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7谁先看到日出》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谁先看到日出-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谁先看到日出-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谁先看到日出-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了解地球为何会有日出和日落。

3.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日出的原因。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难点: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日出的原因。

教学准备1.模拟地球、太阳和月亮的模型。

2.计时器。

3.手电筒。

教学过程热身启动(5分钟)1.老师播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知识讲解(10分钟)1.老师简单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老师用地球、太阳和月亮的模型讲解日出和日落的原理。

操作实验(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人。

2.将每组的学生分别标记为A、B和C,分别代表观察者、地球和太阳。

3.老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并把模拟的“太阳”放在课桌正中央。

学生A站在最前面作为观察者,负责观察日出时间。

4.学生B将模拟的“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公转),并以恒定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自转。

5.学生C绕着“地球”转一圈(自转)。

6.每分钟老师会暗示一声,学生A就要立刻记录下观察到的太阳位置,记录的时间就是观察到的日出时间。

7.学生B按照老师规定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继续自转,学生C也按照老师规定的速度继续自转。

8.进行约5次实验,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然后统计每次实验的日出时间。

总结讲解(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

2.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让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数据。

3.老师总结出结论:日出时间会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有所变化。

拓展练习(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其他影响日出时间的因素,如地理位置、季节等。

2.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观察并记录日出时间,比较不同时间的日出时间是否有所不同。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操作实验的方式来探究日出的原因,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能力。

谁先看到日出教案

谁先看到日出教案

谁先看到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掌握日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日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日出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对日出产生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谁先看到日出吗?”2. 学习(30分钟)(1)地球自转和公转教师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 地球每天自转多少圈?- 地球公转是什么意思?- 地球每年公转多少圈?(2)日出的形成过程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日出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日出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日出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日出的时间和地点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 拓展(15分钟)(1)实际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观察日出,并让学生记录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2)分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天气条件下观察日出,并记录数据。

让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现在知道谁先看到日出了吗?”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否正确回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日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否准确记录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3.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并能够进行合作交流。

4. 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

小学科学32《谁先看到日出》(教案)

小学科学32《谁先看到日出》(教案)

小学科学32《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谁先看到日出第32课《谁先看到日出》是小学科学课本中的一课,通过讲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理,启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索,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按照这个任务名称,为您详细介绍如何编写一份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理;2.观察和描述太阳的运动轨迹;3.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太阳的运动;2.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3.学生纸和铅笔。

三、教学流程1.导入(10分钟)引入本课的主题,并启发学生对日出现象的认识。

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们在哪里看过日出?”“谁能告诉我太阳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

2.探究(15分钟)通过图片、实物模型或者课件,展示太阳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可以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动画图示,或者利用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概念解释(10分钟)给学生解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理。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学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因此产生的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现象。

可以结合图片和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实践探究(20分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

可以安排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或者在教室内安排观察点,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

5.思考讨论(15分钟)让学生回顾观察记录,讨论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规律。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和落下?为什么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会有所不同?学生可结合自己的观察经验进行讨论。

6.知识总结(10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太阳运动的重要知识点,如地球自转、公转和时间的概念。

可以提问学生几个涉及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相关问题,查漏补缺。

7.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观看科普视频或相关科学实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可以把更多的有关太阳运动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片,复述日出的过程,初步了解日出的原因。

2.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日出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谁先看到日出》三、教学重难点1.日出的过程和原因。

2.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材,教案,板书,图片资料,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看一张日出的图片,回答以下问题:(1)看到的是什么?(2)日出是如何产生的?(3)我们如何能看到太阳?2.展示出示图片,展示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过程。

3.讲解询问学生,自己观察照片后,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讲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答案细讲:(1)太阳是在哪个方向升起的?(2)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太阳的大小和颜色变化,是因为什么原因?(3)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交替?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道理。

(4)地球的自转是如何让太阳的照射产生区别的?4.观察讲解完毕,师生一起出门,到操场或是广场等看日出的较为开阔的地方观察日出。

确定好观测点后,学生可以自由地观察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可以围起来,大家一起沉浸在欣赏日出的美景中。

5.记录要求学生用笔和笔记本记录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特征等。

6.探究让学生回到教室,根据观察和记录,找出太阳升起的规律并证明自己的推理是否成立。

7.总结学生分组介绍自己观察到的日出的不同之处,在学生的汇报中总结日出的过程和特点,加深对日出的理解。

8.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看日出的体会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主要内容:日出的过程和原因。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了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问题的过程。

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日出的规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但因素方法的例子过于简单,对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质量要求不高,需要结合其他教材和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科学《谁先看到日出》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谁先看到日出》说课稿

《谁先看到日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鄂教版小学科学《谁先看到日出》。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和学情《谁先看到日出》是小学科学课本六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学生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仪和昼夜交替的有关知识。

对于地球公转已经有了浅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地球仪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地球昼夜交替温度变化打下基础。

所以,学会在地球仪上观察日出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谁先看到日出》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探索和研究,以及更好的了解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解决“谁先看到日出”这个问题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逆时针转动,知道不同地区迎来日出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了解世界地区图,了解世界时区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全班展示,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需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感受科学思考和小组合作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会引起地球不同地区的时差。

难点: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为了突出我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科学并不适用,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课前,有些学生怕学,不学,对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分配学生学习任务,学生渐渐开始主动学习;课堂,为了避免教材枯燥抽象,我引入了大量的视频,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课后,我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地球上不同的城市,在游戏中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的知识。

6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7 谁先看到日出省赛一等奖

6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7 谁先看到日出省赛一等奖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先看到日出》是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2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看到日出?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看到日出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看到日出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看到日出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看到日出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了解世界时区图,并且能够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看到日出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不同地区所处的时区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看到日出。

2、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世界时区图的认知、时差的计算等。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头饰、课件。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谁先看到日出》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中的第七课,这一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里有关“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本单元中共有四个研究主题:《昼夜交替》、《谁先看到日出》、《昼夜温度的变化》、《一天中的动植物》,在编排上按照“研究地球的运动方式——研究自转方向——探究昼夜温差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的思路,逐步走向深入。

《谁先看到日出》一课借助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探究地球自转方向,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推理——形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引入。

教材用照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猜想与假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收集信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记录现象、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会发现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实验(一)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杭州、武汉、成都、拉萨,实验(二)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喀什;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动时,实验(一)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拉萨、成都、武汉、杭州,实验(二)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喀什、银川、呼和浩特、北京。

第三部分: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文中资料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9月23日这一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喀什的日出时间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地球自转的方向到底是怎样的?第四部分:运用所学的地球自转知识,根据北京时间来实验推理夏威夷、纽约和雅典等地各自相应的时间。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六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组成,对地球的运动也有初步认识。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谁先看到日出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谁先看到日出》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七课。

属于“地球与宇宙”方面的知识。

本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第六课《昼夜交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们已经在上一课学习了昼夜交替的原因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在经历了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将更深刻的理解地球的自转以及太阳、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而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一丝不苟的收集证据,通过对比证据分析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通过收集证据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求知欲强,乐于动手操作。

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

对本课要开展的实验探究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已经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等天文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等方面限制,学生空间想象力存在不足、宇宙空间概念也有待建立,抽象思维能力也存在一些不足。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一)知识目标: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越往东边越是先看到日出。

3、太阳快要升起是清晨、太阳当头照是正午、太阳快要落下是傍晚、太阳在背面是子夜。

(二)能力目标:1、收集证据、对比分析证据的能力。

2、知识迁移能力,能分析整个地球上日出的情况。

(三)情感目标: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2、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形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品质。

重点:通过分析两方面的证据,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难点:知识迁移,能把在中国区域分析问题的方法,用于整个地球。

四、教学资源分析;本课的教学资源丰富,各地的日出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球仪、标签、手电筒帮助学生模拟日出的情景,让学生更加轻松、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课的知识;在电脑上还能找到世界时区图,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谁先看到日出》,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日出的现象,掌握以校准球追踪太阳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出现象。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5分钟)(教师放映一张太阳图片)教师:同学们,这是太阳,太阳在哪个时候出来的呢?学生:清晨。

教师:你们都知道太阳为什么会出来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一下《谁先看到日出》这篇文章,看看谁先看到日出的。

请打开课本,找到这篇文章。

2. 阅读文章(10分钟)教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谁先看到日出》,看看是谁先看到日出的。

学生:默读。

教师:请大家找到关于谁先看到日出的原因。

(学生读完文章后,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回答问题)3. 理解文章(10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完文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学生回答)教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地球自转的原理。

请注意观察下面的演示。

(教师使用演示工具或在黑板上操作,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教师:地球自转就像一个巨大的旋转球体,我们站在地球上,既可以感受到地球的自转,也可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4. 实验练习(15分钟)教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拿出校准球,模拟地球自转并追踪太阳的位移。

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演示)教师:请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5. 拓展探究(20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实验模拟了地球自转,但实际上有时会出现异常情况。

请思考,如果我们站在赤道上,看到的日出和日落会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教师: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资料,了解赤道地区的日出和日落现象,并进行展示。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谁先看到日出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谁先看到日出

《谁先看到日出》教材分析:《谁先看到日出》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看到日出?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查资料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运用知识深化世界时差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方时的探究。

地球自传带来了不同的地方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谁先看到日出》的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数据,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四)科学技术工程:在旅游时能应用时差合理安排活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生活经验和数据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看到日出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大地球仪和小地球仪;手电筒,中国地图,经纬网铜丝转椅,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查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讨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找地名的比赛,导入新课.1、检查课前预习作业昨天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把杭州、拉萨、北京、纽约等城市贴上标记准备好了吗?2、提问、以杭州为中心,你能找出它西边有哪些城市吗?生:武汉生:成都、拉萨3、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原理确定这些城市?生:面向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做上东方和西方的标记,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在地球仪支架上贴上东方和西方的标记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文本积累了共同的密码。

《谁先看到日出》 教学设计

《谁先看到日出》 教学设计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掌握不同地区日出时间差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模拟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以及不同地区日出时间差异的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与日出时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地区日出的美丽图片,如海边日出、山顶日出、城市日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日出时间不一样?谁会先看到日出呢?(2)提问学生对日出时间差异的看法和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通过地球仪演示,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24 小时。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昼夜交替的形成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从而理解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3)不同地区日出时间差异的原因结合地球仪和地图,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在自转,所以东边的地区总是比西边的地区先看到日出。

越往东的地区,日出时间越早;越往西的地区,日出时间越晚。

3、实验探究(1)小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

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转,观察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进一步理解日出时间的差异。

(2)记录与交流每个小组记录实验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4、案例分析(1)展示世界地图,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如北京、纽约、伦敦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日出时间。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城市日出时间差异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通过上节课《昼夜交替》的学习研究,知道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时就会很自然地提出“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转”的问题。

教材正是在这种内在的联系中引出本课“谁先看到日出”,借助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假设,通过实验观察、资料分析、讨论归纳、思考推理等方式探究地球自转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的内容,我们无法感知到地球运动,必须通过模拟实验进行分析推理。

在地球运动的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农村孩子生活的经历没有城市孩子丰富,对于在不同的城市日出的时间不能确定,非常模糊,他们脑海里几乎不存在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等探究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

知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世界各地存在时间差。

2、通过操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收集数据,记录现象等培养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研究、分析、推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了解地球的运动及规律。

3、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缩短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四、教学难点: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

【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学科特点,来确定三维目标的,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把研究地球自转方向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提出猜想—实验观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推理—形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得到分散。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实验报告单【教学资源分析】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运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相关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小学科学12《谁先看到日出》教案

小学科学12《谁先看到日出》教案

小学科学12《谁先看到日出》教案谁先看到日出引言:《谁先看到日出》是小学科学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引出了不同时区的时间差,进而引发了一个问题:谁先看到日出?本教案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活动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不同时区的时间差;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解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解答作者提出的问题。

2.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课本《谁先看到日出》。

2. 教具:地球仪、世界时钟。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询问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并引入文章主题《谁先看到日出》。

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谁先看到日出》这篇文章,然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步骤三:时间差活动(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张世界时钟。

2. 学生根据所处时区的时间,在世界时钟上标注自己的城市时间,并与其他小组比较时间差。

3. 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时区的时间会有差异,结合自己在课文中的学习,尝试给出解释。

步骤四:解答问题(20分钟)1. 学生通过讨论和观察,归纳总结出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时间差。

2. 老师探究性地提问学生:根据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谁先看到日出,东边的城市还是西边的城市?3. 引导学生分析并给出答案。

步骤五:综合运用(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其他自然现象,如月亮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等,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进行解释。

让科学课成为孩子探究的乐园——《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让科学课成为孩子探究的乐园——《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让科学课成为孩子探究的乐园——《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这一节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本课是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发展探究精神和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探究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分析推理等,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学习难点】探究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

【课前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记录表课件橡皮泥【学习过程】一、问题乐园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交替,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围绕什么自转?关于地球的自转,你还有疑问吗?(学生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起把问题归纳综合起来。

)有谁知道,生活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每天迎来太阳的时间相同吗?谁最先看到日出呢?板书课题:谁先看到日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开始,感受科学其实离自己很近,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便于引导他们从已知走向未知;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动脑想问题,提出问题,初步锻炼他们有一个科学的头脑。

二、探究乐园1.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武汉、成都、拉萨四个城市,每个城市用一小点红色橡皮泥做个记号。

设计意图:用橡皮泥粘在每个地点,便于后面做实验观察,同时学生能感知这四个城市是东西分布的。

2.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1)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猜一猜生活在这四个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学生猜想,班上交流汇报。

谁先看到日出-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谁先看到日出-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谁先看到日出-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出和日落的概念,正确理解日出和日落的原理。

2.能够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刻分别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能简单说明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日出日落时的细心和耐心,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日出、日落的概念
2.日出、日落的原理
3.谁先看到日出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日出、日落的原理
2.谁先看到日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1. 教师引入
向学生介绍日出和日落的概念,并引出问题:“太阳从哪边升起?太阳从哪边落下?”
2. 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日出、日落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真实原因。

3. 组织观察
提出谁先看到日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观察,记录下太阳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方位,让学生反思原因。

4. 教师点拨
展示数据结果,让学生互相比较,在对比中找到规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结果并展示。

5. 教师评价
展示正确答案,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观察细节和思考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集体观察和归纳过程中,团结合作,积极探究,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但是学生仍需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广度和深度,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课堂之外,探究兴趣所在。

总之,这是一堂互动性强,过程设计精妙,思维启发效果显著,为学生扩展思维和知识面的课程。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上《7谁先看到日出》word教案(1)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上《7谁先看到日出》word教案(1)

242(3)讲述:至V底是谁最先看到太阳呢?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分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4)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有各种不同的做法。

教师观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上讲台演示。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第一小组:使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二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教师在同学做的时候配以简单的说明。

)(6)提问:同学们,现在有了几种不同的做法,你们能就其他小组的做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评价:你们提的很好,可能第一小组有些心急,忽略了这个小常识,其实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就有同学犯了这样的错误,现在由大家自己提出来,反映了同学们的观察真细心啊。

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

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3 •活动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文中提供的资料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1)讲述: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

请大家阅读第25面的资料,你能结合刚才的研究,找到答案吗?(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文中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

(3)交流汇报: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三、迁移运用运用地球自转知识,根据北京的时间,推断夏威夷、纽约、雅典等地各自相应的时间。

1 •讲述:老师很高兴大家自己找到了答案。

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模拟试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所处的昼夜状态正好是相反的呢,比如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2 .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3 .提问:那你们再看看,当北京是清晨的时候,美国的夏威夷、纽约和希腊的雅典分别是什么时候?当北京是正午、傍晚、子夜的时候,它们又是什么时候呢?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先看到日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探究生活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而且世界各地有时间差。

2.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
的事物开始,缩短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
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多媒体(世界时区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谈话:清晨,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让我们度过阳光明媚的一天。

有谁知道,生活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每天迎来太阳的时间相同吗?他们谁最先看到
日出?板书课题:谁先看到日出
二、活动探究
探究“我国不同的地方的人们谁最先看到日出”
1.活动一: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的
位置,并用大头针扎上作好记号。

2.活动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

(1)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猜一猜生活在这几个城市的人们,谁会先看到日出?
(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

(3)讲述:到底是谁最先看到太阳呢?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分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4)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有各种不同的做法。

教师观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上讲台演示。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第一小组:使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二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教师在同学做的时候配以简单的说明。


(6)提问:同学们,现在有了几种不同的做法,你们能就其他小组的做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评价:你们提的很好,可能第一小
组有些心急,忽略了这个小常识,其实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就有同学犯了这样的错误,现在由大家自己提出来,反映了同学们的观察真细心啊。

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

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3.活动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文中提供的资料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
是怎样的?
(1)讲述: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这就要大家到
生活中去找答案了。

请大家阅读第25面的资料,你能结合刚才的研究,找到答案吗?
(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文中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
方向。

(3)交流汇报: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

三、迁移运用
运用地球自转知识,根据北京的时间,推断夏威夷、纽约、雅典等地各自
相应的时间。

1.讲述:老师很高兴大家自己找到了答案。

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模拟试
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所处的昼夜状态正好是相反的呢,比如当
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
2.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3.提问:那你们再看看,当北京是清晨的时候,美国的夏威夷、纽约和
希腊的雅典分别是什么时候?当北京是正午、傍晚、子夜的时候,它们又是什么时候呢?
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讲述:这样说来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间就有了差异了,它们的时间又
能差多少呢?就先拿中国和美国来说吧。

(教师在地球仪上中国北京这一点作个标记,让它正对着太阳。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交流。


2.教师介绍:你们说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我们知道一昼夜
是24小时,那么如果把地球平均分成24份的话,那么每一份之间就相差一小时,(教师出示多媒体:世界时区图)现在请看这张时区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美国相差12个时区,也就是12个小时了。

3.提问: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
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该怎么运用它们呢?
4.小结:对,学科学还要用科学啊,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
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