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之剩余价值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范畴包括剩余价值、劳动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
以下是对这些核心范畴的简要解释。
1.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利用这种劳动力创造出了超过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的商品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1.劳动力劳动力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使用这种劳动力进行生产。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
其中,劳动力的价值等于工人为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工人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范畴。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创造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过渡的生产方式,其内在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内在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发生。
1.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资产阶级依靠其拥有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优势,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而无产阶级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种对立和斗争表现为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多个领域中的斗争形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革命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1.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也体现出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定义 书583页 图示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 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5834.3
课后思考
ppt制作:高雅 写作:刘茜琪
逻辑地位
劳动力成为商品 衡量
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 规律 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导引: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直接
动机和惟一目的,是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家 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要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作用,有离开资本家独立谋生的可能
相对:实际隶属,工人成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工 人离不开资本家
4.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绝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相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并且工作 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
584-8.1
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
板书图示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我们就会碰到 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 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 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 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 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 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资本论4-1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与基础
因此,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 购买的商品上,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 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商品是按它的价值支付的。 因此,这种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 ,即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上产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 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 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 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 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 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 劳动力。
14
1、说明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 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 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总公式 的矛盾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或剩余价值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即:按照等价交换原则G-W-G的转化不会 产生剩余价值;然而,剩余价值产生了!
15
9
“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只能有量的区别。 因此,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 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它们有量的 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 货币。例如,用100镑买的棉花卖100镑+10镑,即 110镑。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 G―W― G′ 。其中的G′= G+△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 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 做剩余价值。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 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 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 值转化为资本。”
19
4、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 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剩余价值率怎么计算例题
剩余价值率怎么计算例题
剩余价值率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概念,能够直观地体现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计算公式为: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
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
为了方便计算,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用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日均工资代替,剩余劳动时间可以用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日利润代替。
因此,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以改写为:剩余价值率=(劳动者创造的日利润÷劳动者的日均工资)×100%。
例如,劳动者的日均工资是600元,为资本家(公司)创造的日利润为800元,那么剩余价值率为:(800÷
600)×100%=133.33%。
所以资本家(公司)对该劳动者的剥削程度为133.33%。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资本论(剩余价值)
资本转化总公式:货币(G)→货币(G’=G+g)(g是剩余价值)资本增值过程:货币(G)→商品(W)……生产(P)……增值后商品(W’=W+w)→货币(G’=G+g)①生产资料()劳动力(A)货币()商品(其其其)备注:G:货币:支付生产资料的资本:支付劳动力的资本g:剩余价值(利润)W:生产成本(资本论里理解为支付商品,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可交换的都可以看做商品,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均看做商品)W’:增值后的商品价值w:商品里包含的剩余价值(利润):生产资料P:生产过程A:劳动力上、上、上:分别代表上游所有资本家(供应商)提供材料增值后的商品、生产成本、商品里包含的剩余价值(利润)其、其、其:分别代表工人消费其他所有资本家增值后的商品、生产成本、商品里包含的剩余价值(利润)解释: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加工形成新的商品,新商品含有剩余价值(利润),卖出商品回到货币状态,不断往复循环。
工人用劳动力换取货币,货币换取生活资料。
——————————————————————基础公式1:(原始投资资本G=原投入商品W,商品包含的剩余价值w=利润g)(为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A作为工人用劳动力换取的货币) ——————————————————————基础公式2:其其其其其——————————————————————基础公式3:上上上上上——————————————————————单个资本家会发生亏盈的情况:设F:固定生产成本V:变动生产成本v:单位变动成本S:销售额利润g n:销售数量p:单价得:(利润=销售额-总成本)推出:若要公式成立,必定要满足p>v和,才能获取利润,但是这个会受整个社会资本利润的影响。
不管单个资本家是否会发生亏盈,必定会发生的费用:(原始投资资本G与支付生产成本W相等)(生产成本W包含支付生产资料货币和支付劳动力货币)(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A)上(生产资料成本=上游供应商增值后的商品上)上上(上生产资料生产成本上生产资料包含的剩余价值上)上上(生产资料包含的剩余价值上上游供应商销售赚取的利润)(上)上(为最原始生产原料,一般为农业或者大自然最原始的土地、矿石等;由推导出上上)上上由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否亏损,是否买出去了足够产品数量n,上游供应商一定已经赚取了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利润),风险已经转移,他们的原始生产原料和他们雇佣工人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兑现。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 1、m’和C不变,v可变。P’随v的变化而变化。这 种变化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二 是生产要素的价值或价格 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 2、m’不变,v可变,C因v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仍然是P' 随着v的变化而变化。
•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这是 因为,在利润形式上,利润表现为 是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 造的,是由可 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这样, 就把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剥 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完全掩盖起来了。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 转化形式
• (一)什么叫成本价格 • 所谓成本就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花的本钱,或者
叫成本价格,它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之和。 • 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的转化形式。 如果把成本价格叫做k,那么,W = c + v + m,就 转化为W = k + m。
• (二)结构和组织 • 这一篇由第一章到第七章组成,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部
分: •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分析商品价值
中的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如何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及剩 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利润率》,是分析剩余价值率如何 转化利润率。 • 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第 三章是从 量的方面分析“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指出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 机构成是决定利润率的两个主 要因素;第四章分析资本“周转对于利润率 的影响”;第五 章分析“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第六 章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主要是指原料价格的变动 对利润率的影响。 • 最后是第七章“补充说明”,用三个片断着重指出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 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掩盖了资 本主义的剥削。
资本论07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卡尔·马克思共32卷第7卷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预付资本G在生产过程中生出的剩余价值,或预付资本价值G的价值增殖额,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
资本G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额c,另一部分是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额v;c代表转化为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代表转化为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
因此,最初是C=c+v,例如,预付资本500镑=410镑+90镑。
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商品,它的价值=c+v+m(m是剩余价值),例如,410镑+90镑+90镑。
原来的资本C变为C′,由500镑变为590镑。
二者的差额=m,即90镑剩余价值。
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所以,说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额,或等于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同义反复。
然而,对这个同义反复需要作进一步的规定。
这里同产品价值相比较的,是它形成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
但是832我们已经知道,由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被使用的不变资本只是把自己价值的一部分转给产品,而其余的部分仍然保留在原来的存在形式中。
既然这后一部分在价值形成中不起任何作用,在这里就可以把它抽去。
即使把它计算进去,也不会引起任何改变。
假定c=410镑,由原料312镑、辅助材料44镑和在过程中磨损的机器54镑组成,而实际使用的机器的价值是1054镑。
我们只把机器因执行职能而失掉的并因而转给产品的54镑价值,算作为生产产品价值而预付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仍然保留在原来形式(如蒸汽机等等)中的1000镑计算进去,就必须在预付价值和产品价值这两边都加上1000镑。
(26a)这样,一边就是1500镑,另一边就是1590镑。
差额或剩余价值仍然是90镑。
因此,凡从上下文联系中得不出相反意思的地方,我们谈到为生产价值而预付的不变资本时,总只是指在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引言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所获得的工资的价值部分。
资本家以购买劳动力的形式获取劳动者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实际上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剥削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而出卖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将这种劳动力变成商品进行买卖,从中获取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实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会不断压榨劳动者的劳动力,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实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持续存在的基础。
资本家通过再投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
这种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剩余价值生产与社会发展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为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运作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为构建更加公平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通过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为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对象的分类: 未经劳动改造的天然物,例如最初的土地(包括水)及 其附着物(鱼、树木、石油等) 原料:经过劳动已经发生变化的物,如棉纱、钢铁、水 泥等。一种产品用作下一个劳动过程的劳动对象,它就成为 原料。原料的生产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中同样十分重要。
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工人的劳动力的过程,这 样一个过程显示出两个特殊的现象: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 家。
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监视,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 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要浪费,劳动工具受到爱惜,即使 工具的损耗只限于必要的程度。
因此,一种产品究竟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是产品,完 全取决于它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5.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一旦结束,它的产品是经过形式或性质变化而适合 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则被 加工了。
劳动过程从结果的角度看,从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看,它 就是生产过程,而其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 料,其中的劳动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因此,这一篇不仅在第一卷中是核心的理论部分,而且 在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 完全是由这部分理论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如标题所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总是从二重的 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在这里,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 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有机统一来研究,既研究作为劳动过程所 具有的那些一般特点,也研究作为特殊的价值增殖过程所具有 的独特内容和性质。显然,这样的理论构造明显地表现出与历 史唯物主义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上的一致 性。这三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如下:
《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范畴探讨
社 会 科 学版
一 九 八 三 年 第一 期
《 资 本 论 》中 剩 余 价 值 范 畴 探 讨
黄 焕 山
和 目前 高校 流 行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教 材 许 涤新 同 志 主 编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辞 典 》
,
都 把 剩余
价值 定 义 为 由雇 佣 工 人 的 剩 余劳动 所 创 造 值
.
即 劳 动者 的 劳动满 足 自 己的 剩 余
或是 维 持 和 再 生 产 自 己 生 命 的 余
3 8
’ .
额
,
有 剩余劳动
, 。 ’
、
剩 余产 品
`
,
就 有 剩 余价 值
,
,
它不 以社会 形态为 转移
, ,
。
有的 同志 以
“
马克
思 明 确指 出 过
虽 然 任 何 剩 余 价 值 都 表 现 为 某种 剩余产 品
,
即 所 生 产 的 剩余 价 值
⑦ ( 七 )
,
,
一 切 地 租都 是 剩余价值
、 , ,
是 剩余劳 动 的 产 物
。 ”
”
⑧
`
“
雇 佣工 人 为雇 佣他 的 资本 家 生 产 和
,
提 供 利 润 利息 和 地 租 即 全 部 剩余价值 是 物化 的劳动 (九)
,
⑨( 八 )
把价 值 看 作只 是 劳 动时 间 的 凝 结 只
,
’
L
“
剩 余 产 品本 身 不 代 表 剩余 价值
,
’
另 外 还 指 只 有 剩余 产 品 的 价 值 形 式 才 代 表 剩余 价值 为 某 种 剩余产 品
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论述
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论述《资本论》里的剩余价值学说,真的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上班,挣的钱不仅仅是你劳动的回报,还得给老板留出一部分,那就是剩余价值。
嘿,听上去有点儿不公平对吧?说实话,这种现象就像是你去餐厅吃饭,点了满桌美食,最后发现账单上还有个“服务费”,这让人心里直犯嘀咕。
剩余价值就像那“服务费”,你努力工作,最后却发现工资的水分比你想象的要多。
马克思在书里说,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在给工人们提供生存的基础,但工人创造的价值往往大于他们的工资。
你可以想象,这就像一位厨师,做了一道超好吃的菜,结果老板只给他足够的钱买几根黄瓜。
老板当然乐呵了,因为他赚到了厨师的劳动价值,剩下的就变成他的利润,咱们可以称之为“剩余价值”。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工人怕干活,老板怕亏本。
再说说这个剩余价值,它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可是蕴藏了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斗争。
工人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就像是在和资本家进行一场无形的博弈。
你想啊,工资虽然是工人的生活保障,但它同时也是资本家手中的武器。
每当工人想要加薪时,资本家总是能拿出一大堆理由来搪塞,听上去就像是在说:“你看,这个行业竞争那么激烈,咱们得控制成本呀!”但实际上,他们的口袋里的钞票可是一点都没少。
而剩余价值的产生,简直就像是魔法一样。
工人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却往往收获了一小部分的工资。
想象一下,如果把剩余价值比作一个庞大的冰山,工人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却深藏在水面之下。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逐那一点点的“冰山一角”,但却从未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却在背后默默流淌。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现代社会的现状。
许多年轻人拼命工作,时常加班,生怕被淘汰出局,然而,工资却始终上不去。
这就好比我们在追一辆快车,结果这车的司机却是个只知道加速不减速的家伙,让我们累得满头大汗,但还是追不上。
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的压榨就显得尤为明显,仿佛工人们在为资本家辛勤耕耘,结果换来的却是苍白无力的回应。
资本论的十个主要观点?
1、劳动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
2、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由雇佣工人创造。
3、商品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二因素(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扩展资料:
资本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全部《资本论》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展开分析的。
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
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资本论》第3卷导读第一篇至三篇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1.)(v c +→k ,m k m v c w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 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 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 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 分。”(第116页)
补充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大阶段
一、第一阶段:协作 1、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物化为价值的劳动,成为社会平均性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
(1)19世纪40年代:萌芽阶段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 (2) 19世纪5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3) 19世纪60年代:完成阶段 ——《1861——1863经济学手稿》、
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 业者,同时在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 家所雇佣
2、工场手工业的形成方式具有二重性
它以不,把这 些手工业者的整体操作分成几个独立的 操作环节,这种独立的环节发展到一定 程度,导致从事该环节操作的手工业者 成为具有专门职能的特殊工人
2、机器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的矛盾
机器源于工场手工业生产,但它的本 性要不可避免地排除手工业形式
当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大工业发展到一 定阶段时,机器必然要求排除生产自己 的工场手工业形式
只有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大工业才能 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基础
3、资本主义机器使用对工人的影响
使资本进一步占有补充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分工以资本家对工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 社会分工中不存在权威
7、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
工场手工业自身存在许多制约其功能 实现的障碍
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 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 生产需要发生矛盾
工场手工业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大机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所下的定义是:由雇佣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其内容主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等等。
它们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
具体来说,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大致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
要想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本,资本是怎样产生的这两个基本问题。
对此,马克思从资本总分式的矛盾人手,通过分析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联系与区别,科学揭示了资本的基本涵义,即资本是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而展现了资本的本质。
与此同时,马克思从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身自由”,二是“自由得一无所有”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
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既然劳动力成为商品,那么它必然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对此马克思首先系统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构成,在此前提下重点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新价值的特殊属性,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为了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真正来源,马克思首先详尽分析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一分析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逻辑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一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参考答案论述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
用剩余价值论指导行为
• • • 了解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我们就应 该明白: 1.劳动创造财富 2. 如果你做了企业家,不论你想不 想,都不自主地剥夺了工人的剩余 价值,必须把财富用之于社会,而 不是个人独占。 3.一个正常人,他如果劳动了,一 般就会创造剩余价值,我们不能够 剥削其剩余价值而不共享于社会。 4.必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的 一切财富由人民共享。 为一个中性词,而不是仅仅用来诘 责资本主义。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分为???
• 1.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 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 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 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 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 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 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 本方法之一(右下图)。 2.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 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 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现代的学说认为它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 东西
• • • •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 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曾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者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 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种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两 重性,一方面是物质的生产,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价值增 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劳动,用 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后感
——浅谈剩余价值
《资本论》是一部公认的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虽然诞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19世纪,但在21世纪,资本主义各项制度已臻成熟与完善的今天,人们却发现:对它的研究不仅不能停止,反而应该加强,特别是残酷的经济危机来袭之后。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他继承的不仅仅是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而且包括了人类社会在他之前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使马克思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
可见,正是马克思的博学使《资本论》并不仅仅成为一部单纯的政治经济学专著,更使它成为一部精编的人类百科全书。
《资本论》共分三卷,但按照各自所论述的矛盾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所论述的是商品经济的一般性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第二个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三、四、五篇;第三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六、七篇和《资本论》第二卷;第四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总过程的结构及其各种具体范畴,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提出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学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所谓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
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剩余价值的创立: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迄今仍然是揭示现代资
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理论基础。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剩余价值学说毕竟是140年前提出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活劳动创造价值,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创造价值。
因而推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由于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理论,1、帮无产阶级说话;2、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个人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出发点是揭示财富的秘密、资本家剥削的途径,倡导的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是批判的武器。
马克思又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这其实是倡导无产阶级的革命。
所以应用于今天的雇佣关系双向选择的今天。
我认为其一,剩余价值主要是夸大阶级斗争,劳资矛盾不可能达到谁“吃”掉谁的结果,因为生产工具就摆在这了,所以现在工人的罢工只是要求更好的劳动条件而已,实现劳资矛盾的协调与共存。
其二,在这里面,马克思低估甚至可以说是忽略资本即金钱在整个商业社会的作用,就好比说今天的持有股票不劳动获得剩余价值是剥削一样,剩余价值忽视了如果持股者不掏钱(或者是靠技术,知识获得的股份)来换股票,这个股份公司不能壮大甚至不能建立。
如果没有资本家拿钱建工厂,换来土地,添加设备,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其三,剥削这个提法,从本身来说,在被我国翻译时也存在了极大的政治立场,其提法具有一定的倡导革命性,所以剩余价值应用与今天就应该加以灵
活理解。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的代表作,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新形势下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从批判性的维度看,《资本论》是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从建设性的雏度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从开放性的角度看,以《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城地1002:黄霖艳
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