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三槐堂王氏源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槐堂”王姓源流
姓与氏
姓是标志家庭系统的称号。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古代贵族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我们今天说的与原始社会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

这是因为从战国时代起,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区别,也就是郑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

也正式从文字上把姓与氏合一。

此后,无论说姓,还是谈氏,都是专指姓而言。

“太原王”立族开姓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探寻自己的姓来自何时何地,有哪些伟人、胜迹,如何变迁是亿万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是血浓于水的恒古不变的情结。

本文参考近年一些学者对姓氏的研究成果及《百家姓书库》,来探寻我“三槐堂”王姓的起源和变迁。

王姓是当今中国社会数一数二的大姓,显赫的大姓有多重来源。

先秦时期的王子王孙以王为氏,标榜其天潢贵胄的高贵出身,这是王姓的主要来源,而其中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以王为氏又是王姓中国人的主要来源。

史栽:周灵王生有二子,太子姬晋(公元前565年~549年),次子姬贵。

太子晋15岁即辅佐父王治国,周灵王22年(公元前550年),都城洛邑(洛阳)附近的瀍、洛两河水位暴涨,危及王宫安全,周灵王害怕水淹京都,决定堵塞瀍、洛河。

太子晋以民为重,认为壅水必然危及农耕,直谏堵塞之不当,而被贬为庶人。

太子晋郁郁不乐,赍志而殁,年仅17岁。

其子宗敬(有的书写宗恭),在周王室任司徒,此时,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周室衰微,他毅然隐退,避乱迁至太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因宗敬是周王室嫡传后裔,当时太原人就称宗敬一家为王家,意为王子王孙、王室之家,久而久之,宗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

其后裔尊太子晋为太原王氏立族开姓的“太始祖”,宗敬则为“太原祖”。

东迁琅琊王
自从东周太子晋的独生子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尽管经历春
秋末期与战国三百多年(公元前549年至247年)战乱,其后裔在太原郡尚称安定。

然秦始皇一统天下不久,秦将王离兵败巨鹿自殉。

西垂难以立足,王离长子王元率族人自河、洛、渭、汾迁徒至琅琊(今山东临沂、诸城一带)。

王离的祖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王氏世代。

这是太原姬姓王氏第一次大搬迁,王离次子王威仍留太原,继续太原王氏。

王离的祖父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王王翦,是太原王姓中第一个彪炳史册的武将,是太子姬晋的第十八代裔孙。

王翦、王离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历三朝为大将军。

始皇十一年,王翦领兵击破赵国的阏与,拔九城,十八年灭赵。

十九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秦王令王翦攻燕,平定燕蓟而还。

秦王又令王翦的儿子王贲击荆灭巍,平定三晋。

始皇二十二年,王翦率兵攻楚,斩杀楚将项燕,平定西陵荆襄大批城邑,再经一年,活捉楚王负刍,扫荡楚国,继又南征百越。

与此同时,王贲率军平定了燕、齐等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了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中华民族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王翦被封为“武城侯”。

秦二世胡亥时,王翦、王贲父子先后去世。

王离接任大将军。

秦二世三年,王离率兵与项羽大战于巨鹿。

项羽破釜沉舟,作战勇猛,俘获王离,王离自殉谢世。

其长子王元东迁琅琊,为王氏琅琊祖。

次子王威仍留太原,太原王氏的繁衍与播迁本文不予评述。

汉、魏时期的琅琊王
琅琊王氏的始迁祖王元在琅琊平静的度过一生,传子王廷臣、孙王乐,均超逾伦匹、萧然无累。

三传其曾孙王吉、琅琊王氏家族出现转机,《汉书﹒王吉传》称:“王吉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丞,迁云阳令,累官为谏议大夫。

”吉子骏,于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为司隶校尉,擢京兆尹,后官至御史大夫,终封明义侯。

骏生二子:王崇、王游。

王崇,汉平帝时,授为大司空、封扶平侯。

琅琊王后裔王遵:后汉中大夫、义乡侯。

遵生子音,字少玄,官至大将军。

音生四子:谊、睿、典、融。

王融官至南康尹,生二子:祥、览。

王祥是历史上有名的卧冰求鲤的大孝子,魏末拜司空太尉封侯。

弟王览官至光禄大夫。

琅琊王自王吉至王祥、王览皆在汉魏担任要职,
有累世之美,遂成世家。

身系两晋兴亡的琅琊王
琅琊王姓家族,始兴于汉魏、两晋,鼎盛于东晋、南北朝,在这段历史时期中,这个家族出现过众多出类拔萃的人物。

居《晋书》南朝宋、齐、梁、陈四史和《世说新语》等书统计,琅琊王氏有史可考者约294人,有207人进入仕途,且大豆担任要职,位至宰相三公者,大有人在,其中对历史影响最深者当为王衍、王导、王墩。

此三人身系两晋兴亡,关乎国脉社稷。

王衍:为王祥的祖孙,王导、王墩的祖兄,王衍一直在西晋朝中担任要职,做到中书令、尚书令、司空、司徒,身居宰辅之重,权倾当朝。

然而他又是一名“玄学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但清谈误事,尤其是在八王之乱、外强入侵时期,则要误国。

西晋灭之,王衍是难辞其咎的。

王导:王览长子王裁之子。

王墩:王览次子王基之子。

东晋政权的建立、司马睿在健康(今南京)登基,全靠王导、王墩的拥戴。

作为开国功臣的琅琊王氏,自然功不可没。

司马睿称帝后,以王墩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如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川刺史。

王导为侍中、司空、录尚书、领中书监。

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权倾天下。

当此之时也王姓后裔纷纷从琅琊、临沂南渡江或西入湖、蜀,造成中原文化的中心南流。

东晋虽偏安与江南,但与战乱频仍、满目疮痍的北方相比,毕竟得到了暂时的安定,老百姓有了生养生息的机会。

江南大规模的开发,长江流域的发展,中国的正直、经济南移,正是从东晋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论,王导、王墩在创造东晋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已使他们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历史人物。

王导前后执政几十年,历元、明、成三帝,官至太傅,卒谥清献。

其子孙位居要津,养尊处优数百年,始终为门阀大族。

王氏族群风流满晋书
考之琅琊王氏家族,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加之生活优裕,藏书丰富、家学渊源,大多能努力向学,有所成就。

或博文、或专政,涌现出众多历史名人。

人物虽多,又以西晋三朝宰辅太保王祥、胞弟王
览及从兄王雄(隐士)的子孙占绝大多数,其荦荦大者有:王義之与其子王献之,四世孙王僧虔其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为历代学者所崇尚,遗墨成国宝。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晋惠帝时,累官至尚书令、司徒。

王坦之、王彪之:官至尚书,秉政当朝、纲举目张、百揆是赖,是为麟台鳯阁之范畴。

尚书补射王珣:未老当朝,哀册谥仪皆珣手笔,大有汉代贾谊之摛藻撷华,称大制作。

晋武帝驸马王济,起家中书郎,累迁侍中,精通《老》、《庄》、《易》,逸才夙著、玄理请言,袞袞满朝,推为独步,与太尉王衍同膺一世龙门之高誉。

文学家王僧儒:诗文丽逸,卓绝一时,原均辑有诗集,虽散佚,但在文学史上留有美名。

出上述者外,其他如文学方面有:王融、王籍、王规、王训、王泰、王筠、王锡、王彬等。

史学方面有:王韵之、王僧虔、王智深等。

谱牒学方面有:王彪之、王准之、王僧绰、王俭等。

书、画、乐、舞、法律方面有:王凝之、王僧祐、王志、王冲、王微、王弘、王褒等。

琅琊王氏的精英人物弘博渊雅、迥超恒人,在西晋、南北朝时期所做出的贡献,不但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而且在王姓家族史上留下了风光卓绝的篇章。

世泽绵延的“三槐堂”王氏
“三槐堂”王氏之始祖王祐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第二十世孙,北宋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西部莘县)人,出于琅琊王,系东周周灵王太子晋一脉相传。

《宋史﹒王祐传》记载:王祐生于大名府一个仕宦之家,祖父王言,仕唐黎令,父王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位,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重王祐道德文章,任为监察御史。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擢撰述国家大文章的治制诰,后又任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等职。

世传王祐积有阴德,耿耿忠心为国为民,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

宋太宗时,他拒绝卢多逊陷害忠良赵普的阴谋,又以全家百口性命来救大名镇守使符彦卿无罪。

但终因直道不容于时,不得拜相,深有感慨,特在自家庭院种植三株槐树,取周礼三公面三槐之意,并对人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世人谓“三槐堂王氏”从此铭。

祐生三子:懿、旦、旭。

三子均才气超人,《宋史》俱有传,旦另有专传。

王旦字子明,又字延龄,太平兴国进士。

宋真宗咸平四年,
任执政事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

王旦任宰相18年,勤于正事,生平俭约自励,事寡嫂尽礼,与弟旭友爱。

他在家训中告诫儿子:雍、冲、素:“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得厚葬,以金玉置柩中”,旦卒年61岁,皇帝亲去吊唁,并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配享其宗庙。

仁宗皇帝亲为篆碑额曰:“全德元考之碑。


王旦传子三:长子王雍,国子博士;次子王冲,左赞善大夫;幼子王素,以直谏事宋仁宗,出入侍从,将帅30多年。

王巩:王素之子,有,长于诗,自号清虚先生,与苏东坡友善,后历宗正丞,以跌荡傲世,终不显。

王古:王巩的从孙,徽宗时,任户部尚书,旋以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王古为浙东、宁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地之“三槐堂”王氏始迁祖。

王寿:王祐之弟王祚五世孙,原名南美,别号梅山居士,南宗乾道年间,累赠枢密使,同平章事,王寿为浙东余姚“三槐堂”王氏之始迁祖。

苏东坡的《三槐堂铭》
北宋诗人苏东坡,素与王巩友善,诗词唱和,意气相投。

某年,东坡与王巩会于黄鹤楼上,坡谓巩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后来,苏东坡感于三槐王氏人才辈出,名满当朝,深深敬佩王祐、王旦的道德文章,撰写了《三槐堂铭》。

名以文传,姓以物显,“三槐堂”自北宋以来,一直是中华三槐王氏的堂号,世代子孙,俱以植槐为荣。

吟槐为乐,各地三槐王氏祠堂布满槐荫。

苏东坡的《三槐堂铭》,文质俱美,为散文名作,收入《古文观止》,历来传颂。

徐郡“三槐王氏”
五代十国之后,继之北宋、南宋,其间北方辽、夏崛起,不久全国称雄,再不久蒙古称霸,元人铁蹄横扫九州。

为采地食邑、躲避战乱,琅琊王氏衍派从无名分支于山西洪洞县,宋元三百年间,人丁繁众,传为世族。

元成宗大德七年,太原兵燹为患,匪徒云扰,化清公性耿直豪侠,不洩为兵匪欺,携眷东迁,遂家於徐郡西北八十里之王小庄,化淸公即吾徐郡“三槐”王氏之始迁祖也。

“三槐堂”王氏祭祖文
为缅怀先祖,弘扬三槐王氏文化,将三槐王氏祭祖文谨记如下:王氏后裔祭告于“三槐堂”王氏列祖列宗跪拜曰:
中华浩浩,氏族泱泱。

王姓为冠,源远流长。

开族立姓,
始于周王。

灵王太子,性情直刚,因以直谏,得罪父王。

废为庶民,英年早亡。

嗣子宗敬,侍奉朝堂。

官居司徒,
王姓仍昌。

我祖祐公,清节文章。

文韬武略,锦绣华章。

显于汉周,事宋二皇。

直道保符,仕途受伤。

官职遭贬,
名声更彰。

手植三槐,阴德布广。

旦公睿智,宋王拜相。

全德智慧,雅量弘广。

深谋远虑,治国安邦。

功勋卓著,
千秋名扬。

素公异断,忠直公譚。

吏才闻名,威震遐方。

巩公清虚,诗文隽长。

著述傲世,仕途不畅。

靖康之难,
皋公柱梁。

戎马护驾,驰骋疆场。

伦公使卤,自荐危邦。

三次使金,血洒北疆。

三槐文化,传誉四方。

英才辈出,
代有精良。

阳明心学,雄辩阴阳。

武有韬略,兵部执掌。

天地宏论,船山思想。

辩证唯物,历史承创。

呜呼我祖,
世代忠良。

可歌可泣,丹青芬芳。

郁郁三槐,魏巍德广。

孝悌为先,忠信乃上。

直道修身,清正方刚。

戒奢节俭,
积德富乡。

诗书礼仪,传家兴邦。

重德重才,自立自强。

处事以忍,宽容善良。

忠于国事,爱及幼长。

族亲和睦,
兄弟相帮。

誉享环宇,百姓赞赏。

政风家风,历久弥旺。

中华美德,永世不忘。

与时俱进,为国争光。

三槐文化,
万古流芳。

祖德宗功,湖海汪洋。

而后子孙,力行心想。

敬宗敬祖,世代荣昌。

继承遗志,百业兴旺。

思源报本,
无负槐堂。

尊祖遗训,爱祖爱乡。

时逢盛世,改革开放。

开拓进取,创业发扬。

血浓于水,同祖同向。

大江南北,
五洲同康。

敬慰拜先,四海共襄。

噫吁呜呼,伏惟尚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