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案三制”应急系统
SARS期间,国务院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重大课题,原本只在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应急预案延伸到社会管理领域。
2003年非典之后,中央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省和地方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办公室。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形成以“一案三制”为代表的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
2004年,“一案三制”工作正式启动。
“一案”即预案,国家以及地区层面都设置不同预案;“三制”指“法制、体制和机制”。
2006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总纲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所有街道、社区、乡镇、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编制应急预案。
在国务院的推动下,全国数百万件预案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在体制方面,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响应的应急体制。
2007年11月,《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
随后,2009年5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开始实施。
在机制方面,中国建立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针对不同环节的运行机制,提升了整个应急体系的效率。
2008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宣布全国应急体系基本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应急体系覆盖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各方面,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应急体系开始显示其功效。
此后,各省(区、市)也建立起有自己特点的应急管理模式,比如北京兼顾地方、首都特点,确立了“3+2”的应急管理模式。
国务院应急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撰文认为,危机发生后,从管理者的角度,最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在危机事件中,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会给危机应对造成更多困难。
2008年,南方遇雨雪冰冻灾害,因对灾情状况估计不足,曾出现应急反应滞后。
雪灾暴露的问题
1、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
统计显示,我国气象灾害损失
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
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多亿
元。
2008年的这次雪灾也不例外。
在大雪开始的一个星期
内气象部门并没有发布任何预警信号,直到1月19号安
徽、江苏、湖南、贵州以及武汉气象部门才发出暴雪黄色
预警信号,这时雪灾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迟缓了
救援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
(1)道路规模发展滞后。
这次雪灾救灾行动考验了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能力。
在大
雪到来的之后,只有部分铁路有运输能力,我们可以感受
到铁路还是很滞后的。
主要表现在:首先,铁路电煤供应
严重不足。
这次雪灾受到最大打击的是电力。
而目前我国
75%的电力依靠煤发电。
不能把煤炭迅速运到南方受灾地
区。
(2)南方电力、电信设备抗灾能力薄弱。
寒冬腊月的南
方十几个受灾的省市,深山到处是被压断的电塔,电线上
的冻雨比电线本身还要粗好几倍,城市大面积停电,国家
电网配送了一批批电力专家前往,却很难及时顺利地到达
事故发生地带。
(3)能源格局亟待调整。
现阶段,煤炭仍为
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
西煤东运的两条大通道朔黄线(山
西朔州至河北黄骅港)、大秦线(山西大同至河北秦皇岛)目
前已基本饱和。
3、保险防灾体系需要完善。
以此次巨灾为例,尽管保险业积
极主动赔付,但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仍然很低,在
直接经济损失中占比尚不足1.1%,远低于36%的全球平
均水平。
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但气象灾害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预测的。
从雪灾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缺陷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至多是针对一些专门事件的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
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
针对此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着以下几点缺陷:
1 预警机制不健全。
仅就2008年雪灾而言,气象部门作为此次雪灾的预警机
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关于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案。
全国人大代表邱玫准备提交制定《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希望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并通过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信息显示屏等,使预警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覆盖到有效区域。
我国的预警机构,部门色彩浓厚,缺少统一的国家级紧急事务管理机构,难以做到时危机事件的详细预警分析。
2快速反应机制缺失。
我国尚未建立不同危机事件处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使得我国应对复合型和国际型危机事件时,效率低下。
3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此次雪灾之后的保险赔偿中显现出了风险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防灾防损不到位。
承保后的防灾防损检查和服务是实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长期以来保险业比较薄弱的环节。
此次灾害突出地暴露出部分公司“防重于赔”的灾害应对思路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很多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业务发展上,而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重视不够。
少数保险公司行动迟缓,对突发事件反应不够敏锐等。
4对基础设施使用情况无评价体系。
雪灾暴露的交通运输、南方电力、电信设备抗灾能力薄弱、南北能源格局等问题,都说明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这次雪灾突出的交通矛盾问题表明,我国亟待建立一套合理的交通运输系统,建立最经济最省时的资源运输网络,在全球性气候日益反常的情况下。
灾害预防工作应该具有前瞻性。
电力系统电信设备也应如此。
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通过对这次雪灾的规模性救助。
可以看出,我国亟待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充实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内容。
并给日后的各种危机事件提供更加宝贵的救助信息。
1 完善气象预警系统。
首先。
针对此次雪灾暴露出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缺乏有效沟通。
其次。
要完善气象预警系统。
第三.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
美国政府在其减灾计划中有个很明确的理念“减灾始于风险评估”,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资源整合与协调管理相结合。
当危机发生时。
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关键的。
一是要做精专业力量,建立不同层次的专职化的危机风险管理团队。
二是要重视财政保障和资源保障。
三是协调管理。
由政府部门第一责任人牵头,环保、农业、公安、消防、军队、武警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3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保险具有其他金融工具不可替代的功能,即保险的保障功能。
灾害过后,经济补偿是最直接的救灾措施,因此,保险业在巨灾中的作用格外突出。
第一,建立专业巨灾保险基金。
由所有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分摊巨灾赔款。
巨灾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其次。
发行巨灾债券,在资本市场上分散风险,可以说这是专门给企业建立的保险基金。
以保障在巨灾面前企业的自身利益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损害。
第三,实行商业再保险和国家再保险相结合的分保安排。
4建立公共设施使用评估体系。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应该对我国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电网、能源供给等等,给予定时评估,以便了解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并且可以从中发现存在的隐患;再将各种隐患列入危机管理之中,不仅完善了危机管理的内容,也会在灾害来临时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