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
文化是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一种和谐的文化让我们感觉到亲切,一种霸道的文化让我们感觉到压迫。我们情愿接受和谐亲切的文化,而不愿接受盛气凌人的文化。实际上,一种文化越是逼迫着我们让我们接受,我们就越不接受,其实我们更喜欢那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中国文化向来以润物细无声而著名,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吃饭时的餐桌礼仪,要有孔融让梨的修养;坐车时的文明乘车,要有尊老爱幼的意识;上课时的上课纪律,要有尊敬师长的作风;在家时的伦理纲常,要有孝敬父母的孝心。打开我们的生活画卷,其实就是一副绚烂的中国文化图。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与实际联系很深。中国文化中经常提到“水”,水可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但中国文化与水有关的文化很多,“水”在中华文化中有几大美德:首先水主平,人们说海平面,天下没有比水更平的了,水公正;我们说“水”赴深谷而不畏,水勇敢;水坚持在九曲黄河中滚滚向东,水坚韧;水冲洗掉一切泥污,水洁净; 我们说水善良,“水利万物而不争”;最后是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成为了我们的生命时间。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水的哲学、水的精神”的集中体现。看到水,就可以联想到这么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
第二个字是“节”。中国结,每一个结和节日的节相关。中国史前——最初造文字之前是打结,小事情打一个小结,大事情打一大点的结,更大的国家大事打一个更大的结。“结”变成了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中国文化中每个人必须记住的民族精神传承的密码。节把纵向联系的家族导向横向联系的民族,不仅关乎家庭,而且关乎社会,关乎整个国家。中国节是一个团结的节、一个团圆的节、一个互相沟通了解的节。中国节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过节,跟思念、跟亲人紧密相关。中国人很看重节日,每逢节日,都会有隆重的庆祝活动,代表了中国人对历史和古人的回忆,或对祖先的想念,或对自然的敬畏。中国每年都有着大大小小很多节日,每过一个节,都会联想到众多的传统文化。
第二个字是“孝”。孝是什么?是爱的回报!中国文化是孝文化,孝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资本。端午节、重阳节乃至春节,几乎都跟“孝”紧密相关。《说文解字》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大家看中国的“教”字,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只有孝敬老人的人、有了文化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才是受到教化的人。您知道孔子怎么论“孝”吗?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面对父母亲和颜悦色并坚持百年不变,直到老人家去世。难不难?难!中国有句古话是“久病无孝子”,给父母亲买一样好东西,买一斤粽子不能说是孝,孝是持之以恒的“色难”!今天,中华文明中的孝文化受到了质疑,但是我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人特别重视亲情,从“孝”这一方面便可见一斑,中国人对长者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远比英语国家的称呼多。一个称呼的背后便可以反射出我们的历史积淀,我们的传统。
第三个字是“和”,和是和谐的“和”。20世纪世界的大走向是:欧洲为整个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文明。它强调的是“三争文明”——个人和个人之间是竞争,集体和集体之间是斗争,国家和国家之间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世界强国之间打起来的。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的执牛耳者,美国的后殖民文化和欧洲殖民文化不一样,它提出来的是“三片文明”,即大片、芯片、薯片文明。可以说,美国文化成为后殖民文化是通过大片、芯片和薯片这种和平的、缓慢的、文化产业和信息权力控制的方式,把全世界整合控制起来。中国人历来主张“和为贵”,和谐社会等理念和“和”的观念其实是一致的。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处好和每个人的关系也是和为贵的体现。
一个简单的汉字,简单的称呼,背后彰显的是我们雄厚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充满我们
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文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