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同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独辟蹊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说它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创造。
我们要欣赏中国画,就必须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手法,懂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创造和贡献
关键词:计白当黑似与不似取神
生活是一切造型艺术创作的源泉。
中西方艺术创作都必须深入生活,但二者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上却截然不同。
中国画画家是在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表现生活。
中国画尤其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
它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
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
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但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本形象,还是以墨线为主体。
用线能最迅速灵活地捕捉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和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
又因中国画所使用的水与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的枯湿浓淡之变,既极其丰富复杂,又极其单纯概括。
从艺术性上来讲,中国画的用色力求单纯概括,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处。
中国画非常重视强调诗、书、画、印并用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使画面丰富而有变化,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
简单地讲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来比较:以情观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
①
中国画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
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②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以及浓郁的兴趣,而不是作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
而西画观察事物只限于对象的形、色、明、暗,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中国画却相反,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方法:如冷暖观、动静观、面面观、前后观、上下观、表里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无所不观等方法。
这些观察方法都是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固定的视点和视线。
对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然后综合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里的印象,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
以理观景是中国画另一观察事物的法则,理就是画家在深入观察生活中,分析总结出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特征,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要求画家在观察对象时不被一些偶然的、暂时的、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事物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稳定的、本质的东西。
中国绘画特点是画常理之常
形(本质)兼及变则。
物体是常理之常形,而物体的色彩、明暗是常变之变则,是虚象;是由于光线的照射所引起。
一个物体因光线环境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明暗。
物体表面是由面构成的,本来没有线,线是我们先辈观察分析和概括提炼而成的。
它不受时间、环境影响和限制,用线表现物体外轮廓之常形,因此中国画的线是理性的,用线的眼光观察事物就是以理观景。
它最能抓住事物形色的常理和本质特征,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
只要你抓住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和常理,了解事物的偶然性变化,那大千世界无论如何千姿百态都能归纳出它的本质和常理,就能正确表现事物特征的本质。
因此中国画能“不似之似为真似”,虽变形而真实,能以墨代色,能计白当黑,计黑当白,能以少胜多,以小观大,以大观小。
③所以学习欣赏中国画时,不但要用眼看,更要心想。
而西画所追求的是一种向科学看齐的纯客观的方式,是表现瞬息万变的表象和偶然性存在的特点,是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个别形态。
例如在一天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所画三张同一角度的写生画,其色彩、形象都不同,甚至有时画笔跟不上对象的变化。
而中国画画家只要精通事物之规律,意识事物之常理,了解事物之常形,便可左右逢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搜尽奇峰打草稿”。
中国画第三个观察原则是以心观景。
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须一一观察,与我们有关的就看,无关的就不看,注意力所到之处便看,注意力未到之处便不看,这也是人们的观察习惯。
中国画画家就是以“见心之所见”来观察事物的,加上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和取舍,物象主体力求清楚明确突出,而其他东西及背景可以尽量减少、舍弃,甚至空白。
这样得到的印象才能深刻、清晰、突出,否则,就会模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④是对客观事物观察熟悉后,再经过画家主观的概括、分析、提炼形成意象,然后加工成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
实际上也是以心观景,以心思物,应物象形的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
所以中国画画家认为机械地抄袭自然最没有出息。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只要两三枝其他可以视而不见,这种对事物进行提炼概括的典型方法,传统画论谓之“以一当十,遗貌取神”。
⑤而西画观察事物是见之所见,完全像照相机镜头一样追求客观的反映,是限制在一定的视点、视域之内;而中国画以心观景便可获得充分自由,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作百里之回。
秉着这种原则和指导思想去品评鉴赏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将会从中发现更多难以捕捉的“闪光”美.
注释:
①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59页《改版后记》
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南朝·梁“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③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54 页《画法要旨》
④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⑤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遗貌取神,殊有言外风致”
参考文献: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8 月李泽厚,美学三书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 年10月潘运告,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