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对情志病症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医学对情志病症的认识
【摘要】情志是中医学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对情志的致病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本文对古代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对祖国医学对情志病证的病机、病证理论和治疗论述如下:
【关键词】古代;情志病症
在中国古代医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情志病症的理论认识和医疗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兹按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简述如下:
1先秦——两汉时期
有关情志及其与健康和病症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的一些著作中,已多有涉及。关于情志致病的思想,在《管子》、《左传》以及汉初的《淮南子》等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对情志病症开始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内经》中有关情志病证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为中医情志病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为诊治多种心理病证和情志病证确立的理、法、方、药,弥补了《黄帝内经》临床部分的不足,被后世医家尊为规范。因此可以说,到了仲景时期,中医对情志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临床医学新阶段。
2晋——五代十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认识更为广泛和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在这一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因此,《内经》中有关情志病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例如王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注释中把“悲怒喜忧,想慕忧结……病生于内”等情志活动明显作为“病生于内”的致病因素之一,为后世中医病因学“三因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在情志病症的临床研究方面也有进展。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医学著作中,如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侯论》以及王煮编纂的《外台秘要》等都分门别类记载了许多情志病症。此外,关于中医的心理治疗和养生保健也有论述,
2.3在药物学和方剂学方面,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本草著作和方书,在这些书籍中,收载了大量治疗情志病证有效的方药,药物和方剂的进一步积累,丰富了情志病证的治疗与内容。
3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陈无择七情学说的提出,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进一步认识。南宋医家陈无择编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学方面的重要专著。他提出“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他的“三因学说”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他还创立了“七气
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营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认识和诊治情志病证提供了新的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
金元四大家为中医情志病症学说充实了新的内容。刘完素创立了“火热论”,认为五志过极亦能化火。李皋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他认为情志不和,内伤脾胃是导致病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他在论述“阴火”产生的病机时,也强调情志因素,、张从正对七情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在《内经》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归纳,在临床治疗方面重视心理因素,是杰出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师,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中有许多关于情志病症的精辟论述,并创立了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健忘,怔仲的名方--一归脾汤。陈师文等人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收载了不少治疗情志病症的方剂,其中以逍遥散一方尤为著名,成为中医治疗情志病症应用最广的一个方剂。综上所述,中医对情志病证认识的发展,到了宋金元时期,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病理学、方剂学以及临证各科医学的新成就,使中医对情志病症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重视心理病机,将一些异常的心身现象作为温病辨证的重要依据,七情病因病机,到了明清时代,受到临床各科医家的普遍重视,查阅这一时期的文献,几乎每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对其都有论及。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宋金元时期情志病证证治规律的初步研究会通类》中专设“情志病”一节。在《景岳全书》
中,对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的心理病机亦多有发挥。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密切结合临床诊治辨析阐发“七情致病”之理。王旭高的《医学诌言》阐述了七情的归脏,病证及方药的应用。在情志病证的治疗方面,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在明清时代得到高度评价并被广泛运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擅长于中医心理治疗的医家,如明代的张介兵、龚廷贤,清代的吴鞠通、喻嘉言、叶天士等。明清时期随着印刷业的进步,使规模巨大、内容丰富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以及大型的医案专辑得以刊行。如徐春甫的《古书医统大全》,蒋延锡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中医情志疾病学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虽然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情志医学也做了很大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遗产,但在文献中我们发现不少情志病证混杂在临床各学科中,其病因病机理论和诊治方法未能突出情志病证的特点,如《金匾要略》中的内科病有“百合病”、“奔豚气”、“惊悸”:妇科病有“脏躁”、“咽中如有炙窗”以及“阴吹”等。因此,当前正值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之际,更有必要对这些宝贵经验加以继承发扬,整理提高,发挥祖国医学的情志医学理论、经验特点和优势,使之更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