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合集下载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 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2.1 促进经济发展2.2 增加社会财富2.3 优化生产方式2.4 提高企业竞争力2.5 促进减少贫富差距三、案例分析3.1 现代农业的发展3.2 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3.3 机器人产业的崛起3.4 工业4.0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3.5 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围绕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对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深入分析,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特定物品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额外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相对于绝对剩余价值而言,即相对于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言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因此在相同的工时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

其次是通过剥削工人来延长劳动时间,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基于物理工具和劳动力的机械化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工时。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 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协作。一方面,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 义协作。一方面,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 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为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准备了条件。 业准备了条件。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 提高劳动生产力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是一致的。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更多的剩余价值。 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中心是说 明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1.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3.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二协作二协作n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第四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中心是分析资本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主要考察资本家如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P104/1马克思说:“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 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 价值。” P102/2 “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 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P104/2~106/1
思考问题
1、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如何增加 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只有改变工作日 的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2、怎样改变工作日中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 只有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即只要有降低劳动力本身价值,才能增加剩 余价值。 3、怎样降低劳动力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 资本家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 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P104/3 当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平均水平以上时, 就会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他仍按社会价值出卖商品,这样就在个别价 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发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 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不是降低商品的绝 对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价值降低来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缩短工作 日,而是要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P107)“目的绝不是为了 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 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协作:把较多的工人集中在同一 时间、同一地点,生产同一商品。
1.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它起初与行会 手工业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 2. 简单协作创造了新生产力:(1)共同劳动使 每个工人逼迫具有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2)节 约生产资料;(3)集体生产力;(4)引起竞争提 高工作 效率; (5 ) 加 速资本 周转( 劳动变 的连 续);(6)集中力量短期内完成紧急任务;(7) 节约非生产费用

政治经济学中的高频考点绝对、相对、超额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中的高频考点绝对、相对、超额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中的高频考点绝对、相对、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智阅网之前为同学们讲解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这两个知识点,在此,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

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强度,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了。

上面讲述的这几个点是我们考试中将会遇到的高频考点,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好好对待。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选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相对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公式(一)

相对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公式(一)

相对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公式1. 相对剩余价值率公式相对剩余价值率是指资本家从工人劳动中获取的剩余价值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其公式为:相对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 / 必要劳动时间) * 100%其中,剩余价值指的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工人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举例:假设一个工人一天需要工作8小时来生产足够的价值来购买自己的生活资料,而实际上他每天工作12小时,其中4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

那么剩余价值率为 (4小时 / 8小时) * 100% = 50%。

2. 剩余价值公式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从工人劳动中获取的超出生活资料价值的部分。

其公式为:剩余价值 = 总产值 - 生活资料价值其中,总产值指的是工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生活资料价值指的是工人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价值。

举例:假设一个工人一天生产的价值为100元,而生活资料的价值为40元,那么剩余价值为100元 - 40元 = 60元。

3. 必要劳动时间公式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其公式为:必要劳动时间 = 生活资料价值 / 工资率其中,生活资料价值指的是工人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价值,工资率指的是工人每小时的工资。

举例:假设一个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10元,而生活资料的价值为40元,那么必要劳动时间为40元 / 10元/小时 = 4小时。

通过以上公式的列举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率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些公式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工具。

对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将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地概念工作日地一部分只是生产出资本所支付地劳动力价值地等价物.到现在为止,工作日地这一部分被看作不变量,而在一定地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现有地经济发展阶段上,它实际上也是这样地.在这个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工人还能劳动2小时、3小时、4小时、6小时等.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地长度就取决于这个延长地量.如果说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变地,那末相反,整个工作日是可变地.现在假定有一个工作日,它地总长度以及它地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地划分是已定地.例如ac线a—————————b——c代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b段代表10小时必要劳动,bc段代表2小时剩余劳动.现在,如果没有ac地进一步延长,或者说不依靠ac地进一步延长,怎样才能增加剩余价值地生产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延长剩余劳动呢?尽管工作日地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是越过它地终点c(同时也是工作日ac地终点)延长,而是由它地起点b以相反地方向向a端推移而延长.假定在a—————————b′—b——c中,b′—b等于bc地一半,或一个劳动小时.假定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c中,b移到b′,bc就延长到b′c,剩余劳动就增加了一半,从2小时增加到3小时,虽然工作日仍旧是12小时.但是很明显,如果必要劳动不同时从ab缩短到ab′,从10小时缩短到9小时,要使剩余劳动这样从bc延长到b′c,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是不可能地.必要劳动地缩短要与剩余劳动地延长相适应,或者说,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地劳动时间地一部分,要变成为资本家耗费地劳动时间.这里,改变地不是工作日地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地划分.另一方面,知道工作日地量和劳动力地价值,显然也就知道剩余劳动量本身.劳动力地价值,即生产劳动力所需要地劳动时间,决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半先令或6便士,劳动力地日价值是5先令,那末工人每天就必须劳动10小时,才能补偿资本支付给他地劳动力地日价值,或者说,才能生产出他每天必要生活资料地价值地等价物.知道这些生活资料地价值,也就知道工人劳动力地价值(1),知道工人劳动力地价值,也就知道他地必要劳动时间地量.从整个工作日中减去必要劳动时间,就得到剩余劳动地量.12小时减去10小时,还剩2小时,这里看不出,在这种条件下剩余劳动怎么能够延长到2小时以上.当然资本家可以不付给工人5先令,而只付给4先令6便士,或者更少.再生产这4先令6便士价值,有9个劳动小时就够了,这样,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剩余劳动就不是2小时,而是3小时了,剩余价值本身也就从1先令提高到1先令6便士了.但是这个结果地获得,只是由于把工人地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工人只得到他在9小时内生产地4先令6便士,他所支配地生活资料比以前少110,因此,他地劳动力只能有萎缩地再生产.在这里,剩余劳动地延长,只是由于打破剩余劳动地正常界限,剩余劳动地范围地扩大,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地范围.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地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地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地价值买卖地.既然作了这样地假定,那末劳动力地生产或劳动力价值地再生产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地工资低于他地劳动力地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在工作日长度已定地情况下,剩余劳动地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地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地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地延长.就我们地例子来说,劳动力地价值必需在实际上降低110,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减少110,从10小时减到9小时,从而使剩余劳动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但是,劳动力地价值要这样降低110,同量地生活资料,从前用10小时生产出来,现在要求用9小时生产出来.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不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不可能地.例如,一个鞋匠使用一定地手段,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内可以做一双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样地时间内做两双皮靴,他地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一倍.不改变他地劳动资料或他地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地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地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劳动生产力地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地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地社会必需地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地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地能力.(2)在研究我们上面考察地那种形式地剩余价值地生产时,我们曾假定生产方式是既定地.而现在,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只是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地或者说现存形态地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地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地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地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地工作日部分.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地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地两个组成部分地量地比例而生产地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地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地生产力,这些部门地产品决定劳动力地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地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但是,商品地价值不仅取决于使商品取得最终形式地那种劳动地量,而且还取决于该商品地生产资料所包含地劳动量.例如皮靴地价值不仅取决于鞋匠地劳动,而且还取决于皮革、蜡、线等等地价值.因此,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地产业部门中生产力地提高,以及它们地商品相应地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地价值.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地生产部门中生产力地提高,并不会影响劳动力地价值.便宜地商品当然只是相应地,即只是按照该商品在劳动力地再生产中所占地比例,降低劳动力地价值.例如,衬衫是一种必要生活资料,但只是许多种必要生活资料中地一种.这种商品变得便宜只会减少工人购买衬衫地支出.但是必要生活资料地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地产品构成地,其中每种商品地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地相应部分.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地减少而降低,这种劳动时间地全部减少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地总和.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总结果看成好象是每个个别场合地直接结果和直接目地.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地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地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地目地;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地提高.(3)必须把资本地一般地、必然地趋势同这种趋势地表现形式区别开来.这里不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地内在规律怎样表现为资本地外部运动,怎样作为竞争地强制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怎样成为单个资本家意识中地动机.然而有一点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有了解了资本地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地分析,正象只有认识了天体地实际地、但又直接感觉不到地运动地人,才能了解天体地表面运动一样.但是,为了理解相对剩余价值地生产,并且只根据已经得出地结果,要作如下地说明.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地价值.假定在一定地劳动生产力地条件下,在这12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地生产资料、原料等地价值是6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地价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地价值.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不是生产12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件.在生产资料地价值不变地情况下,每件商品地价值就会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地价值,3便士是最后地劳动新加进地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地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地不是这个总价值地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起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地,不象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现在,这个商品地个别价值低于它地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地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地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地劳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或者说,代表2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12个劳动小时.但是商品地现实价值不是它地个别价值,而是它地社会价值,就是说,它地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地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地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地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地商品,那末他地商品地售价就超出它地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地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而不是过去地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日地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地销路或大一倍地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地情况下,他地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地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地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地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赚得1便士地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地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地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地一般价值地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地动机.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地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地缩短和剩余劳动地相应延长.(3a)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或者说,劳动力地日价值是5先令,剩余劳动是2小时,因而每日生产地剩余价值是1先令.但我们地资本家现在是生产24件商品,每件卖10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先令.因为生产资料地价值等于12先令,所以1425件商品只是补偿预付地不变资本.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地935件商品.因为劳动力地价格=5先令,所以6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35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而现在是5∶3.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地产品价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属于只是再现地生产资料地价值.因此,剩下地8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地价值地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地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小时地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先令.生产力特别高地劳动起了自乘地劳动地作用,或者说,在同样地时间内,它所创造地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但是我们地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地日价值.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象过去那样需要10小时,只要712小时就够了.这样,他地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12小时,他生产地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见,采用改良地生产方式地资本家比同行业地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地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地,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地.但是另一方面,当新地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地商品地个别价值和它地社会价值之间地差额消失地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地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地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地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地商品,又会作为竞争地强制规律,迫使他地竞争者也采用新地生产方式.(4)因此,只有当劳动生产力地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地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地商品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地影响.商品地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地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地.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在货币价值不变地情况下,一个十二小时社会平均工作日总是生产6先令地价值产品,而不管这个价值额如何分割为劳动力价值地等价物和剩余价值.但是,如果由于生产力地提高,每天地生活资料地价值,从而劳动力地日价值,从5先令下降到3先令,那末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再生产劳动力地价值,从前需要10个劳动小时,现在只要6个劳动小时就够了.有4个劳动小时空了出来,可以并入剩余劳动地范围.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地内在地冲动和经常地趋势.(5)商品地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地资本家所不关心地.他关心地只是商品所包含地、在出售时实现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地实现本身就包含着预付价值地补偿.因为相对剩余价值地增加和劳动生产力地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地降低和劳动生产力地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因为同一过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地剩余价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个谜: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地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地交换价值;这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魁奈用来为难他地论敌、而后者至今还没有回答地那个矛盾.魁奈说:“你们认为,在工业产品地生产中,只要不损害生产,越能节省费用或昂贵地劳动,这种节省就越有利,因为这会降低产品地价格.尽管如此,你们又认为,由工人劳动创造地财富地生产,在于增大他们产品地交换价值.”(6)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7),目地绝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地目地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工人在他地劳动地生产力提高时,一小时内例如会生产出等于过去10倍地商品,从而每件商品需要地劳动时间只是过去地110,这绝不能阻止他仍旧劳动12小时,并且在12小时内生产1200件商品,而不是以前地120件商品.他地工作日甚至还可能延长,以致他现在要在14小时内生产1400件商平等等.因此,在麦克库洛赫、尤尔、西尼耳之流地经济学家地著作中,在这一页可以读到,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力,因为这种发展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在下一页接着就会读到,工人为了表示这种感谢,以后必须劳动15小时,以代替原来地10小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地目地,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地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地工作日地另一部分.在商品没有变便宜地情况下,究竟会在多大地程度上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在下面考察相对剩余价值地各种特殊地生产方法时,就可以看到.。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协作;分工;大生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一般有两种,即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成为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他新的学说一样,它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即古典经济学对剩余价值学说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建立了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在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实际上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继续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研究。

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他就做好了两方面的工作,使得他能够准确地抓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及其实现过程。

具体说来,一方面,马克思把研究置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已经得到深入研究,从而工作日、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均已得到充分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进而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剩余价值本身的生产,而不是利润、地租等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重要概念。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第九章中,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成正比。

”阐述了货币额的量变到形成资本的质变的过程,只有当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发财致富的目的,而不是作为资本的消费的目的时,才是真正的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局限性,要求资本家改变方法方式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渡到才对剩余价值生产。

逻辑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一、相对剩余价值1、含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以工作日的一部分时间、即只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条件,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是把工作日看成是一个可变的量;但它的延长是有限度的。

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不一定要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实现;它相反的方向是: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在此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把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改变。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是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界限。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资本家经常不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即在劳动力购买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

”(p349)因此,马克思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

”“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氏族的价值买卖的,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末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资低于他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

”(p349)即在考察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时应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方法排除在外。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把对劳动力的提高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分析,同资本主义造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的历史过程结合进行了分析,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分工协作竞争机制生产力。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他把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

工作日的第一段,工人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马克思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工作日的第二段,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这段时间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马克思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然而,工作日的延长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的延长工作日必然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

另外,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

此时资本家要提高剥削程度,就转而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

1.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

工作日中,扣除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剩下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不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侵占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漏洞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漏洞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漏洞闫伟东转载自强国论坛 | 2007-09-03 17:22 | 投票标签:剩余价值脑力劳动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否定了脑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大漏洞,并且造成了不良社会后果[ 方天佑 ]按:下文提到的“机器”,其在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功能等同于科技、知识、脑力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极重要的理论。

但就是这个理论却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讨论以下。

一,相对剩余价值从何而来?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 举个例子:工人生产一件商品耗时8小时,其中包括工人的必要劳动4小时(即获取工资所须时间),和剩余劳动4 小时.前四小时的必要劳动归工人的工资所有,后四小时的剩余劳动归资方所有.即工人劳动一天的价值是:必要劳动4hr+剩余劳动4hr。

(根据原著精神,说明几个基本概念:在劳动价值理论中,“必要劳动”=价值形成过程,“剩余劳动”=价值增殖过程;就单个商品而言,其包含的价值是劳动一天价值量的个体化,也表现为: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结晶叫做剩余价值)。

现在把生产条件改变一下,工人用机器生产,一天同样工作8小时,生产了10件商品,即由原来的8小时生产一件增加到8小时内生产10件.假如商品价格不变, 那么,出售一件商品同样能够获取工人一天的工资. 所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减为8/10(小时)=0.8小时.这样,剩余劳动时间就从原来的4小时增加到4+4-0.8=7.2小时。

现在,工人用机器劳动一天的价值是:必要劳动0.8hr+剩余劳动7.2hr 。

增加的剩余劳动部分,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机器劳动增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但机器劳动没有创造剩余价值.他解释说:“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资本论》第一卷,“相对剩余价值”部分)。

第六章相对剩余价值

第六章相对剩余价值

第六章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本章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论断,也有几处稍复杂的知识点,但总体而言这一章是非常简单的。

马克思在前面已经指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其价值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

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件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该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就越少,其价值就越小。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价值由各种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环境的因素所决定,同时也与劳动者及其家人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商品价值密切相关。

劳动力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

因此,它也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量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劳动力的价值会降低。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

对资本家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将支付更少的可变资本,因为工人们只需更少的钱就能满足生活需要(给定其生活水平不变)。

如果资本家们减少可变资本的支出,那么即使工作日不延长,剩余价值率仍会上升,从而资本家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一过程一点也不违背交换规律,因此资本家们自然会尽最大可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因为我们假定,一定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的价值买卖的。

”在这里,交换规律和古典政治经济学脱离了实际情况,马克思再次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说的观点。

马克思推理的另一个结论是,“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

”因此,通过提高生产力而降低奢侈品的价值并不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这里出现了矛盾:那些工资品(wage good)部门的个别资本家为什么要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而让其他所有的资本家都受益呢?这在今天被称为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

资本论10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资本论10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资本论10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工作日的一部分只是生产出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

到现在为止,工作日的这一部分被看作不变量,而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它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在这个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工人还能劳动2小时、3小时、4小时、6小时等。

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的长度就取决于这个延长的量。

如果说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变的,那末相反,整个工作日是可变的。

现在假定有一个工作日,它的总长度以及它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是已定的。

例如ac线a—————————b——c代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b段代表10小时必要劳动,bc段代表2小时剩余劳动。

现在,如果没有ac的进一步延长,或者说不依靠ac的进一步延长,怎样才能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延长剩余劳动呢?尽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是越过它的终点c(同时也是工作日ac的终点)延长,而是由它的起点b以相反的方向向a端推移而延长。

假定在a—————————b′—b——c中,b′—b等于bc的一半,或一个劳动小时。

假定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c中,b移到b′,bc就延长到b′c,剩余劳动就增加了一半,从2小时增加到3小时,虽然工作日仍旧是12小时。

但是很明显,如果必要劳动不同时从ab缩短到ab′,从10小时缩短到9小时,要使剩余劳动这样从bc延长到b′c,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是不可能的。

必要劳动的缩短要与剩余劳动的延长相适应,或者说,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要变成为资本家耗费的劳动时间。

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另一方面,知道工作日的量和劳动力的价值,显然也就知道剩余劳动量本身。

劳动力的价值,即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解读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解读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浅析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意义——周顺泉摘要: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应属姊妹篇,同时承接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三篇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讲剩余价值还有一种就是本章的相对剩余价值,本章一共分为四章,虽然我们可能之前接触过什么是剩余价值,但是都是后人解读出来已经现成的,至于马克思想表达的是怎么样的相对剩余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原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看这一章的原因,我的哲学素养比较低,把相对剩余价值拔高到一个很高的哲学角度不太现实,因此我只能在一个可以说比较接近经济学的角度去解读并且浅显的涉及我原本就比较浅薄的哲学知识。

第四篇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那样只是简单的介绍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马克思其实是在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高度的赞扬资本主义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并促进大生产的一个根源做一个揭示,并且说明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会处出现机器,机器是怎么让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增加的,相对剩余价值最初出现并扩大的方式,协作。

以及资本主义最早期的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地位,他为什么被取代,但是这些也并不是最根本的,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其实马克思最想揭示的是所谓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现在给其工人相对的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给定工作日,法律保障工人的权利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资本家并不是单纯的善意的爆发,资产阶级政府其性质并没有改变,工人甚至受到更大的剥削,这些都是本章的重点。

接下来分章来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机器工厂劳动生产力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本章介绍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从上一章工作日引入,讲工作日的一部分只是生产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的等价物。

工作日这一部分是不变量,这个区域外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间,我知道工作日是有限制的,a--------b--c,我们把a到c看做是一个工作日的话,那么我们首先知道a到b是固定的,在一定的相对的社会条件下。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而以这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包括逻辑分析和现实实现两个方面。

从逻辑分析上看,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什么是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

而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劳动力价值实际上是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因此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关键在于减少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而我们已经学过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就这样逻辑上是行得通的,可以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还有是现实事实,在现实中资本家追求的是超额剩余价值。

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利润,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必要劳动时间,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但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在市场的竞争下,其他资本家必然也会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在一定时间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降低,原本个别资本家拥有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这时,又会有资本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最后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减少,劳动力价值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延长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产品增加,需要更大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下, 需要降低价格,扩大市场,要以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 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 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 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应延长。 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 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 第二个阶段:各有关生产部门的多数企业都提高了劳动生产 力,降低了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 得相对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 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 是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存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表示为6便士,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 令。一天工作时间是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10小时,剩余 劳动时间2小时。 降低工资,付给4先令6便士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为9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为3小时(劳动力萎缩生产) 在工作日一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 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 于剩余劳动的延长。 。
就刚才的例子来说,劳动力的价值必须在实际上降低110 ,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减少110,从十小时减到9小时,从而 剩余劳动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 要做到这一点,不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不可能的。 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 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 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 作日部分,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改变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 的量的比例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相同: 两者都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少数企业表现为超额剩 余价值,多数企业表现为相对剩余价值。 不同: 1.产生的条件和途径不同。 2.产生和获得的范围不同 3.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 4.保存的时间不同 5.超额剩余价值是横向比较,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纵向比 较。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一个阶段
二 解读
全文结构 本章分为13个自然段 第1段:提出问题 第2~5段: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第6~10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形成过程 第11~13段: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1)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延长工作日,通过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产生更多剩余价值 a——————b——c—c 一种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延长工作日甚至是缩短工 作日的情况下,通过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 间,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 a—————b—b—c
现在美国统计的CPI各部分权重是2011年最新修订 的,其中住房(Housing)价格的权重为41.02% 、 交 通 价 格 的 权 重 为 16.87% 、 食 品 价 格 的 权 重 是 15.25%、医疗价格的权重是7.06%、教育和通讯价 格的权重是 6.79% (其中教育价格的权重为 3.21% )、娱乐价格的权重是6.04%。 而中国,食品价格的权重是34.4%、住房价格的权 重是17.4%、娱乐和教育价格的权重是14%、交通 和通讯价格的权重是 10.4% 、医疗价格的权重是 9.6%、服装类价格的权重是8.6%。
三 思考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
无限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相对狭隘的社会消费 力之间的矛盾 1929~1933年大萧条
2.相对剩余价值与科技创新
蓝领工人、技术人员等人共同创造了相对剩余价 值,而且科技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这绝不是劳动价值多元论的佐证,科技创新是 复杂劳动。
3.我国是否存在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当代不同,他的一些论断也无法适应 当代。但是,马克思的研究关注的并不是经济现象,而是 决定其的原因与背后的本质。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 在。 西方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无法对经济事实进行计量是不成 立的。它们所做的只不过是用经济指标(量的分析)来掩 盖其剥削本质。 阿尔都塞:“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在经济 现实本身中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事实的,是剩余价 值的概念。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统一是 由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直接关系表现的。剩余 价值不是一个可计量的现实,那是由于它不是物,而是一 种关系的概念,即生产的社会结构的概念,是仅仅在其结 果中可以看到的和可以计量的存在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形成过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个别的,而是社会劳动生产率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来实现的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郭鹏华
一 本章地位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理论)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补充和进一 步的研究)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绪论)
第四篇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谢 谢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第一,只有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为这些部 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才会引 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 第二,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普及到整个生产部门时,才 会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
(2)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各有关生产部门少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力,使 这些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 余价值。 上衣生产部门一个工作日为12小时,每个工人在一个工作 日内生产12件产品,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表示是6便士或 12先令,每件商品耗费生产资料值6便士。 12件产品 =1212+1212=12先令 1先令件 少数企业把劳动生产力提高1倍,每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 内生产24件商品。 24件产品 =2412+1212=18先令 34先令(9便士)件 超额剩余价值=1先令 34先令=1 4先令=3便士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 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 ,只关心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 求 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资本家并不关心商品的绝对价值,而是关心商品中所 包含的剩余价值。这才是资本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所在。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劳动生产力目的是为了 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是为了缩短工人 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 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
相对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存在理人员、政府和劳动者都 参与到分配中,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 和了阶级矛盾。
5.决定劳动力价值的产业部门和CPI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 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 的宏观经济指标。 谈论的关键不是CPI,而是CPI篮子。 工资增长与CPI CPI等经济指标了并未真实反映出我国相对剩余 价值的分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