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

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协作;分工;大生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一般有两种,即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成为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他新的学说一样,它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

实中”。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即古典经济学对剩余价值学说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建立了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体系。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在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实际上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继续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研究。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他就做好了两方面的工作,使得他能够准确地抓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及其实现过程。具体说来,一方面,马克思把研究置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已经得到深入研究,从而工作日、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均已得到充分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进而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剩余价值本身的生产,而不是利润、地租等的生产。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势时,曾做出几个假定:一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一致,而劳动力商品价格不低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甚至有时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二是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可以发生变化,而这些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三是撇开了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教育和发展费用。把马克思的三个假定加以综合考虑可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史中,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变化趋势,并非是简单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除了劳动生产率这个因素外,劳动强度、历史与道德的因素以及教育和发

展费用的增加等都会引起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不断上升。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他把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工作日的第一阶段,工人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马克思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工作日的第二阶段,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劳动的时间,这段时间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马克思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2、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此时资本家要提高剥削程度,就转而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缩短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使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马克思说到:“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工作日中,扣除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剩下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不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侵占必要劳动时间。但是,这并不能真正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将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同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提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随之降低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只有与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才能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①而劳动力全部价值的降低,要靠工人所必需的整个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才能实现。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不能长久保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必然迫使他的竞争对手们也采用新的生

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三个方面:协作、分工、大工业。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①协作、分工、大工业这些劳动过程发展的阶段,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增加对劳动者剥削的三种方法。

(1)协作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

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

叫协作。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

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

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协作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称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

力。这是个别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必然性,

是生产力发展的合乎规律的过程。正由于劳动者的联

合是由资本造就的,一切由联合而表现出来的生产力,

也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种虚伪的表象就这样产

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