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槟榔碱亚硝化的文献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槟榔碱亚硝基化的文献说明
最近有关食用槟榔致癌的消息网上到处都是,一个好像是铁证一样的证据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特别报告第85卷》,这份特别报告是2004年出版的(研讨会是2003年6月11~18日在法国里昂开的)。
2013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里一位口腔科的大夫说是“槟榔里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的亚硝基,是明确致癌的化合物”。
笔者是一个学过有机化学方面一些基础课程的人,对此说法有些不解:亚硝基是一种常见的“基团”,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在有化学反应中是以一种原子团的形式参与的,一般并不以组成该基团的单个原子参与化学反应,换句话讲这个亚硝基不可能在口腔内用氮原子与氧原子来合成,必须是要有现成的亚硝基才能有槟榔碱的亚硝基化,为了查证这个情况,上网找了好一会,原来资料最齐全的还是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特别报告第85卷》上。
不过这份多达349页的全英文资料,对笔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但好在有发达的网络,上面有各种语言的在线翻译,在它的帮助下,笔者大致才能读懂其中的一些含义。
这份报告的封面是这个样子的:
封面的最上面标示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中间的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人类的致癌风险的评估”,“85卷”,副标题是“蒌叶咀嚼物与嚼食槟榔而衍生的亚硝胺”,请特别注意这个副标题,它强调的是蒌叶咀嚼物,而槟榔只是蒌叶咀嚼物的一个组分而已。
它的原文是:“Betel-quid and Areca-nut Chewing and Some Areca-nut-derived Nitrosamines”,“Betel-quid”译成中文是“蒌叶咀嚼块”,“Areca-nut Chewing”译成中文是“嚼食槟榔”,最下面是法国里昂2004。
中间的图片是世界各地的食用槟榔嚼块的相片。
在这份报告的第42页,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当时作者认为的全世界所有“咀嚼物的不同类型组合物”的组成成分,很可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中国湖南的食用槟榔在上面,台湾的槟榔却有三个。
表中左边是各地咀嚼块的名称或地名,表格的上边是组成嚼块的成份,分别是Areca nut(槟榔果);Betel(蒌叶)下面分三种:一是Leaf(叶片)、二是Inflorescence(花)、三是stem(藤);catechu(儿茶);tobacco(烟草);slaked lime(熟石灰)
上表中几乎所有的咀嚼物都有槟榔果,只有Pan masala(可能是地名或是咀嚼物商品名)的食用槟榔与中国湖南的基本相同,没有与蒌叶或烟草在一起食用,此外Khaini、Naswar、Zarda(可能是地名或是咀嚼物商品名)只有烟草与熟石灰,并没有槟榔。
至此,亚硝基的来源总算有了出处,这就是烟草及蒌叶里的蒌藤与蒌花。
有关“槟榔内源性亚硝基化及动物试验”的文献在这个报告的第169页至173页(“内源性亚硝基化”的这一提法是IARC报告中第42页表1的组合物组成基础上来讲是正确的,但用在中国湖南的槟榔是明显错误的),文献中提到确实是从人们嚼食的槟榔混合物中检测到槟榔碱的亚硝基化,文献中也提到这个
检测是在印度及中国的台湾做的,而动物试验则说明:在没有亚硝酸时,单纯喂以槟榔粉是不能检测到槟榔碱的亚硝基化的,这一结论也可从中药材“槟榔”的药代动力学中找到;相关的报告还有一个是2004年南京工业大学一个硕士学位论文中找到的,该论文的题目是《食用槟榔内致癌物质槟榔碱和黄樟素的分析》,其结论是:在检测极限范围18ng/ml内,内陆主要两省湖南和海南食用槟榔中,未检出黄樟素。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的槟榔嚼块中含有烟草,而台湾的槟榔嚼块中可含有蒌花、蒌藤或蒌叶片。
烟草中含有亚硝胺类物质,这个事实大家都是清楚的,而蒌叶是一种香料植物名称,食用鲜果槟榔时可取用叶片、蒌叶藤(简称蒌藤)、蒌叶花(简称蒌花),《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特别报告第85卷》中的检测报告证明,蒌叶片子中不含亚硝胺类物质,倒是富含挥发油,气味芳香,一般用调香原料,可与槟榔果可形成绝配。
而蒌藤中含有亚硝胺类物质、蒌花中含有黄樟素(一种已经认定了的强致癌物质),因此食用含有这两种槟榔咀嚼块的有可能致癌,并不是所有的槟榔咀嚼块都会致癌。
那种说只嚼食槟榔果也会致癌的说法更是无中生有,希望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尽快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特别报告第85卷》全文准确的翻译成中文,以正视听。
其实这一观点已经在2009年IARC发表的另一份报告上已经更为简练地说了
出来,那就是笔者不久前曾查阅过的《Special Report: Policy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Part E: tobacco, areca nut,alcohol, coal smoke, and salted fi sh》一文中,其表述为:“槟榔果中可以得到致癌性亚硝胺,即蒌叶的
主要成分,形成于咀嚼着的唾液中”之所以有这样的表述,是因为(IARC)特别报告第85卷是建立在表1的混合物组成基础上并在印度及台湾地区所作的研究结果。
中国湖南的槟榔与IARC中所描述的槟榔都不一样,只咀嚼槟榔壳,从来不与烟草或蒌叶的任何成份一起咀嚼,那怕是碱石灰也要与饴糖反应后成糖钙后才作为槟榔专用卤水点到槟榔片子腔内,因此套用IARC的这篇报告的结论来对湖南槟榔说事是站不住脚的,这也被湖南多个地方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所证实——当地的癌症病例并不比国内其它不吃槟榔的地方高,一直处在一个正常的水平范围内。
从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几乎年年都有人炒作槟榔致癌事件的发生,而奇怪的是年年都能一次又一次的平息下来,其背后根本的原因真的是为了消费者好?不是的,是因为至少有两个咀嚼类食品的利益集团在搏益,年年的结果都是如此,今年也不例外,明年或许还有更大的搏益动作!这种搏益是一种长久性的,直到所有的真象大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