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基本能力周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基本能力周报(第6期)

出版时间:每周一本期出版:11月 26日编辑整理:

古诗词与生态环境

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虽然不都是生态学专家,但它们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以隽永的诗篇介入了生物与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单刀直入、或旁敲侧击、或言外之意,观点鲜明,寓意深刻,情理交融。在2010年高考来临之际,现从基本能力测试的角度解读古诗,同时以古诗词的弦外之音感召今人,暂且不去赏析其诗情画意,仅汲取科学之真,融合人文之善,以期创造和谐之美!

一、古诗词中的“种群”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其内涵有三层意思: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种群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迁出等。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荷花种群。“西湖”和“六月”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是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唐·杜甫《江南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说明种群密度,“翠柳”中“黄鹂”的种群密度较小,“青天”中某一特定的区域“白鹭”种群密度较大。北宋·晏殊的《浣溪纱·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明“燕子”的迁入行为,结果使种群密度加大;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恰好相反,它描述了各种“鸟”种群的迁出行为,结果导致种群密度变小。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所描述的“悲鸟”(杜鹃)性别比例似乎为100: 100。

二、古诗词中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③各种生物的总和。21世纪教育网

宋·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所描述的小池中所有生物总和就是一个生物群落。因为“小池”表示“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树”阴照水中的“小荷”,“小荷”又让“蜻蜓立上头”,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小池”中所有的“树”、“小荷”和“蜻蜓”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述“禽鸟知山林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表明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中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且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三、古诗词中“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由于大气对流层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可用公式表示:K=N·(T-T0)。公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山中由于光照和温度的原因,桃花等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所以发育就慢,故而如此。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充足接受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向光性运动,是由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引起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光源方向弯曲。“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还说明光照与“石榴”和“李”果实品质有密切关系。

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原来是植物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增加,还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花青素酸性液中呈红色,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于是整个叶片呈现红色。

唐·王维《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淮南子》“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都说明纬度或地理位置对植物的影响。唐·刘元载妻《早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说明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宋·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温度、湿度以及植物(青草)对动物(蛙)繁殖的影响。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就曾用“春江水暖鸭先知”勾勒这幅早春美景,表明这个时节大自然的节气变化特点和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四、古诗中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其背景就是农田生态系统,实质上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稻”是生产者;害虫以农作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捕食害虫,属于次级消费者。“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食物链。如果青蛙增加,青蛙会捕食更多害虫,那么农作物受到害虫的危害就轻。因此只有“蛙声一片”,才能“稻花香里说丰年”。

除了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还有多种多样: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句中的“旧林”和“故渊”分别代表“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羁鸟”和“池鱼”分别与其特定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汉乐府《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现出我国内蒙古高原辽阔壮丽的草原生态系统,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与牧区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观。

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自然状态下,农作物(栽培种)竞争不过杂草(野生种),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唐·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的竞争力非常强,所以农民要在中午时把它们锄掉,使之失水死亡。同时通过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加强作物根的呼吸作用,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更多流入到粮食作物中,为人类造福。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唐·白居易《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告诉我们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我们应树立生态伦理,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汉代的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句中“百川东到海”是自然界中水的径流途径,主要指地表径流,它的动力是重力;“复西归”是“水汽输送”的途径,它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这就构成了生物圈中水循环。“何时复西归”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提出新的课题。

水是生命的源泉,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感召人们:只有我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多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生命之水才能清澈明净,源远流长!

.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捕食

关系。关于下面古诗词对应的生态环境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食物链关系

B.欧阳修:“禽鸟知山林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是生物群落关系

C.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D.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生态系统关系

.A;A“鸟”种群迁出后导致种群密度变小,是种群关系,并非食物链关系;B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中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且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C随秋天的气温降低,光照减少,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枫树等树种的叶片呈现红色,属于环境对植物的影响;D农田生态系统,“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食物链。

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