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思想体系,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的道德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个体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而道德主义则关注个体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
虽然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共性和相互融合之处。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都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公平正义。
而道德主义则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公正和平等。
因此,两者都对社会公平正义产生了深刻的关注,尽管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经济基础的变革,而道德主义更加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行为准则。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都重视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追求个体和社会的全面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解放劳动者,消除压迫和剥削,让个体能够充分发展。
道德主义也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行动的道德性质,主张人们应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并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两者都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必要的条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然而,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分歧。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道德视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认为道德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相比之下,道德主义更加关注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将道德视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将道德看作是对抗压迫和剥削的武器之一。
而道德主义则更加注重人的个体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需要通过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而道德主义的目标也需要通过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来实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道德成长。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作者:mhlonline标签:道德道义注意2010-12-09 15:15 星期四晴道德相对主义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
相对主义立场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
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提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
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赞成没有一个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观点相对,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实践。
同时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义(moral naturalism)相区别。
相对主义与动机说卡尔·马克思一些人将卡尔·马克思(1818 – 1883)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
他宣称每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全是其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的产物。
他相信统治阶级的利益将成为社会的占优势的道德体系。
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是二元论概念带给人们、又由教会继续维持的一个错误思想。
他一生的任务,就是重新评估所有价值,把人类思想从这些错误拯救出来。
他预想未来个体将自然地行动,充分利用他们的天赋潜力或权利欲(der Wille zur Macht)。
他相信人类只有通过开始自然地、本能地、根据每个个人的愿望和动力行动,才会前进,实现这潜力。
文化价值观的六个维度
文化价值观的六个维度
文化价值观的六个维度是:
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权利,而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团结。
2. 功利主义-道德主义:功利主义关注结果和效益,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而道德主义关注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强调道德行为和正义。
3. 等级主义-平等主义:等级主义认为社会存在阶级差异和不平等,强调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不均衡,而平等主义强调人人平等和公正。
4. 短期导向-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强调眼前利益和即时满足,注重眼前享乐,而长期导向强调长远规划和未来发展,注重长远利益。
5.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接受:不确定性规避强调避免风险和不确定性,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感,而不确定性接受强调接受风险和不确定性,注重自由和创新。
6. 善恶相对主义-善恶绝对主义:善恶相对主义认为道德观念是相对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而善恶绝对主义认为道德观念是绝对的,存在普世的道德规范。
浅析泛道德主义“道德”与不道德
浅析泛道德主义“道德”与不道德作者:王瑞贺概要:在泛道德主义下,道德异化了,成为了伪道德,成为了不道德。
在现阶段,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手段就是德治,或曰“德主刑辅”,道德教化可以防患于未然,比严刑峻法更有利于统治。
不但可以麻痹人民的斗志,而且有利于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
因此,道德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凌驾于其他一切思想,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尺度、评价标准。
人们用伦理道德准则来处理一切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甚至是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样道德就走向了泛道德化。
“道德意识出现了严重的越位扩张,侵犯到其他文化领域(如文学、政治、经济),去做它们的主人,而强迫其他文化领域的本性降于次要又次要的地位,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各种文化的表现,统统变为服役于道德,以及表达道德的工具。
”由此可见,道德的泛道德化源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推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1 泛道德主义的“道德”道德的泛滥犹如江河决堤,其破坏性难以估量。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泛道德化也有一定的正功能。
1.1 泛道德化是对道德的普遍化、一般化,因此泛道德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的强化了道德的功能,它使社会上人人谈道德、讲道义,具有向善性,可以相对的弥补现时代我国逐渐缺失的道德。
1.2 泛道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约束强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
道德的泛道德化使人们对强势群体(政府、企业、文体明星等)的道德期许不断上升,人们在泛道德主义的影响下对强势群体做出道德且仅仅是道德上的评价判断,从而影响到强势群体的价值选择,强势群体在群体道德舆论的压力下势必会做出符合社会道义的选择,尽管有些是流于形式的,但也相对地约束了强势群体的行为,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1.3 泛道德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
相对性
第三,这些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和不同的
主体间的社会共识或标准的不同的鉴赏判断(经 常是彼此冲突的判断)似乎都是正确的,或者说, 没有一种判断比另一种看上去更有权利自称是真 理。我们似乎没有客观的标准断言甲的看法比乙 的看法更正确,或乙的看法比甲的看法更正确。 换言之,这些鉴赏判断显然支持了某种主体间的 相对主义,至少在鉴赏领域里。
道德相对主义 与道德的客观性
陈真 2008年11月18日
问题
中国正在经历从后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人们的道
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和巨大的变化,许多过去人们深信不 疑的道德信条或者被放弃,或者被新的观念所取代,或 者受到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不仅从经济上,而且从观 念上,日益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这些都给中国学者, 特别是哲学家,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哲学问题:道德 或道德的核心部分究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还是相对的、主观的?或者说,究竟有没有客观 的道德规则或价值原则?道德相对主义者的回答是否定 的,而道德客观主义者的回答则是肯定的。
二、什么不是道德相对主义?
许多人往往自认为是一个道德相对主义者,但和他们仔
细交谈后会发现他们同时又坚信许多非相对主义的命题, 比如,认为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 个人权利在没有侵犯他人权利的条件下不容侵犯等。 许多人接受道德相对主义也往往是因为他们将它混同于 一些非相对主义的命题,并且由于后者的某种合理性, 而认为前者也具有同样的合理性。 为了避免这种概念上的混乱,为了避免陷入无意义的争 论,也为了客观地评价道德相对主义,我们有必要弄清 楚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含义,尤其是要弄清楚道德相对 主义究竟不是什么。
伦理学中的道德相对主义
伦理学中的道德相对主义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学科,而道德相对主义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并不是普适而恒定的,而是相对于不同的文化、个体和时空背景而有所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伦理学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及其相关观点。
一、道德相对主义的定义道德相对主义是指认为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是相对的,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它不同于道德绝对主义,后者认为道德价值是普遍而固定的,存在于宇宙的本质中。
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观点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道德相对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认为道德规范是由不同文化和社会所创造和塑造的,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强调集体利益的道德行为更加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因此,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文化内部的道德规范。
2. 个体相对主义个体相对主义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另一个观点。
它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判断,道德评价是主观而个体化的。
个体相对主义强调每个人对于道德问题有自主的决策权,没有人可以强加自己的道德观点于别人。
个体相对主义在道德多元化的社会中提供了一种灵活的道德观念。
3. 相对主义的限制虽然道德相对主义提出了一种相对灵活的道德观念,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道德相对主义是否可以满足人们对普遍正义的追求仍然有争议。
其次,如果道德标准完全取决于文化和个体,那么我们如何对某些社会不公正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改正呢?相对主义是否会导致道德混乱和道德沦丧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三、道德相对主义的应用与讨论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例如,关于人权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存在不同的解读。
一些国家会对特定种族或性别进行歧视和迫害,这引发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性之间的冲突。
此外,道德相对主义也引发了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如何培养出具备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的公民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
道德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道德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伦理学是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伦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何为善、何为恶、怎样做一个好人、怎样做一个好的社会等。
在伦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道德理论,包括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学、道德相对主义、社会契约论等。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现最大幸福为准则的道德理论。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一个行为的好坏取决于它产生的幸福程度,即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是行为的根本目的。
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促进最大化的幸福感。
而悖论在于,因为幸福和痛苦是主观的,很难量化和比较,所以功利主义在实际中常常遇到困难。
德性伦理学是另一种重要的道德理论,强调个体的品格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根据德性伦理学的观点,一个行为的好坏取决于行为者的德性和品质。
德性伦理学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培养自己的品格和素养来实现道德。
德性伦理学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个体的责任和自律,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相对主义的道德观点,认为道德价值和规范是相对的,取决于文化、社会、历史和个人的不同。
根据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道德规范和价值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道德相对主义者主张尊重不同文化和个人的道德观点,认为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来评判道德的好坏。
悖论在于,如果一种行为在某个文化中被认为是好的、正当的,而在另一个文化中却被认为是坏的或者不受欢迎的。
因此,道德相对主义者在处理跨文化冲突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起源和合理性的理论。
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道德规范是由个体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形成的,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限制和约束。
社会契约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秩序,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悖论在于,社会契约存在于一种对于社会和社会规范达成的基础上,但是如何评价社会规范。
社会契约论也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主义的理论,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契约也会产生变化.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道德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和概念,并对其中部分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悖论进行了简要分析。
涂尔干道德个人主义的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涂尔干道德个人主义的逻辑及其现代启示®i臺内容摘要:19世纪的法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传统的社会团结纽带发 生了变化,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渐趋衰落,社会对个人的监督作用短暂失效,个人主义得到空前发展,新的道德 规范无法及时调整个人行为,社会面临失范危机。
如何重建失落的社会道德,是涂尔干面对社会秩序问题的解 决方案。
他倡导通过重新定义道德权威要素,在异质性不断扩大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世俗道德体系。
本文 着重梳理了其道德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和回应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
关键词:道德教育个人主义失范危机■i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02 文学敎育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 的社会学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以 社会学家的身份系统地将教育现 象纳人自己的研究视野的学者。
2017年是涂尔干逝世的一百周年,作为西方经典社会学“三驾马 车”之一,他的理论思想却历久弥 新。
一百多年前,涂尔干的时代正 经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大 革命带来了法国政治、经济、教育 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彻底变革。
传 统社会中强烈的集体意识、共同 价值、共同信仰,甚至是个体的谋 生方式都在逐步地被破坏乃至趋 于消灭,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转型 而来的,是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正在形成,但却并 不稳固,这一切成了涂尔干一生 的学术志业和关怀。
个人何以可 能?社会何以可能?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社会学理 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失范的危机与个人主义的发展渠敬东在《追寻神圣社会:纪 念爱弥尔•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一文中将涂尔干研究的起点归结 于“失范的危机”,而失范的病理 却有着现代性内生的根源,首要 的问题便是个人主义的问题。
浅谈康德道德的绝对主义
道德的来源、 动机与道德的绝对主义
在道德哲 学 的领域 里 , 恶之分 是首要任务 , 真、 善 而“ 善、
这个动机必须是好 的 、 善的 , 而不是隐 晦、 不能启 美” 则一直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 。道德 , 在本文作者看来说到底 十分苛刻 的, 我们应 当“ 为了正当的理由而做正当之事 ”。 这一动机被 亦是一个追求与演绎 真善美 的过程 , 至善更是 道德 实现的最佳 齿 的。 义务的动机 ” 。但如果我们是出于某些利益或者欲望 途径 。不论是在霍 布斯的“ 普世 自然法下 的道德” 那里 , 还是在 康德称为“ 并不是为 了道德 而道德 , 却是为 了某 些非道 康德 的“ 对意志 ” “ 绝 、纯粹 理性 ” 自由观念 下 , 的 都呈 现出人类 的动机而行动的 , 若干年来对道德绝对主义的追随与推崇 的轨迹。 化 演变 , 来越 多 的道 德 问题 凸现 出来 。例 如 , 堕胎 问题 越 对 德的动机而道德 , 那便 产生了 “ 义务的动机 ” 的对 比, 德称之 康
【 yw rs m r; ovsf o l ;o lbo tm Ke o d ] o l teomri m r sus a m i at aa li y
当今社会趋于物质 化、 利益化 , 对与错 、 公正与不公正 、 道
些人 则认 为 堕胎是谋 杀 ;有 些人认 为 需要 向 富人 征税 以 帮 是否 道德好 像为 时过早 , 因为在 绝对 主义 者那 里 , 先确 定 这 当其 冲的任务 。 在 康德 看来 , 德 的来源 首先 是 与真 正 的 “ 道 自由” 密切 自律 地行 动就是 根据 我 给 自己所 立 的法则 而 行 动—— 而不
ip . hspprrst  ̄trm ” euao bu tejsc or o n rcs fh r f oat adm tao , df d u tem rl m  ̄tT i ae te os ' o as clinaoth ut et ”tf dt e te i o m rly n o vt n a i s t i t f p t i u i a o o #n i i i n n o h oa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教育
社会上流行一时的道德相对主义,是指人们各 自信奉和主张不同的伦理道德价值 ,遵循不同的道 德规范 、道德标 准,拥有不 同的道德理想和信念。
它 认为 一切 伦理 道 德 价 值和 道德 规范 都 是 主观 的 、
相对 的 ,没 有 客 观 的 、普遍 的 、统一 的基 准 可循 。
的权威 ,道 德没有 任何 终极 目标 。个人 成 为道 德判
既为着 个 人 的利 益 ,在 人 的生 活 中也 是 个 人 的完
尽 管道 德相对 主 义在道德 教育 中带 来 了许 多严
重 的 问题 和 挑战 ,甚 至涉及 到道德 基础 ,但是 也应
该看到 ,这种思想毕竟有一定现实存在条件 ,同时 其理念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道德教育及其理论的
杨 波 婷
( 南 师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学 院 ,长 沙 408 ) 湖 10 1
摘
要 :现代社会 中传统道德认识与观念受到冲击 ,从 而 引发 了道 德相 对主义 的产 生。对道德 相对主 义
要 认 真地 进 行 具 体 分析 。 它在 向道 德 教 育提 出 问题 和挑 战 的 同 时 ,也 促 使 我 们 对 道 德 教 育 的 建 设 与 发 展 进 行 更 多的 反 思 。 关 键 词 :道 德 ;道 德 相 对 主 义 ;道 德 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G6 1 4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7- 0 (0 60. I -2 62 4 92 0 )9I9 0 5 X2
维普资讯
2O O 6年 第 9期 ( 第3期) 总 3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T HE BOR DER EC ONO MY ND UC URE A C T
N . .0 6 o920
道德虚无主义的例子
道德虚无主义的例子《道德虚无主义的那些事儿》嘿,今儿咱就来聊聊这道德虚无主义的例子。
你说这道德虚无主义啊,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觉得有点儿荒唐的玩意儿。
咱就先从那闯红灯说起吧。
有些人呐,就觉得红灯算个啥呀,闯过去也没啥大不了的,还能省点时间呢。
他们觉着道德规则就是摆设,自己想咋样就咋样。
嘿,可别小瞧这闯红灯,搞不好就闯出大事来啦!他们可不管,就觉得自己咋痛快就咋来,哪管什么对不对。
再说说那乱扔垃圾的主儿。
嘿,走在路上,随手就把垃圾扔那儿了,还美名其曰:“反正有人打扫嘛。
”敢情打扫卫生的人就该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收拾呀。
他们可不会去想这样做对环境有多不好,对别人造成多大影响。
在他们眼里,道德就是个可以随意忽视的东西。
还有一种人,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他们觉得自己高兴就好,别人爱咋想咋想。
这可真是让人受不了啊,咱在外面不就图个安静舒适嘛,他们倒好,把整个地方搞得乱糟糟的。
你瞧,这些道德虚无主义者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群捣蛋鬼。
他们不在意社会的公序良俗,只在意自己当下的快乐和方便。
可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在伤害整个社会的和谐呀。
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得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和谐相处。
如果都像这些道德虚无主义者一样,那这个家还不得乱了套啦。
咱不能只想着自己痛快,也得考虑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对吧。
其实啊,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有点道德底线的。
不能啥都由着自己性子来,不然这世界不乱套啦。
咱出门遵守交通规则,垃圾扔到该扔的地方,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这些都是些小事,可汇聚起来可就是大事情啦。
咱不能让道德虚无主义在咱们的生活里横行霸道呀,得一起努力,把这坏风气给打压下去。
让每个人都明白,道德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呀!所以啊,大家可别再当那些个让人头疼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啦,一块儿建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美好社会吧!。
道德虚无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批判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1年2月(第2期,总第286期)Feb .,2021(No.2,G eneral No.286)收稿日期:2020-11-18基金项目:“中国道德榜样叙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ZX105)作者简介:汤迪(1994-),江西南昌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伦理学研究。
道德虚无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批判汤迪(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道德虚无主义一词在今天的语境下实际上包含三种反道德的主张,除了价值的缺失即狭义的虚无主义之外,还有非道德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
三者分别是对道德的来源、作用和标准的否定。
三种虚无主义思潮自在启蒙运动之后的欧洲出现以来始终困扰着哲学界。
而在当今世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推进,这些问题日益严峻。
三种虚无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在实践中遭到挫败而形成的对道德不同方面的反思。
解决虚无主义的根本之道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中守住道德底线,应对全球挑战,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道德观。
关键词: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非道德主义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21)02-0033-07一、虚无主义“虚无主义”①一词最初被用于哲学领域,公认的说法是出于雅可比致费希特的信中,指的是失去了信仰的人们发现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的状态,也就是最高价值的消失,道德失去了终极依据。
而在屠格涅夫及同时代的一些俄国作家那里,虚无主义指的是否认一切非现实的事物,只承认物质的存在。
在现代一般称这种思想为非道德主义。
尼采是第一个把虚无主义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哲学家,杨茂明总结了尼采的三种虚无主义的用法:最基本的用法是指最高价值对现实生活的贬低,称为“否定的虚无主义”,即信仰宗教的生活方式;第二种“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取消、否定最高价值的存在,是在追逐最高价值的过程中由于幻影的破灭而被彻底击倒,只能没有意义地活着;第三种“积极的虚无主义”是基于强大的权力意志,承认真实世界中的自己与价值观是有局限的,不是简单地否定超验世界,而是克服它。
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辩证
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辩证在伦理学中,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是两种道德理论的代表。
道德主义强调人应该追求道德的义务和值得赞赏的行为,而功利主义强调我们应该通过追求最大的幸福来评估行为的道德性。
这两种道德观念在伦理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其背后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即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辩证。
道德主义强调道德的义务和价值。
它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德标准来评判和行为,而不是仅仅追求自身的利益。
道德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有固有的道德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来达到某种目的。
它将道德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原则,不受时间、地点和个人喜好的约束。
例如,言行一致、尊重他人等,都是道德主义者强调的重要价值观。
道德主义鼓励个人以道德行为来指导自己,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反,功利主义关注的是行为的后果和结果。
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应该通过是否能产生最大的幸福来评判。
与道德主义不同,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是最重要的目标,即“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根据这种理念,功利主义者通常认为权衡利益是合理的,若一项措施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即使背离了一些道德原则也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功利主义也容易陷入主观的判断和过度追求现实利益的困境。
然而,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并不是完全互斥的。
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可以用于相互补充和协调。
道德主义的价值观可以为功利主义提供道义上的约束和指导。
一些道德原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尊重他人、正直诚实以及保护环境等道德原则,都可以为功利主义提供一种道义上的指引,同时也为人们的幸福和利益作出了正面的贡献。
另一方面,功利主义也可以为道德主义提供一种实践的指导。
功利主义的关注点放在行为结果上,为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外部的衡量标准。
努力追求最大的幸福可以更好地确保个人并获得更全面的人类幸福。
这种结果导向的道德方法可以为道德主义者提供一种实际有效的行为指南,同时也加强了道德主义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辩证关系也经常出现。
泛道德主义的经典文本
泛道德主义的经典文本泛道德主义的经典文本——解读南京市二模作文题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晏子是齐国的国相。
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
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要求离去。
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
今天我看他外出,志虑深沉,面无喜色。
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离去。
”从那以后,她的丈夫一改故态。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照实回答,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来自《史记》的《晏婴列传》,原文如下: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文中出现三个人物,都是正面形象,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晏子官至相国,品德高尚,堪为楷模。
比如为人谦恭,爱民如子,他并不苛责车夫的意满志得,能包容属下的小错误。
比如“志虑深沉,面无喜色”,整天一副“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牵”的忧国忧民的样子。
比如以小见大,知人善任,认为车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故“举荐他做了大夫”。
宽容小错,赏识小善,晏子才是真正的高风亮节。
车夫的知错能改无需多讲。
中国文化其实并不苛刻,“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犯错误并不可怕,毛泽东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嘛,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了错误,还是好同志嘛。
车夫的妻子是一个贤妻的典范。
温良恭俭让是贤,三从四德是贤,而文中的妻子则是更高境界的贤。
她能及时发现丈夫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义正辞严地批评和规劝丈夫,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请去”不啻于判自己死刑),几近于“文死谏,武死战”的忠臣烈士。
论道德相对主义
论道德相对主义摘要:从道德相对的观点看来,不同的道德个人或群体的道德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共同的道德标准。
道德“相对”表现为不同的组或个人的行为,甚至所有的信仰,它的基础是千差万别的。
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及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有助于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则。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情境;多样性;不确定性道德相对主义也叫做伦理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或信条,因此价值完全是主观的。
代表性的观点有:“道德无所谓对错”、“每个人的价值判断都同样是对的”。
“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价值是主观的”即“每个人的信仰都同样正当”,根据伦理相对主义理论,没有客观的对或错。
而与之相反的客观主义(也叫做非相对主义),则主张有客观对错。
一、道德相对主义的思想渊源道德相对主义的历史非常悠久。
古希腊时期,怀疑哲学家皮肤波(Pyrrhon)认为,人们的行为对好与坏、美与丑、荣辱没有一定的差异:“永远不会被任何合理原因,使人选择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选择另一个”[1]279。
皮肤波怀疑继承者路德,他在罗马做了两个讲座,在第一场演讲中进行充满激情的演说,他认为苏格拉底“不合理的事物是由比它不公正制度造就的更大的罪”[1]300。
在第二场演讲中,他首先驳斥他的所有反对者。
他说:“船在水里破了洞,你可以牺牲其他弱者拯救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不这样,你是个傻瓜。
如果你面对的敌人已经导致你失去了你队友,船摇摇晃晃即将下沉,你发现一个受伤的队友还躺在船上,你应该做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你将他舍弃,抓住他扔进水里,救得一人生还,这个时候已经不管什么正义。
”[1]301也就是说,人的行为的选择是由人做出的,没有明确和通用有效的道德原则。
在中国古代,道德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庄子。
庄子认识到道德具有相对性,“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道德相对主义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2009年第6期政工研究动态独家策划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及价值多元化思潮的逐渐蔓延,加之价值澄清学派、存在主义、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强势影响,道德教育迈入了“相对主义的时代”。
道德相对主义一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但人们对道德相对主义给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利弊并不甚明晰,这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欲在对道德相对主义深入阐述的基础上,系统揭示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以期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启迪。
何为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可谓体系庞大,观点众多,但就其根本思想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它关注个体的道德自由和伦理空间,主张道德、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化,认为个人是道德标准的制定者和评价者,是道德评价的最高尺度;主张道德具有情境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道德权威和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
因此每种道德观点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一个比另一个更好的问题。
无所谓绝对的善与恶、绝对的对与错、绝对的道德与不道德。
如约翰拉德对道德相对主义作了如下界定:“道德相对主义乃是这样一种学说,在它看来,行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和不正当性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适应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的绝对的、普遍的道德标准。
因此,它认为一个人以某种方式行动是否正当,是完全依据或相对于它所属的社会来说的。
”这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逻辑蕴含关系。
可以说,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延伸与扩充,因为道德的个体化必然导致道德的相对性。
从历史上看,“道德相对主义作为相对主义思想最深刻和最集中的体现,其思想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
”如古希腊智者派就持道德是相对的主张。
实用主义者如詹姆士、杜威,分析伦理学中的情感主义者如卡尔纳普,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和境遇伦理学家如弗莱彻尔等人的许多观点都体现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思想。
当前,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道德相对主义更是成为了一种理论思潮。
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就使得价值选择的范围和自由大大增大,失去了一个确定的标准,导致他们在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上十分矛盾。
道德主义的例子
古人尚道德的故事案例一、杨瞻诚信无私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
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
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
”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后来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
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明史》)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案例二、宋濂谨守诚信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
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书。
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借来看,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的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为诚实守信,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道德直觉主义
道德直觉主义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杨昱然思政专业2012级学号2126902017)摘要:直觉主义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
道德直觉主义又是直觉主义伦理学的核心。
道德直觉主义反对“自然主义的谬误”认为伦理道德最基础,最原初的东西,例如“善”,“义务”等是不可被定义的。
而道德直觉主义也因为它的抽象性和神秘性难免于诘难。
但直觉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过程中的“道德模糊区”又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为道德决策的客观性和慎重性辩护。
这当中积极的因素可以被道德教育借鉴和吸收。
关键词:道德直觉主义、非自然主义、不可定义、道德教育我们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够找到充分的理由吗?我们找到的每个理由都具备天衣无缝的逻辑吗?为什么同样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人们会对同一件事情做出不同的选择?或者做了某一个选择,却很难完全说明每一个选择它的原因。
种种生活中的确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道德直觉主义的存在价值。
直觉主义伦理学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个影响重大的派别, 它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伦理学的开端, 主要流行于英、美等国。
直觉主义者断言, 善、义务、正当等道德概念, 不可能用理性和经验来认识, 而只能用“道德直觉”来认识。
伦理直觉主义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英国的直觉主义源于英国的新柏拉图学派和西季威克的直觉主义思想。
到二十世纪初形成了直觉主义的完整的伦理学体系。
直觉主义伦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 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当时流行于英国的伦理学说, 主要是功利主义和进化伦理学。
直觉主义者看到这些伦理学说在人们中已失去其影响, 于是企图另辟蹊径, 寻找维护资产阶级道德价值的更方便更有利的手段。
他们用给善恶、义务、正当等道德概念下定义的“新”方法来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基础。
直觉主义伦理学分为价值论直觉主义和义务论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摩尔、罗斯和普里查德等人在哲学上都是新实在主义者。
新实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和逻辑分析方法是摩尔等人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狄更斯道德文化旗帜人道主义
社会思想中一种进步的观点或潮流,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提倡人的尊严,确认人是最高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②重视人的现世幸福,确认满足和发展人具有的实在的尘世需要和才能;
③相信人的可教化性和发展能力,要求实现个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④追求人类的完善,要求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真正人的关系。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哲学家一般把人道主义发展史划分三个阶段,即古代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论文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生活在以道德著称的维多利亚时代,从自己艰难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文学创作揭露生活的真实。
他宣扬人道主义,把道德文化作为一面旗帜,引导人们博爱,共创一个美好的社会。
狄更斯小说最大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人道主义的观点为出发点,揭露资产阶级损人利已的丑恶灵魂,反映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赞美劳动者的优秀品质.狄更斯的作品一向讴歌劳动者的朴实真诚,鞭挞有钱人的自私冷酷.在艺术风格上,常用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人性突出、形象鲜明.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
他生活在以道德著称的维多利亚时代,通过文学创作宣扬人道主义,从道德的角度对生活进行评判。
在他文学创作的三个时期中,都把人道主义作为作品的主导思想。
第一时期中受难的“小人物”最终赢得了富有资产者的资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第二时期中的有钱人在“苦难教育”和“温情感化”下开始帮助困难人;第三时期中,为了让人们弃恶从善,他创造了一个个完美的人道主义者形象,并强调人的道德与命运紧密联系。
他从来没有停止关于道德的说教,并用自己的作品当作道德文化的旗帜,呼吁富人和穷人克服各自的偏见,互谅互爱,引导人们共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
一、狄更斯艰难的现实生活经历,奠定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生活基础。
一八一二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兹茅斯的一个小职员家庭,他自12岁在作坊当学徒开始,从事过律师事务所的练习生,民事法庭的访员,报馆的新闻记者,为生活四处奔波,历尽艰辛和磨难。
这些经历使他广泛地接触到英国社会生活,了解下层人物的疾苦,熟悉资产阶级各种代表人物的嘴脸,初步萌发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正是以道德著称的维多利亚时代,人道主义思想非常流行。
由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低下,他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思想。
他反对一切不人道的现象,并在实践中尽力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
他曾多次与朋友们一起筹款,帮助文艺界遇到困难的人士。
在他为《本特利杂录》当编辑的时侯,一个叫约翰·奥弗斯的木匠出身的业余作家引起了狄更斯的注意,他热情地与他通信,帮助他修改稿子,出资为奥弗斯诊治疾病,并在奥弗斯死后帮助他的寡妻和六个孩子。
现实
生活提升了他的人道主义素养,为文学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二、通过大量的文学创作,用道德文化为人道主义摇旗呐喊。
狄更斯不仅在实践中给人以帮助,而且通过他的作品来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引起人们对社会底层疾苦的关注。
他的道德文化思想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主张捍卫人的尊严,希望富人良心发现,道德文化思想初成阶段。
狄更斯初期的创作深受英国宪章运动民主、自由、平等精神的影响,主张人人享有劳动、和平、幸福的权利。
他用小说讽刺教育机构的黑暗、议会选举的丑剧、济贫法的凶恶本质、宗教骗子的伪善等社会流弊。
他把希望寄托在“仁慈的富人”身上,希望富人们能良心发现,自觉去改良社会流弊。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奥利佛·斯威斯特》、《尼古拉斯·尼古贝》和《巴纳比·拉奇》等。
在其作品《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中,匹克威克是狄更斯早期创作中“仁慈的富人”的代表。
小说中的匹克威克善良、仁慈,对贫苦的人充满同情,总是尽力帮助他们。
文克尔的父亲不承认儿子与艾拉百拉的婚事,威胁要断绝文克尔的资助,他马上对这对夫妇进行资助,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金格尔与特拉偷主仆二人多次伤害他,并侮辱他的人格,但在他们事发被捕后,匹克威克不计旧恶,出钱帮他们还清债务,使他们重新做人。
匹克威克的善良、仁慈是无私的,从不计个人得失,宁可自己身陷牢狱之灾,也不忘帮助他人。
他的仆人山姆最终在他的帮助下组成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尼古拉斯·尼古贝》中的契里布尔兄弟身上同样具备匹克威克品德,他们不仅对老雇员提姆悉心照顾,让他享受幸福的晚年,而且他广施恩惠,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了一片乐土,给自己遇见的每个人带来幸福。
《奥利佛·斯威斯特》中的奥利佛,以及《巴纳比·拉奇》中的巴纳比都有着这样的品质
他就像旗手一样不断地引导富者要慷慨无私,心怀慈悲;贫者要乐天知命,安分守己,以“仁慈的富人”同情帮助“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思想,达到调和阶级矛盾的目的。
第二,通过“苦难教育”和“温情感化”改造资产者,改造社会。
随着狄更斯对现实生活认识的不断加深,开始对“仁慈的富人”感到失望,他就想通过“苦难教育”和“温情感化”来改造资产者,改造社会。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马丁·朱什尔维特》、《董贝父子》、《圣诞颂歌》等。
《马丁·朱什尔维特》中的马丁·朱什尔维特在美国投资破产,险些丧命,让他必须经历贫困的“苦难教育”才能改变他的性格,继承他祖父的遗产。
《董贝父子》中的董贝先生惟利是图,对儿女冷酷无情。
但在他破产后,通过儿女的温情感化,良心受到教育,重新得到幸福。
《圣诞颂歌》中斯克鲁奇在三个精灵的“苦难教育”下,认识到资产者必须改变他的冷酷心肠,“仁爱”地对待弱者,积善成德,从而创造一个永久的圣诞境界。
这些作品无不宣扬道德的作用,人道的伟大,试图用“苦难教育”和“温情感化”劝说人们仁爱、宽恕,实现自己天堂般的梦想。
第三,以善恶有报来教人弃恶从善,表达自己对人道主义“理想王国”的向往。
尽管狄更斯对资产者日渐失望,甚至有了悲观情绪,但他依然通过文学创作不停地呐喊,以善恶有报来教人弃恶从善。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和《我们共同的朋友》等。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作品中以大卫的成功说明道德是人的根本,人道是解决社会弊端的必由之路。
大卫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后又因继父虐待而死,历尽了种种磨难。
最终在姨婆和艾妮斯的劝告和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作品中深刻揭露了英国腐朽的司法制度和教育制度,谴责了自私伪善的卑鄙小人,并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同情。
在作品《艰难时世》中,作者揭露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抨击庞德葛贝、葛雷梗之流的功利主义,抗议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同情工人们的苦难。
但他只是宣扬以“仁爱”对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
《双城记》中狄更斯宣扬了用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
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社会的改良主义思想。
因此,出现了如代尔那那样的仁慈博爱、自动放弃财产的贵族;梅尼特那样宽恕、对仇敌也不报复的平民;卡尔登那样利他、为了别人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青年。
《艰难时世》和《我们共同的朋友》也处处都飘扬着道德文化的旗帜。
他的作品反映了人道者才是真正值得赞赏的,只有爱,才能世界和平,人类幸福。
综上所述,狄更斯文学创作延续近四十年,其作品中处处弥漫着浓厚的道德色彩,强调人的平等、博爱,认为决定人的价值的是人的心灵的善恶。
他把人道主义当作一种责任,把文学创作当作一面旗帜,希望人们相互关爱,以仁义、博爱之心善待万物,消除一切社会弊端,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丹纳.英国文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梁旭东.艺术家的良知与法国大革命—对双城记人道主义题旨的辨析.宁波大学学报,2004,17(3):52。
[3]吴敏.人道主义的“谴责”与“幻想”.嘉兴学院学报,2004,16(6):221。
[4]严幸智.狄更斯中产阶级价值观论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6(2):21。
[5]殷爱平.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镇江高专学报,2002,15(4):31。
[6]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