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后现代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potmodernim)是一后现代主义(potmoderni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义的概念。

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明晰性、权威性、决定性、理性等为出发点,以倡导否定性、非中心性、模糊性、破碎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差异性、非理性等为宗旨,对现代主义所尊奉的科技霸权、理性独断、人与自然的对立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强有力的反驳。

后现代文化思潮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利科尔、福柯、拉康、德里达、利奥塔德、马尔库塞、库恩、费耶阿本德、罗蒂、劳丹等。

主观建构构建(contructivim)社会建构(ocial社会建构(ocialcontructionim)构建神经生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在研究人的大脑功能时指出,人类根本无法知道外在客观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对这一世界的主观感受。

没有任何外在客观事件可以直接观察获得,必须经过观察者大脑的筛选。

他强调认知过程在人理解和解释周围世界中的重要性。

促使人们从关注行为动机等方面转向认知,注重个人的解释过程和意义赋予过程,探索人解释背后的基本假设。

构建VS社会建构构建VS社会建构构建主义以个人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人的感官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必须依据自己的经验模式解释外部事件,因而无法做到客观中立。

社会建构注意则强调人不是孤立的生物,只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才能产生意义,意义存在于不断变化的人际互动中,受到家庭、文化、语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叙事人对现在经验的解释同时受制于过去和未来,故事的讲述总是包含开头和结尾,两者为当下生活经验的解释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指引故事沿着已有的线索展开,每一种故事的解释都具有自己的词汇、逻辑和意义。

主流叙事在个人的故事形成过程中,文化和背景的故事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个人生活故事的基本形貌,它的影响不可忽视。

任何社会都有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叙事,这种主流叙事不仅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甚至排挤压迫边缘文化。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婚姻并不再是女性追求的唯一目标。

在当今社会,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则对女性的婚姻和幸福有着全新的诠释。

本文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出发,分析女性幸福婚姻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帮助女性更好地认识自己,追求内心的幸福。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了个体的多样性和自我认同的建构,认为每个女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和愿望。

在婚姻这一关系中,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女性不再应该被视为“另一半”或“家庭的支持者”,而是应该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女性幸福婚姻不再是单纯地依赖于婚姻关系本身,而是更强调女性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情感需要。

二、女性幸福婚姻的内涵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女性幸福婚姻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实现和独立性:女性在婚姻中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的空间,不应被婚姻所束缚或限制。

她们应当有权利追求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同时也应该得到丈夫的支持和鼓励。

2. 相互尊重和平等:婚姻关系中,丈夫和妻子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不应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或控制,而是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3. 情感交流和共鸣:在幸福婚姻中,夫妻双方应该能够开放地进行情感交流,互相倾诉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并且能够互相理解和共鸣。

这种情感交流和共鸣能够增进夫妻间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4. 自主选择和决策权:女性应该拥有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权利,不应被强加的传统角色所束缚,而是应该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决策,包括婚姻关系中的各种选择。

5. 平衡的权利和责任:幸福婚姻应该建立在平衡的权利和责任之上,夫妻双方应该共同承担家庭和婚姻的责任,而不是一方承担过多的责任而导致失衡。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影响女性幸福婚姻的因素也有所改变。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以女性个体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女性权力、性别关系以
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女性影响的心理学流派。

在这一视角下,女性幸福婚姻的定义不再局限
于传统的婚姻满意度,而是强调个体化的经验,关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

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对女性幸福婚姻进行分析。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女性幸福婚姻的核心是平等的性别关系。

传统婚姻模式中,男性往往处于权力的中心,女性则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和子育责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
学主张消除这种不平等,并追求男女在婚姻中的平等地位。

只有在平等的性别关系下,女
性才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幸福感。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女性幸福婚姻需要满足个体化的心理需求。

传统婚姻模式中,女性往往被定义为婚姻和家庭的重要角色,追求稳定和安全感。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
学认为女性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权利。

女性幸福婚姻需要让女性能够追求自己的兴
趣和事业发展,同时获得婚姻和家庭的满足。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女性幸福婚姻的影响。

婚姻并不是一
个孤立的个人问题,而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期望的制约。

女性需要在家庭和社会角
色之间找到平衡,并对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压力有所应对。

女性幸福婚姻的实现,需要有一
个支持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需要家庭和伴侣的支持。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专家讲座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专家讲座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第25页
二、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
从事后当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学者们,反对科学主义心理 学对研究对象可观察性强调,也不将预测和控制人行为作为心 理学唯一正当研究任务。
格根(Gergen)提倡:研究者应富有冒险精神,经过提供新 理论、解释性和可了解性体裁,突破传统心理学所设置障碍, 扩大心理学疆界。
第24页
一、关于心理学专业知识 (四) 跨文化研究思绪
来自不一样国家、不一样民族和不一样阶层心理学研 究者已明确地意识到,心理学知识及其对人心理和行为了 解是建立在特定文化背景上,主要是取自对白种人、男人、 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心理世界考查。这种知识和对人了解 能否适合用于其它人种、女人、东方人或者经济落后地域 人便不免令人怀疑。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第23页
一、关于心理学专业知识
(三)价值介入
心理学最主要角色和作用应表达在详细应用 及处理现实问题之中,而不是忙于形成抽象理论、 获取无关宏旨零碎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桑普森 (E.E.Sampson)研究 指出,后当代主义则主张科学知识与其它知识一样, 不可能不偏不倚或价值中立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现象进行元素分析.
现象学创设者胡塞尔重视整体分析方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与行为整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采取整体观研究心理学. 以格里芬(D.R.Griffin)等人为代表建设性后当代主义者 尝试着用后当代整体有机论来代替当代机械论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第12页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第16页
二、后当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取向 (一) 不以可观察对象为限
他们主张心理学研究不能画地为牢、顾此失彼,而 应该夸大视野、直面人生,经过各种路径,启用多元思维 和方法来揭示人类丰富心理世界.

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它对传统心理学的框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与重构。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主要观点及其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反思性的心理学,旨在挑战传统心理学的认知范式和科学主义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主体的多样性、相对性以及个体背景的重要性,反对一切普适性的、预设的真理。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受到文化、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它拒绝将个体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 反对大敘事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中的大敘事,认为这种一刀切的框架无法呈现出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心理学主张采用小敘事,关注个体的具体经历、语境和互动。

2. 拒绝二元对立后现代心理学追求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主体与客体、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等的对立。

它强调这些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脱离实证主义后现代心理学提出,实证主义的假设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个体的心理现象。

它主张应采用以多元方法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故事性叙述、现象学和解构主义等。

4. 强调权力与语言后现代心理学关注权力与语言对心理现象的塑造作用。

它认为语言和权力关系的建构对于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1. 方法论的变革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促使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反思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论。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方法,包括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和叙述研究等。

2. 个体主义的崛起传统心理学倾向于以人类作为研究对象,而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呼吁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背景纳入研究范畴,从而促进了个体主义的崛起。

3. 引发跨学科对话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与交叉研究。

例如,对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需要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以全面理解个体心理现象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课件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课件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解读与评价
1 理论解读
对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理 论进行解读,深入探讨其 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2 与传统心理学的比较
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与传 统心理学进行对比,探讨 二者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 优缺点。
3 局限性和前景
分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 局限性和发展前景,提出 对改进和深化的建议。
总结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认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对 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客体和主体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强调主体的困境、自由和责任, 批判性地审视了客体化和物化的心理现象。
知觉和认识的切入点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知觉和认知过程,以 及社会和文化对认知结构和偏见的塑造。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实践与应用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一门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学科。它通过独特的理论框架和 观点,重新思考传统心理学的基础,并与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背景相结合。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定义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对现代 主义心理学的一种批判和超 越,强调文化、社会和历史 因素对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影 响。
起源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 世纪后期,随着科学和哲学 的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理论框架与特点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强调主观 性、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 简化和规范化的思维方式, 注重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 的综合分析。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和思想
历史上的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
主要观点和方法
总结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强调其 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对心理学和社会的启示和照耀
总结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和社会的启示和照 耀,展望未来发展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包容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方法,强调个体 故事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后现代转向

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后现代转向

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后现代转向摘要:社会心理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得益于许多学科或知识领域的推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首先与现代精神分析学及作为其重要知识来源之一的精神病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解之缘。

精神分析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会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不同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后现代转向,也或早或晚地涉入到社会心理学有关领域的发展中。

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出现。

后现代精神分析学既从心理学理论层面又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提供了孕育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动因。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后现代转向中图分类号:在20世纪,有两个重要思潮影响了整个世界,一个是精神分析学说,一个是后现代主义。

尽管前者产生于上半世纪,后者则于下半世纪出现。

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人类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或者说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如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美学、宗教学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作为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一个边缘学科的社会心理学,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首先与现代精神分析学及作为其重要知识来源之一的精神病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解之缘;其次,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后现代转向,也或早或晚地涉人到社会心理学有关领域的发展中。

精神分析学的出现与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尽管社会心理学有着漫长的思想渊源或前学科史,但是,它从哲学思想中脱胎出来而作为一门具体学科诞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1908年。

在这一年,极其巧合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 McDougall)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也问世了。

因此,社会心理学史家把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年份确定为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元年。

同时认定了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具有“母体”性质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在20世纪初问世,除了当收稿日期:2003一10一27 作者简介:沈杰(1963一),男,云南昆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人性观的后现代转向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冲击

人性观的后现代转向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冲击

理 学的研究取向 、 究方法、心理成 因、心理异常与治疗等方面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研 关键词 : 性 观 ;心 理 学 ;现 代 主义 ;后 现代 主 义 人
中图分 类号 :B 40 8 —9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 —6 62 0 )47 —6 0 82 4 (0 60 。70
Vb .1 NO. 1 9 4
Au . 0 6 g 20
人性观的后现代转 向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冲击
况 志 华
( 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0 9 ) 10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外源决定论、内源决定论和交互决定论是现代主义心理 学的三种主要的人性观。 现 后
代主 义 对现代 主 义心 理 学的人 性观 进行 了深刻 解构 和 重构 。人性 观 上 的后 现代 转 向对 当前 西方 心
维普资讯
第 1 9卷第 4期 2 0 年 8月 06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aj gUn es y f cec n eh oo y o r l f ni i ri ineadT c n lg n N n v to S
20 0 6年第 4期
路 线 的继承 和发 展 。
人文主义心理学主张人性源于人类 自身先有的某种规定性 , 外源变量不是行为的原 因而是对内在人性
的激活,亦 即人性具有 “ 超验性”或 “ 先验 胜” 。如格式塔学派运用 “ 完型”解释人的心理及其与周围世
界的关 系;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受本能驱策 ,主体功能的发挥 旨在追求快乐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无意识
中被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反对人性的内源性 :罗杰斯 、 马斯 洛等人都主张人性本善 , 人基本上是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后现代主义”应该是和“现代主义”对应的,而且应该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

当然,这里的“后”有“之后”的意思,没有“现代主义”也就不会有“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然而,这里“后”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思想其实是针对现代主义来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为了创立一个理论,为了创立一个主义而出现的,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弊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有关专家考证,“后现代主义”一次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

如同很多的哲学、心理学范畴的名词一样,后现代主义推广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后现代主义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理解:文学艺术上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

因为我们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虽然这句本身就是要被后现代主义所怀疑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前者包括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新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奎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

这种后现代主义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拒斥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就像尼采所说的“存在的只是解释”完全否认了客观的存在。

后者主要是大卫·格里芬的思想,他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关爱世界,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哈桑把后现代主义概括为如下特征:不确定性,它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性、分化、模糊和破裂;破碎性,包括对总体性的不信任;反正统性,对权威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非我性,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内在性,反对超验性,强调心灵与语言的自生能力。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女性幸福婚姻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学分析框架,关注女性主体性和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个视角下,女性幸福婚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婚姻模式,而是包括了女性的自我实现、自由选择及性别平等等方面的考量。

本文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女性幸福婚姻的要素,并探讨其中的权力关系。

女性幸福婚姻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女性自我实现。

传统观念中,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往往是被动的,主要以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存在。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中,女性被视为独立自主的主体,婚姻不应该阻碍她们追求个人目标和自我实现。

女性幸福婚姻的一个标志是她们在婚姻中可以得到自主的发展空间,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和个人成长。

女性权力的平等是女性幸福婚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关系是非对称的,并且与性别有关。

传统的婚姻关系中,男性通常承担着决策者和经济支持者的角色,而女性则承担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角色。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婚姻中的权力应该是平等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男权理念。

女性在婚姻中应该能够参与决策、获得经济独立和享受平等的权力地位,而不是仅仅被视为丈夫的附属品。

性别角色的可塑性是女性幸福婚姻的另一个考量因素。

传统观念中,性别角色是一种固定的社会角色,男性和女性有着预设的行为和社会期望。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中,性别角色是可塑的,而不是固定的。

女性在婚姻中应该能够自由选择和塑造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不受传统观念的限制。

她们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要生育、是否要照顾家庭,以及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责任等。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女性幸福婚姻的框架。

从这个角度出发,女性幸福婚姻应该包括个人的自我实现、性别权力的平等和性别角色的可塑性。

这种理解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男权观念,也为女性在婚姻中获得个人的满足和幸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GUANG XI UNIVERS ITY FOR NAT IONALITIES (Ph ilosophy an d S ocial S cien ce Edition)2006年12月哲学社会科学专辑199GXMDXB心理学唐健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唐 健[摘 要] 自冯特以来,心理学主流思想走向科学主义,这种走向隐含着本质主义和还原论的倾向,且日益彰显。

其负面效应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消解。

当今心理学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开始对之进行反思。

本文就此展开述评,兼以文化心理学为例,追溯其发生发展过程。

[关键词]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887(2006)ZJ02-0199-03我们所要谈的心理学基本上是西方的,所谓后现代主义也是舶来品。

因此,在推论这些问题之前,最好是明白一个前提条件:西方的思想传统是什么?金岳霖先生说过,西方思想的核心就是logos,就是理性主义。

从柏拉图开始,到笛卡儿的唯理论一直到现代,基本都是这样。

所追求的是知识,是对事物、世界的理解,探询本原是什么。

这与中国人看重现实,论道、求道不同,也与印度人寻找解脱人生苦难,逃离轮回,向往梵我同一不同。

[1]一、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论及后现代主义就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性,而理解现代性又必须了解古代的特点是怎样?简要地说,西方世界在中世纪时期,因为教会的统治和压制,人成了信仰上帝的附属,人也不是自在、自为的。

后来的文艺复兴就将人性的解放作为目标,将中世纪的恢复至古希腊的人文传统。

因此就有了往后的对人的启蒙运动。

自此,西方才进入所谓的现代时期。

现代性就指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开始建立的现代时期所具有的特点。

这个概念比较含糊。

但一般而言,现代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纯粹理性的至上;一是突出人的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上传文档)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上传文档)

参考文献: • [6]菲尔.莫伦.弗洛伊德与虚假记忆综合[M]. 申雷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7]高峰强,车文博.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J]. 心理科学,2001 • [8]闫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学质化研究兴起的影 响[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 [9]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 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
(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4、社会建构论的评价 • 意义 • (1)它对心理现象的定位对西方心理学最大 的冲击。 • (2)提出了不同于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 论。 • (3)对克服传统心理学的机械主义还原论倾 向和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4、社会建构主义的评价 • 批评 • (1)社会建构主义的相对主义观点 • (2)在解释心理现象时持的激进的观点
1、社会文化背景 • (1)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现实依据: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根植于后现代社会及其 文化范围之中,是对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 一种积极反应。 • (2)对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反叛 • (3)是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反映和产物
(一)后现代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2、科学背景 • (1)现代科学视野的转向 • 机械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 20世纪40~5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运筹 学和一般系统论 • 60、70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 论
(一)多元文化论思潮
• 多元文化论 (multiculturalism) 是流行于现代西 方社会科学中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强调 文化的多样性。 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认为 心理学就其本质来讲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产物, 因此, 这种心理学具有文化的局限性,并不具有 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普遍意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乐国安【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中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

它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主义,而产生它的内在原因则是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不满。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还远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心理学【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postmodernism social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思潮。

1988年,在澳大利亚首都悉尼举行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J.Gergen应邀作了题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专题报告[1](pp.1~42),指出传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正面临着来自于各方面的挑战,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他还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专业出发,提出了构建“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具体设想。

1989年,美国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I.Paker出版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一书,回应了Gergen的观点[2]。

1991年, Gergen出版了《饱和的自我:当代生活中的身份困境》一书,考察并分析了自我(self)概念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境遇,试图借助这项具体的研究来展示和描述后现代心理学的具体内容[3]。

至此,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明确地进入了心理学家们的视野。

但是,什么是现代(modern)的社会心理学呢?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基本观点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呢?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作一论述。

一、什么是现代社会心理学所谓现代的社会心理学是指秉承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的信念和方法,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最终能够揭示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普遍真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不仅确立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主义倾向。

探究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探究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探究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作者:宋园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了三种新取向,分别为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这三种新取向均是在现代心理学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向,并且对西方心理学有着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本文在分析当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的基础上,阐述其各自的特色,予以分析比较。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一、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1.后现代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成立之后,心理学研究就进入了现代主义取向阶段。

虽然现代主义取向一直处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的格局当中,但是依然拥有共同的内容,也就是重视科学价值、信奉经验主义、注重科学方法、个体中心地位。

而后现代心理学对以上内容予以深刻批判。

其一,反科学至上论。

对于科学主义心理学而言,其主张的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追求真理,即使人文主义心理学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相对,也不反对科学价值。

而后现代心理学对此提出了深刻批判,认为科学方法本身就具有争议,更不要说去证明什么。

其二,反个体中心论。

针对现代主义心理学而言,其更加重视个体心灵及理性,将个体当成是行为发生与解释的核心。

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此种行为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自大”的行为。

2.积极心理学在积极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主要承担三项使命:一是,治疗人的心理疾病或者精神;二是,发现并且培养具备非凡才能的人;三是,帮助普通人过得更加充实幸福。

而自二战以后,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就放在了心理问题方面,如性犯罪、婚姻危机、心理障碍等,逐渐成为了一种类似病理学的学科,为此,积极心理学也叫做病理性心理学。

与后现代心理学批判现代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对二战后西方心理学中消极、悲观取向的批判,在其理论构建与发展中,依然继承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很多内容。

3.进化心理学西方心理学起源主要分为两种倾向:内源决定论、外源决定论,对于进化心理学而言,其主要就是对这两者的批判。

人性观的后现代转向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冲击

人性观的后现代转向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冲击

人性观的后现代转向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冲击
况志华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9)004
【摘要】外源决定论、内源决定论和交互决定论是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人性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进行了深刻解构和重构.人性观上的后现代转向对当前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异常与治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页数】6页(P77-82)
【作者】况志华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09
【相关文献】
1.解释学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后现代心理学的意义 [J], 齐慧云;贾林祥
2.理性批判两个阶段:语言学转向和伦理学转向--从《理性的界限:哈贝马斯、利奥塔以及梅莱尼·克莱恩的理性观》中看现代与后现代理性观 [J], 张秀琴
3.理性批判两个阶段:语言学转向和伦理学转向——从《理性的界限:哈贝马斯、利奥塔以及梅莱尼·克莱恩的理性观》中看现代与后现代理性观 [J], 张秀琴
4.心理学中人性观的超越:从人本主义到后现代 [J], 宁江龙
5.后现代心理学人性观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J], 杨俊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谈话(solution-talk)
问题谈话方式让辅导者和来访者 关注过去的失败经验,使人觉得 生活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没有希 望;相反,问题解决谈话方式让 辅导者和来访者关注成功的事实 和未来,增强人改变现状的信心。
例外问题 奇迹问题
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来访者生活中 不成功、有问题的方面没有任何 益处。通过寻找例外情况打破来 访者的固定视角,让他更多的关 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挖掘自身 的潜在资源。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减轻人们的 心理压力,公然主张“超个人主义”, 即把自己淡化,回归到大众与平凡之 中,或以宗教性的怡然来消除自我奋 斗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可以认 为
“超个人主义”是对人本主义的 “自我实现”、“自我中心”论 的否定之否定。
后现代取向的咨询模式
米兰学派 精要治疗学派 叙事治疗学派 合作模式
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方法(textfocused reading)对文本的解读 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一次 解读都会产生新的理解,并同时 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从来没有一 个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
个案辅导过程是辅导者与来访者 在一定交往情境中相互建构意义 并确定未来方向的过程。
语言就是现实,人们借助语言安 排、构建和理解自己的世界。
权力具有积极建构的特征。占主导地 位的全球性一致性的知识会借助客观 真理的宣称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成为 个人个性化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自以为在思维,其实在不自觉地 模仿和复制别人的思想。
人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界定自己的 动机,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知识—权力 网络中,用自己特定的权力方式去影 响别人,都没有办法摆脱主流知识的 影响。
偏向人本主义的模式对对这一学 派有影响,如Satir的联合家庭治 疗模式,Jay Haley的策略治疗模 式。
避免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事物 现象背后不存在所谓的共同本质, 事物现象的多变性和变化性恰恰 是事物的本质。
辅导者和来访者通过语言建构意 义,语言本身就是辅导工作所要 关注的。
问题谈话(problem-talk)
叙事
人对现在经验的解释同时受制于 过去和未来,故事的讲述总是包 含开头和结尾,两者为当下生活 经验的解释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指引故事沿着已有的线索展开, 每一种故事的解释都具有自己的 词汇、逻辑和意义。
主流叙事
在个人的故事形成过程中,文化 和背景的故事起着重要作用,决 定个人生活故事的基本形貌,它 的影响不可忽视。任何社会都有 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 叙事,这种主流叙事不仅充斥整 个社会生活,甚至排挤压迫边缘 文化。
那么,是否有必要和又将如何恢 复语言的思想性、深刻性和内在 的神圣性呢 ?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仅强调语言 的形式和认知过程,更强调语言 的内容和深层次的变化以及这种 变化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注意心理投射
尤其是建筑风格、艺术观念、色 彩等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投射及影 响。
提倡超个人主义
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浪潮的人本主义 是主张自我实现的,强调人的潜能、 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但这一理论只 被一些努力的成功者所接受和欣赏。 实际上,人总是生活在充满着矛盾和 相互制约的社会,要真正保持人的尊 严,发挥自身的潜能又谈何容易 。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探讨人性,主要是社会性 注重语言研究 注意心理投射 提倡超个人主义
探讨人性
确切一点说,是指后现代社会中被商 品化的人性。在一个完全商品化和信 息化社会生活的人,他们的时空观、 价值观、历史的深度感将会产生哪些 变化?
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思维、创造性、 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心 理学应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学、社会 学、教育学接轨,使心理学能成为用 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指导人的发 展的活生生的科学,与人类日常生活 的情景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辅导者在反思过程中需要避免给 与消极的暗示,因为事情本来无 所谓积极和消极,当人从消极的 视角看事情时,就变成消极的了。
资料所揭示的
理论倾向、治疗方法、技术选择、 对职业的忠诚度等等,对治疗所 取得的成功程度,并没有多少决 定性的分量。
通过一个变量就可以预知治疗过 程的成功与否,那就是:治疗者 的性格、个人风格和心理学风度。
解释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语 言和历史既是解释的条件也是解 释的限制。同一事件可以有多种 解释,很难说哪种更正确、更好。
关注来访者运用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生活在语言中,选择不同的词 汇、运用不同的表达就意味着怎样看 待、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
语言的运用就是思考本身。所谓的辅 导谈话可以视为一种探索,辅导者与 来访者一起寻找新的意义,而寻找新 的意义就是寻找新的语言,寻找让自 己感到满意的自我。
注重语言研究
强调语言的发展本身是一种时代的标 志,一切文化悠久的国家,原都存在 着不同层次的语言,如贵族语言、平 民语言、书面语言和口语等,但大工 业的生产,尤其是彻底的商品化使语 言向大众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不 同语种的差异性在缩小,共融性在增 加。尤其是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使当 代语言更具有程序性、逻辑性、外壳 特征,但缺乏思想性、深刻性,这是 一种语言的贬值。
权力与知识
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权力在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中变成 把整个社会笼罩起来的纪律之网。
知识以话语形式表现和展开,话 语摆脱不了某种支配力量的作用。
知识带来奴役和监禁 权力—人体—知识
普遍知识下的霸权(科学/西装领带、 存在未必合理)
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就是占主导地位的 权力,占主导地位的权力必然有相应 的占主导地位的知识。
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
整体论vs原子论 现象学-格式塔、人本主义 铁钦纳构造主义
建构论vs还原论 建构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内化、 外化)的核心概念“把人的认知 活动看成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 行为主义机械还原论 认知
去客观化vs客观论
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观性都 是人类主观虚设的一切规律都具有局 部性和条件性
叙事治疗学派
基本理论假设: 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现实是由语言构成的 现实是借助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 没有绝对的真理
来访者对事件赋予的意义决定其行为 方式。人怎样组织自己的生活经验、 怎样赋予生活以意义,是叙事治疗学 派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
过去的经验、现状、对未来的预期会 影响叙事的形成。
叙事是一种自我叙事,对自己生活经 验的成功描述可以产生生活的意义和 对生活连续的感受。
真理
淡化普适性真理的追求。任何真理都 是由人来发现的,不免要受到时间、 地点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任何真 理都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适用于特 定的具体的事物之上,如果把知识 (包括真理)推而广之,变成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东西,这种做法本身就违 背科学。
我们对知识的解释和感知取决于语言, 取决于整体文化,取决于那个时代的 主流世界观,取决于个人、种族、性 别和社会阶层的利益。
知识就是力量vs权力就是力量
在患病与健康、疯狂与健全、真理与 谬误之间的区别始终是由不同时期的 社会权力中心占上风的话语模式决定 的。
语言
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语言中,现 实就是语言的游戏。语言即现实, 语言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谈论 什么,怎样谈论构成世界本身。
词本身不具有意义,是人赋予的, 每个人在使用词的时候赋予了不 同的意义,词的意义就是人使用 它的意义。(I love you)
或然论vs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人根据自己的 目的、愿望、价值创造他自己(自主 性随意性)人不仅由社会决定,也可 以反过来决定社会。
质化研究vs量化分析
质性研究是一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 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 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 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实验控制越精巧、统计方法越精细、 数据资料越零碎,所得结果与人的心 理活动的本来面貌相去就越远,越无 法解决深层次的文化、艺术、社会问 题。
对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 取向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 值的不清楚或全然模糊,社会理想、 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变 得模糊、淡化。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 失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循环提问 有关差异性信息的提问方法,例如: ①家庭(你更相信父亲还是母亲) ②程度(与最糟糕情况相比,你现 在状况可得几分) ③时间(你的问题是在何时出现的) ④假设(如果没有出现这些状况,你 现在会有什么不同)
精要治疗学派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坚信每个来访者自身都具有某种 能力,注重来访者自身能力的发 掘和培养。
构建VS社会建构
构建主义以个人为出发点,重点 研究人的感官与外在世界之间的 关系,强调人必须依据自己的经 验模式解释外部事件,因而无法 做到客观中立。社会建构注意则 强调人不是孤立的生物,只有在 社会互动过程中才能产生意义, 意义存在于不断变化的人际互动 中,受到家庭、文化、语言等社 会因素的影响。

真实
真实是不可及、不可知的,是无法现 实化的东西,现实是真实的鬼脸,是 真实的幻影。每个人的真实一定与具 体的对话场景相关,是与他人共同建 构的过程。(教授与学生)
意义是语言的游戏。人只有通过语言 才能别人进行沟通,而语言的意义不 是中性的,随着人际交往的变化而变 化。
辅导者要警惕客观、理性的虚幻, 更好的理解来访者,避免以科学 理性的名义压迫来访者,要为来 访者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促使人们从关注行为动机等方面转向 认知,注重个人的解释过程和意义赋 予过程,探索人解释背后的基本假设。
社会建构
人的理解和解释是在特定的社会处境 中展开的,不是单个个人的认知过程, 总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是不同主体 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社会现实无法由哪个人单独决定,参 与建构的不同社会成员都对社会现实 的形成起了作用,都是社会现实的建 构者、参与者。(中-美)
米兰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