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合集下载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马克思在这一篇中深入地分析了资本的 “积累与扩张”,分析了“简单再生产” 与“扩大再生产”,分析了“原始积累” 与“扩大积累”,点出了“资本主义积累” 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经典原句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 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 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 用价值量是不同的。
《资本论》第一卷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 分,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 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 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 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 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 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 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 主义义哲学
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 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 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 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 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的东西。
学习与体会
《资本论》是马克思心血之作,它把高度的科学 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 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 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 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 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 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 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3.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的角度看,生产劳动的 概念缩小了。“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 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定义 书583页 图示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 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5834.3
课后思考
ppt制作:高雅 写作:刘茜琪
逻辑地位
劳动力成为商品 衡量
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 规律 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导引: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直接
动机和惟一目的,是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家 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要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作用,有离开资本家独立谋生的可能
相对:实际隶属,工人成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工 人离不开资本家
4.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绝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相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并且工作 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
584-8.1
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
板书图示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我们就会碰到 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 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 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 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 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 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 这一章阐明了决定计时工资量的规律和 资本如何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对工人的剥 削。
决定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
• 计量计时工资的单位尺度是劳动价格。劳动价 格是劳动力的日价值除以平均工作日的小时数 所得的商 • 在日工资、周工资等等的量的决定上一般的规 律是:如果工作的长度(或劳动强度)已定,日 工资或周工资就决定于劳动价格。而劳动价格 或是随劳动力的价值而变化,或是随劳动力的 • 价格与其价值的偏离而变化。反过来,如果劳 动价格已定,日工资和周工资就决定于工作日 的长度(或劳动强度)。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 剩余价值
• 这一章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定义、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统一性 和差别性,以及自然条件同资本主义剩 余价值生产的关系问题,批判了李嘉图 学派在剩余价值起源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关于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劳动问题
• 第一,从劳动过程来看,劳动者已经不是自己 支配自已,而是被人支配,从而劳动过程中的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了 • 第二,从价值增殖过程来看,生产劳动的概念 又缩小了。 • “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 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 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 系。”
•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不是孤立的,而是连 续不断地再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剩余价 值不仅是资本的产儿,而且也会变为资本,投 入再生产剩余价值的运动。从生产过渡到再生 产,从资本生产剩余价值过渡到剩余价值变为 资本,生产物的分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工资即资本主义生产物中工人所得部分,是工 人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工人的再生产是资本 再生产的根本条件。因此为研究资本再生就必 须研究工资,揭示其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阐明 雇佣劳动者再生产的条件。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见第五章)。

在那里曾指出:“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在注(7)中还补充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在这里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

当他为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对自然物实行个人占有时,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

后来他成为被支配者。

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

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

后555来它们分离开来,直到处于敌对的对立状态。

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

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

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

但是,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用了。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

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

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末,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1)《资本论》的体系(A)最初拟定的体系——马克思最初所拟定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比现在的《资本论》体系要大很多。

他在1844年开始计划写两本大书:一本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则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但未能实现。

后在1851年他又拟定写三本书的计划,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二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三是论述政治经济学史;也没有实现。

此后他既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的研究,在他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把他所拟定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下面各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过的意义上。

(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

它们的相互关系。

城市和乡村。

三大社会阶级。

它们之间的交换。

流通。

信用事业(私人信用)。

(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来考察。

‘非生产’阶级。

税。

图债。

公共信用。

人口。

殖民地。

向外国移民。

(4)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

输出和输入。

汇率。

(5)世界市场和危机。

”后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修改如下:“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二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后,继续修改稿子,在他的1861—1863年手稿中,又将以前拟定的整个体系改变,以相当于第一卷部分而论,又修改为:“(1)导言;商品,币。

(2)货币转化为资本。

(3)绝对剩余价值(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绝对剩余价值,(d)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e)同一时间的工作日。

剩余价值额和剩余价值率(大小和高低?)。

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
凤翔编制
•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 马克思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篇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四篇分 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但是实际上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 根据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在第五编把绝对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综合起来,论述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数量变化规律。
•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 (1)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
动(第581页—583页第1段)。 • 资本主义条件下,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生产
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 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第五章指出撇开劳动过 程的各种具体形式,从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直 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个定义对 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是 正确的,但是对于 总体工人的每一个单个成员来说,它就不再适应 了。
• 第二,从价值产品和单位产品价值看。提高劳 动强度增加同一工作日的产品价值,即价值产品增
加,单位产品价值不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同一工作
日产品价值不变,即价值产品不变,单位产品价值 下降。

第三,从劳动力价值看。提高劳动强度会使劳
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同的或不同的程度增加,
如果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低于新的劳动力价值,劳动
• 第五,关于劳动强度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如果一切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都同时相等 地提高,新的提高了的强度就成为普通的 社会的正常强度,因而不再被算作外延量。 这仅就一国国内而言,平均的劳动强度在 不同的国家仍然是不同的(第600页第3 段)。

3、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第一,工作日缩短。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条件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第5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五、六篇中的四章

第5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五、六篇中的四章

复习《政治经济学》 复习《政治经济学》课本中对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 剥削程度。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靠延长工作日的 长度; 长度;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靠提高社会劳动生 产率, 产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来实现。 来实现。
第五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五、六篇中的四章,即:第十三章“机器 六篇中的四章, 第十三章“ 和大工业”;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 和大工业” 第十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七章“ 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二十章“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工资 的国民差异” 的国民差异”。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既 两种方法互为前提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同时又是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便不 会产生剩余价值; 会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延长并区分为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才能在此起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因为只有劳动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

资本论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2)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同样以劳动从属于资本为前提,但从属程度又有区别。

“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要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就够了”。

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大机器工业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延长劳动日和加强劳动强度,从而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4)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形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货币经历了那些阶段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对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

按照价值转移、流通形式、周转方式的不同,产业资本循环中的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两类。

资本周转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资本周转时间,即资本周转持续时间。

从它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具体包括:第一,劳动期间,是指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工作日时数。

劳动期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第二,非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的另一部分。

非劳动时间包括劳动过程正常中断的时间即正常停工时间、自然作用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第三,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5、是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什么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无论从劳动对象、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和劳动结果来看都是不同的,这种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资本论》教案-2

资本论》教案-2
2012-2-1 9
二、劳动价值理论
主要内容: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1、主要内容: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2、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商品(第一章) 3、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劳动二重性理论 4、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2012-2-1 3
〈资本论〉第一卷结构-续2
从第三篇到第七篇,才是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 在那里,生产过程“既是作为孤立的过程,又是 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资本论》第二卷, 第391页)在这里的分析完全撇开了流通过程,资 本的流通只是作为前提被假定。这样只所以可能, 是因为资本生产过程的两个先决条件-商品流通和 劳动力买卖,在这以前已经分析过了。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这些内容在3-5篇)。第三篇是全 部三卷《资本论》分析的基础。
2012-2-1 6
〈资本论〉第一卷结构-续5
第七篇在《资本论》结构中具有双重意义。第七 篇《资本的积累过程》把资本的生产过程作为再 生产过程来考察。一方面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的更 新,着重点考察剩余价值生产由于积累而不断扩 大的过程,即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 和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的发展过程,从 而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自然的绝对的生产 方式,而是暂时的生产方式。有了这一篇,《资 本论》第一卷就完整地以理论形式描绘资本主义 生活史:资本从产生、发展到消失的历史。另一 方面,它联系第二卷,使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合 逻辑地转到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它和第二卷 都研究流通过程,区别在于它研究再生产过程的 生产阶段,第二卷研究再生产过程的流通阶段。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的交换过程
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进行的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 离。
货币
01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用 于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
02
03
货币的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等职能。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 产过程
目录
• 商品与货币 • 剩余价值的产生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
关系 • 资本的积累 •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01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的属性
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物、 衣服等;社会属性指的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属性。
不可能有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即社会生产过程在不断扩 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其 中积累基金主要用于追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
0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著名的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容易导致生产过
03
剩和经济危机。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01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企业的出现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02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五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五篇
Subtle Touch
Immense visual appeal – Premade PowerPoint Templates
Design Inspiration
Design Inspiration
至于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一个进一步发展。工作日已经分裂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了,为了进一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才以种种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劳动目长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出二者进一步的区别。绝对剩余价值只以劳动日常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会彻底是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革命。 绝对剩余价值反映了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阶段,这就是说这里变化的只是很多劳动者在形式上被资本家联合在一起了。之所以说形式上,是因为劳动过程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各个劳动者自己独立的劳动,从生产方法上看,与他们隶属于资本以前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在形式上是在资本统治下劳动了。这时资本关系还是不现固的,雇佣工人还有可能离开资本家的企业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可以说这是反映着资本关系建立的过程。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章主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产劳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问题和对李嘉图学派的批判。 先研究一下什么是生产劳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呢?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说,生产劳动不是一个生产一般的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它是由该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既然剩余价值已经从总体上得到了说明,这就有条件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应该指出,生产劳动的这个定义并不排除它的一般定义,即生产物质产品、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资本来说这个规定是不够的,必须增加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特殊规定。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见解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 第十四章 中心是说明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关 系,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下,生产劳动表现为资本增殖 的手段,工人必须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 生产只能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明,而不能由自然 条件来说明。
• 2、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即 劳动生产率提高,会降低劳动力价值,增加剩余价值; 劳动生产率下降,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剩余价值。
• 3、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化, 即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 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 根据这个规律,剩余价值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力的变 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变动为前提的。所以,在劳 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 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相对地说,即同 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从 而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 劳动普遍化是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在劳动 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越是普遍 化,社会工作日中必须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就越 小,从而个人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的时间部 分就越大。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缩短的界限 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剥削阶级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总是把越来越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身 上。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才有可能实现劳动普 遍化。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经济基础和自然基础
•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 应当从经济基础即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明, 而不能由自然条件或劳动生产率来说明。但是也 不能说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同剩余价值生产毫 无关系。
• 1、无论哪种剩余价值的生产,都要以一定的劳动 生产力为前提,如果劳动生产力极为低下,以至 劳动者要用他的全部时间去生产维持他和他的家 属的必要生活资料,那就没有剩余价值,也就没 有剥削阶级。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工人 就没有这种可供支配的劳动时间;而没有这种剩 余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而不可能有资 本家。
• 3、资本主义生产又使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这 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生产,它实质上 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而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 动才是生产劳动。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 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 (二)绝对剩余价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
•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和起点。
二、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
• 主要考察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劳动生产力三 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 (一)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 力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三个 规律决定的。
• 1、不论劳动生产力如何变化,也不论产品数量和 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 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
• 3、自然条件只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可能性,而 其现实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说,剩余 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但这只是从一般意义来说, 即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以自然为条件的劳动生产力, 使劳动者不必以全部时间从事必要劳动,于是提 供了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但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 绝不能认为自然发生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 产的原因。良好的自然条件从而较高的劳动的自 然生产力,始终只提供剩余价值的可能性。要使 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需要外部的强制, 即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强制。
• 2、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时工作日缩短。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用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劳动 强度来对付工作日的缩短有一定界限,这就是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作日不能缩短到必要劳 动时间。
•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浪费限制着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作日的缩短。劳动生产力越 是增长,工作日就越能缩短。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劳动生产力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 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 劳动的免除,而这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做到。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迫使单个企业 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 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
• (一)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生产劳动就是直接生
产物质资料(即使用价值)的劳动。 • 2、劳动过程中协作关系的发展,使生产劳动的概念
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
• 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 一种职能就够了。就是说,由于协作关系的发展, 直接和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就够了。 这就是说,由于协作关系的发展,直接或间接从 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 (二)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对产品价值、劳动力价格和剩余 价值的影响如下。
• 1、对产品价值的影响。劳动强度提高,既能增加 产品总量,又能增加价值总量,而单位产品价值 总量不变。
• 2、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日 不仅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产品,而且会使劳动力价 格和剩余价值量同时增加。在劳动力价格提高时, 劳动力价格还可能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这就 是说,劳动强度的提高如果超过生理界限,劳动 力就遭受破坏,即使劳动力价格有所增加,也补 偿不了劳动力的加速损耗。
• 2、事实上自然条件的优劣,对剩余劳动的数量的 大小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条件,例如气候越好, 土地自然肥力越大,劳动者维持与再生产这些必 要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就越少。因此,自然发生 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是必要劳动减少,从而提供了 剩余劳动增加的可能性。所以,劳动的自然条件, 特别是土壤的自然肥力,会影响剩余价值量;但 绝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合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 的支配为前提,而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