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四专题综合检测(四)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门槛.(kǎn)桅.杆(wéi)
老监.生(jiān) 少不更.事(ɡēnɡ)
B.嫡.亲(dí) 歆.享(xīn)
卡.喉咙(kǎ) 扎.白头绳(zā)
C.暖和.(huo) 喀.嚓(kā)
面包屑.(xiè) 穿红着.绿(zhuó)
D.榫.头(sǔn) 伤痕.(hèn)
胳.肢窝(ɡē) 轩.峻壮丽(xuān)
解析:选C。

A.老监.生(jiàn);B.卡.喉咙(qiǎ);D.伤痕.(hén),胳.肢窝(ɡā)。

2.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草窠诡秘醉醺醺慢不精心
B.蜂涌弧度白蓬船蘖根祸胎
C.箩筐放诞水蒸汽雕粱画栋
D.赎罪辩认胳肢窝百无聊籁
解析:选A。

A.慢—漫;B.涌—拥,蓬—篷,蘖—孽;C.汽—气,粱—梁;D.辩—辨,籁—赖。

3.下列各句加点虚词运用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明天城里划船,倘若
..你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
B.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概
..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C.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
..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

D.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
..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粘液。

解析:选B。

“一概”多用于事或物,不用于人,这里应用“一律”。

4.下列各句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杀鸡,宰鹅,买猪肉,……煮熟之后,杂七杂八
....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B.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打细算
....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

C.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
....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

D.“呀,”他嚷了一声。

这一声音是没法可以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觉
得一根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里的时候身不由己
....地发出的喊声吧。

解析:选C。

A项,“杂七杂八”指东西种类多而乱,不符合语境中说的“插些筷子”,可改为“横七竖八”;B项,“精打细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不符合语境,可改为“精明强干”;D项,“身不由己”指受外因影响,行动不受自己支配,可改为“不由自主”。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3分)( )
A.院校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教学能否因此而更顺利地改造。

B.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C.高中生对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不是十分陌生。

D.他看得见阔大的、扁平的铲尖儿似的它们的头,以及那带白尖儿的宽宽的胸鳍。

解析:选C。

A项,两面对一面,应为“原则是使教学能够顺利地改造”;B项,“互
相”“厮”语意重复,删掉其一;D项,多重定语顺序不当,可将“它们的”调至“看得见”后面。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
..读
书,欲以此驰骋
..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③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__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③使酒:酗酒任性。

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
..读书折节:强自克制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
..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解析:选D。

“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矍然问余所以
..至此者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C.晚乃遁于.光、黄间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呼余宿其.家
苟余情其.信芳
解析:选A。

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所以”:的原因:用来…的。

C.“于”:介词,在;介词,被。

D.“其”:代词,他的;语气词,无实意。

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选D。

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 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2)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或称自己)是一代豪杰。

(3)(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二)诗歌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
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前一句中“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后一句,“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

(2)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

诗的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

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节选)
据统计,食品业每年花在食品添加剂上的投资高达200亿美元,生产商用这些食品添加剂来改变食品的色、香、质和延长保质期,估计我们每个人每年要吃进六至七千克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业常常为自己辩解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防止食物变坏,保护消费者免遭食物中毒。

但事实上,用于阻止有害微生物滋生的化学制剂(即防腐剂)和防止油脂变质的化学制剂(即抗氧化剂)只占食品添加剂总量的1%不到。

大约90%的食品添加剂是装饰性的,其中包括40种不同的染色化学制剂(多数在谷类食品、零食、糖果和饮料中),13种甜味剂和4500种食用香料。

此外还有乳化剂、稳定剂之类的食品加工助剂,它们的作用是使食品中的水油混合在一起,常常添加在人造黄油和蛋黄酱等食品中。

如何管理这些化学添加剂?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任何化学制剂只要不在明令禁止的名单上就可以添加到食品中。

而现在大多数国家都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

1983年,欧盟采用E—NUMBER编号系统,将数百种获准使用的添加剂列入许可名单。

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宣布540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英国食品标准局的食品添加剂部门负责人罗德里·埃文斯博士解释了如何计算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程度。

他说:“首先要获得大量安全性资料,显示某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研究结果由独立的科学专家进行评估,如果可以接受,我们将根据这些结果确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日认可摄取量——它是指人在有生之年每天摄取多少添加剂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威胁。


批评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的人对多达250种获得使用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提出怀疑。

他们说,几乎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都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但实验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人还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大多数研究是由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公司进行的。

科学政策专家埃里克·米尔斯通说:“我认为应该让与食品添加剂生产商无关的独立实验室进行检测,并不断更新研究结果。

此外,我们还需要确定实验用鼠和人的相似度有多高。

”他说,应该多用经过人体证实的证据来下结论。

他说:“如果你去问那些生产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行业工会,工会官员们会告诉你,工厂里的人会出现喘息不止、慢性头疼、出皮疹等种种症状。

但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却没有把这些证据包括在内。


12.下列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食品添加剂可以强化食品颜色,增加香味,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阻止微生物滋生,防止食品霉变,使消费者避免食物中毒。

C.食品添加剂一般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香料以及作为食品加工助剂的乳化剂、稳定剂等。

D.世界食品添加剂标准是欧盟1983年制定的,使用这个系统可以防止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解析:选C。

A项中“改变食品的色、香、质”,其中“改变质”所指的内容很多,如改变食物品质,“提高质量”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该项属以偏赅全。

B项的说法是添加剂生产者的辩解,不合事实,因为“大约90%的食品加剂是装饰性的”。

D项这个编号系统是欧盟使用的,而不是“世界食品添加剂标准”。

1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半个世纪以前只要不是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就可以使用,而现在世界各国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

B.英国有关人士认为食品添加剂无害的标准是人一生在不威胁健康的情况下能够摄入的量,而不是实验室结论。

C.即使是与生产或使用添加剂有关的行业工会的官员也都会坦言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D.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的人最主要的怀疑理由是研究途径存在着问题。

解析:选A。

现在大多数国家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使用,而不是“世界各国”。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食品添加剂中的香料,尽管其种类极多,但被欧洲主要国家认可并认为对人体无害的却是极小一部分。

B.食品安全不能只考虑添加剂,还要考虑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其他问题,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多吃新鲜食品。

C.对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持批评态度的人,其主要根据是只有极少数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是在人身上进行实验。

D.如果我们记住对人体有毒害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不吃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物,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解析:选D。

没有毒素的添加剂也有可能从其他方面危害人体健康,如乳化剂可以使食品含有更多的脂肪,就容易引起肥胖,导致其他疾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

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

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

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

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

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

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

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

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

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

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
始。

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五四运动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

”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

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

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

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

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

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

这是同一性。

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

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和在一起的。

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8月2日,有删改)
15.这篇人物传记,重点介绍了传主季羡林哪些方面的情况?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传主怀有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点介绍了季羡林对清华的依恋,对北大的情思,以及季羡林的风格。

作者对季羡林怀有敬仰之情,尤其是对他的爱国情怀,怀有无限的崇敬之意。

16.文章多次引用季羡林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就传记而言,这样的笔法会起到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要用这些原话来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

作用:使文章真实可靠,具有感染力,为作者独特的解读提供依据。

17.第二段中作者说“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请联系上下文,概括“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的具体内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北大有悠久的历史,北大的学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使得怀有深沉爱国思想的季羡林如鱼得水,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因而对北大怀有不一般的情感。

18.作者为什么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解说理由。

作者这样的解读方式,对我们分析评判一个人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述。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华园的活力和民主科学的氛围打下了他厚实的知识基础,北大悠久的爱国传统让他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两者就是季老的“神魂”所在,抓住清华北大的风范,就可以了解季老思想的铸炼和神髓,因此作者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四、表达题(12分,每小题4分)
1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
共还不足百人。

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关键词:
答案: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短缺)
20.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

请根据语境,或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

如:从旁边帮人说话,叫“打边鼓”;(1)__________________,叫“打退堂鼓”;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2)“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打肿脸充胖子”;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
(4)“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事中途退缩或撒手不干(2)打小算盘
(3)硬撑门面,假装有能耐(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日子都很精彩,(1)有时有些平淡,有时伴随着苍白,有时或者有些灰暗。

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就能“每天拭亮一个太阳”。

(2)用明亮代替黑暗,用七色代替苍白,用新奇代替平淡。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时有些平淡,有时有些苍白,有时有些灰暗;
(2)用新奇代替平淡,用七色代替苍白,用明亮代替黑暗。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0岁时才赴京城赶考。

但两次都没考中,第三次才榜上有名。

高兴之余,他提笔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诗的后两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人们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概括出了“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观察事物不深入细致。

在生活、学习中,有时确实不能“走马观花”,但有时却可以“走马观花”。

你的体会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