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孙维刚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教学专家。
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领域,以提升学生成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孙维刚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则和应用案例,以及该方法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个性化教学孙维刚教学方法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个性化教学。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兴趣和能力。
因此,他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并通过个别辅导和定制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例如,在一所中学中,孙维刚教师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方法来帮助一位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他先与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并且自学能力较弱。
孙维刚针对学生的需求,设计了一套有趣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计划。
他通过使用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孙维刚的悉心指导下,该学生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并且在数学方面的自信也逐渐增强。
二、多元评价另一个孙维刚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是多元评价。
他认为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因此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孙维刚主张采用项目制作、口头报告、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综合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多个方面展现自己的才能。
例子来自一所小学,孙维刚教师在英语课上实施了多元评价。
他给学生们分配了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们合作编写一个英语剧本并进行表演。
在此过程中,孙维刚不仅关注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表达和语法运用,还着重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创造力和表演技巧。
通过这样的多元评价方式,孙维刚获得了更全面的学生评价,也促进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互动孙维刚教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积极互动。
他认为教室应该是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而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
孙维刚小学教学方法
孙维刚小学教学方法孙维刚,原重庆市教育局负责人,著名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曾参与中国标准教师教育,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被誉为“新思想教育泰斗”。
他提出的“孙维刚小学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领域中受到广泛认同,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个体,以活动为主,发展同行和合作学习,实施任务型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活动性和体验性教学孙维刚认为,活动性教学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实现小学教学目标。
孙维刚认为,体验性教学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应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体验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同行学习孙维刚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支持和帮助的状况越来越发达,小学的教学应该开展同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孙维刚认为,同行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友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提高学习效果。
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指给予学生适合他们自身水平的学习任务,并通过任务学习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加强自身学习能力,获得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和智增的体验感。
孙维刚认为,任务型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四、教学一体化孙维刚认为,教学一体化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它是按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传统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媒体,实施系统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营造有利教学环境,增强学习效果的教学组织方法。
孙维刚认为,教学一体化在实施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把握教学进程,有效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结孙维刚提出的“孙维刚小学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活动为主,强调同行学习和任务型教学,以及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小学教学应该聚焦于活动性和体验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习成果,营造友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提高学习效果。
孙维刚教学法 Word 文档
孙维刚教学法他很少给学生留作业孙维刚认为取得好成绩有两种方法,一是使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提高能力,发展和完善素质;一是揣摩考试的方向,也就是押题,并据此做大量类似的练习,成为熟练工种。
他采取的是第一种方法。
他从不押题。
他和任课老师平时也不留或很少留家庭作业。
他实施快乐教育———启发、引发学生真正深入科学知识的内部,发现科学内在的和谐的美,从而兴趣盎然地去挖掘知识的真谛、得到快乐。
他在课下只是建议学生们看一些书和一些题目。
五封信改变学生的命运在孙维刚的眼里,没有不好的孩子。
有个名叫小雷的学生,非常调皮,上课总影响别人,后来,小雷考上了北大物理系,他的家长说,孩子的改变是因为孙老师曾给小雷写过5封信。
那些信很短,都是孙维刚在第二次做膀胱癌手术住院期间写的。
其中有一封是这样的:王一(当时的班长)今天来电话,说你今天上课时没有说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多么激动,我知道,你是在用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在克制自己……您的孙老师。
小雷的家长说,孩子在看这些信时,那眼神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他不只会教数学听过孙维刚课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他的课你没法学,他不按课本讲,古今中外,史、地、生、化,音、体、美,甚至文学、天文都囊入数学教学中;他的学生也没法比,他们课上抢着解题当乐,课下自己找题找乐。
有人问孙维刚怎么教数学?他转身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清华大学学生温世强说,他听孙老师讲的第一堂数学课,没讲数学题,而是讲数学和谐对称的美感,自然界万物造人,哲学一分为二,都能在数学中予以体现。
此后一个月,他讲的都是如何做人。
另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陈帆说,孙老师讲数学课,山南海北,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唐诗宋词,无所不讲。
有时,随手就画一幅地图,让大家联想。
除了教数学课,孙维刚还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等。
他是60年代22中惟一的手风琴伴奏,他还当过22中学校排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教练。
孙维刚
京二十二中学,入这位堪称酷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受到了挫折,武之地。
大展拳脚,开始了他的教改实验。
这一实验从近看远行的孙维刚三年前的今天,2002年1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数千人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队,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护送最后一程。
三年后的1月19日,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又聚集在一起,在表达深深缅怀之情的同时,更是为了学习、研究、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这位让千百万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的教师,就是孙维刚。
孙维刚简介孙维刚,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孙维刚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是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
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1997年9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作出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孙维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
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臧鹏远是孙维刚第四轮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前两天他刚刚接到了北大的保送通知。
这个实验班孙维刚只带了一年半,但目前全班25名学生,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竞赛中,有9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臧鹏远还是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上的5名市长奖获得者之一。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堪称独树一帜,成效显著。
他的教学秘方不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那么,孙维刚老师的初中数学教学秘方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孙维刚老师极其重视知识的系统构建。
他认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网络。
在教学中,他会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教授代数时,他会将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知识的本质。
孙维刚老师强调让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去学习知识。
他会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似时,他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发现相似与全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就不会感到陌生和突兀,而是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和理解。
其次,孙维刚老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
他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在课堂上,孙维刚老师常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例如,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思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他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然后一起探讨哪种解法更优,为什么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孙维刚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他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探索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某个定理时,他会引导学生思考定理的条件是否可以放宽,结论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广。
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孙维刚教学思想之学法指导初探精品文档5页
孙维刚教学思想之学法指导初探1 引言孙维刚老师带领的班级,全班40人,38人达重点线,22人考入清华、北大(达55%),100%上大学,破天荒地创造了“真实的神话”,一直是教育界崇拜学习的对象!孙维刚因而被中国教育界誉为传奇教师,有“中国数学教育之父”的称号。
孙维刚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本文只是就他在数学教学中所体现的学法指导方面来进行探讨,以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数学教学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
2 孙维刚教学法分析在教学中,孙老师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与老师互动教学。
教学中他想尽办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思考,锻炼多向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独到见解。
他觉得做题不能题海战术,要精简更要经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极大的轻松、快乐和富有成就感。
孙老师最善于归纳总结,他把中学数学总结出四个“大规律”、十五个“中规律”、还有三四十个“小规律”,他把知识形成网络,四通八达,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使得中学数学的学习变得简单有趣,易于掌握。
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体学法指导如下。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每个公式、每个定理,独立做题,善于归纳总结。
2)在课堂学习中,他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和挑战,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训练发达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以便促进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影响。
3)时时注意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①世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物”。
孙维刚常说世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物”,他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妙,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对知识展开争论,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下面举一个例子[1]。
在高等数学里,函数级数(ancosnx+bnsinnx)为什么起名为三角级数呢?因为这个级数是以三角函数列1,cosx,sinx,cos2x,sin2x,...,cosnx,sinnx,...为基础所做成的函数级数。
孙伟刚老师数学教学法
孙维刚老师数学教学法一、以德育促进智育。
德育只是为了高效形成想要达成的环境服务而已。
“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孙维刚语)二、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孙维刚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式。
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
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而孙维刚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维刚到底靠什么呢?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在孙维刚的书橱里,记者找到了一摞大硬皮本。
数数共有二十二个(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上面画着三角、圆锥等各种几何图形,旁边则是密密麻麻的解题笔记。
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的“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又是他为学生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使他们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再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三、在可见的系统中学习,知道自己还缺什么,知道自己已拥有什么。
达到知己知彼。
魏书生认为,教学中首先应当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为此,他与学生多次讨论、商量,画出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图,整理成了支干、小杈、叶子的系统,即所谓“语文知识树”,或叫“知识地图”。
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当思维的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张‘地图’,目标才能明确,少走冤枉路”。
孙维刚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三、在系统中进行教学。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维刚结构教学法,掀起时代教育革命!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494早在1980年,维刚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学方案“维刚结构教学法”,14年后,国家才正式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
而他的“结构教学法”也就是素质教育,比国家正式提出的要加强素质教育整整早了14年!之后的近20年里,他带出了一轮又一轮的实验班,第一轮的学生如今已近中年,而最小的一轮——第四轮实验班的孩子们(现在是初中三年级)已提前学完了他所带的数学课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且因成绩出色被集体免试升入高中。
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所带的第三轮学生,这是他教学史上最辉煌的。
1997届高三(1),竟创全班40人整齐升入大学的奇迹,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40人当中有39人上本科线,38人上重点线,22人考入大学和清华大学。
创全班55%的同学考入清华、北大的神话。
多人被直接保送出国进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学府继续深造。
需要说明的是,22中并不是重点中学,学生天资也并非突出。
一部分是报考重点中学无望的学生,一部分是就近分配的生源。
然而,这只是大家看到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见到他的学生们,就会看到什么是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成功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大学生!维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理论。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
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自身价值,学会多种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健康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而这种思想也不可思议地与维刚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他掀起了一场从学校到社会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素质教育革命。
让我们重新回到起点,驻足观看,维刚引领学生们17年走过的崎岖的素质教育革命之路以及那一路壮美的风光。
孙伟刚教学法学习
孙伟刚教学法学习孙伟刚教学法学习一、孙维刚的德育观点班上的学生与看自行车的老人发生了争执,孩子们觉得这个老人太不讲理了。
孙维刚得知后,还是严厉地批评了同学们。
他认为,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能为学校看自行车,并摆放得整整齐齐,是不容易的事,同学即便被错怪,也不应与老人发生争吵,有失班风。
原本愤愤的学生们,被孙老师一席话说得心服口服。
他从来没有为学生的学习发过火,但常常为他们不认真劳动、不保持教室整洁等“小事儿”发过很大的脾气。
一位学生家长清楚地记得,孙老师曾为学生违反校规在操场上踢球而把家长请到学校。
当时他已身患癌症,体质相当虚弱。
有个别家长私下认为,为这事儿生这样大的气,是不是“小题大作”。
而当他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一名高中生时,他们才深切地体会到孙老师的用心。
初中三年的严格要求,使学生们由“被人管”到“不用管”,这正是孙老师的高明之处。
在孙维刚的班上,常常会有这样的事。
数学讲座后,孙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不为事大而惧之,不为事小而轻之,这就是孙维刚做人的原则,他也这样要求着自己的学生。
一位好老师,就是一面旗帜。
他在学生身上延续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理想、意志和做人的准则。
当年高三(1)班的班长,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一,家境优裕,而中学放假时却要到赛特购物中心门前擦车,上大学后每月的生活费也不超过300元。
他说:“孙老师告诉我们,要热爱枯燥和痛苦,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享受不享受的享受。
”学生刘莉莉,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孩子,通过希望工程牵线,她结识了两个家境贫寒的小姑娘。
每年春节,她都要把几百元压岁钱寄给远方的小妹妹。
考上北大后,她又将获得的数百元奖学金寄给她们,资助她们读书,而她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
她说,她愿意做一个像孙老师那样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
她的家长也非常感激孙老师把一种崇高而美好的感情融入女儿的心中。
最遗憾的是江姐,没能看到可爱的孙儿——彭壮壮,在孙维刚的培育下已经成长为一个热爱祖国,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优秀青年。
对“结构教学法”的断想
对“结构教学法”的断想在新课改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又忆起了北京二十二中已故数学教师孙维刚。
他的三轮半六年大循环“结构教学法”实验创造了素质教育的神话。
在今天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能否从孙老师的经验中汲取到有益的成份呢?我认为这是肯定的。
一、身正为师,道德为范孙维刚老师的建班原则是“做诚实、正派、正直的人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这是孙老师的育人原则也是他做人原则。
在新形势下,老师必须做到正直无私,必须有理想、讲道德、这样你才能爱岗敬业、才能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紧迫感;才能有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课改的探索中;才能不计得失、淡泊名利、专心事业。
从“师者,范也”的角度看,只有教师“身正有道”你的学生才能“遵规守纪”;只有教师“理想高远”你的学生才能“鸿志鹏飞”;只有教师“情深谊浓”,你的学生才能“爱己及人”。
孙老师的做人、为师、求道的形象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求真、求实的作风,仍然是我们行动的楷模;他淡名泊利的态度仍然是我们追求。
二、高屋建瓴,宏观育人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是一种立体的培养人方法。
他的口号是“为国家炼一炉好钢”。
他的做法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高标准、严要求,从“为人民多做贡献”“为他人谋幸福”的角度培养每个孩子。
在智育上,他从数学学科出发指导学生从学知识到找方法、由方法到规律、由规律到思想,直至到哲理的高度。
再用这些方法、思想、哲理思考其他学生以及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就是他“结构教学法”的思路所在,也是精髓所在。
他的教学理念就是“依靠学生、为了学生”他的做法是“鼓励学生走在老师前面,将舞台让给学生”所有这些不正是新课改、新理念中大声疾呼的话题吗?在新课改新理念中高度呼唤的“自然”、“回归”、“民主”的内容在“结构教学法”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他的知识学习、方法联想、规律总结与哲理体现都不是强加给学生的。
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
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在现代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被广泛关注和讨论。
孙维刚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学教师,他以其高效的教学方法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孙维刚在每堂课开始之前,都会明确教学目标,并与学生充分沟通,确保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目标。
这样的做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标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多媒体教学辅助孙维刚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辅助,来提升教学效果。
他使用PPT、视频、互动教具等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多媒体辅助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孙维刚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问、回答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实践与应用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孙维刚特别注重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他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小组项目以及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个性化辅导孙维刚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和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他在课堂上会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通过个性化的辅导,他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六、及时反馈孙维刚擅长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他会认真审阅,并给予具体的批注和建议。
他会注重表扬优点,鼓励学生,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方案。
通过及时的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多媒体教学辅助、互动式教学、实践与应用、个性化辅导以及及时反馈。
孙维钢教学方法
孙维钢教学方法孙维钢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孙维钢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要点。
一、了解学生首先,孙维钢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缺点等,在授课前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授课做好准备。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每个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二、设计课程在了解每个学生后,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计划。
孙维钢教育法强调“重视实践”,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三、引导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孙维钢教育法强调引导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教学节奏在授课过程中,孙维钢教育法强调掌握教学节奏。
要注重时间分配,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性和深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浪费时间。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节奏。
五、培养合作精神孙维钢教育法注重培养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或者讨论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六、评价反馈最后,孙维钢教育法强调评价反馈。
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意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
总之,孙维钢教育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合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引导思考和培养合作精神,并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县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讲座稿陈财贵一、孙维刚其人孙维刚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被评为全国十佳模范教师,认为是中国智力素质培养之父。
孙维刚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三轮教学改革实验,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智力素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形成了一整套便于推广的模式和方法,他所带的一个普通班,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通过他独树一帜的创新教学,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一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这个班。
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55%升入北大、清华,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学生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一怪:学生多是别人挑剩的全班55%升入北大、清华的那个班,都来自普通工薪家庭,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是其他学校挑剩下的“碎沫儿”。
二怪:一年学完三年的课程孙维刚实验班,初一新生9月份入学到第二年3月,仅用半年多时间便学会了初中三年的全部数学课程!带着红领巾的初一学生参加北京数学中考,全班数学平均分超过北京市中考的数学平均分10分!三怪:课上没笔记,课后没作业更令人吃惊的是,当别的学生点灯熬油,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而孙维刚的学生“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而且每天保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四怪:学习后劲足,全面素质高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而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很多人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数学法
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2013-04-30 06:21:35)转载▼分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标签:教育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老师,他做到了!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
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多的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
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点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
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1、学会找知识的新旧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老师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3)在系统中进行教学。
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的数学最优学习方法
特级教师xx老师的数学最优学习方法我曾仔细读过已故特级教师<?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孙维刚老师的书,书里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老师,他做到了!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
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多的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
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点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
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1、学会找知识的xx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孙维刚先生则是这门艺术的大师之一。
孙维刚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孙维刚教学法进行介绍,探讨其核心思想以及应用。
一、教学理念孙维刚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他认为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扮演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孙维刚深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
二、个性化教学在孙维刚教学方法中,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种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孙维刚强调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他倡导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和沟通,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法。
三、启发性教学孙维刚教学方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性教学。
他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孙维刚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关键。
为了实现启发性教学,孙维刚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例如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提供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践案例以下是一则关于孙维刚教学方法应用的实践案例:在一所小学的语文课上,孙维刚教师面对一个阅读理解难题。
他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然后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他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踏出思维的边界,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
孙维刚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被激发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五、总结孙维刚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效果成为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
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
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
孙维刚老师是一位从事教师工作多年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多老师借鉴的对象。
孙维刚老师试图将教学和受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结合到一起,通过讲解、演示、或其他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实践。
他坚持以把学生置于“实际”中去获得知识,获得能力,以及形成具体绌训练,因此,孙维刚老师经常会提醒学生们要仔细读书,注意仔细观察、思考和分析,并在实践中学习。
他认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学习者本身,而教帗们只负责建立一个科学的学习和发展的体系框架,促旨学生规律的自主学习,形成理性的独立思考。
孙维刚老师重视学生们的自我修养,她常常要求学生们能够从各个角度来审视问题,
尊重不同的观念,感受到他们尊重他人、理解和包容的能力。
孙维刚老师还重视学生们的
语文、文物知识和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们尊重国家的文化遗产。
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形成学生们能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的习惯。
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注重多种课程的教学,不仅内容要
有深度,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以及将课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充
满兴趣,学习有效果。
解读孙式数学教学法(二)!
解读孙式数学教学法(二)!解读孙维刚数学教学法(二)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
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2002年,孙老师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后续又参与了研究工作,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课题组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而这些联系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我们把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这些思维原点中提炼出来一个基本模型,这个模型是由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组成,即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训练能够在短时期内使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学习,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这个基本学习模型,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发出一个复合学习模型,这个复合学习模型是由六种复合学习能力组成,即理解概念的能力、研究概念的能力、理解原理的能力、研究原理的能力、审题解题的能力和研究试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掀起时代教育革命!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494早在1980年,孙维刚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学方案“孙维刚结构教学法”,14年后,国家才正式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
而他的“结构教学法”也就是素质教育,比国家正式提出的要加强素质教育整整早了14年!之后的近20年里,他带出了一轮又一轮的实验班,第一轮的学生如今已近中年,而最小的一轮——第四轮实验班的孩子们(现在是初中三年级)已提前学完了他所带的数学课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且因成绩出色被集体免试升入高中。
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所带的第三轮学生,这是他教学史上最辉煌的。
1997届高三(1),竟创全班40人整齐升入大学的奇迹,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40人当中有39人上本科线,38人上重点线,22人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创全班55%的同学考入清华、北大的神话。
多人被直接保送出国进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学府继续深造。
需要说明的是,北京22中并不是重点中学,学生天资也并非突出。
一部分是报考重点中学无望的学生,一部分是就近分配的生源。
然而,这只是大家看到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见到他的学生们,就会看到什么是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成功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大学生!孙维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理论。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
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自身价值,学会多种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健康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而这种思想也不可思议地与孙维刚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他掀起了一场从学校到社会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素质教育革命。
让我们重新回到起点,驻足观看,孙维刚引领学生们17年走过的崎岖的素质教育革命之路以及那一路壮美的风光。
革命之一:用教育来实现“信仰的回归抑或重建”。
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因为当一代人的精神日益衰朽苍白之时,整个民族的前途便会显得危机四伏。
当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潜心培养起来的人才显出极其自私、空虚、软弱、缺乏创造力的征象时,当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进行自我利益的攫取和犯罪时,当一些学历高却修养差的人们玷污祖国这个古老国度的健康肌体时,人们在忧虑、抱怨、叹息、甚至在呼喊:“中国教育,该往何处去?”当崇尚个性被“毫不利人,专门利己”所曲解,当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大肆横行,德育教育该如何进行?如何重建正确的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体会人生的真正的尊严和神圣?如何将无理想状态注入信仰的支撑,从而化为不可战胜的趋动力,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行进?“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民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
”孙维刚深知,教育的核心,就是造就一个强大的人,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智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孙维刚一下子便击中传统应试教育的要害,更重要的是提出要让德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成为奠定培养教育的人才基础。
孙维刚不仅是这样提出要求的,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这建班理念做了全新而详尽的诠释。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在他们尚未被污染的心里播下了最健康而饱满的种子。
“从双手递给别人东西,到家长会后搀扶父母离开,”孙维刚就是从这些小节入手,开始了他对学生健全人格建立的实践。
17年过去了,孙维刚就是这样引领着孩子们踏过艰难险阻,一路高歌,向着理想和人生的胜境长驱直入。
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孙维刚打破了以往德育从硬性指标——所谓的规范、守则等等入手的传统德育教育习惯,响亮提出,德育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确立人生的终级理想为人民做贡献和建立健全了人格。
革命之二:用教育来实现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
应试教育造就了相当一部分高分低能的怪才。
孙维刚更大的贡献,则是首开先河,进行了教育观念的大改革。
那就是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人们知道的总是这样一个答案:“传授知识。
”特别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学校的教学活动围着升学考试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考高分的学生。
孙维刚却认为,知识是需要的,而我们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是驾驭知识的睿智,是面对陌生的科技难题,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创新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超的思维能力,和完善的智力素质。
所以,教学的目的和实施,应当是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让不聪明的孩子聪明起来,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独立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能力。
这样,解题和考试时拿高分,就不在话下了。
因为,睿智使得学生在试题面前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得心应手,难题也就不难了。
他常常这样说:“学会了上房顶,上桌子还不是容易的事?”对于造就聪明的大脑他最灵魂的作法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八方联系,浑然一体,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更着重向哲理观点的升华,高屋建瓴;课堂上,造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向书本挑战的态势,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互助传染聪明和才智;题不在我而求精,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开始即进行问题研究,写论文;各科都少留作业,数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保证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左右。
“世界上没有为什么的东西。
”他这样告诉他的学生们。
“超前思维,向老师和书本挑战。
”这已经成为他的学生们一个座右铭,向着知识的高峰一路攀登。
不论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是各种各样的竞赛,他的学生们成了得奖专业户。
第二轮班的彭壮壮同学以一篇数学论文和三轮答辩,获得西屋科学奖,这个奖项号称少年诺贝尔奖。
在美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第三轮班的学生阎同学获第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为国争了光;第四届雷达表中国青少年英才科学奖竞赛中,北京获奖学生共4名,而其中两名均在他的第三轮实验班学生中;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北京赛区前10名中,第二轮班占了4名(包括第1名);第三轮班则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5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这样的数字不胜枚举。
革命之三:学习的革命采访中我了解到,“超前思维,向老师和书本挑战”是孙维刚首先倡导的。
传统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老师一人在台上唱独导戏,台下,同学们干什么的都有,再讲得好的老师也无法完全控制局面。
然而这种现象在孙维刚这里迎刃而解。
他一改从前老师一言堂方式,号召大家超前思维,进行课堂争论,展开问题研究。
他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知识八方联系,就会发现它们是那样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到后来,越来越“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培养成时时处处都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状态,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号召大家打倒老师,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案。
第三轮实验班的6年中,所有学过的公式、定理、例题都让学生自己推导,都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因此,这些知识已深深根植在他们的头脑里,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而他呢,则如一个导演,退居幕后,指挥大家攻克一个个堡垒。
孙维刚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素质教育可以从一堂课、一个班和一个老师的努力开始。
”而且素质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是从观念的改革和体制的改革开始。
采访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学生们都一下子无法找出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说明孙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因为太多了,反而不容易一下子说出来。
他们只是觉得那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而是“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到每一个同学的心里。
孙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教科书,成为参照,影响着他们。
当年那些建班原则,每一个学生都铭记在心,倒背如流,成为他们人生的坐标。
革命之四: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据有关资料统计数据表明,在进入北大、清华的莘莘学子中,却存在着体能不达标的严重问题,而且体能不达标者比例达到了84%以上,虽然在北大、清华比较注重体能的锻炼和培养,但严重的先天不足,使大学四年的努力收效甚微,无能为力。
因为一个人肌体的强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为中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
”的呼声由此而生。
孙维刚在17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中,也曾受到过误解,也曾走入低谷,当时,由于他的学生升学率高,被有些人作为应试教育的典型。
但恰恰是他将中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引向了素质教育的道路上。
当人们了解了他,了解了这被媒体烘炒来烘炒去的55%这个数字后的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我不知道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但幸运的是,他一次次挺了过来。
而且一步步地坚实地走向了成功。
我们从这三轮实验班的几个数字中能看到孙维刚所探索的整套理论也在逐步完善和成熟。
第一轮实验班有5人考上清华和北大;第二轮实验班达到15人进入清华和北大;到第三轮时,40名同学全部升入大学。
其中有22人进入清华、北大,占全班同学55%。
当我们一次次将目光投向这些诱人的数字,却无论如何想不到,他的学生们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是一些只会读书和考试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怪才。
”他的学生杨维华这样告诉记者,他们的孙老师常常这样对同学们说:“要德体智全面发展。
”我们看到,孙维刚将“体”放到了“智”的前面。
这虽然有着孙维刚一贯的幽默成分在内,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孙维刚是多么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
凡知道孙维刚的人都无不惊讶于他的多才多艺和充沛的精力。
虽然他是一位数学老师,但从教近40年来,他还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而且兼任过北京22中排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教练以及学校多年的手风琴伴奏。
特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将数学课上成了艺术课、哲学课甚至体育课,对于他的学生们,上他的课简直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游戏。
他的学生们这样告诉记者说他们的孙老师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简直令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就是一辈子也赶不上。
他的歌唱得也非常好,至今他拉着手风琴与学生们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令他的学生们无法忘怀。
他的班级除学校的体育安排外,他又带领同学们在班内组织篮球赛,集体游泳,指导学生练习田径,并严格要求同学们每天放学后,女生跑800米,男生跑1500米。
以第三轮班为例,当年身材瘦小的初一(1),6年后全部变成平均身材在年级里最高大的高三(1),上高二、高三后,该班在校田径运动会上团体总分总是获第一,合唱比赛每次都是第一。
不仅如此,他的学生们还多才多艺,有的会弹钢琴,有的会拉小提琴,有的会拉手风琴,还有的会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