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北大哲学课》有感

合集下载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从哲学门创立至今,北大哲学系已有百年历史。

哲学之于中国不只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引入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北大哲学课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北大哲学课读后感范文1读完了<北大哲学课>的第一章"诸子百家"后,很受启发。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起至周公的"礼以分,乐以和",终至韩非子的"宋人酤酒,恶犬酒酸",其中包含了古代哲学诸子百家的演变史。

从以"礼"为儒家奠下基础的周公,到唯物主义的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富神秘色彩的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儒家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习于孔子孙子的亚圣之孟子,与儒家相抗衡的墨家的墨子(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兼爱主义的庄子(庖丁解牛),庄子主张"合同异"的好朋友惠施(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为大同异),与"合同异"相对的"离坚白"的公孙龙(白马非马,病人非人),阴阳家的邹衍(五行生胜),摆脱了天命论的儒家"神童"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前乐而后穷),反映了古代学者因爱国之心切而创立的各个治国安邦之道。

以下就说说我印象最深的几位思想家:1. 管仲(约723 B.C))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与美国20世纪中马斯洛说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差了近3000年,得到的结论–满足基本需求再追求更高层次- 却是很接近的!管仲是以君主治国的角度看问题而Maslow是以雇主管理员工的角度看问题。

不否认Maslow 的理论相对来说还是有很多优势,譬如,更结构化,作为现在社会理论也意味着更易于付诸实践,但是相隔2700年的管仲与马斯洛所言相似之处仍然惊人。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元,页数:42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

可以说,国内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与文化,并非持反对、完全否定的;甚至于得出过方皆本源于“迷信”的。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与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产生了怎样的力,该创见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人生如梦与人生如戏

人生如梦与人生如戏

“人生如梦”与“人生如戏”——读胡适名言有感张晓莉胡适说:“人生就算是做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277页)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想起两个成语,“人生如梦”和“人生如戏”。

中国人喜欢讲“人生如梦”,因为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和伤痛,假如不能及时排遣,就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甚至无法活下去。

相信“人生如梦”,那么再大的伤痛也会成为过眼云烟,再可怕的未来也不足畏惧。

由此可见,坚信“人生如梦”,可以让人坚韧、勇敢地生活下去。

“人生如戏”,不但中国人讲,外国人也喜欢讲。

例如,常听人说,“人生这个大舞台”。

又英语中将某人发挥某种作用,叫做“扮演某种角色”(play a role of)。

照此理解,“人生如戏”的意义在于勉励自己和他人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犹如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对自己的角色、义务负责之义也。

胡适先生所谓“做一个像样子的梦”,大概亦是此意,盖“像样子”即君有君样,臣有臣样,父有父样,子有子样;教师有教师的样,学生有学生的样,丈夫有丈夫的样,妻子有妻子的样。

反此,则社会乱套矣!但是,“做一个像样子的梦”又殊非易事。

盖常人的经验,梦中实难做主。

佛教中有所谓念佛法门,常鼓励人日常专心念佛,以便死后大昏迷时仍不忘心念阿弥陀佛也。

盖白日念得佛,难保梦中念得佛;梦中念得佛,难保死后仍念得佛也。

“做一个像样子的梦”,也不是想如此便能如此的,而非经过一番自觉艰苦的锻炼不可。

盖演员演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人称职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也不可能不学而能、一蹴而就。

原来,胡适先生在鼓励我们立志做人——做称职的人。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胡适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演讲》读后感

《胡适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演讲》读后感

《胡适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演讲》读后感《胡适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演讲》读后感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面对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们,送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虽已毕业一年,但也算才真正进入社会。

这些建议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触动极大。

社会不似学校那样包容,我们进入社会,就意味着要承担起我们的责任。

许多人在离开学校的约束后,开始放任自己,抛弃学习的欲望和对理想的坚持,最后堕落成为庸碌之辈。

我现在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更是要对“堕落”严加提防。

对此,胡适先生提出了三个“药方”。

一是“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保持思考的习惯。

我们进入社会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避而不谈,它们就永远横亘在那里,而我们也只会变得麻木不仁,失去思考的能力。

作为公务人员,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公务人员失去思考的活力,要如何为群众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我们基层的公务员,我们平时工作中遇见的都是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灵活、周全地解决。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积累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更要认识到,经历并不等于经验。

将在我们的实际中的所见所闻,经过思考所提炼出来的结果才可以称得上经验。

二是“多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即善用闲暇时间。

我们每天工作的时间不过八小时,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八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时间怎么利用。

闲暇时间是我们的休息时间,更是我们的充电时间。

我们乡镇工作人员平时都呆在乡镇,许多人感觉下班之后无所事事,实则是在白白错过充实自己的大好时光。

即使不学习,也应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生活情趣非小事。

我们作为基层公务员,离群众最近。

因此,我们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会直接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形象。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基层公务员的生活作风对群众的生活作风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所以我们基层公务员一定从自身做起,注重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起好带头作用,防止自己“变质”。

在北大学哲学读后感

在北大学哲学读后感

在北大学哲学读后感篇一在北大学哲学读后感哎呀,读完在北大学哲学这书,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我就想问问,哲学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一开始,我觉得哲学可能就是一堆高深莫测的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好像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

也许哲学就是让我们在生活的纷纷扰扰中找到那么一点清醒的方向?书里讲的那些哲学家的思考,有时候真让我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

比如说康德的理论,我读了好几遍,还是似懂非懂的。

我就纳闷了,他咋能想出那么复杂的东西呢?不过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不断挑战我们的思维极限。

我觉得吧,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学哲学,那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可能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聪明绝顶,而我还在这云里雾里地摸索。

但反过来想想,这不正是成长的机会吗?我在想,如果我也能像那些学霸一样,把哲学的精髓给吃透,那该多牛啊!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兴奋得不行,感觉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有时候又会沮丧得要命,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啥都理解不了。

这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反正啊,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哲学的认识还是那么一知半解,但至少我迈出了第一步,不是吗?我就不信,我一直搞不懂这神秘的哲学!篇二在北大学哲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完在北大学哲学这本书的感受,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啊!你说哲学这东西,它到底是让人更明白还是更糊涂呢?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点啥,一会儿又觉得好像啥都没明白。

就像在大雾里走路,前面好像有点亮光,走过去发现可能是个幻觉。

在北大这样顶尖的学府学哲学,那得是啥样的人才能吃得消啊?我想象着那些学霸们在课堂上激烈讨论的场景,自己都觉得有点怯场。

也许他们个个都聪明得像爱因斯坦,而我只是个小迷糊。

不过呢,我也在想,哲学是不是就是让我们学会质疑一切?就像书里说的那些哲学观点,不断地挑战我们的固有思维。

我就问自己,以前我认为对的东西,真的就对吗?这可把我给难住了!这本书里提到的各种哲学流派,什么存在主义、功利主义,刚开始我觉得头都大了。

《北大哲学课》学习体会:禅心种下菩提树,一叶一花好自然

《北大哲学课》学习体会:禅心种下菩提树,一叶一花好自然

禅心种下菩提树,一叶一花好自然——《北大哲学课》阅读体会文 / 陈迹题《北大哲学课》读感盛夏寻香信步难,请来智者改流年。

超然物外顺天道,欲望转身踏地田。

茅塞拧开驱雾散,拔云见日造晴天。

禅心种下菩提树,一叶一花好自然。

——2018.7.30今年暑假期间,我在遵义一书店看到了《北大哲学课》这本书,初感可能深奥,打开小观一下,发现是人生哲理类书籍,便兴致买下.....读后小有心得!一、认识自己周国平教授说“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的确是这样,比如认知自己。

认清自己、准确评估自己是最困难的事情,但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它是我们有意义发展的前提。

只有认清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泰戈尔)。

人生是一场直播,是一去不复返地一次性的流逝。

“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雨果)。

平淡、平凡的日子是人生的主体时光。

要明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是主要的,只有自己是自己的真正知音,“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岳飞)。

我们要寻找好自我价值的天平,正如王维在《辛夷坞》中所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把握自己的方向,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独特之处,实现自己内在的应有的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们一定要做最真实的自我,平时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也习惯性地伪装自己了。

二、生命的意义季羡林教授和毕淑敏教授都认为,从生命本质上讲,人与其它生命体是相同的。

就价值而论,针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但是你必须要为自己个人确立一个意义,生活才有方向和乐趣,才算是享受生命。

珍惜和热爱生命就是要不去想不必想的东西,不要让它染上功利的灰尘,也就是说人生心态决定人生质量。

打个比方,如: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

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来决定。

若为0度以下,人如冰一样固化,倘若为100度的炽热,便会成水蒸气,成为云朵飞起来,与世界一样大。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阅读《北大哲学课》的背景和初衷2.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哲学思考的乐趣3.北大哲学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拓宽视野、丰富人生观4.对哲学的认识加深: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价值5.结论:表达对《北大哲学课》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哲学学习的展望正文(篇1)作为一名热爱学习和思考的人,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北大哲学课》这本书,从而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和挑战的哲学之旅。

阅读《北大哲学课》的过程中,我深感哲学思考带给我的乐趣。

在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这些都让我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我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我个人而言,北大哲学课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哲学,我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生观。

我开始更加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思考人类的未来,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通过阅读《北大哲学课》,我对哲学的认识也加深了许多。

我理解了哲学的本质,即对世界和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同时也明白了哲学的价值,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总的来说,我对《北大哲学课》充满了感激之情。

它不仅让我体验到了哲学思考的乐趣,也帮助我成长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目录(篇2)1.引言:介绍北大哲学课的背景和重要性2.主体:阐述北大哲学课的主要内容和感悟3.结论:总结北大哲学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启示正文(篇2)【引言】北大哲学课,这是一门源自中国顶尖学府的课程,旨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

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哲学、拓展思维的学者来说,这门课程无疑是一份精神盛宴。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在接触到这门课程后,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将围绕北大哲学课的主要内容,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主体】北大哲学课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北大哲学课的读后感

北大哲学课的读后感

北大哲学课的读后感因为中国人的信仰迷失,时代正在呼唤哲学,哲学应该渐渐走向中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北大哲学课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北大哲学课的读后感范文1 寒假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会议,我很震撼!从那里我看到了郑州中学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一位位发言的教师无论是在业务能力上还是班级管理上都是那么的优秀和出色。

更可贵的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善于突破自我的决心和勇气。

我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力争做一个高校长所倡导的忠诚、进取、创新、和谐的有梦想的郑中人。

最后学校领导还安排我们寒假期间的读书活动。

这正好也是我寒假想做的事情,我正打算充实自己的脑袋,那就要多读书和读好书。

为了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更为了建立与国际部教学相适应的中方课程体系,我特地选了一本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刘玉民编著的《北大哲学课》来读。

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从此书中获得的些许体会吧。

首先谈一下我对《北大哲学课》这本书的整体感受。

北大历经沧桑,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智慧。

此书汇聚了中外哲学1 / 7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是非常可读的一本书。

每本书前面的序言是我必须认真读的。

这本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代序的。

在序言中,冯友兰先阐释哲学的含义,他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他还说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就要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生活当中的我们虽然不是哲学家,但我们也必须经常反思我们自己。

记得在论语中曾读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北大听到的80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80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80堂哲学课
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时,有幸听了80堂哲学课。

每一堂课都
为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让我深深地受到启发和影响。

第一堂课我听到的是名为“形而上学”的哲学课,教授讲的是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比如抽象思维,实践思维,世界观,伦理观等等。

这堂课让我更加理解哲学的真正意义,我开始意识到哲学的底层起源,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力。

第二堂课是“道德哲学”,教授讲到了许多道德相关的概念,比
如怎样判断是非,以及道德行为之间如何取舍。

在这堂课上,我得到了一些经验,让我能够更好地去思考道德问题,以及在道德上怎样做出正确的决定。

此外,我还听了“心理学”课程,教授主要讲述了一些关于人类心理及其运作的基本原理。

这堂课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影响彼此,以及人们心理上如何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此外,还有一堂“宗教哲学”课程,教授传授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如何创造宗教信仰。

我学会了如何去解读宗教观念,以及它们对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不同影响。

最后,我还听了一堂“伦理学”课程,教授在这里讲解了一些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比如道德、责任、正义、忠诚等等。

这堂课使我更加理解伦理是一种有趣的学科,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道德判断,以实现正确的行为。

整个学习哲学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改变了我对很
多概念的看法,我也从中受益良多。

我认识到,哲学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因此,我郑重地宣布,今后我会继续学习哲学,努力丰富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探索人类社会的哲学原理。

博文编著的北大哲学课读后感

博文编著的北大哲学课读后感

博文编著的北大哲学课读后感篇一博文编著的北大哲学课读后感最近读了博文编著的《北大哲学课》,这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突然有人给我点亮了一盏明灯,也许有点夸张,但真的让我深受启发。

书里讲的那些哲学观点,刚开始我觉得有点高深莫测,心想:“这能和我的生活有啥关系?”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比如说关于人生的意义,书中提到人生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绝对的意义,这让我有点懵,难道我们活着就是瞎折腾?但后来仔细一想,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意义,我们才有机会去自己定义、自己创造意义呀!其中有个故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说有个人一直在追求财富和地位,可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健康和亲情,这得多悲催啊!我就忍不住问自己,我是不是也在盲目地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呢?我觉得吧,这就像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拼命奔跑,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

还有关于道德和伦理的讨论,也让我纠结了好久。

有时候,我们觉得对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错的,那到底该听谁的?难道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吗?我想,可能这世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都是灰色地带。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长大了一点,不再那么天真地看待世界了。

但同时,我也有点迷茫,这么多复杂的哲学问题,我到底该怎么去面对呢?可能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吧。

篇二博文编著的北大哲学课读后感读了博文编著的《北大哲学课》,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是抱着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的,想着能从北大的哲学课里找点“高大上”的智慧。

嘿,还真别说,这一读就仿佛掉进了一个思维的漩涡,把我搅得晕头转向的。

书中提到的关于自由的探讨,真让我纠结得要命。

啥是自由?是想干啥就干啥吗?那好像不太对。

可要是处处受限制,这还能叫自由吗?我就寻思着,我平常觉得自由自在的时候,是不是其实也在某种框架里呢?这问题想得我脑瓜子疼!还有关于幸福的论述,也让我摸不着头脑。

书里说幸福不是物质的堆积,而是内心的感受。

可我就想啊,要是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还能谈啥内心感受呢?也许两者都重要,可这比例到底咋分配呢?我觉得自己像个在幸福迷宫里乱转的小白鼠,找不到出口。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实用版4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北大哲学课的背景和意义2.主体:阐述北大哲学课的学习感受和启示3.结论:总结北大哲学课的影响和价值正文(篇1)【引言】作为一名热爱学习和思考的人,我有幸参加了北大哲学课的学习。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大哲学课更是吸引了众多学子,让我们在哲学的世界里遨游,感受智慧的魅力。

【主体】在北大哲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首先,哲学课让我认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生意义、宇宙奥秘的学科,要求我们运用逻辑和理性去分析问题,寻求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

其次,哲学课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广博与深邃。

在课程中,我们涉猎了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家,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的康德、黑格尔、尼采等。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成果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瑰宝,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

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最后,哲学课使我更加关注人类的终极问题。

哲学课程涉及伦理、美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引导我们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标。

这使我更加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也让我更加珍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结论】总的来说,北大哲学课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让我领略了知识的广博与深邃,使我更加关注人类的终极问题。

目录(篇2)1.引言:介绍北大哲学课的背景和意义2.主体:阐述北大哲学课的主要内容和感悟3.结论:总结北大哲学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启示正文(篇2)【引言】北大哲学课,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课程之一,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了众多学子和爱好者的关注。

近日,我有幸参加这门课程,得以深入了解哲学的魅力和内涵。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领略到了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北大公开课》读后感

《北大公开课》读后感

《北大公开课》读后感真正拿起并走进《北大公开课》这本书籍,感觉像有只手在“拉”着我,可以一直阅读下去,将309页的知识全部进脑入心,这一次我感觉收获颇丰:首先,书中朴实的文字可以“带”着你走进每一堂课中。

从书的架构上看,不是那种“连续剧”一口气读到底才知道结果是怎样的形式,而真的是教师上课的备课稿,有深刻的道理、有生动的故事、有无限的感受。

这本书能让我很有兴趣的读完,最大的功绩归功于那些生动又贴切的故事:“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这一课节中,勤快的小和尚主动热情的认识了禅院里的其他所有人,最后才突然在一口井自己的倒影中认识了自己;“牢记那些在你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你的人”课节中,感恩节的时候有能力的人做个简单的送货的人,让别人有能力时把关爱传递下去;“哪怕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要加倍报答”课节中,记忆最深的是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让学习成为终生的习惯”一课中,“江郎才尽”直至绝无美句的故事让人惋惜;“留一些缺撼,反倒让人清醒”一课中破水桶让鲜花绽放的故事;“敢于竞争,才能成功”这一课节中,住在河两岸的羚羊中西岸的羚羊弱不禁风生存能力差的原因却是因为没有狼群这一竞争压力的存在,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更容易的记住书中的内容和所要阐述的道理。

另一个收获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谁也不能保证书中所有的字都认识、都会读吧,反正对于我来说,此次《北大公开课》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说实话,不怕大家笑话,我的第一收获是我认识了很多似曾相识的文字,才叫得准它们的读音,以前看到也都模棱两可,得过且过了,这一次静下心读的时候,我把不认识的字都圈上,然后再用电脑或字典中查出正确的读音标注上,算是完成上学时候应该学会却没完成的一件事吧,真正应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了。

再一个收获是,从这本书的内容上获得的,我认为能把哲学、心理、管理、成功、气质和幸福6门最受欢送的学科融入到一本书中的,唯《北大公开课》莫属了,这本书确实是北大教授和北大学子的思想精髓、经验之谈,读了这本书才能把胡适、梁漱溟、林语堂、季羡林、周国平、俞敏洪、李彦宏等人的精彩言论集于一体,从中悟出人生哲学。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大全5篇)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大全5篇)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大全5篇)第一篇:《北大哲学课》读后感《北大哲学课》读后感春节期间我认真读了《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一书。

读完之后,让我脑洞大开,之前的困惑有了答案,人生目标有了方向。

通过学习,可谓使我受益匪浅,更将心得整理如下:百年北大,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梦想过的大学殿堂,北大人作为社会精英,作为优秀人才的代表,更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即使我们没有进入北大学习的机会,也一样可以从他们丰富的人生历练中获取价值和营养,帮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

北大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其人文精神和魅力经过百年积淀愈久弥新。

而作为社会各界精英的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勤奋、克己、宽容……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

本书甄选了众多北大教授和著名北大学子的思想精髓、经验之谈,以及名人寻常而又非凡的成功经历等,提炼并归纳出了24种最适合现代中国青年人的人生哲学,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北大哲学的精髓与魅力。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高、更远,探寻北大人的成功之路,撷取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我们必将能从中深受启发,借此学会独立思考、定位人生,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机遇,养成优秀的习惯等等,从而拨正人生的航向,创造卓越的人生。

北大,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近百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国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

日积月累的文化底蕴逐渐塑造了她特有的人文魅力。

在全国,多少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徜徉于“一塔湖图”之间,聆听学界大师的教诲,但仅有少数佼佼者能有幸踏足未名湖畔。

北大,由新文化温养又反哺中国,至今依然坚定地屹立在文化的前沿,形成了她自己的北大精神。

蔡元培校长为北大这所百年名校定下基调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无疑在强调,北大是宽容的北大,北大人都是有着独立思想的北大人。

独立的思想源于独立的思考。

不管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都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北大哲学课的背景和重要性
2.主体:阐述北大哲学课的主要内容和感悟
3.结论:总结北大哲学课的学习体验和启示
正文
【引言】
北大哲学课,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思想,拓展思维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对于广大学子而言,这是一门具有极高价值的课程。

在这里,我们将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分享学习北大哲学课的感悟。

【主体】
1.北大哲学课的主要内容
北大哲学课涵盖了众多哲学流派,如古希腊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哲学知识。

同时,课程还将哲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关注人类的终极问题。

2.学习北大哲学课的感悟
(1)提升思维品质:哲学课使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不断质疑、思考,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力。

(2)拓展视野:通过学习不同哲学流派,我们了解了各种文化和思想传统,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3)指导人生:哲学课程引导我们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我们
学会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3.北大哲学课的启示
北大哲学课让我们认识到,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将哲学思维融入日常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论】
总的来说,学习北大哲学课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它不仅帮助我们提升了思维品质,拓展了视野,还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对胡适的哲学理解

对胡适的哲学理解

对胡适哲学理解胡适作为一代民国大师,首先引入西方的分析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读下来一点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有些地方甚至写非常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当他提到庄子时,对他的“达观”主张是这么解释的:有两个人争论,一个人说我比你高半寸,另一个人反过来说自己比对方高半寸,这时庄子走过来说:你们两位不用争了,我刚才从埃菲尔铁塔上看下来,觉得你们两位的高低实在没有分别。

这种例子即便放在当今,也算是极具创造力的写法吧,更何况早我们100多年前的民国时代。

话说回来,关于先秦哲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没有先秦哲学,中华民族可能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也许当今的中国就像欧洲,是很多小国组成的一个普通的亚洲地区而已。

就连很多老外都对中国先秦哲学家推崇备至,比如老子的“无为”和“天道”(请注意,此“天道”是指自然发展规律,而不是后来统治阶级宣称的君权天授思想)在欧洲大受欢迎,甚至成为一些工业设计的指导原则之一。

(比如Simple is better,Less is more的提法。

)套用老毛的一句话概括:如果说中国人至今还配拥有球籍(生活在地球上的权利)的话,那真要感谢这些先秦哲学大师们!正因为如此重要,在胡适以前,无数先人都为先秦哲学研究着迷,历代历朝文人写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胡适1919年写的这本书充其量只是晚来者的一个补充而已。

不过千万别过早下这个结论,胡适和前人以及同时代中国学者最大的不同是,他开创性地用了西方治史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让人耳目一新。

关于这一点,蔡元培看得最清楚,他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的长处是用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

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不可埋没。

首先,能做到平等的方法来研究老祖宗的思想是不容易的,虽说当时的民国风气非常开明,完全摆脱了清朝那种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心态,但是中国文化优越心态还是在知识分子心中普遍存在,当时的国人只承认在物质(器物)方面不如西方,但是我们的国学不输于西方,而且越早我们越领先,当然啦,先秦时期一定是中国比西方强大。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

读北大哲学课有感【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北大哲学课的背景和意义2.主体:阐述北大哲学课的主要内容和感悟3.结论:总结北大哲学课的学习体验和启示篇1正文【引言】北大哲学课,这是一个富有哲学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有幸学习这门课程,从中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也为我的写作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体】北大哲学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许多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庄子、孔子、亚里士多德、康德等。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学习哲学让我明白了人生意义的追求。

庄子的“逍遥游”告诉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追求真善美。

孔子的“仁爱”思想使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其次,哲学课上的逻辑学和伦理学让我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上更加严谨和科学。

通过学习逻辑学,我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了思维品质。

而伦理学则让我对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结论】总的来说,学习北大哲学课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通过这门课程,我领悟到了哲学的魅力,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

这门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还启发了我的思考,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篇2 目录1.引言:介绍北大哲学课的背景和重要性2.主体:阐述北大哲学课的主要内容和感悟3.结论:总结北大哲学课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篇2正文【引言】北大哲学课作为中国哲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知识类写作助理,在阅读了有关北大哲学课的文章后,深感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故此撰写本文,以表达自己的感悟。

【主体】北大哲学课主要包括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各种哲学思想和理论。

通过学习北大哲学课,我深刻领悟到了以下几点:首先,哲学是对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深度反思。

在哲学的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还可以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重塑。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

最近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很是有些低迷,恰巧看到胡适先生于1932年在北大的演讲,后发表于《独立评论》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我现在的困惑胡适先生于近百年前就有了答案,大师就是大师,暗自庆幸,对历史有了更深感激,遂忍不住分享,希望有相同困惑的人读完能有所获得。

人从学校一毕业,就面临很多跟学校不一样的问题,面对的人群、承担的责任等等都与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有堕落的危险。

当然不是说学生就没有堕落的可能,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也是最堕落的人群。

工作后的堕落不大一样,大概有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

到了社会以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完全用不上,自己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又往往在学校里不曾学过,还有很多人在岗位上完全用不着什么学问,一样可以混吃混喝,风生水起。

在这样的环境里,温水煮青蛙,让人难免心灰意懒,你学或者不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于你的生活似乎没有半点帮助,况且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和闲暇的时间,而现代人又有那么多诱惑,追剧、闲聊、王者荣耀和吃鸡等等,所以我们抛弃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

大学刚毕业的人刚与社会接触,会感觉理想和现实的严重脱节,会发现小人往往得志,学校和儒家教我们的那一套好像完全失灵了,容易产生悲观和失望的情绪。

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忱,奋斗的勇气,此刻似乎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然保留学习的热忱和年少时的勇气?胡适认为有三个方法是值得一试的。

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知识学问的根本需要,人类的祖先亿万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学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

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

我想这不是巧合吧。

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

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

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

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

想想那个时候,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

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老师讲解中国每年由于偷税漏税而损失大量的税收,举了一个例子。

说是中国法律规定,年薪12万以上的实行个人所得税自动申报制。

而现在不说别的,就大学的教授,除了正常的工资,
所赚的外快超过12万很多很多,但是有几个傻了去申报啊。

(老师的原话)。

真是可笑。

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了,而是老师自己在透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可尊重的东西。

这样的教授能拿到诺贝尔奖,鬼才相信。

拿到福布斯奖,我看到有可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有感
蔡元培老先生对《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谈有四种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第二是扼要的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第四是系统的方法。

认真拜读,受益非浅。

2014年04月,《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在不到20天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出版社只有再版以满足读者需求。

正如作者胡适所言:一部哲学的书,在这个时代,居然能于两个月之内再版,这是我自己不曾梦想到的事。

这种出乎意外的欢迎,使我心里欢喜感谢,自不消说得。

胡适先生说:我做这部书,对于过去的学者我最感谢的是:王怀祖、王伯申、俞荫甫、孙仲容四个人。

对于近人,我最感谢章太炎先生。

北京大学的同事里面,钱玄同、朱逖先两位先生对于这书都曾给我许多帮助。

这书排印校稿的时候,我正奔丧回家去了,多专得高一涵和张申府两位先生替我校对,我很感谢他们。

哲学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我们如今也暂且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的学问,就叫做哲学。

”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重要问题。

平常人对这些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不算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哲学家遇到这个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区别呢?是生来就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

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性善论和性恶论都诉诸于抽象的人性,它们长期以来各执一词,相互攻击,一直没有定论。

有鉴于此,历史上不断有思想家试图
超越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狭隘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善恶观念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告子主张,人性就像湍水,本身无所谓善恶,只是后天的启发和诱导才使它趋向善或趋向恶。

康德断言,人作为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的统一体,本来无善恶之别,人的很多本能和气质既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最终决定善恶是人的自由意志,当意志决定尊重和服从道德义务与道德律令时就是善的,当意志受利益原则和快乐原则主宰时就是恶的。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依德也认为,人本质上即不是善的,也不是善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善和恶这两种相互矛盾而又同样强大的力量所驱动,善恶观念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善恶观念是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它是对人或事进行道德评价的最一般的概念,通常是作为道德与不道德的同义语而使用的。

善恶与否在于和谐与否,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恶则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而善恶观念则是指人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道德与否的评价、观点和看法。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抓住了这个哲学思想的要害,为当下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方法和路径。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

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光明的行为。

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

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
有邪恶的一面。

故人性善恶并存。

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

损人不利己,则属反人性的行为。

认为利他最终利己的观点其实错误的,表面逻辑上看似是都站得住脚,可是其实一个行为到底是如何断它为利己或是利他就存在困难性,人的行为目的本身就是复杂的,也是很难判断到底是绝对利他或绝对利己的,顶多就是两种成分占的比例多少问题。

关于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

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善恶具有同等的力量,任何人都是有善恶一体两面,善恶只在一念间,只有抑恶扬善遵循宇宙之理才不会乾坤颠倒。

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

到了后世,又有人说人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人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与之相类似,随着中国历史上众多著名学者和学术流派针对这些人生重要问题的研究讨论甚至争辩的不断进行,中国哲学也就随之产生并发展壮大。

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方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

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

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

这一变革确实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它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
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其次,胡适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胡适开创之后,又有一批哲学家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人不断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精进,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征程,而且显示了胡适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的转换中所作的开创之功。

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是在胡适的勇于创新精神的烛照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