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作物轮作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第四节轮作与连作
2、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烧田熏土、或用激光和高频电磁波等进行土 壤处理,杀死土传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 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除草剂进行土壤 处理或农作物残茬处理,有效减轻病虫草的为害。 依靠化肥和施用农家肥,及时补充土壤 养分,使土壤保持作物所需养分的动态平衡。 通过合理的灌排水管理,可冲洗土壤有毒 物质。
(二)连作的技术
1、选择耐连作的农作物和品种
忌连作的作物
• 1.茄科:马铃薯、烟草、番茄;胡芦科:西瓜; 亚麻;甜菜等为典型代表。极为敏感,生长受阻, 植株矮小,发育异常,减产严重,甚者绝收。5-6 年才能种植一次。 • 2.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 豆,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 椒等作物为代表。比较敏感,3-4年才能种植一次。
3、减轻田间杂草的为害
一些作物的伴生性杂草,如稻田里的稗 草、麦田里的燕麦草、粟田里的狗尾草等, 这些杂草与其相应作物的生活型相似,甚 至形态也相似,很不易被消灭。一些寄生 性杂草,如大豆兔丝子、向日葵列当、瓜 列当等连作后更易滋生蔓延,不易防除, 而轮作则可有效地消灭之。
4、改善土壤理化状况 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 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但不同的作物 补充供应的数量不同,质量也有区别。如禾本科 作物有机碳含量多,而豆科作物、油菜等落叶量 大,豆科还能给土壤补充氮素。有计划地进行禾、 豆轮作,有利于调节土壤碳、氮平衡。 轮作还具有调节改善耕层物理状况的作用。 密植作物的根系细密,数量较多,分布比较均匀, 土壤疏松结构良好。玉米、高粱根茬大,易起坷 拉。深根性作物和多年生豆科牧草的根系对下层 土壤有明显的疏松作用。据山西省农科院调查, 苜蓿地中的水稳性团粒比一般麦地增多20-30%。 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可使土壤肥力得以提高。
农作物轮作与间作的科学原理
农作物轮作与间作的科学原理一、农作物轮作的科学原理(一)土壤肥力的维持与提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豆科植物能够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如果连续种植同一种需氮量高的非豆科作物,土壤中的氮素会迅速减少。
而轮作中安排豆科作物,就能补充土壤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
像小麦这种禾本科作物,它生长过程中对磷、钾等元素的吸收较多。
当小麦与豆科作物轮作时,豆科作物补充了氮素,而小麦生长过程中,随着根系的生长、发育、衰老,根系分泌物和残体分解等过程会影响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
小麦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其残体分解后又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
(二)病虫害防治很多病虫害具有寄主专一性。
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使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不断累积,害虫的种群数量也容易爆发式增长。
例如,棉花的枯黄萎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如果棉花连作,这种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导致棉花病害严重。
当实行轮作时,改变了病原菌和害虫的生存环境。
轮作中的不同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不同。
例如,玉米和棉花轮作,玉米对棉花枯黄萎病病原菌没有适宜的生存环境,病原菌数量会逐渐减少。
玉米上的一些害虫与棉花害虫种类不同,轮作后打破了害虫的生存和繁殖周期,从而减少了害虫对棉花的危害。
(三)杂草控制不同作物对杂草的竞争能力不同。
一些作物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枝叶繁茂,具有很强的遮光性和竞争养分、水分的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在轮作体系中,通过交替种植不同竞争能力的作物,可以改变杂草群落结构。
例如,高粱生长旺盛,对杂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如果在一块容易滋生杂草的农田里,先种植高粱,之后轮作种植大豆。
高粱生长季抑制了杂草生长,大豆种植时就会面临相对较少的杂草竞争,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
二、农作物间作的科学原理(一)资源的高效利用光照资源不同作物的株型和叶片结构不同,对光照的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作物轮作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作物轮作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作物轮作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一、作物轮作的重要性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升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
例如,豆科作物如大豆、豌豆等,它们的根部有根瘤菌共生。
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当种植豆科作物后,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会增加。
而像玉米这样的禾本科作物,对氮、磷、钾等大量元素需求较高。
如果连续种植玉米,土壤中的氮元素会被大量消耗,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通过轮作,豆科作物后的土壤富含氮素,再种植玉米就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
作物的根系生长方式和深度也存在差异。
深根作物如苜蓿,其根系可以深入土壤下层,能够疏松土壤深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浅根作物如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
轮作时,先种植苜蓿后种植小麦,苜蓿深根改善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更好地生长,吸收养分和水分。
病虫害防治许多病虫害具有寄主特异性。
例如,棉花的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如果连续种植棉花,土壤中的黄萎病菌数量会不断积累,发病会越来越严重。
当实行轮作,例如棉花与玉米轮作,玉米不是黄萎病菌的寄主,土壤中的黄萎病菌数量会因为缺乏寄主而减少。
经过几年的轮作后,再种植棉花时,黄萎病的发病程度会显著降低。
某些害虫也有特定的寄主作物。
像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
如果长期种植玉米,玉米螟的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
轮作时将玉米与大豆轮作,大豆不是玉米螟的理想寄主,玉米螟的种群数量会因为食物来源的改变而减少。
这有助于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连续单一作物种植可能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
例如,长期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可能会使土壤中某些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减少,而有害微生物的数量相对增加。
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不同作物的根系分泌物不同。
如某些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有益微生物的增加可以改善土壤的健康状况,例如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更多的养分供作物吸收。
作物轮作
欧洲各国在 8世纪以前盛行一年麦类、一年休闲的二圃式轮作。中世纪后发展三圃式轮作,即把地分为3区, 每区按照冬谷类-→春谷类-→休闲的顺序轮换,3区中每年有1区休闲、2区种冬、春谷类。
19世纪,J.von李比希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需氮作物、需钾作物和需钙作物的轮换可均衡地利用土壤 养分。
20世纪前期,苏联Β.Р.威廉斯认为多年生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具有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的作用,因此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混播牧草轮换的草田轮作,既可保证作物和牧草产量,又可不断恢复和提高地 力。
作物轮作
出自《齐民要术》
01 简介
03 原则 05 效益
目录
02 作用 04 分类 06 试点方案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 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中国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
简介
中国
欧洲
中国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 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 当时的轮作顺序。
作用
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防治病、虫、草害
调节土壤肥力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 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 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第四节轮作与连作
2、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 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相比,对氮、磷和硅的 吸收量较多;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氮、磷和钙,但在吸收 的氮素中,约40-60%是借助于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而 土壤中氮的实际消耗量不大,而磷的消耗量却较大;块根 块茎类作物吸收钾的比例高,数量大,同时氮的消耗量也 较大;纤维和油料作物吸收氮磷皆多。不同作物对土壤中 难溶性磷的利用能力差异很大,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吸 收利用能力弱,而油菜、养麦、燕麦等吸收能力较强。如 果连续栽培对土壤养分要求倾向相同的作物,必将造成某 种养分被片面消耗后感到不足而导致减产。因此,通过对 吸收、利用营养元素能力不同而又具有互补作用的不同作 物的合理轮作,可以协调前、后茬作物养分的供应,使作 物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生产潜力。
耐短期连作作物
豆科绿肥 、薯类作物 如甘薯、紫云英、苕子等作物 有一些反应,可连作2-3年
耐连作作物
• 水稻、棉花、麦类、玉米等 • 水稻
– 通气组织发达,对土壤通气性要求较低 – 水稻与旱作物轮作,阻止土壤种还原性有毒物质的积 累 • 小麦,玉米 – 肥料充足,产量稳定 – 肥料不足,减产显著 • 棉花 – 根系发达养分吸收均衡 – 无病,足肥,连作百年以上
(二) 连作 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
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这是 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 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 劣。
二、轮作的作用与类型
(一)轮作的作用 1、减轻农作物病虫为害 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 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 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 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如果连续 种植同种作物,通过土壤而传播的病害,如小麦 全蚀病、棉花黄枯萎病、烟草黑胚病、甘薯黑斑 病必然会大量发生。实行抗病作物与感病作物轮 作,更换其寄主,改变其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组成, 使之不利于某些病虫的正常生长和繁衍,从而达 到减轻农作物病害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农作物种植如何合理安排作物轮作
农作物种植如何合理安排作物轮作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合理安排作物轮作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以及病虫害的防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作物轮作的定义、作用、原则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作物轮作的定义和作用作物轮作是指在同一个土地上连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顺序,调整作物种类和栽培措施,达到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环境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效果。
作物轮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农作物产量:合理的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养分,避免连续种植同一农作物造成土壤中某种养分的枯竭。
例如,在一年种植高需养分作物后,可以轮作种植低需养分的农作物,使土壤养分得到恢复。
2.改善土壤质量: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根系生物量,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病虫害防治:作物轮作可以打破同一农作物连续种植的病虫害传播途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通过合理的作物轮作还可以控制一些特定的病虫害,比如将寄生在某一农作物上的害虫的寄主切断,从而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二、作物轮作的原则在进行作物轮作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平衡养分需求:在作物种植的顺序上,应将养分需求相对较大的作物与需求较小的作物进行交替种植,以确保土壤养分得到合理补充和利用。
2. 控制病虫害发生:相同科属的作物容易受到相同或相似的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应避免相同科属的作物连续种植。
在轮作中应尽量将不同科属的作物进行交替种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保持土地休养:适时将土地进行休耕,给土壤一个恢复和休养的机会,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4. 兼顾经济效益:在考虑作物轮作的安排时,除了考虑土壤和作物的生态因素外,还需要兼顾农户的经济收益。
优先选择与市场需求和潜在收益较高的作物进行轮作。
三、作物轮作的实施方法1. 轮杂种植法:将不同需求、生态特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的作物混合种植,利用不同农作物的根系生物量和分泌物对土壤环境进行调节和改善。
耕地轮作管理制度汇编范文
耕地轮作管理制度汇编范文耕地轮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维护农田生态环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农业耕地轮作管理工作。
第三条轮作是指农业种植不同植物在同一块地上交替种植或在连片土地上按一定规律种植不同植物的一种种植方式。
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田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第四条轮作管理应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实施、动态调整的原则,促进农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五条轮作管理应遵循土壤科学、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生产的相关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地和农作物特点制定相应的轮作计划。
第二章轮作计划第六条轮作计划是指根据土壤特性、作物需求、农业生产目标等因素制定的一份轮作种植计划。
第七条轮作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轮作种植序列和周期。
包括根茎类作物、蔬菜类作物、粮食作物等的种植顺序和时间。
(二)作物栽培管理要点。
包括作物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三)土壤改良和保护措施。
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翻耕、秸秆还田、绿肥的使用等措施。
(四)作物间套种和兼种安排。
包括双季作物、休闲作物和家禽养殖等的安排。
(五)机具设备和人员配备要求。
包括农机具的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
第八条轮作计划应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耕地资源的状况进行周期性的调整和优化,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轮作计划应由当地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或农业专业合作社制定,并通知相关农民和种植者。
农民或种植者应按照计划进行轮作种植,并及时上报相关情况。
第十条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应对轮作计划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种植效果进行评估。
第三章轮作管理第十一条轮作管理应根据轮作计划进行,包括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除草等方面的工作。
第十二条土壤改良是轮作管理的重点内容。
应通过有机肥料的施用、翻耕、秸秆还田、绿肥的使用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水分。
农作物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农作物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农作物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管理技术,通过合理地交替种植不同植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减少对化肥农药的需求,从而实现农作物耕作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轮作的概念、实施步骤,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效栽培技术。
一、农作物轮作的概念及目的农作物轮作是一种农田管理方法,它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照一定的计划轮流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作物轮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序列轮作和间隔轮作。
序列轮作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轮流种植不同作物,例如将小麦、玉米、大豆三者依次种植在同一块田地上。
而间隔轮作则是将同一类作物在不同的地块上进行种植,以保证土壤的休养。
二、农作物轮作的实施步骤1. 土壤检测与调整在农作物轮作前,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试。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土壤调整,例如添加有机肥料、施用矿质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等,以保证土壤的肥力。
2. 制定轮作计划根据作物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
轮作计划需要考虑到作物的品种、生长周期、营养需求等因素,以及病虫害的传播规律。
合理的轮作计划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
3. 执行轮作计划按照制定好的轮作计划进行作物种植和管理。
在每一季度或生长周期结束后,及时清除残茬和杂草,保持土壤的通风和湿度。
同时,密切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与农作物轮作相关的高效栽培技术1. 精确定植精确定植是指按照一定的间距和深度将种子或幼苗埋入土壤中,以确保每株作物获得充足的养分和生长空间。
精确定植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 种植对作物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根据作物的品种和需求,合理控制作物的种植密度。
作物轮作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
作物轮作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作物轮作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一、作物轮作的重要性改善土壤肥力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豆科作物如大豆、豌豆等,它们具有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
当种植一轮豆科作物后,土壤中的氮得到补充,后续种植需氮量较大的谷类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就有了充足的氮源。
相反,如果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比如连续种植玉米,玉米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很快就会失衡,肥力下降。
作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
深根系作物如苜蓿,其根系可以深入土壤下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浅根系作物如一些叶菜类蔬菜,主要在土壤表层吸收养分和水分。
轮作时,深浅根系作物交替种植,能使土壤的不同层次都得到改良,土壤结构更加合理。
减少病虫害许多病虫害具有寄主特异性,它们只能在特定的作物上生存和繁殖。
例如,棉花的黄萎病病菌主要寄生在棉花植株上。
如果长期连作棉花,土壤中黄萎病病菌的数量就会大量积累,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爆发严重的病害。
而通过轮作,将棉花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轮作,土壤中的黄萎病病菌由于没有合适的寄主,数量会逐渐减少。
害虫也有类似的情况。
有些害虫偏好某一种作物,如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
轮作后,玉米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玉米植株,其种群数量会受到抑制。
这样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由于轮作改善了土壤肥力和减少了病虫害,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例,经过合理轮作后,小麦和玉米的产量都比连作时有明显的提高。
在品质方面,轮作也有积极的影响。
比如,在果园中实行果树与豆科绿肥作物轮作,果树吸收了绿肥作物改善土壤后带来的均衡养分,果实的口感、色泽和营养成分都会得到提升。
防止土壤侵蚀不同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和根系固土能力不同。
一些作物如草本作物,其茂密的地上部分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而发达的根系可以紧紧地固定土壤。
作物轮作与间作的科学原理及实践
作物轮作与间作的科学原理及实践一、作物轮作的科学原理作物轮作是一种古老而智慧的农业实践方式。
从土壤肥力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豆科植物如大豆、苜蓿等,它们具有独特的根瘤菌共生体系。
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铵态氮。
当种植豆科作物后,土壤中的氮含量会得到显著提高。
而像玉米这样的禾本科作物,对氮的需求量较大,在豆科作物轮作之后种植玉米,就能够利用豆科作物遗留下来的氮素,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除了氮素,不同作物对磷、钾等其他养分的吸收比例和深度也不同。
一些浅根作物可能主要吸收土壤表层的养分,而深根作物如某些块根类作物能够深入土壤底层吸收养分。
轮作能够使土壤不同层次的养分得到均衡利用,避免某一种养分过度消耗。
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许多病虫害具有特定的寄主植物。
如果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就会为这些病虫害提供持续的适宜生存环境,导致病虫害大量繁殖。
例如,小麦的锈病病菌可以在小麦残茬和土壤中存活,如果连续种植小麦,锈病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而轮作其他非寄主作物,如轮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由于锈病病菌无法在油菜上寄生,其种群数量就会在轮作期间显著下降,从而减轻对下一季小麦的危害。
二、作物轮作的实践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作物轮作有着多种模式。
在北方的旱作农业区,常见的轮作模式有“玉米-大豆-小麦”的三年轮作。
第一年种植玉米,玉米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壤表层的养分。
玉米收获后,第二年种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固氮作用为土壤补充氮素。
第三年种植小麦,小麦相对较耐寒,适合北方冬季的气候条件,而且可以利用前两年轮作作物留下的肥力。
在南方的水田地区,“水稻-油菜”轮作也很普遍。
水稻生长期间,水田处于淹水状态,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理化性质会发生特定的变化。
水稻收获后,种植油菜。
油菜不仅能够利用水稻田残留的肥力,而且油菜花开时还能吸引蜜蜂等昆虫,有助于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农作物轮作与病虫害防治
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搭载的 高分辨率相机和传感器, 监测大面积农田的病虫害 发生情况。
精准施药
通过GPS定位和无人机技 术,实现精确喷洒农药, 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少农药 使用量。
生物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 病抗虫的农作物品种,从 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的抗性 。
03
CHAPTER
农作物轮作与病虫害防治的 关系
科学合理的施肥与灌溉
总结词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和灌溉,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详细描述
施肥时,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量。同时,应避免过度施肥,以免造 成土壤盐碱化和病虫害加重。在灌溉方面,应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土壤湿度,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以 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农作物轮作与病虫害防治的关系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CHAPTER
农作物轮作与病虫害防治的 实践建议
因地制宜的轮作计划
总结词
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制定轮作计划,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轮作,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病虫害发 生。
详细描述
在制定轮作计划时,需要考虑土壤类型、肥力、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轮作。例如,在 沙质土壤中适合种植豆科植物,而在黏质土壤中适合种植根菜类植物。此外,应避免在同一块土地上 连续种植相同的农作物,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环境效益
合理的轮作模式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 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 染。
社会效益
农作物轮作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保障人民的健康。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作物轮作与土地养分管理的科学原理
作物轮作与土地养分管理的科学原理一、作物轮作的基本概念作物轮作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农业实践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
这可不是一种随意的安排,而是蕴含着诸多科学道理。
例如,在一块农田里,可能第一年种植玉米,第二年种植大豆,第三年再种小麦等。
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根系结构以及对土壤养分的需求。
玉米是一种需肥量较大的作物,尤其是对氮元素的需求较高。
它的根系比较发达,扎根相对较深,在生长过程中会从土壤的较深层次吸收养分。
大豆则是一种具有固氮能力的作物,它的根系中有根瘤菌,这些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当玉米和大豆轮作时,玉米利用了土壤中原有的氮素和其他养分,而大豆在生长过程中不仅自身对氮素需求相对较少,还能补充土壤中的氮素,为后续种植的作物提供了较好的土壤养分条件。
二、作物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一)养分的均衡利用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吸收比例是不同的。
如小麦对磷、钾的吸收比例与玉米有所差异。
如果连续种植小麦,土壤中的磷、钾元素会被大量消耗,而其他元素相对剩余,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通过轮作,种植不同养分需求类型的作物,可以使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得到均衡的利用。
例如,种植一季需钾较多的作物后,再种植需磷较多的作物,这样土壤中的磷、钾元素就能被更合理地利用,避免某一种养分的过度消耗或积累。
(二)改善土壤肥力某些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肥力有特殊的影响。
一些豆科作物的根系分泌物能够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根瘤菌除了固氮之外,它的活动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水分和空气的进入。
而一些深根作物,如苜蓿,其根系能够深入到土壤深层,将土壤深处的养分带到表层,提高土壤整体的肥力。
三、土地养分管理的重要性(一)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养分,就像人离不开各种营养物质一样。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轮作与间作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轮作与间作作物轮作和间作是农业实践中常用的种植技术,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和结合种植不同作物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等。
本文将介绍作物轮作和间作的概念与原理,并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作物轮作的概念与原理作物轮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更替种植不同的作物。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肥力恢复: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养分需求有所差异,通过作物轮作,可以避免同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某种养分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从而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
2.病虫害防治:不同作物对某些病虫害的敏感性也不同,通过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比如,某一作物容易受到某种病害侵袭,那么在轮作中可以选择其他不易感染该病害的作物,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3.提高土壤结构:通过作物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比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等,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养分。
二、作物间作的概念与原理作物间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的一种种植方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通过作物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线和养分资源。
不同作物的根系深浅和养分需求不同,可以在空间上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的特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互补作用:通过种植不同作物,可以实现作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互补作用。
比如,一些作物的根系有害虫惧怕的气味释放,可以用来避免害虫的侵袭;一些作物的生长习性有助于提供土壤氮肥等养分,可以为其他作物提供养分支持。
3.调节生态环境:作物间作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
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形态结构的差异,可以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生物种类和生物栖息地,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作物轮作与间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作物轮作和间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第一章作物轮作ppt课件
• 休闲茬,养地,浪费资源,合理利用
精选课件ppt
28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各种豆科作物的根冠比与含氮率
大豆 豌豆 白花草木樨 苜蓿 三叶草
地上 87.8 85.5 73.5 66.5 66.5 干物质
地下 12.2 14.5 26.5 33.5 33.5
蛋白 地上 (%) 地下
2.58 2.70 2.41
水稻、洋葱、甘薯、玉米、小麦、大麦、胡萝卜 等连作无害
番茄 黄瓜 陆稻 豌豆 西瓜 白菜 大豆 茄子 花生
35 40 20 50 30 40 30 20 30
23:0 21:0 18:1 10:0 12:0 11:1 9:2 8:0 5:0 水稻 大麦 洋葱 小麦 玉米 甘薯
0:12 0:7 0:10 3:8 3:8 3:9
精选课件ppt
27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二、不同类型作物的茬口特性
• 1、不同作物茬口类型
• 抗病作物,禾本科; 连作
• 易感病作物,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 不连作
• 富碳耗氮作物,禾本科
• 富氮作物,豆科
• 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芝麻 (落叶多)
• 密植作物,小麦,芝麻 (保土)
• 中耕作物,玉米,棉花 (流失)
• 土壤中根系深度:
– 水稻、谷子、薯类浅 – 豆类、棉花深
精选课件ppt
12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3、合理改善土壤肥力因素
• 有机质含量:
– 豆科、油菜、棉花,落叶多,氮多; – 禾本科,碳多
• 根系生长:
– 须根多,小麦、黑麦 – 松下层土壤,豆科牧草 – 大根、起土块,玉米、高粱
• 4、合理利用资源
农作物轮作的优势与实施方法
农作物轮作的优势与实施方法《农作物轮作的优势与实施方法》农作物轮作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农业实践方式,在现代农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农作物轮作的优势土壤肥力保持与提升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需求不同。
例如,豆科植物如大豆、豌豆等,它们具有根瘤菌,能够固氮。
在种植一季豆科作物后,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会显著增加。
当后续种植需氮量较大的谷类作物,如小麦、玉米时,这些谷类作物就能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氮源。
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轮作也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
像甜菜这种深根作物,可以深入土壤下层,疏松土壤,把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带到表层。
随后种植浅根作物,如叶菜类蔬菜,就能够更好地吸收这些被带到表层的养分,同时浅根作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在表层土壤中形成更多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病虫害防治许多病虫害具有寄主专一性。
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使土壤中积累大量针对该作物的病原菌和害虫。
例如,棉花的枯黄萎病病原菌在连续种植棉花的土壤中会大量繁殖。
如果进行轮作,改种其他非寄主作物,如高粱或谷子,这些病原菌由于缺乏寄主而数量减少。
害虫也有类似的情况。
某些害虫专门侵害特定的农作物。
如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如果实行轮作,种植其他作物如大豆,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就会因为缺乏食物来源而降低。
这样就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同时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益昆虫和微生物。
杂草控制不同的农作物对杂草的竞争能力不同。
一些作物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具有很强的遮荫能力,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例如,密植的玉米田,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叶片宽大,会遮蔽地面,使杂草难以获得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当轮作种植一些低矮的作物如草莓时,通过之前玉米对杂草的抑制,草莓生长初期的杂草压力会相对较小。
而且,轮作还可以打破杂草的生长周期。
某些杂草适应了某种作物的种植周期,如果改变作物种植顺序,这些杂草的生长规律就会被打乱,从而减少杂草的发生量。
耕地轮作技术规程
耕地轮作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耕地保育、提高土壤质量、保证农作物高产高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范耕地轮作技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章耕地轮作技术的定义和要求第二条耕地轮作技术是指按照一定的轮作周期和序列,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在同一块耕地上轮流种植不同作物,以达到更好的利用土壤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土壤贫瘠程度的目的。
第三条耕地轮作技术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土壤养分状况等,科学合理地配置轮作顺序和周期,达到既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又能保护耕地、环境的目的。
第四条耕地轮作技术应遵循“合理轮作、优势互补、合理营养、适宜制度”的原则。
第三章耕地轮作技术的内容第五条轮作周期和顺序: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农作物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轮作周期和轮作顺序。
第六条耕地轮作能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病虫害,应根据不同农作物的根系特点和耕地水分状况,科学的规划和选择轮作农作物。
第七条在种植和收获期间,应根据农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阶段,采取合适的土壤肥力管理措施,如施用有机肥、化肥、增施中药材等。
第八条在轮作中,应注意合理调整耕地的土壤PH值,保证微生物的活性和适宜的作物生长环境。
第九条在轮作中,应选择合适的耕作制度,避免对土壤造成超载,以及土壤侵蚀和土地生态的破坏。
第四章轮作技术的操作方法第十条在轮作中,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栽培要求,合理选择农资和实施技术措施。
第十一条科学选择作物种植面积,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保证农作物良好生长环境,避免过度密植造成农作物营养不良。
第十二条科学施肥技术措施的选择,如化肥、有机肥、中药材等基肥和追肥的耕土方式、施肥时期和施肥量等。
第十三条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技术,如石灰中和、土壤增良剂应用、菌肥增施和中草药等,提高土壤性质和增强土壤保育能力。
第十四条严格控制病虫害防治中的化学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数量和时间,采用环保生态防治手段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性和生态适应性。
农作物的轮作与套种原则
农作物的轮作与套种原则第一篇:农作物的轮作与套种原则农作物的轮作与套种原则(发布日期:2005-4-6 10:51:42)浏览人数:471农谚说:“调茬如上粪,茬口倒得顺,粮食满囤。
”通过轮作换茬,可以使根系深浅不同、吸收养分种类不同的作物互相搭配,达到全面利用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目的。
其具体的轮作与套种原则是:一、肥茬与瘦茬轮作。
麦类、谷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棉麻、烟等经济作物吸收的养分较多,地力消耗大,种植这些作物的地块叫瘦茬或白茬;各种豆类和绿肥作物,既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又能吸收土壤中的难溶性磷素和钾素,种植这类作物的地块叫作肥茬或油茬。
肥茬和瘦茬轮作,可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二、冷茬与热茬轮作。
种植红薯、水稻和瓜类作物的地块,由于植株隐蔽,使土壤发荫,叫做冷茬。
种植麦类、谷类、土豆、烟草等作物的地块,土壤温暖发暄,叫做热茬。
冷茬与热茬轮作,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三、硬茬与软茬轮作。
种植高粱、谷子、向日葵等作物的地块,土口紧、板结,叫做硬茬;种植豆类、麦类、土豆等作物的地块,土口松,易耕作,叫做软茬。
硬茬与软茬轮作,可以活化土壤,防止土壤板结。
四、间作与套种结合。
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充分利用光能,改善作物的通透性。
例如,小麦与豌豆、油菜间作,麦田套种玉米、棉花,玉米套种菇类等,都是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提高土地栽培效益的好办法。
第二篇:中药材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要点中药材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要点农作物和中药材的间作套种,能有效地解决两者间的争地矛盾,实现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气、水肥和热量等自然资源,发挥边际效应和植物间的互利作用,达到粮、药双丰收的目的。
一、农作物余零地边间套一块田地的可耕面积约为70%,而田间地头、沟渠路坝约占30%,山区、丘陵所占比例更大。
利用这些余零地种植一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的中药材品种,既有效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效益,同时,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蒸发,控制了因杂草生长而给农作物带来的病虫危害。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轮作种植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轮作种植农业科普:农作物轮作种植的实施与意义农作物轮作种植是一种传统而又有效的农业管理方式。
通过合理地安排农田内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作物轮作种植的实施方法、轮作种植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以及轮作种植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一、农作物轮作种植的实施方法农作物轮作种植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合理安排种植顺序和科学管理农田。
首先,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是农作物轮作种植的基础。
不同作物在生长周期、根系结构、营养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选择相互协调的作物组合至关重要。
例如,在小麦之后种植豆类作物可以起到增加土壤肥力、固氮和控制病虫害的作用。
其次,合理安排种植顺序对于轮作种植的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对土壤的需求,可以确定最佳的种植顺序。
例如,在田间种植的作物中,玉米和豆类属于氮肥需求较高的作物,因此可以选择将其置于旱作植物之后,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中的氮素。
最后,科学管理农田也是农作物轮作种植的关键。
农田管理应包括合理施肥、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更好地维持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健康生长。
二、农作物轮作种植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农作物轮作种植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作物轮作种植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不同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对土壤中的养分有不同的需求和释放,通过合理选择作物组合和种植顺序,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更好地利用和补充,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其次,轮作种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与特定作物密植、连作有关,因为同一种作物在连续种植时,很容易导致土壤中病原体和害虫的积累。
而通过作物轮作可以打破害虫的生长繁殖环境,减少害虫的发生。
此外,农作物轮作种植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水分吸收能力差异较大,通过轮作种植可以使土壤中的根系分布更加平衡,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提高作物的耐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间套作源自复种轮作• 春玉米-→小麦-花生-→春玉米(两 年三熟,两年一轮) • 小麦-水稻-→小麦-水稻―→蚕豆- 水稻(一年两熟,三年一轮) • 小麦-水稻―→大麦-棉花-→小麦- 水稻(一年两熟,两年一轮)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水旱轮作 • 大麦-水稻-水稻-→马铃薯/玉米-水 稻-→大麦-水稻-水稻(一年三熟, 两年一轮) • 玉米-玉米-→水稻-水稻-→玉米- 玉米(一年两熟,两年一轮) • 仅考虑相连年度关系,年度间的变化。 将全年考虑为一个整体。 • 小麦—水稻―→小麦—水稻 X • 小麦-花生-→小麦-花生 X
孢囊线虫密 度 16.2 1.4 1.0 0.63 0.4 (个/株) 根瘤数 39.6 87.3 124.4 83.6 76.5 (个/株) 单株干重 2.93 5.72 7.21 5.53 5.76 (g/株)
5.4
88.4
6.25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2、全面协调利用土壤水肥
防止偏用,漏用,滥用 禾谷类: 氮多、磷多 油料:磷多 块根块茎类:氮多,钾多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耕作学)
第一章
轮作与连作
刘军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第一节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运用
一、轮连作概念 轮作(crop rotation) 同一块田地,有序 地轮换种植不同的种植方式。 三种轮作:单作轮作、复种轮作、水旱轮 作 单作轮作 小麦―→大豆―→玉米―→小麦(一年一 熟,三年一轮)
耕作学
2、水旱轮作(paddy-upland rotation)
– 双季稻—→玉米—水稻 – 改善水稻土的理化性状: – 通气性,三相比,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促进土壤微 生物 – 防止病虫草害,十分有效 – 小麦—水稻—→小麦/玉米—水稻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3、草田轮作(grassland rotation)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 重茬 • 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的作物接茬 (连接)方式。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 度间。 • 小麦-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 稻 • 换茬 重茬 连作 • 轮作与换茬,后者更普遍、更灵活。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标准轮作时空动态示意图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 二、轮作换茬的作用 • 1、减轻病虫草害
时期(年) 不施肥区
1-10 11-20 21-30 77 72 65
有机肥区
126 154 167
化肥区
162 182
31-40
41-50 51-60 61-70
47
57 55 49
129
172 176 158
140
173 174 169
71-80
41
122
123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二、连作危害与消除途径 1、危害 • 化学因素
作
– 营养偏好、水分消耗(甜菜、向日葵,耗水厉害) – 有毒物质积累(大豆根系分泌物、西瓜,水稻连作 Fe, Mn, H2S)
• 物理因素
– 双季稻田,孔少,土重,不通气,次生潜育化
• 生物因素
– 害虫增加,地老虎,大豆孢囊线虫, – 病害加重,棉花、西瓜枯萎病, – 杂草危害,麦稻连作看麦娘
耕作学
– 打断部分生态环境条件的连续性,扰乱原有 交替步骤和顺序,寄主、传播媒介,残存环 境等遭破坏。 – 土传病害:小麦全蚀病,棉花枯黄萎病,甘 薯黑斑病 – 虫害:蛴螬 – 杂草:麦稻两熟田的看麦娘,大豆的兔丝子, 稻田的稗草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大豆连作与轮作得孢囊线虫和根瘤密度
前作 大豆 高粱 玉米 谷子 草木樨 向日葵
– 优先安排粮食、棉花、主产作物与好茬口农田
• 突出病虫草害关系
– 换茬,抗病,中耕
• 按照用养结合原则
– 豆科、禾本科
• 考虑季节矛盾
– 减少矛盾,平衡稳产
• 坚持主体稳定
– 主体茬口,轮作制度,种植方式
作
– 面积大,轮不过来,稻、麦、棉
• 资源限制(优势)
– 水田,低洼田,新疆棉花
• 效益驱使(赚钱)
– 烟草、蔬菜、瓜果
• 国家计划(不得不)
– 国家大量收购,棉花,小麦,甜菜
• 技术保证(可以)
– 土壤消毒,嫁接,平衡施肥,水旱熟制连作
• 品种特性(不怕)
– 可以连作,水稻,玉米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 茬口特性的成因
– 时间因素:早茬、晚茬(影响季节、劳力、 产量、投入、效益、安全等) – 麦稻麦――麦稻稻麦 – 麦后棉――麦套棉 – 小麦茬玉米――大麦茬玉米
耕作学
–
– – – – – – – – –
第六章 间 套 作 生物因素:根系、病、虫、草、营养(影响 产量、连作、投入、效益、风险) 玉米稻――小麦稻(栽秧刺手) 黑麦――油菜(整地破垡难易) 大豆――甘薯(土地肥瘠) 水稻――玉米(土性冷暖) 通过微生物 禾本科――草多,不宜种谷子 红蜘蛛严重的田块,不宜种棉花、烟草 栽培技术因素: 灌溉,施肥,除草,中耕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1、忌连作作物 • 茄科作物:马铃薯,烟草,番茄。 • 葫芦科作物:西瓜,水杨酸 • 甜菜,根际线虫病, • 亚麻 • 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发育异常,减产 严重,甚者绝收 • 极为敏感,5-6年才能种植一次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 豆科作物,豌豆、大豆、蚕豆 • 麻类作物,黄麻、大麻 • 菊科作物,向日葵 • 茄科作物,辣椒 • 比较敏感,3-4年才能种植一次 2、耐短期连作作物 • 甘薯 • 苕子 • 紫云英 • 有一些反应,可连作2-3年
• 根系生长:
– 须根多,小麦、黑麦 – 松下层土壤,豆科牧草 – 大根、起土块,玉米、高粱
• 4、合理利用资源
– – – – 茬口搭配合理 利用光热资源 抓住季节 降低成本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三、轮作换茬的应用
• 1、生产水平差异
– 低产田:倒茬,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有机质平衡、 土壤结构改良、控制杂草、养地效果 – 高产田:高投入,连作,在防治病害方面有时仍需 轮作换茬
耕作学 第六章 • 早茬,晚茬
– 大麦、小麦
间
套
作
• 硬茬,软茬
– 高粱、大豆
• 冷茬,热茬
– 化肥、有机肥,牛粪、羊粪
• 干茬,润茬
– 棉花、水稻
• 肥茬,瘦茬
– 豆科、禾本科
• 健康茬,病茬
– 玉米、瓜
• 好茬,坏茬
– 大豆?西瓜?小麦?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 根据作物重要性程度
番茄 黄瓜 陆稻 豌豆 西瓜 白菜 大豆 茄子 花生 35 40 20 50 30 40 30 20 30 23:0 21:0 18:1 10:0 12:0 11:1 9:2 8:0 5:0 水稻 大麦 洋葱 小麦 玉米 甘薯 0:12 0:7 0:10 3:8 3:8 3:9 0 0 0 30 40 25
第六章
间
套
作
2、危害的消除
• 水肥管理
– 补充营养物质(玉米、锌) – 用养平衡(甘薯、有机肥)
• 品种更新
– 抗病,轮换品种(瓜、椒)
• 农药使用
– 除草、抗菌、杀虫(瓜、菜)
• 耕作方法
– 轮作,轮耕(棉花、瓜)
• 为什么用连作?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3、连作的运用 • 大宗作物(社会必须)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不同种植与水土流失
早熟禾草皮
玉米小麦三 小麦连作 叶草轮作
玉米连作 犁耕休闲
水土流失 径流率
径流失土率 侵蚀10cm 耗年
0.76 12.0 164 1711
6.23 13.8 1144 207
22.63 23.3 2476 56
44.19 29.4 3818 28
92.06 30.3 7758 13
作
第三节 茬 口
一、茬口特性的形成
• 茬口:
– 作物在连续种植中,对后一季作物有影响的 前茬作物;种植地块的称呼。 – 小麦茬
• 前作是小麦,种小麦的田
– 麦茬稻,油茬稻?
• 麦后稻,油菜后稻
– 豆茬麦,玉米茬麦?
• 豆后麦,玉米后麦
– 下茬是棉花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 茬口特征:
– 对后一季作物而言,前季作物的影响。与气 候、土壤、栽培技术、作物生长特性等有关。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各种豆科作物的根冠比与含氮率
大豆 地上 干物质 地下 蛋白 (%) 地上 12.2 2.58 87.8
豌豆 85.5 14.5 2.70
白花草木樨
苜蓿 66.5 33.5 2.96
三叶草
73.5 26.5 2.41
66.5 33.5 2.70
地下
1.91
1.45
2.04
2.07
2.34
耕作学
第六章
间
套
作
• • • • • • • •
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 ) 同一田块连年种植相同的种植方式。 单作连作 小麦―→小麦―→小麦(一年一熟,连作) 复种连作 小麦-水稻-→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连作) 小麦/棉花-→小麦/棉花(一年两熟,连作) 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一年 三熟,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