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超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为世界老二后怎么办?
2011年02月22日09:12:1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落下最浓墨重彩之一笔的非中国莫属。
正是在这辉煌的十年里,中国先后赶超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直到2010年全面超过日本,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对既有的国际实力结构形成实质性冲击。
但是,当国人沉浸在GDP快速增长的兴奋中时,各种累积的问题所发酵而成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也不期而至,如何在下一个十年里适时调整发展战略,确保目前的发展势头得以有效延续,以避免重蹈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陷阱”和90年代的“日本陷阱”,则是所有国人应为深思的问题。
在新的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宜将GDP追赶美国作为首要目标,而是要逐步减少对GDP的崇拜,甚至容忍GDP增长的适度放缓,认真审视过去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下大力气解决之,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增进社会发展的和谐。
否则,如果任凭积累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中国一路奔腾的高速经济增长并非没有中道夭折的可能,甚至演化为难以承受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切实扭转贫富悬殊和城乡差距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社会的贫富悬殊拉大,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所谓的“拉美陷阱”,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这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能力解决好收入差距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抗议,导致周期性的政治动荡。
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94年就翻过了“警戒水位”,达到了0.434,并且每年持续以0.1%的速度在递增,截至2010年已经接近0.5,而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24~0.36之间。
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贫富悬殊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种贫富差距的恶化程度仅在住房市场上就可见一斑。
一方面很多普通居民连基本的住房保障都难以实现,承受着高房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一批富人在住房市场上一掷千金,占据大量住房资源,许多城市出现了至今也没有统计清楚的惊人的空置率。
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乡二元格局至今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日益恶化。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里的大兴土木与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和社会生活的凋敝形成奇异对照。
尽管“新农村建设”稍微提振了农村的发展现状,但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还没有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道路。
在中国的贫富悬殊和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中,很多固然是由于中国天然存在地域资源差异,但也有不少是源自制度上人为形成的壁垒和限制,比如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等等。
破除这些加剧经济不平等的制度性障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国超越“拉美陷阱”的必由之路。
减轻对外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总体上采取的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充分发挥本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大力推动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
1994年中国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全面并轨,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意味着这种模式的开始;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种模式再次得到强化,并在近几年有步入极端的趋势,这种依赖式的发展模式不断累积了巨大的脆弱性。
如今,中国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本来发生在美国,但是中国却感受到其巨大负面影响,异常积极地采取了经济刺激措施,而这些措施导致国内经济泡沫急剧膨胀,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正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因为美国的危机而经受了一场不小的“内伤”,给中国经济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中国虽然成功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班列车,但正是全球化带来的即时好处,让中国忽略了更加具有长远意义的国内市场的开发,而且,巨额出口所累积起来的财富大量被集中在政府手中,民间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远远滞后于国家财富的积累速度,内需的长期羸弱,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
尽管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快速崛起的必由之路,但如果一旦这条道路走上了极端,就很容易暴露在全球化的风险之下。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的“黄金时代”,体现了中国加入WTO的“红利”。
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的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外贸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新的十年,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背景下,中国难以继续依赖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是应该努力培育和开发具有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
而国内市场的开发,又牵涉到收入分配、国内经济壁垒等多重结构性改革,直接考验着中国执政者的领导力。
向金融大国转变
中国的GDP迅猛增长是以制造业特别是低端加工业为主要支撑的。
但真正的大国经济离不开蓬勃发展的现代金融,金融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当今美国面临如此严峻的金融危机,政府负债累累,国债的利率比中国还低,但仍然能够吸引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投资者纷纷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同时,世界65%左右的外汇储备也都以美元资产为主,这主要也是因为美国拥有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投资人能够在这里购买到品种丰富而且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
由于长期的对内管制和对外封闭,中国的金融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
中国巨大的外贸出口催生了世界最大的外汇盈余,但因为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只能用这些盈余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
中国国民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只能依靠他国。
缺乏成熟、开放的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使得中国一方面用非常低廉的利率将巨额资金储备在美国的财政部及其他机构,另一方面又以高利率引进外国资金。
而美国却通过来自中国的持续性资金供应,一步一步地缓解国内的危机。
这也正是中国必须成长为金融大国的迫切性所在。
尽管由于中国自身的资源和要素禀赋决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不可能走向美国和英国那样的“金融立国”之路,但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全面提升金融产业,增加资本流动和使用效率,已经迫在眉睫。
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伦敦的金融中心,这是中国成长为金融大国得天独厚的优势。
能否有效利用香港发达的金融产业,并培育上海和深圳作为两个本土金融中心,充当大国金融竞争的桥头堡,是中国下一个十年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
走资源节约型之路
中国过去参与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资源优势,一是极为廉价而充沛的人力资源,二是包括土地和矿藏在内的大量自然资源。
正是因为这两大优势,使得中国能够吸引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得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工厂”。
但是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这两大优势都将面临衰竭。
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提前到来,以及新一代农民工维权意识逐渐加强,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中国产品吸引力已经难以为继,近两年不断蔓延的“农民工荒”就是警醒。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运动的发展,中国的土地资源也面临紧缺,大量的无序拆迁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紧张,不仅如此,各种矿产资源也面临枯竭,自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对外能源依赖日益加深,这意味着中国日益从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源劣势;同时,由于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其中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排放,正使中国承受着日益沉重的
“生态环境成本”。
因此,尽管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日本,但日本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仍然是中国的“老师”。
作为一个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十分贫瘠的国家,日本正是依靠对国内资源的精密谋划,走“高精尖”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经济崛起。
如何走资源节约型之路,提升产业结构,真正实现“技术崛起”,改变过去拼人力、拼资源的低端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农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畸形现象,日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总之,中国成为“世界老二”之后,技术含量更高的国际竞争(包括知识竞争、体制竞争等)也随即拉开序幕。
中国经济崛起的可持续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有一种新型文明和价值的支撑。
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克服骄躁心态,不要在乐观中丧失“纠错”能力,而是要在冷静中不断探索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
(李巍)
日本人均GDP仍是中国10倍多
2011年02月15日08:39:33 来源:文汇报
2010年GDP落后中国让出“世界第二”位置
日本政经界反应普遍“冷静和坦然”
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结果显示,日本去年GDP达到了4792231亿日元,较2009年增长了1.8%,时隔3年再次实现了正增长。
这一数值折合美元约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
今年1月中国公布的GDP统计结果约为58786亿美元。
对于中日经济总量易位的问题,日本首相菅直人14日表示,日本应乐见近邻各国的经济增长,希望通过与这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家加强合作,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
同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也表示,邻国实现经济发展,这是值得欢迎的事情。
关键是日本应从中如何汲取活力,创造新的财富。
此外,枝野还指出,按人均GDP计算,日本仍然是中国的10倍多,为将这一优势传给下一代,日本应切实推进政府提出的新经济增长战略等措施。
日本经济分析人士指出,在去年日元升值的特殊背景下,日本的GDP数值虽然被提升了许多,但受少子化、老龄化及通缩等因素影响,日本GDP增速缓慢,难以抵挡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是日本自1968年超过前西德之后,首次下降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当年,根据当时的主要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统计结果,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连续保持了42年。
对于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日本经济界的反应中“冷静和坦然”明显占据了主流。
不少产业界人士称,从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的快速发展结果看,出现这一状况并不意外。
而日本汽车工业会会长志贺俊之先生则称,日中经济总量易位对日本来说是一个“积极的激励”,日本企业应积极利用好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旺盛市场需求。
据日本内阁府测算,中国GDP将在2025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名义GDP几乎没有出现太大的增长,今后日本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将会继续扩大。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14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发展经济并不单纯是追求GDP的总量,而应注重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实现了经济飞跃,日本作为邻国应感到高兴。
希望中日两国能进一步深化良好合作关系。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且经季节调整后,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1%,这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在内需和外需方面均出现下滑。
其中,内需对GDP的贡献为负0.2个百分点,外需的贡献为负0.1个百分点。
不过,日本经济新闻社针对29家民间经济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机构认为,受外需增长提振,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有望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述评: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
2011年02月14日18:33: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刘铮)日本14日公布的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换算成美元,2010年日本GDP总量排在美国、中国之后退居世界第三。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人均国民收入不高等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地对待。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在发布中国2010年GDP数据、回答中国经济世界位次问题时曾这样表示。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表示。
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
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且经季节调整后,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1%,这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新华国际时评:怎么看“第二经济大国”席位互换?
实际上,“日中逆转”这一说法,自去年年初就频频见诸日本报端。
两国每公布季度GDP数据,媒体总要就“第二经济大国”席位互换炒作一番。
去年日元对美元持续升值,给以美元计算的中日GDP比较带来仅有的一丝悬念。
到今年1月份中方公布2010年名义GDP数据时,“日中逆转”基本成为定局。
日方今日公布的数据,无非是给一个既定事实的正式背书。
2010年我国GDP增长10.3% 冷静看待“世界第二大”
日方回应中国GDP超日:人均仍相差近10倍
中国三季度GDP再超日本学者称仍是人均GDP穷国
图表:日本2010年第四季度GDP现负增长新华社发
尽管中国经济的世界位次不断上升,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隐藏在GDP背后的问题,发人深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差距和问题提醒我们要客观冷静。
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未来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已提前完成,如今正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迈进。
在这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必须找准未来发展之路。
“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增强综合国力,要让百姓更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不能再重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蔡志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