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辨析题】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
(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
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
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
(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分)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分)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3分)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
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
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辨析题 选择题
《政经辨析题》辨析题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和本质的区别。
(1) 流通形式不同。
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
(2)流通的内容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
(3)流通的目的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
(4)流通的限度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
但资本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
因此,通过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可见,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所以,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
但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
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
如果不买也不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辨析题+论述题+计算题---政经(一般整理)
辨析题(先判断,后分析)第一章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解答:(1)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
(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
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3)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解答:此观点错误。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解答: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这个说法错误。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
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解答:(1)此观点正确。
(2)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不过,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从而这些自然属性使金银天然地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 1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在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
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
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工作日长度的决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涉及到一个工作日的长度的问题。
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工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消耗一定量的生命力。
政治经济学大题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0分)
1、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正确。(1分)之所以不在流通中产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2分)之所以离不开流通,是因为价值的增殖以流通领域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为前提,而且还要通过流通领域出卖商品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2分)
2、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原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答: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分)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这种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2分)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消耗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旧价值)转移亲保存在新商品中,使之成为新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2分)
3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错误。(1分)股票是一种投资凭证,本身没有价值,但有价格。股票价格不是股票票面额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2分)股票市场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股息与利息率两个基本因素。(2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题目及答案一、辨析题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就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因此,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3、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的变化的表现。
7、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8、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9、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10、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俭的结果。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2、利润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它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但利润常常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1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排除了超额利润的存在。
15、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16、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17、垄断导致竞争的消除。
18、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占有关系。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20、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孕育和产生着置自身于死地的物质因素21、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
22、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23、由于利润平均化,在一定时期内每个资本家都能得到平均利润。
24、商业资本参与对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降低了产业资本利润率,对社会生产没有积极作用。
答案:1、“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是针对商品来说的,对于商品之外的物品,尽管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并没有“价值”可言。
②“价值”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反映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存在劳动的交换,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问题。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辨析题
辨析题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决定价值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并影响价格的因素。
答案:此命题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同方向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但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供求关系、货币价值变动、国家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都会引起价格变化。
决定价值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从而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价格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价值的因素就是决定价格的因素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由于供求关系、货币币值自身的变动而容易造成的价格的波动,就与价值的关系不大。
因此说,价值决定价格,但供求关系、货币币值等影响价格变动。
2、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抽象劳动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的原子,因此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下,社会的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是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布状态,某个资本家的所得,即是他人的所失,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发财。
因此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必须以流通为条件。
因为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
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辨析题__
三、辨析题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政治经济学既研究政治关系,也研究经济关系。
30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分配关系。
31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因而它们具有同样的特点。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1.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3.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
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5.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94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9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9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97价值规律就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
98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99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
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100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10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102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03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04信用货币就是纸币。
105由于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而,一个企业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
106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企业就无需提高劳动生产率。
96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97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生产过程之外,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
98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99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D.以上均不对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的报酬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
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从100%增加到150%B.从100%增加到200%C.从100%增加到250%D.从100%增加到300%12.资本总公式是( )A.G—W—GB.G—W—G′C.W—G—WD.W—G—W′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D.物化劳动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B.在流通领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20.资本从本质上说是( )A.生产中的机器设备B.流通中的商品货币C.银行中的货币存款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2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采用先进技术B. 贱买贵卖C.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部价值D.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2.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剩余价值量的多少C.工人工资的高低D.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23.资本的最初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A.厂房、设备B.原材料C.劳动力D.货币2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cB.c+v+mC.v+mD.c+m25.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变化的趋势是()A.上升B.下降C.与名义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D.与实际工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是()。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第九章中,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成正比。
”阐述了货币额的量变到形成资本的质变的过程,只有当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发财致富的目的,而不是作为资本的消费的目的时,才是真正的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局限性,要求资本家改变方法方式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渡到才对剩余价值生产。
逻辑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一、相对剩余价值1、含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以工作日的一部分时间、即只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条件,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是把工作日看成是一个可变的量;但它的延长是有限度的。
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不一定要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实现;它相反的方向是: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在此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把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改变。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是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界限。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资本家经常不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即在劳动力购买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
”(p349)因此,马克思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
”“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氏族的价值买卖的,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末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资低于他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
”(p349)即在考察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时应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方法排除在外。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三、辨析题绪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8.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10.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1.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12.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13.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14.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15.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0.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3.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哲答案整理
马哲答案整理辨析题:1.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错误。
“亲眼所见”属于感性相识,感性相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亲眼所见到的感性相识中,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需用实事求是的看法加以分析,有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才能推断真假,得到事物的正确相识。
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相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简洁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简洁产生荒谬的推断。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确定社会存在。
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探讨思想史对于深化相识人类历史与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料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于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相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是指人的相识中含有不依靠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相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相识是否是真理以与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相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真理和谬误是肯定对立的。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它们的不同形态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D.以上均不对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
A.劳动的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的报酬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5.资本的本质是( )。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
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从100%增加到150%B.从100%增加到200%C.从100%增加到250%D.从100%增加到300%12.资本总公式是( )A.G—W—GB.G—W—G′C.W—G—WD.W—G—W′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D.物化劳动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B.在流通领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20.资本从本质上说是( )A.生产中的机器设备B.流通中的商品货币C.银行中的货币存款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2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采用先进技术B. 贱买贵卖C.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部价值D.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2.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剩余价值量的多少C.工人工资的高低D.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23.资本的最初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A.厂房、设备B.原材料C.劳动力D.货币2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cB.c+v+mC.v+mD.c+m25.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变化的趋势是()A.上升B.下降C.与名义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D.与实际工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部分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正确。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3)实践是社会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5)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答:(1)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一上升性是由生产力不慌不乱一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2)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产阶级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产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了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战胜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错误。
(1)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地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了,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判断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一:上述判断是片面的。
因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但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
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
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只要新的生产技术被普遍采用,劳动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会消失。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使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也变得便宜的时候,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剩余价值率才会提高。
单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超额剩余价值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不断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①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
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②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③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④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某个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
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
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
这种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而这个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逐渐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跟着消失。
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⑥综上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前驱或过渡状态;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不能说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