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旅游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以腾冲傈僳族为例[摘要]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标识,民族文化的“活的史书”,是民族文化“可视化”的缩影,是流动的“活文本”。在民族旅游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服饰在民族旅游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消费,民族服饰由原来的文化行为参与到经济行为中来,一方面提升了民族旅游的文化消费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民族服饰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并获得经济回报。通过对民族旅游与服饰文化资源的关系研究,分析腾冲傈僳族服饰的特点和开发现状,提出民族服饰参与民族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策略。
[关键词]民族旅游;傈僳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傈僳族民族服饰作为腾冲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对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保护得越好,其价值也就越大,知名度也就越高,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一、民族旅游与民族服饰文化资源
关于民族旅游的内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美国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家柯恩在论述东南亚少数民族群体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与当地民族之
间互动关系的文章中首次明确地将“民族旅游”定义为:“针对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的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另一位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布鲁诺也认为,民族旅游是“国外或国内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可以观察其他群体,而这些群体不仅认为有明显的自我认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他们通常被贴上诸如种族、国家、少数民族、原始、部落、民俗或农民的标签”。以上两位作者都提到了民族旅游中观察对象的非主体、非主流性,也就是说是对边缘民族、少数民族人群的生活、文化、习俗等文化体验。从旅游动机上来说,旅游者到民族地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异文化”体验。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在民族旅游中对旅游者显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将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纳入民族旅游视野,实质上是基于民族地区文化独特性,将民族地区的经济形态、村落文化、民族风俗、山川地貌等自然和人文的文化资源通过民族服饰产品的形式传递给旅游者。民族旅游学涉及范围
广泛,它融合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但本质上是在研究民族活动的文化事象,“民族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知识,要求旅游资源具有知识性、刺激性和参与性”。民族服饰在民族旅游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消费,民族服饰由原来的文化行为参与到经济行为中来,一方面提升了民族旅游的文化消费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民族服饰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并获得经济回报。
二、腾冲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傈僳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传承除了口传心授外,其多样的民族服饰成为记录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字典”,通过该民族独特的民族服饰特征和装饰语言,我们依稀能够找寻到傈僳族最古老和原始的文化源头。民族旅游的本质在于一种文化体验,一种“异”文化的体验,而傈僳族独特的民族服饰无疑成为民族旅游中文化体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傈僳族服饰特点因其不同支系所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服饰形态和样貌特征上呈现不同的差异性。从傈僳族支系划分来说,体现了该民族服饰文化的大体特点。傈僳族民族支系划分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多数学者都比较赞同依据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颜色差异来划分其民族支系。由于各分布区的傈僳族男子服饰基本相同,所以按照傈僳族妇女服饰颜色不同,将他们大致划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三个支系。生活在云南西部边疆腾冲县的傈僳族主要以花傈僳为主。腾冲县位于世界名山高黎贡山西部,丰富的高黎贡山生态资源为傈僳族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根据统计,高黎贡山有高等植物2000 多种,野生动物600 多种,有“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之称。漫山遍野杜鹃、山茶等各色花卉四季常开,启迪着傈僳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身着五彩缤纷的艳丽服饰的傈僳族人民宛如高黎贡山山坡上的朵朵鲜花一样,绽放美丽的笑容。从社会历史环境的角度来看,腾冲县位于云南西部边陲,地处高黎贡山西麓,为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重地,著名的西南部侨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腾冲傈僳族人民服饰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源泉。腾冲傈僳族自称“香香扒”,当地汉族同胞称他们为“花傈
僳”。当地傈僳族妇女服饰主要以“红花画眉衣”为特点。傈僳族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披挂、“拉本里底”、海贝集、大裆裤、膝箍、吊筒、竹麻尼尼等组成。丰富多样的装饰,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头饰,银光闪烁的耳饰,色彩艳丽的颈饰,层次多样的胸饰、腰饰,以及流光溢彩的佩饰,无不显示出傈僳族人民的爱美情节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三、傈僳族民族服饰的文化资源特点和价值
(一)作为人文资源的腾冲傈僳族服饰
1、展现民族文化的变迁历史
历史上的傈僳族人民一直过着食不果腹、刀耕火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由于当时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经济生产方式,历史上的傈僳族人民形成了易于迁徙的民族文化。学界统计傈僳族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了四次大迁徙,所以有学者认为:傈僳族的整部历史,其实是迁徙史。傈僳族的迁徙线路有个特点,都是自东向西进行,是“顺着太阳落的地方”迁徙。以太阳西落大方向迁徙,傈僳族人民“渡过金沙江、澜沧江,来到月亮不落的地方———怒江石月亮山。为了识别族群,为了铭记祖先,妇女们把这段记载着本民族历史印迹的真实生活融入服饰中,制作出寓意深远的‘俄勒’帽。头顶上雪白的贝片形同银月高照,下面的串珠宛如灿烂的繁星,两边的红珊瑚犹如火红的落日。‘众星捧月追赶不落的太阳’,这是祈求不受伤害、获得永生的情感寄托,也是依恋故土、守护家园的精神写照”另外,傈僳族男子服饰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佩带长刀、弩、箭包和枪的习惯,长刀、弩等打猎工具成为傈僳族男子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对原始狩猎和采集生活的记忆,也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
2、反映原始经济文化
傈僳族民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的装饰元素,是世代相传至今的贝饰文化。海贝是傈僳族民族服饰十分重要的装饰物,最具代表性的贝饰款式有“海贝集”、“拉本里底”、“俄勒帽”。海贝作为古代流通货币,最早见于《说文·贝部》注:“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引文中的“古者”显然指在周之前,最迟出现在殷商时代。云南境内使用海贝作为流通货币的时间,据史学家方国瑜考证,海贝作为流通货币在云南最迟出现在南诏晚期。傈僳族作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