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合集下载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ppt课件

在工作日和劳动强度已定,只有劳动生产力变动情 况下,“剩余价值量的任何变化都是由劳动力价值量 的相反的变化而引起的。”(Ⅰ596)“剩余价值量 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 变动为前提的。剩余价值量变化的界限是由劳动力价 值的新的界限决定的。”(Ⅰ597)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 劳动强度可变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劳动强度提高使一个工作日内劳动量从内涵上增 加,不仅增加产量而且增加价值产品。这种情况下,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有相同或不同程度的 增加。如果劳动强度提高很大以致劳动力耗费过度, 劳动力价值也要提高,这时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如赶不 上劳动力价值提高,就会落在劳动力价值以下。
其中变化的关系为:劳动生产力提高(降低)会引
起劳动力价值降低(提高),剩余价值=价值产品-劳
动力价值,所以剩余价值量会提高(降低)。劳动力
价值与剩余价值量是同量反向变化,而不是同比例变
化。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Ⅰ .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
三变、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或提高是剩余价值量增减的 原因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
IV.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作日缩短的障碍在于剥 削阶级的存在强加在工人阶级身上的劳动负担:“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 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Ⅰ605606)只有消灭剥削,使人人都参加劳动才能最大限 度的缩短工作日。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 劳动强度可变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劳动强度提高使一个工作日内劳动量从内涵上增 加,不仅增加产量而且增加价值产品。这种情况下,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有相同或不同程度的 增加。如果劳动强度提高很大以致劳动力耗费过度, 劳动力价值也要提高,这时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如赶不 上劳动力价值提高,就会落在劳动力价值以下。
其中变化的关系为:劳动生产力提高(降低)会引
起劳动力价值降低(提高),剩余价值=价值产品-劳
动力价值,所以剩余价值量会提高(降低)。劳动力
价值与剩余价值量是同量反向变化,而不是同比例变
化。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Ⅰ .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
三变、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或提高是剩余价值量增减的 原因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
IV.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作日缩短的障碍在于剥 削阶级的存在强加在工人阶级身上的劳动负担:“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 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Ⅰ605606)只有消灭剥削,使人人都参加劳动才能最大限 度的缩短工作日。
课件5:2.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教材P35探究问题2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 18 页
教材P36探究问题 (1)雇佣工人所受的剥削不仅仅来自他所在的企业,还受来自商 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等各类资本家的剥削。 (2)不能。因为剥削来自各类资本家。
第 19 页
谢谢观看
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
另一方面,他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
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
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
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1)在资本主义农业领域,存在三个阶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
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
(2)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
地租;农业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到农业领域,
目的是要获得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
租都来自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农业雇佣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第 10 页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 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__剩__余__价__值___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___资__本__家_____ 和___雇__佣__工__人___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 认清自己的___地__位_______、提高__阶__级__觉__悟____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6 页
探究1:如果资本家加强管理,同时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量上升,出 现供销两旺的状况,资本家的资本周转速度大大加快,他获得的剩 余价值也更多了。这说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的多少跟什么有关? [提示]企业管理、市场供求状况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 影响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获得的剩余价值量 增加。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马工程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04-05章 资本主义生产(马工程)

资
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
本
主
义
生
产
G ─ W ─ G’
第
生产资料
五
章
G
资
本
主
劳动力
义
生
产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G→K的前提条件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
(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的自由,有权支配自己
的劳动力;
第
五 章
( 2)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本 主
了。
义
生
产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3、如何解释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不等价交换是否会产生M?
第
五
张三
李四
总价值
章 资
W100元
40元
140元
本 主
120元
W 20元
140元
义
生
产
m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脱离 流通领域而产生。
第
五
章
马克思指出:价值增殖“必须在流通中,
第四章
第
五 章
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本 主 义
及其演变(自学)
生
产
第五章
第
五 章
资
资本主义生产
本
主
义
生
产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
章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资
本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主
义 生
《剩余价值的生产》PPT课件

精选PPT
23
(二)、剩余价值量:
1、概念: 资本家在一定时间内雇佣的全部工人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绝对数量。 2、公式: M代表剩余价值量,V代表可变资本总量
M=(m/v)×V= m′×V
精选PPT
24
总结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货币
商品
生产资料 劳动力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精选PPT
31
3、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劳动力 价值的时间
生产资料生产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
生活资料生产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价值 生活资料的价值
精选PPT
32
(二)、超额剩余价值
1、概念:
由于资本家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前提工作日长度不变实现途径压低劳动力价格降低劳动力价值实现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规律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时所支付的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 石。本章是在上一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理 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 剖析,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阐明马 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及与此密切联系 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
精选PPT
10
总结
W——G——W G——W——G ′
资本是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的货币
生产资料 劳动力
矛盾:
价值增殖和 等价交换
精选PPT
解决 条件:
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
凤翔编制
•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 马克思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篇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四篇分 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但是实际上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 根据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在第五编把绝对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综合起来,论述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数量变化规律。
•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 (1)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
动(第581页—583页第1段)。 • 资本主义条件下,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生产
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 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第五章指出撇开劳动过 程的各种具体形式,从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直 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个定义对 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是 正确的,但是对于 总体工人的每一个单个成员来说,它就不再适应 了。
• 第二,从价值产品和单位产品价值看。提高劳 动强度增加同一工作日的产品价值,即价值产品增
加,单位产品价值不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同一工作
日产品价值不变,即价值产品不变,单位产品价值 下降。
•
第三,从劳动力价值看。提高劳动强度会使劳
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同的或不同的程度增加,
如果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低于新的劳动力价值,劳动
• 第五,关于劳动强度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如果一切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都同时相等 地提高,新的提高了的强度就成为普通的 社会的正常强度,因而不再被算作外延量。 这仅就一国国内而言,平均的劳动强度在 不同的国家仍然是不同的(第600页第3 段)。
•
3、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第一,工作日缩短。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条件
凤翔编制
•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 马克思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篇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四篇分 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但是实际上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 根据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在第五编把绝对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综合起来,论述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数量变化规律。
•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 (1)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
动(第581页—583页第1段)。 • 资本主义条件下,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生产
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 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第五章指出撇开劳动过 程的各种具体形式,从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直 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个定义对 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是 正确的,但是对于 总体工人的每一个单个成员来说,它就不再适应 了。
• 第二,从价值产品和单位产品价值看。提高劳 动强度增加同一工作日的产品价值,即价值产品增
加,单位产品价值不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同一工作
日产品价值不变,即价值产品不变,单位产品价值 下降。
•
第三,从劳动力价值看。提高劳动强度会使劳
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同的或不同的程度增加,
如果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低于新的劳动力价值,劳动
• 第五,关于劳动强度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如果一切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都同时相等 地提高,新的提高了的强度就成为普通的 社会的正常强度,因而不再被算作外延量。 这仅就一国国内而言,平均的劳动强度在 不同的国家仍然是不同的(第600页第3 段)。
•
3、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第一,工作日缩短。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条件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选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PPT课件

• 量的考察:1)产品中生产资料的量,2)活劳 动的量;
• (3)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比较价值形成过程和增殖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只有当活劳动时间延长到劳动力价值之上才会 有增殖。有了增殖,精选课货件p币pt 才变为资本。价值增6 殖过程是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矛盾的转化
•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矛盾的统一——商 品生产的过程,转化为
精选课件ppt
16
• 三个规律说明:决非任何一个货币额都可以转 化为资本的,有个最低限额:
•预付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 本,。。。。。。。。。。,叫可变资 本;
•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与固定资本与流动 资本
•
精选课件ppt
12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 前面考察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对 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对力,都是雇 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的表现形式,前者 表现在过程上,后者表现在要素上。现 在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率。
精选课件ppt
13
• 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 2.生产结果上产品价值的构成:c,v,m • 3.预付资本:C,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
余价值m • 4.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补偿可变
资本的劳动,其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 5.剩余价值率的本质是剥削率。 • 5.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 从连续性角度考察,同一劳动的结果会充当 另一劳动过程的条件,即劳动产品作为生产资 料。有些产品直接用于生活消费,有些用语生 产消费。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说明,与活劳 动结合是其使用价值保存和实现的唯一条件。 因此,生产中活劳动是唯一主动的积极要素。
• (3)上面是抽象考察劳动过程。如果是资本 主义劳动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替资本家 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 (3)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比较价值形成过程和增殖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只有当活劳动时间延长到劳动力价值之上才会 有增殖。有了增殖,精选课货件p币pt 才变为资本。价值增6 殖过程是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矛盾的转化
•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矛盾的统一——商 品生产的过程,转化为
精选课件ppt
16
• 三个规律说明:决非任何一个货币额都可以转 化为资本的,有个最低限额:
•预付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 本,。。。。。。。。。。,叫可变资 本;
•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与固定资本与流动 资本
•
精选课件ppt
12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 前面考察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对 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对力,都是雇 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的表现形式,前者 表现在过程上,后者表现在要素上。现 在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率。
精选课件ppt
13
• 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 2.生产结果上产品价值的构成:c,v,m • 3.预付资本:C,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
余价值m • 4.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补偿可变
资本的劳动,其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 5.剩余价值率的本质是剥削率。 • 5.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 从连续性角度考察,同一劳动的结果会充当 另一劳动过程的条件,即劳动产品作为生产资 料。有些产品直接用于生活消费,有些用语生 产消费。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说明,与活劳 动结合是其使用价值保存和实现的唯一条件。 因此,生产中活劳动是唯一主动的积极要素。
• (3)上面是抽象考察劳动过程。如果是资本 主义劳动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替资本家 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PPT课件

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18页/共110页
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
币
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是
特
使用价值 双重使用价值
殊
商商 品品 商品二因素
自然属性 决定的 使用价值
社会职能 决定的 使用价值
第19页/共110页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 流 贮 支世 值 通 藏 付界 尺 手 手 手货 度 段 段 段币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 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 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25页/共110页
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中的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
第20页/共110页
货币的优势和局限 • 优势: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局限: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第21页/共110页
(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
品 经 济
社会 分工
•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统一 性指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同一劳动的两种 规定;其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 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第23页/共110页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18页/共110页
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
币
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是
特
使用价值 双重使用价值
殊
商商 品品 商品二因素
自然属性 决定的 使用价值
社会职能 决定的 使用价值
第19页/共110页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 流 贮 支世 值 通 藏 付界 尺 手 手 手货 度 段 段 段币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 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 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25页/共110页
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中的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
第20页/共110页
货币的优势和局限 • 优势: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局限: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第21页/共110页
(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
品 经 济
社会 分工
•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统一 性指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同一劳动的两种 规定;其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 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第23页/共110页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PPT教学课件

2.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 剩余价值 。 3.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 余价值 的生产和 相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
[理解·应用层级] 1.理解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人工 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如下图)
解析:通过马克思对劳动时间的叙述我们可以分析资本主 义工人工资的实质,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 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也明确了剩余价值来源: 剩余价值=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答案:D
[识记·探究层级]
1.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的含义:投资于 物质生产部门 的资本, 叫产业资本。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形式:产业资本在它的 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 购买 、生产、 销售 三个阶段, 分别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和商品资本 三种形式。
[理解·应用层级] 理解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化生产的关系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 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 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 存在,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 本条件。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在 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 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3.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 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
4.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 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5.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 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 值的生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ppt课件

27
2、产业资本的运动
购买
G—W
A Pm
生产
A Pm
W…P…W′
销售
W′—G ′
28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和三种职能形式
阶段 公式
职能形式 职能作用
购买 阶段
G
W
A Pm
生产 阶段
W
A Pm
P
W
销售
阶段 W G
货币资本
为生产剩余价 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
生产剩余 价值
商品资本
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 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 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后,并不 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 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 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 大再生产。 如何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
4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6
12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13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
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前者: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每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是, 整个社会相对剩余价值提高。
14
第三讲 资本积累理论
15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矛盾:价值规律说商品要实现等价交换
G`是怎么实现价值增殖的呢? 资本家说----
“资本的增值是因为贱买贵卖 但是,贱买贵卖并不能带来这个社会商品价值的增值。
结论(1)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2)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那么资本是怎么增值的的呢?一定是资本家购买到
2、产业资本的运动
购买
G—W
A Pm
生产
A Pm
W…P…W′
销售
W′—G ′
28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和三种职能形式
阶段 公式
职能形式 职能作用
购买 阶段
G
W
A Pm
生产 阶段
W
A Pm
P
W
销售
阶段 W G
货币资本
为生产剩余价 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
生产剩余 价值
商品资本
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 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 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后,并不 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 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 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 大再生产。 如何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
4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6
12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13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
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前者: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每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是, 整个社会相对剩余价值提高。
14
第三讲 资本积累理论
15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矛盾:价值规律说商品要实现等价交换
G`是怎么实现价值增殖的呢? 资本家说----
“资本的增值是因为贱买贵卖 但是,贱买贵卖并不能带来这个社会商品价值的增值。
结论(1)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2)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那么资本是怎么增值的的呢?一定是资本家购买到
《资本论》导读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主义关系下劳动过程的特征:第一,工人在资本 家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 所有和支配。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 的劳动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 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 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 的产品归他所有,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 归他所有一样。”
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原有的自然物;另一类是被人类加 工过的物质要素,即原料。
3.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各种物
质手段,最主要的劳动资料是劳动工具。“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变化也不影响它们之 间的职能区别。不变资本使用得再多,其价值也都是个 转移的问题,可变资本使用得再少,它也是价值增殖的 唯一源泉。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
同带来的。但是,“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 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 同样的道理,不变资本只是提供一种物质条件,是实现 剥削过程的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目录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 价值量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第四节
工作日
壹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一、劳动过程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 的劳动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 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 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 的产品归他所有,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 归他所有一样。”
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原有的自然物;另一类是被人类加 工过的物质要素,即原料。
3.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各种物
质手段,最主要的劳动资料是劳动工具。“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变化也不影响它们之 间的职能区别。不变资本使用得再多,其价值也都是个 转移的问题,可变资本使用得再少,它也是价值增殖的 唯一源泉。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
同带来的。但是,“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 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 同样的道理,不变资本只是提供一种物质条件,是实现 剥削过程的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目录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 价值量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第四节
工作日
壹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一、劳动过程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贰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 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又分别同劳动对资本的 两种从属关系对应。“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 要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就够了”,而“相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 这种生产 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 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 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 际上的从属。”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区分生产与非生产劳动不能“越出了形式规定的范围, 越出了用劳动者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来给生产劳动者 和非生产劳动者下定义的范围”。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劳动是指具有特殊的社 会规定性的劳动,这种社会规定性包含了劳动力的买卖 双方的雇佣劳动关系。“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始终是从 货币所有者、资本家的角度来区分的,不是从劳动者的 角度来区分的”。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 化
第一,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
在劳动生产力降低和工作日同时延长的情况下,即使 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量仍可保持不变;即 使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 工作日延长到一定的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 量都可能增加。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雇佣劳动, 它同资本的可变部分(花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相交 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价值) 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 值。”也就是说,只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二)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更
多的劳动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第二,劳动强度提高导致同样的工作日内产生更多的
价值产品。 第三,马克思从整个产业和国别角度分析了劳动强度
变化的影响。当所有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同时相等地提 高时,新的劳动强度就成为普遍的社会正常劳动强度。
目录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 对剩余价值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 公式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 价值的量的变化
壹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就是借助于生产资料,生产某种物质产品的
劳动。
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的发展来看,生产劳 动的概念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 自动手,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 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或者说,直 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一是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数量和 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是表现 为相同的价值产品。
二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 三是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地 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一卷第五篇包括第14章至第16章。第14章从不同 角度说明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和历史的 社会生产关系,其中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辩证关系 是第五篇的重点。第15章从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 动生产力三个因素,综合考察了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 量的变化规律。第16章分析了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指岀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率公式的错误。
谢谢观看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两个假定:一是商品按照它的价值出售,二是劳动力 的价格不低于它的价值。
在这两个假定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 量(即剩余价值率)就取决于三种情况:一是工作日的 长度,二是正常的劳动强度,三是劳动生产力。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二、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几种变化组合 (一)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一、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m v
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表示剩余价值对这样一种资本的比例, 这个资本的变 化就是剩余价值;这是价值的比例。在剩余劳动对必要 劳动的比例中,两个价值,即可变资本与剩余劳动,归 结为计量它们两者的根本比例,因为这两个价值的比例 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于是上述两个价值 彼此作为包含在它们中的劳动时间的量发生关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三、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前 提。 (二)自然条件既不促进也不阻碍剥削关系的形成,它 只是提供了剩余劳动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三)劳动生产率受自然条件影响。 (四)在优良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劳动有较高效率,从 而可以给资本家带来较多的剩余价值,但绝不能反过来 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天然产物。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时工作日缩短。 首先,资本家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应对工作 日缩短有一定界限。 其次,资本主义的无序竞争和浪费限制着劳动生产力 的提高和工作日的缩短。 最后,劳动的普遍化是工作日缩短的绝对界限。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 公式
《资本论》选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
在第三篇和第四篇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这里把两种剩 余价值生产方法综合起来研究,在整体上考察了绝对剩 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分析了这两种剩余价 值生产方法的异同和相互关系,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 分析做了概括和总结。此外,他还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生产劳动、剩余价值和自然条件的关系等重要理论 问题。第五篇既是前两篇的综合,又是对它们的补充, 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剩余价值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缩
短不会使劳动力价值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只会 减少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在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会增加剩余价值量,劳动力 价值绝对量不变但相对量降低。
工作日延长导致价值产品增加,作为价值产品的两个 部分,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也会等量或不等量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