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创新
相对剩余价值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化对相对剩余价值 的研究 那 么 我们 还 会发现 除 了
马 克思 所论述的那种相对剩余价值 ( 即 由缩短必要劳
甚 至因技术设备落后 而出现 亏 损 另外 随着企业科学 技术水平 和管理水平 的不 断提高 也 不 断提高
,
要求 劳动者的素质
动时间而相对增加剩 余劳动时间所 生 产 的剩余价 值) 外 还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相对剩余价值 这就是 由缩 短个别劳动时间而 相 对增加剩余 劳动时间所 生 产 的剩
。
又 用八卦的二重组 合
—
,
)和 (阳
这种 组合排列方式包含着二 进 制的萌
。
例如 袁隆平院士 及 其科 研小 组 成功地培
,
,
士 因而 又 莱布尼 茨发 明 二进制有
借鉴意 义
同时也
育出 了高产 的杂交水稻
当这种水稻 大 面积推广栽培
。
可 以 说 为 现代 的 电子计 算 机 的 设 计 作 出 了间接 贡
, 。 , ,
动时间要短 于 必要 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低 的企业 其 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要 长于 必要 劳 动时间
2石
。
;
,
如 果某 一
劳动者创造的
但是 一个企业 的相对剩余价值 却不
中 共郑 州 市 委 党 校 学报
2 00 2
年第
l
期总 第 5 期
完全是 由这个企业的劳动者 ( 包括科技人员 和管理人 员 )仓 的 糙
。
人们 只 需要按照 一定 的方法育 种 和 栽培就 行 杂交水稻栽培
, 。 ,
了 而不再需要袁隆平每次都去试验
相对剩余价值 可 以 间接创 造 的道理可 以 用 来解 释 无人工 厂 的剩余价值从何 而来 的问题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0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
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
大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导致全球范围内 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 等现象。
谢谢
THANKS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 系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市场价 格是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在供求关系
的影响下,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转化
剩余价值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首先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 配。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这些收入都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再分配
在初次分配之后,剩余价值还会在社会各领域之间进行再分 配。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等手段参与再分配,调节收入 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 也会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关系
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从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导致资本家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的份额相对 减少。
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取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无产阶级被剥削的体现。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这种生产方法中,资本家可以通过强制工人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人们为资本家工作,不仅要生产出自己维持生活所需的物质,还要生产出超过这个数量的商品,以供资本家占有和消费。
这样,资本家就可以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资本家迫使工人延长工作时间的手段包括加班、减少休息时间、无偿加班等。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压榨工人为基础,使工人陷入长时间的劳累与剥削中。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这种生产方法中,资本家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劳动效率来缩短所需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工人在生产中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实现剩余价值的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人力成本为基础,使得资本家可以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通常需要资本家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以增加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可以并存,相互影响。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依赖于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获取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依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剩余价值的增加。
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剩余价值生产。
例如,在工业革命初期,资本家主要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获取利润。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家逐渐转向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通过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剥削方式,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的手段。
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概念相对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强度的增加等手段,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现象。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质。
在商品生产中,作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本)与作为劳动力的活劳动(工人)相对立,资本家的私人拥有者利用生产资料和工人,生产出商品并出售,以获得利润和增殖自己的资本。
由于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其价格由其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所决定,保证了资本家可以以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买来工人的劳动力,从而实现价值的增殖。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二是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形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必要劳动时间。
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和加大工作强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占更大比重。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利润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因此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同时,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使剩余价值占更大的比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的规模和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工人的剥削和贫困,使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从而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总之,相对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2.1 促进经济发展2.2 增加社会财富2.3 优化生产方式2.4 提高企业竞争力2.5 促进减少贫富差距三、案例分析3.1 现代农业的发展3.2 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3.3 机器人产业的崛起3.4 工业4.0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3.5 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围绕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对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深入分析,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特定物品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额外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相对于绝对剩余价值而言,即相对于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言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因此在相同的工时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
其次是通过剥削工人来延长劳动时间,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基于物理工具和劳动力的机械化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工时。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社会价值 个别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11
4、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的前提
当个别企业采取的新技术在社会上应 用普及后,社会上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 数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都趋同了。 那么,原采取新技术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 价值就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因而超额剩余 价值消失。
但由于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 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从而 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的机器体系发 展到了一个以自动控制为中心的新阶段。社会 生产力迅速发展,工人的实际收入也有所提高, 但工人实际收入的增加幅度只要小于剩余价值 量增加的幅度,资本家仍会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出现新 特点的原因主要是:
1、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复杂劳动在全社会的劳动中所占比重不断增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增加剩余价值 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 上有两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可编辑版
1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
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 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 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用这种方法 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2
必要劳动时间
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6小时
3小时
12小时 工作日
15小时
m′=100%
m′=150%
可编辑版32Fra bibliotek工作日长度的决定
工作日的下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上限: 生理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两点:
1.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创造出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
这样,劳动者在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后,仍然需要继续工作,并将剩余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剩余价值。
2. 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前提。
通过提高直接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和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这样一来,同样工作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就增加了,而剩余价值也就随之增加。
总之,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进而创造出额外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万人大罢工, 1886.5.1 芝加哥 20 万人大罢工, 小时工作制。 争取 8 小时工作制。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西方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由于工人的政治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新的科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2)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概念不同。 第一,概念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动时间的缩短, 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值生产。
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生产是指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其实际获得的工资,而这部分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现象。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包括剩余价值来源、剩余价值提取和剩余价值实现三个方面。
首先,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在一定时间内以固定工资为代价去为资本家生产商品或服务。
劳动者通常需要完成工时要求,即“必要劳动时间”,这段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等于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
然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通常能够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即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剩余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
而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其次,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提取的方式获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
剩余价值的提取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式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综合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或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达到的。
这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力、改进劳动组织、使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等手段来实现。
绝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实现的,资本家要求劳动者加班加点,使劳动时间超过正常工作时间。
综合剩余价值则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综合运用,使剩余劳动价值更高。
最后,剩余价值实现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实际利润的过程。
剩余价值实现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商品交换、劳动力交换和剥削外部劳动力。
商品交换是指将产品出售给其他资本家或最终消费者,并通过销售实现剩余价值。
劳动力交换是指将剩余价值实现的手段之一,劳动力作为商品通过工资形式卖给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
而剥削外部劳动力则是指通过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并借助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实现剩余价值。
总的来说,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包括剩余价值来源、剩余价值提取和剩余价值实现三个方面。
其中,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提取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综合剩余价值的方式实现,而剩余价值实现则是通过商品交换、劳动力交换和剥削外部劳动力的方式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实际利润。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剥削的方式占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在工作日中所进行的超过生活必需劳动时间的工作。
例如,在清晨起床后,一个农民早餐前去田地干活,直到傍晚返回家中。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能够从上午5点到晚上7点,整整工作14个小时,而按照其生活所需进行劳动的时间可能只有4个小时。
剩余的10个小时就是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尤为常见。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家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使得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其自身的工资水平。
举个例子,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使得工人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商品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从而使得资本家能够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分工合作和机械化。
分工合作是指将一个劳动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劳动环节,然后由不同的工人进行,以提高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还会对工人进行科学管理,将其约束在一定的工作速度和标准中,以确保每个工人所生产的商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机械化则是指通过引入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造成了失业的威胁,因为机器可以替代许多简单重复的工作,从而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为了降低工人的工资要求和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率,资本家会大规模引进机械化生产设备。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基本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分为分工合作和机械化两种形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分析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技术进步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和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对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脉动和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劳动力剩余价值、技术进步、现实意义、经济发展、启示1. 引言1.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认为,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这一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分析劳动力剥削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剥削现象,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指导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当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
2. 正文2.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而获取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政治知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政治知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政治知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同学们,在学习马政经的时候肯定遇到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什么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很多同学也是傻傻分不清楚。
那么这些不同的生产方法之间的不同是什么呢?为了避免做题的时候遇到障碍,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里的知识。
一、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分别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看成是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等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注意: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二、理解1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2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
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
三、名词解释1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可以理解为劳动者对得起他工资的时间)。
2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它主要依赖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四、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知识链接】超额剩余价值(可以理解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比较),是指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协作;分工;大生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一般有两种,即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成为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他新的学说一样,它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即古典经济学对剩余价值学说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建立了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在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实际上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继续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研究。
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他就做好了两方面的工作,使得他能够准确地抓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及其实现过程。
具体说来,一方面,马克思把研究置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已经得到深入研究,从而工作日、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均已得到充分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进而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剩余价值本身的生产,而不是利润、地租等的生产。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势时,曾做出几个假定:一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一致,而劳动力商品价格不低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甚至有时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二是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可以发生变化,而这些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三是撇开了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教育和发展费用。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劳动力同劳动不同,正如机器不同于机器的功 能一样。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把劳动的价值最后 归结为劳动力的价值,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这一点,不懂得劳动力价值这个范畴的重大意 义,从而把它科学地明确地规定下来。却毫无 批判地采用“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格” 等等范畴,把它当作考察劳资之间价值关系的 适当用语,结果“陷入了无法解决的混乱和矛 盾中,同时替庸俗经济学的在原则上只忠于假 象的浅薄理论提供了牢固的活动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而绝不提供它的现实性7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篇中已经清楚地看到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别构成劳动者工作日的价值产品的两部分二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 这一章有一个简短的前言和四节。在前 言中阐明了研究的条件。在前三节中, 分别假定在决定二者量的变化的三因素 中(工作日、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两个 不变,一个变,来说明劳动力价值和剩 余价值的变化情况。最后一节,研究三 因素一齐变化的情况。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 (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计件工资的 特 点
• 第一,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欺诈工人 的手段。 • 第二,“计件工资给资本家提供了一个十分确 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 • 第三,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现代家庭劳动和形 成层层剥削、压迫制度的基础。 • 第四,计件工资是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 的手段。 • 第五,计件工资有一种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 水平以上的同时,有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的趋 势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1. 增加生产效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升员工技能和管理水平等途径实现。
这样可以在相同的生产成本下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2. 降低成本:通过采取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详细描述: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节约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人工成本等方式实现。
这样可以使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高的竞争力,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提升。
3. 提升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产品可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价格,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
4. 拓展市场:进入新的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可以增加销售额,带来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
详细描述:通过市场拓展,企业可以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增加企业销售额,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5. 差异化竞争:通过产品差异化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详细描述:通过产品的设计、品牌、包装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差异化,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
6. 品牌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品牌建设,企业可以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定价权和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7. 创新发展: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8. 节约资源:通过节约资源和减少浪费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料浪费,减少能源消耗等措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创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知道,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它只与工作日的长度有关。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无论是从健康角度还是道德角度都已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企业家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
而同量生活资料价值的
降低,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1、协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
所谓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2、分工。
有助于生产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分工,分工是协作的基础。
在协作整体中的有效分工,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这种分工的原则,使生产的各个阶段孤立了起来,使各种操作的局部职能独立起来,成了工人的专门职能。
“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以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
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
3、机器和大工业。
影响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在当今高度发达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资料的变革则无疑更多地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
正是由于机器和大工业广泛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
高。
由于劳动手段采用了机器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就使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纯粹的经验。
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同样又引起了社会劳动组织的变化。
这种“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机器和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而劳动力全部价值的降低,要靠工人所必需的整个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才能实现。
但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自己的商品便宜的时候,他并不是抱着降低劳动生产力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而是为了取得超额剩余价值,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是,只要每个资本家都最终促成了这个结果的话,也就促成了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不能长久保持。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必然迫使他的竞争对手们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
“当竞争使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以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发生变化,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社会价值下降。
一旦这种下降影响到再生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就会下降,结果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相互竞争,争先改进技术和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各自企业的产品变得便宜,最终促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之间竞争的作用,促使企业在竞争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不断地节约产品成本,企业不断地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其次,把竞争机制与价格机制配合起来发挥功能,政府应该放开对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管制,由市场来调节价格,同时也要加强市场管理,制止价格垄断行为,并对企业生产活动加以引导。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创新
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引出了产品创新的概念。
他指出,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是以提高生产力为基础进行的生产,需要生产出新的消费,并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的范围,带来内生的市场扩张,这不仅是用于购买既有产品的有效需求的增加,还必须有用于购买新产品的有效需求的增加。
因此,要想获得建立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基础上的继续经济增长,就必须有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
我国传统拉动经济的方式主要是靠出口,但是造成了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性,应该逐渐地把外需为主转为主要由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把产品创新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
求和新的市场,从而推动新的投资,促进经济持续的增长。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家使用雇佣工人进行的协作劳动时,分析了协作在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指出协作的优越性是协作本身所具有的,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都是适用的。
因此,这对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产越进步、越社会化,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越发达、越精细、越全面,越需要科学严密的管理。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统一的、严密的、高效率的生产指挥系统、分工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成本和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应该鼓励进行科学技术创新。
现代化的机器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只有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依靠各种机器设备与劳动的自然力和生产过程的自然力结合转化为生产力。
随着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的提高,以及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不断地扩大生产资料的规模,并提高其效能,改善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推动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