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0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
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
大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导致全球范围内 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 等现象。
谢谢
THANKS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 系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市场价 格是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在供求关系
的影响下,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转化
剩余价值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首先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 配。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这些收入都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再分配
在初次分配之后,剩余价值还会在社会各领域之间进行再分 配。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等手段参与再分配,调节收入 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 也会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关系
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从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导致资本家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的份额相对 减少。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2.1 促进经济发展2.2 增加社会财富2.3 优化生产方式2.4 提高企业竞争力2.5 促进减少贫富差距三、案例分析3.1 现代农业的发展3.2 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3.3 机器人产业的崛起3.4 工业4.0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3.5 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围绕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对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深入分析,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特定物品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额外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相对于绝对剩余价值而言,即相对于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言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因此在相同的工时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
其次是通过剥削工人来延长劳动时间,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基于物理工具和劳动力的机械化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工时。
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
3.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有利于当代人力资源的开发 (3)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建设 (4)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3.总结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已经有了将近140年的 历史,但它的理论影响力至今仍不减当年,其基本原因正如恩 格斯所说的那样:“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彻底弄清了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露了在现代社会内,在 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 显然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存在着雇佣劳动制度, 只要存在着剥削现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会发挥威力。
2.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能对当代当代经济关系 进行新解释,足见其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承认剩余价 值在存在的合理性,不仅有利于促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 创新和发展,而且也是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改革的 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理论意义
(1)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2)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谢谢!
3.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公有 制一统天下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 时又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 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形势下,怎样认识马 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是经济学者对剩余价 值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与时俱进发展的基本要求。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现实意义作者:吕忠林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2期摘要:剩余价值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所有学说创作的最主要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成长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极为显著的品质与特点,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本文通过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内容,着重探究其现实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市场经济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01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同时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同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并为其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陈述,使工人阶级与资產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对立更为显著。
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中涉及到的生产劳动始终处于较为异化的状态,劳动力本身是活着的人身体中体力与智力的总和,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力商品最终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会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劳动力这个对于市场来说较为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在进入整个生产劳动过程之后,则需要耗费体力与智力进行消费,最终将其凝结为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为这些雇佣而来的工人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直接决定劳动力生产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费用,而劳动力耗费的体力与智力凝结成的商品价值,与工人在进行创造过程中的劳动力价值,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额的,这份差额便被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能够无偿占有的工人利用剩余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它不但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与决策的根本,也是其能够获得利润的基础,显著表现出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
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中,资本家通过长期对工人的剥削,获得更高的利润收益,同时通过雇佣工人消耗自己的智力与体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带来更高的利润收益。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分析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技术进步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和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对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脉动和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劳动力剩余价值、技术进步、现实意义、经济发展、启示1. 引言1.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认为,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这一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分析劳动力剥削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剥削现象,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指导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当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
2. 正文2.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而获取的剩余价值。
第10讲剩余价值论及现实意义
Company Logo
(2)价值增殖过程及其特点 价值增殖过程及其特点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 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够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 的秘密就在这里。 假定劳动时间延长一倍由6小时增加到12小时,而资本家雇佣纺纱 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是 3元 购买20斤棉花 价值的货币表现为 20元 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 4元 初垫支 27元 工人12小时创造新价值,货币表现为6元 =30元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 价值的价值。
Company Logo
(3)资本是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是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是社会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 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 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 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 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 生产关系。”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 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 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 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 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3]
Company Logo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 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 的。 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 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 (2)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 而一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产阶级将长期稳 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 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内容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品质也是时期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路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能够结合生产关系对分派关系做出解释的学说仍然不失其庞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市场经济公有制现实意义按照过去的理解咱们通常把剩余价值看做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份价值它表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这种理解实际上并无全面反映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多角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咱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
这就需要咱们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给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时期的新内涵。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本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
剩余价值理论以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进程进行消费花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花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表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进程就是劳动进程与价值增值进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以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增强对工人的剥削所利用的方式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
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
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
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
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与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资本积累理论及其应用
(二)准确理解“重新建立 个人所有制”
2.明确三个问题
③个人所有制中“个人”的内涵 “个人”是指联合起来的社会 化的个人
(二)准确理解“重新建立
个人所有制”
2.明确三个问题
小私有制(以自己劳动为基础)
私有制 ↓否定
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剥削他人
返回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 《资本主义的未来》
日本哲学家梅原猛:《日本的 现代化之路之反思》
“如果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私欲 的社会,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要 崩溃。不,已经开始崩溃了。”
返回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一是有人身自由
二是指对生产资料没有现 实的具体的
占有权和使用权。 我国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两权分离
农产品平均关税从入世时的23.2%降至15.2 %,降幅达34.5%,已远低于62%的世界平均 水平。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及其应用
(三)剩余价值、资本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中的适用性
1、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 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 值而形成的余额”。
剩余价值与资本积累 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的本质和构成 资本主义工资 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及其应用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
资本、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
使用价值
——恩格斯《反杜林论》
返回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 有社会产品的权利,它只剥 夺利 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 利。”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_5833
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纲要:相对节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节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节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公司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对节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转 ,有侧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点词:相对节余价值;马克思;协作;分工;大生产节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中心。
资本家提升节余价值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门路一般有两种,即可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可以成为资本家或公司主提升节余价值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公司主提升节余价值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独一方法和门路,就是经过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节余价值。
一、相对节余价值的观点1、节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相对节余价值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余新的学说一样,它也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固然它的本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①在对已有研究成就,即古典经济学对节余价值学说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渐成立了相对节余价值理论系统。
绝大多半古典经济学家研究节余价值生产,都是在假设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其实是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连续了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相对节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研究。
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他就做好了双方面的工作,使得他能够正确地抓住相对节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及其实现过程。
详细说来,一方面,马克思把研究置于绝对节余价值生产已经获取深入研究,从而工作日、价值增值过程、节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必需劳动与节余劳动等均已获取充足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域分了节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别形式,从而把研究对象确立为节余价值自己的生产,而不是收益、地租等的生产。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向时,曾做出几个假设:一是商品价钱与商品价值一致,而劳动力商品价钱不低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甚至有时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二是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能够发生变化,而这些生活资料的数目保持不变;三是撇开了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教育和发展花费。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第十二讲 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 生理因素 社会道德因素
0 吃饭、睡觉、 休息时间
24
家庭生活、社 会活动时间
“八小时之歌”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小时, 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 干24小时。
态”的技术与科学》P62.)
Thinking: 哈贝马斯的论述是否合理?
4、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
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把剩余价值再转化 为资本。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现象, 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 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 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 的实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购买10斤棉花, 价值的货币表现为10元 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 货币表现为2元 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货币表现为3元 ______________ 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共垫支了 15元 假定工人在6个小时内将10棉花纺成棉纱结果是: 棉纱的价值(就由棉花和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转移来的旧 价值) 12元 工人在6个小时内又创造出了一个 3元 ________ 棉纱的价值就是 15元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 用,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 价值生产中,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 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价值增殖了,产生了剩 余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为揭露剩余价值的 来源和资本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引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实现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进一步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使工人创造出超过其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则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注意: 1. 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是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前提。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并非无限制地进行,它受到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施需要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控制和管理,以确保对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获取。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现实的联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它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 对劳动过程的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分析劳动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的改变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劳动者的剥削。
2. 对工人阶级的认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困境和剥削状况。
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为资本家创造了巨大的剩余价值,但却只能获得有限的工资收入。
这一理论使我们更加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福利,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3. 对经济发展的启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出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这一理论为我们探索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现实意义摘要: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_丈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所下的定义是:由雇佣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其内容主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等等。
它们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
具体来说,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大致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
要想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本,资本是怎样产生的这两个基本问题。
对此,马克思从资本总分式的矛盾人手,通过分析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联系与区别,科学揭示了资本的基本涵义,即资本是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而展现了资本的本质。
与此同时,马克思从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身自由”,二是“自由得一无所有”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
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既然劳动力成为商品,那么它必然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对此马克思首先系统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构成,在此前提下重点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新价值的特殊属性,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为了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真正来源,马克思首先详尽分析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一分析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逻辑方法。
专题八:剩余价值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专题⼋:剩余价值规律及其现实意义专题⼗:剩余价值规律及其现实意义⼀、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阶段,必然出现资本所有者雇佣⼯⼈进⾏商品⽣产的⽣产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以劳动⼒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为前提的。
(⼀)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劳动者体⼒和智⼒统⼀的劳动能⼒。
劳动⼒只是劳动者所具有的劳动能⼒,并⾮就是劳动本⾝。
当劳动⼒投⼊使⽤,这种能⼒就转化为现实的劳动。
1、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并⾮天然就是商品。
劳动⼒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有⽀配和处置⾃⼰劳动⼒的⾃由权利。
这⼀条件意味着劳动者必须有⼈⾝⾃由。
如果他没有⾃由或者没有完全的⾃由,他就不能⾃主出售⾃⼰的劳动⼒。
例如:奴⾪社会的奴⾪,完全没有⼈⾝⾃由;封建社会的农民,囚禁于⼟地私有制的⽣产关系之中,其⼈⾝处于半依附状态,没有完全的⼈⾝⾃由,也不能随意出售⾃⼰的劳动⼒。
②劳动者丧失了或者缺乏⾃主⽣产的必要物质条件。
劳动⼒的所有者除了⾃⼰的劳动⼒以外,没有或者缺乏赖以⽣存的⽣产资料或其他⽣存条件,只能靠出卖劳动⼒来维持⽣活。
劳动⼒也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
劳动⼒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标志。
劳动⼒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当劳动⼒成为商品时,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产关系开始萌⽣。
2、劳动⼒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形成资本主义⽣产⽅式的两个前提条件。
这两个条件的具备和实现,就是货币拥有者为增殖⽽购买劳动⼒和⽣产资料进⾏商品⽣产,也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1)劳动⼒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劳动⼒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标志?这是由劳动⼒商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就当今而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了主要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给我们生产活动以启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我们从产品生产到销售全过程进行考虑,并且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同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需要细化分工、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劳动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马克思有两大著名发现: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围绕剩余价值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学核心组成部分,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四个方面,这里要介绍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属于剩余价值生产部分。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具有两重属性:阶级性和增殖性。
其中,阶级性是其社会属性,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增殖性才是其本质属性,也就是说,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中国也不例外,某种角度讲,剩余价值的增殖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需要提到两个概念: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指补偿劳动力价值劳动时间后还多余的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主要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前者是在不改变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人绝对工作时或者提高工人劳动强度来增加剩余价值,后者是不改变工人工作时,而是通过降低劳动力价值达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生产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产生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受工作日时长的限制,工人每天劳动时间不可能无休止的延长下去;工人阶级逐渐组织起来维护自身利益,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得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严重时还演变成了工人暴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增加慢,难以满足资产阶级贪婪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协作;分工;大生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一般有两种,即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成为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他新的学说一样,它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即古典经济学对剩余价值学说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建立了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在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实际上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继续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研究。
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他就做好了两方面的工作,使得他能够准确地抓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及其实现过程。
具体说来,一方面,马克思把研究置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已经得到深入研究,从而工作日、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均已得到充分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进而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剩余价值本身的生产,而不是利润、地租等的生产。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势时,曾做出几个假定:一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一致,而劳动力商品价格不低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甚至有时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二是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可以发生变化,而这些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三是撇开了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教育和发展费用。
把马克思的三个假定加以综合考虑可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史中,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变化趋势,并非是简单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
除了劳动生产率这个因素外,劳动强度、历史与道德的因素以及教育和发展费用的增加等都会引起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不断上升。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他把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
工作日的第一阶段,工人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马克思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工作日的第二阶段,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劳动的时间,这段时间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马克思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2、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
此时资本家要提高剥削程度,就转而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缩短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使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说到:“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①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途径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
工作日中,扣除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剩下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不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侵占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这并不能真正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将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同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提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随之降低了。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只有与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才能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
”①而劳动力全部价值的降低,要靠工人所必需的整个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才能实现。
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不能长久保持。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必然迫使他的竞争对手们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三个方面:协作、分工、大工业。
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
”①协作、分工、大工业这些劳动过程发展的阶段,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增加对劳动者剥削的三种方法。
(1)协作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
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协作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称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
这是个别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必然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正由于劳动者的联合是由资本造就的,一切由联合而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也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种虚伪的表象就这样产生了。
当然,不否认,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和资本的存在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它的作用与在以前生产方式中的作用有着根本的不同。
马克思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
”①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劳动者联合在一起共同劳动,是以资本集中在私人手里为前提的。
不建立起资本家对大量工人的雇佣劳动制度,这种新的生产力就不可能产生。
这里表现出一定的生产关系是新生产力得以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这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这种新的生产力要求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一定的集中,和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但随着协作的发展、规模的增大,资本支配劳动又发展成为劳动过程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为,共同的劳动有必要有一个集中的指导,以使全体劳动者互相协调。
这是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抓住这一点,说明资本和资本家存在的必要性、永恒性。
这只看到了一般,忘记了特殊性。
若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这种指导不只是由社会劳动过程引起的,同时它还由于为了榨取劳动者引起的,所以,资本的指导是建立在对抗性的基础上,这种指导表现为资本家的个人无上的权力,对劳动者的无限的统治。
(2)分工是有助于生产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个因素。
分工是协作的基础,在协作整体中的有效分工,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这种分工的原则,使生产的各个阶段孤立了起来,使各种操作的局部职能独立起来,成了工人的专门职能。
“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以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
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①协作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称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
这是个别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必然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以分工为基础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中占有独立的重要地位。
工场手工业是一种企业内部分工,当时这种分工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的杠杆,从而也是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
劳动的专门化还带来一种结果,就是劳动工具也不断完善,使之更有效。
马克思说:“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
”这些都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它显示出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
局部工人和他使用的专门工具是工场手工业这种生产组织的基本要素。
(3)大工业是影响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三个因素。
在当今高度发达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资料的变革则无疑更多地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
正是由于机器和大工业广泛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
由于劳动手段采用了机器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就使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纯粹的经验。
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同样又引起了社会劳动组织的变化。
这种“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从手工劳动转变到大机器生产,在经济史称作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改变着劳动过程,并表现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断增长上,这一产业革命就是这一章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这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在理论上概括了这一革命的过程和它产生的后果。
在这里非常清楚地看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如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怎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发展,揭示了在这种发展的基础上,阶级矛盾如何发展着。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不是为了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使商品更便宜,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经济界限。
“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末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可是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
由于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值。
因此,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
”①马克思揭露了由于机器的使用,工厂开始使用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痛斥那些资本主义辩护士们宣扬所谓的劳动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滥调。
机器的使用还导致延长工作日的强烈刺激和劳动强度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