.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 教育评论,2004(5):61-62.
[8] 林永柏.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 教育与职业,2008(9):121-122.
[9] 王沛,关文军,王阳.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10(6):92-96.
[10] 康锦堂. 教学能力结构及测评[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11] 于素梅,石雷.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9-12.
[12] 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 廖嗣德.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0(6):48-51.
[14] 余承海,姚本先. 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 高等农业教育,2005(12):53-56.
[15] 许峰. 产业结构转型省级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3):39-40.
[16] 张学民,申继亮,林崇德.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68-72.
[17] 龚红月,程炎明. 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基于暨南大学的调查[J]. 高教探索,2012(4):74-79.
[18] 林金辉,潘赛.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10(6):82-84.
[19] 孔令宇.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 .科技信息,2009(9):113.
[20] 孟育群. 现代教师论[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1] 王丽杰,徐磊,吴汉东.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研究[J]. 管理观察,2017,(26):172-175.
[22] 张力. 论转型时期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结构特点[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132-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